苏德战争时,为什么说苏联打不过德国

苏德战争是二战期间德国和苏联之间爆发的一场大规模战争。苏德战场是二战中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战场,战争持续了四年之久。在这场苏联和德国的巅峰对决中,苏联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不过虽然苏联赢得了胜利,但大部分人认为苏联人胜之不武,如果一对一单挑,苏联根本不是德国的对手。那么苏联真的一对一打不过德国吗?答案是肯定的。如果苏德单挑,苏联必败。

​从整体上来说,德国的国力明显高了苏联一大截。作为两大工业强国,工业和经济发展水平是两国比较的重点。从工业产值来看,德国占据明显优势。二战中,德国占领了大半个欧洲,整合了大半个欧洲的工业和资源,工业实力远在苏联之上。苏德战争前,德国的工业产值占世界总份额起码在25%以上,和美国相近。而苏联的工业份额占比在10%-15%之间,德国的工业实力至少是苏联的两倍。苏德战争爆发后,虽然德国的很多军工产品产量没有苏联高,但这并不代表德国的工业产量不如苏联,只是德国一直没有进行全面战争动员而已。德国工人一天上八个小时还有假期,苏联二十四小时拼命生产,工业产量自然会有差距。当1943年德国开始全面战争动员后,军火产量暴增,坦克和自行炮总产量很快超过了苏联。所以说,德国的工业产能远远超过苏联。实际上,整个二战中德国一直不缺工业产能,缺的是资源和稳定的生产环境。如果不是英美的大轰炸摧毁了德国的大部分工业产能,单凭苏联根本打不赢德国,即使拼消耗苏联也赢不了。

​德国不仅工业产能超过苏联,工业化水平也远高于苏联。虽然苏联的工业产值很高,但大部分都是粗制滥造,靠庞大的数量堆砌起来的。就像现在中国钢铁产量世界第一,但仍然每年要大量进口钢材一样,苏联的工业品只是数量多、产量大。同等条件下,德国工业品的工业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远远高于苏联,所以不能单纯的以工业品数量来比。比如在飞机制造方面,二战苏联生产的飞机大都是单发的轻型飞机,诸如伊尔-2、拉系列和雅克系列,虽然造价低廉,但性能很差,根本不是德国飞机的对手。二战中德国飞机的产量为11.3万架,而苏联是15.8万架,虽然数量上德国处于劣势,但德国用了不到一半的飞机就在东线揍得苏联空军满地找牙,所以仅仅比较数量并不可靠。如果单纯以数量来比较,德国的工业品统计至少要翻一倍才算合理。所以在工业实力方面,德国占有压倒性优势,如果考虑工业质量,德国的工业实力起码是苏联的三倍以上。

​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军队势如破竹,打的苏军节节败退,苏联丢掉了半壁江山。苏联损失了数百万军队和大半的工业区以及农业区,只剩下了新建的乌拉尔工业区以及伏尔加、远东、西西伯利亚等零星工业区在苦苦支撑。尽管苏联紧急的把其他地区的工业设备和技术人员向东部工业区转移,但苏联仍然损失了大半的工业产能。此时德国和苏联的工业实力对比至少在四比一以上。实际上,如果没有美英提供的火车、汽车等运输工具和铁轨等交通设施,苏联东部工业区的产能会受到严重影响,苏联的工业产能估计连德国的五分之一都不到。此外,如果没有盟军提供的海量原材料和机床等设备,苏联的很多工业生产都会受到严重影响,苏联不可能生产出足够的坦克、汽车、飞机等军工产品,也无法生产无线电、声呐等高端设备。

​如果没有这些武器装备和美英提供的物资,苏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武装起数量庞大的军队,也无法挡住德国如潮的进攻。这还不考虑西线和南线盟军的强力作战牵制,如果不是美英牵制德国,德国能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苏德战场。到时候,苏联根本挡不住德军,苏联很可能在1943年就会丢失全部的欧洲领土,新建的乌拉尔工业区也会进入德军的轰炸范围,仅靠地广人稀的中亚和西伯利亚,苏联是不可能对抗德国的。到时候苏联人只能去西伯利亚打游击或者撤往印度。美英的援助虽然只占苏联军火和工业产量的一小部分,但这是非常关键的。没有美英的援助,苏联就无法渡过难关,苏联早就垮掉了。所以单凭苏联一家,根本打不赢德国。即使美苏英三国联手,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德国干掉。如果不是美英把德国的矿场和工厂都给炸了,摧毁了德国的大部分工业产能,德国还能再撑几年。只能说,当时的德国太强大了,仅凭苏联一家根本不是德国的对手。

参考资料:《全球通史》、《二战史》、《苏德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