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过《活着》这本书吗,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幕?

眼镜会飞


《活着》讲述了农村人福贵悲惨的人生遭遇。福贵本是个阔少爷,但他嗜好赌博,败光了家产,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不幸的是还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一波三折的逃回家,得知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福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但老人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洒脱与坚强。我经历过亲人离我而去的情景,那种痛苦无法言语表达,讲真的太特么难受,好好地活更难,或许好好地活着,是对逝去的亲人的更大的告慰。

书中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有庆的死。或许是作者有意这样安排的,没有任何过激行为,只是透过此事件,来控诉医院的无情。想到这样的结果,感觉有庆特别的可怜。在有庆死后,虽说故事中人物的命运有些好转,传说中的祸不单行,身边的亲人也都陆续的离开了他。苦根的死,算是一个意外结局吧,从我个人看来,这个结局也确实突兀。有时候,我们不一定非要去找活着的意义,知道我们活着,就够了。


爱味道426


《活着》应该是高中时看的,那个时候就喜欢在不喜欢的老师课上看些书。这本书读着就很沉重很压抑,主人公福贵一夜之间由纨绔阔少爷变成穷光蛋,此后他的女儿、女婿、儿子、妻子和他几岁的外孙都去世了,只剩下他和一头老黄牛福贵一起相依为命。福贵这一生几经周折,经历了太多的意外和磨难,体会人间疾苦,几乎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他身上,但仍然坚强的活着。我还记得书中最后一段写的很感动,幸福和平安来之不易,不管身上承担着什么,不管肩上背负者什么,都要好好的活着。



十一点读书汇


相信进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肯定都是看过这本书的人。我不仅看了书还立马找出电影来看了一遍,但是电影的修改部分很多,没有书描写得好。

我是花了一个下午躲在房间里看完的,看此书时是我心灵上最脆弱的时候,也刚看完郑念的《上海生死劫》,觉得意犹未尽,想起《活着》这本书,于是在网上找来电子书不受任何干扰的看完了它。这本书总体给我的印象每一幕都是比较深刻的,但要说最深刻的一幕便是他的儿子友庆死的那一段,福贵在天不亮前背着他儿子在田坎边哭得撕心裂肺却不敢让老婆家珍知道,害怕她伤心受不了,独自一人把友庆背到西口去埋在爹娘一起。其实打那会儿家珍听到福贵回家的脚步声方向就知道友庆出事了。

爹娘没了,如此乖巧的儿子又去了,看到这里方知造物弄人。然而命运并没有停下对福贵这一生的折磨,或许他这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前半生所做的罪孽赎罪,把他生命里最珍贵的人一个一个地从他身边带走,让他备受煎熬,这才是对一个人的错误最大的惩罚。

福贵的后半生过得生不如死,一直都在遭受着亲人离别的痛苦,自己亲手送走身边最亲的人,而自己到最后却是孤独终老,只有一头老黄牛陪伴,不知是老黄牛送走他还是他先送走老黄牛,到头来福贵却落得无一人送终的凄苦境遇。

命运有时就是这么神奇又因果报应真实不虚。

那头来大家都有一个疑问:福贵如此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答案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生活的真谛里去发现。


奈雨尘


上个月,花了35块钱,幸好买了一本余华的经典小说《活着》,和妻子一起看的,共同的感觉是悲情大戏,欲哭无泪。《活着》可谓是戳中了我们大家的痛点和泪点。以主人公福贵的讲述为主线,故事情节悲怆凄凉,孩子有庆、女儿凤霞、妻子家珍、女婿二喜以及孙子苦根相继死去,只有福贵活着,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最让我难忘的一幕情节是有庆的死,福贵不敢和妻子家珍说,但是家珍早就有预感,福贵知道骗不下去了,就背着家珍去坟上,就此也开启了福贵一个又一个地生死离别。这也是作家余华小说主题的进一步提炼和深化,讲述了福贵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如同一句成语那样: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可是没有断,也就是告诉读者一个思想信号,即绝望的不存在,只要活着就好。

余华在小说里说:“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实际上,谁的人生路上,没有撒过盐呢,只不过是走过的路比盐多罢了。

愿人世间的“福贵”们,归来依旧安好!





平民之宴


我看过《活着》这本书,当然这本书对于我们文学爱好者来说是必读书目。

可以说,我看过很多书,但唯有《活着》这本书让我对人生有了不一样的感悟。

一直觉得,活着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我们只需要顺着时间的脚步,步步前行即可,或许挣钱不易,或许生活不易,但只要有亲人有爱人,有孩子陪伴,活着其实就这么简单。

但活着真的简单吗?这是个哲学命题,但也是一个数学命题。我们可以想象人活下去的真正意义,也可以用数学方程式计算下人活一生需要读过多少天,需要挣多少钱,需要付出多少,得到多少,到最后留下得又有多少?

我仔细算来,也许活着需要我们穷其一生,因为这世间的事物,一饮一啄自有定数,得到什么,相应的我们要失去什么。有一天我们功成名就,失去本心,或许爱人会就此离去,或许子欲养而亲不待,或许一转身,就剩一人,孤独终老。

《活着》里的福贵不就是孤独终老吗?但他让人佩服的是,在经历人间最痛的酷刑,在失去最重要的亲人,在一次次失去了,他依然坚强的活着。

放弃生命很简单,但要痛苦的活着那比死亡更需要勇气。福贵的妻子死了,福贵崩溃大哭,他的孩子死了,他欲哭无泪,他一次次面对生死别离,这样的痛,如果让我们面对,或许,我们早已被打败,即便活着,也会失去最宝贵恶东西,可是福贵却还是依然热爱生命。

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的心理,以及任何时候都打不倒的坚强毅力,才是我们活着并且活出意义的动力。

我们见过太多承受不住压力,承受不了生命逝去后的痛苦而死亡的人。他们自私的把痛苦留给了自己的孩子,亲人,自己不珍惜生命。可是福贵呢,他承受的灾难是有些人几代都未必能遇到的,却还有很多人因为一点点事情寻求死亡,我们该为这些人悲哀吗?我想是的。

当你活着的时候你要明白,活着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才是活着的真谛。




北烟胧月


读了《活着》就是随着福贵走在洒满盐的路上,习惯于接受失望,等时间淡了悲伤,苍凉,难耐么?尽是人生。每个人看书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在19岁的时间里,在2018的5月,我终于读完了这本书,读到最后几页纸,我舍不得不忍心读完,不忍心知道结局是如何,所以一直拖着,终于读完了,也趁着这个热乎劲写下我的感受。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会不懂,为什么书名会叫做《活着》,慢慢地深入看下去,才知道,因为福贵的一家老小,随着时间,随着各种原因相继地离开了人世,到最后,只剩下福贵和一只被他命名为福贵的老牛,他俩也相伴走完剩下的路。读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忐忑的,更是觉得很苍凉。忐忑是因为看着福贵一家人的离世,一个接着一个,永远都不知道你看到哪里,他的家人又会离开;苍凉是因为看着在这世界就只剩下福贵一人,年迈的他尽显孤独。这大概就是福贵的一生吧。这是福贵的人生,何尝又不是体现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人们的一生,福贵大概只是他们的一个缩影罢了。我无法去评判别人的人生,哪怕这只是作者笔下一个人物人生。我只能仅仅去诉说我的感受。或许有的人会像福贵一样,小心翼翼地活着,小心翼翼地待人待事,又或许我也是这样的小心翼翼,可是尽管有再多的小心翼翼,也藏不住内心的冲劲,面对自己害怕的事情,没做过的事情,告诉自己别怕,试试看,大不了重新来过,没什么的。


仙人掌ZRX


二十几岁的时候看的《活着》这本书,可以说是相当的震撼,让人透不过起来,而且文笔流畅,独成一派,让人爱不释手,整部书似乎在诠释萨特的那句话: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尽管主人公在一次次的打击中屹立不倒,缺已经麻木的令人不寒而栗。不建议年轻人看这本书,毁三观。后来,作者余华先生又出了一本新书《兄弟》,第一时间买了看了,倍感失望,和《活着》的写作水平相去甚远,简直无法想象是一人所写,看来,作家写作的时候有时候真的如有天助,解释不清。


巴普拉济堂果


福贵的老丈人接回了他女儿,后来,福贵老婆生了儿子,又回来了,那一幕给我的形象最深。

我当时就在想: 人啊,都是命!

福贵一生是悲剧,但是,他一生有过一个那样的妻子,值!


徐老师一言


早前看过电影 前两天刚看完小说。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庆吧,家里的两头羊,他当成朋友一样照顾,哪怕羊被拖去了公社,他还是每天都去喂养他们。献血的时候,他特别积极,可是医生无良,将他的血都要抽干了,他都没有吱声。有庆若是能活在现代,该是多好的孩子啊。


浮生几度苍凉


有三幕印象深刻:

一幕:

在食不果腹,饥不择食的时候,福贵带着凤霞去挖地瓜,因为一个地瓜不会说话的凤霞被人欺负,身患软骨病的家珍带病挣扎着去找孩子的外公求来救命的米,那救命的米是家珍绑在身上,藏在衣服里偷偷摸摸地带回家里。为了孩子,为了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家珍放弃了尊严,用那孱弱的身体支撑着这个家。真是“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啊。

二幕:

有庆为了割草喂他的两只羊,每天上学跑两趟来回50多里路,鞋底磨穿了被父亲揍后,于是每天光着脚拎着鞋继续跑,再怎么疼痛也咬牙坚持着,只为把两只羊照顾好。孩子有时候就是很天真,为了两只羊,有庆,怎么痛,都觉得值。

三幕:

为了凤霞能填饱肚子,福贵不得不选择送走,别人来接走凤霞时他躲到地里假装干活,并叮嘱他们走的时候别从自己身边经过了。他的心也很痛,只是他一直强忍着,凤霞也是他的一块宝啊。虽然凤霞不会说话,可福贵对她的爱一点也不少,再次送走凤霞时,因为石子绊着凤霞了,福贵轻轻地给她揉脚。女儿的小手在他的脸上摸了摸,他便背起孩子就往回走了。不会说话的孩子多可怜啊,还怎忍心伤害她。父,无言之爱,女,依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