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中国1000年」之五十八:削藩,刘启上台的第一把火

公元前157年,与汉孝文帝刘恒同年去世的,还有长沙王吴著。吴著没有儿子,长沙国吴氏一脉就此断绝。吴氏长沙国共计立国45年,历5代长沙王。

至此,刘邦立国时所封的七大异姓王,全部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复存在。一年后,刘启的老六儿子刘发继任长沙王。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刘发有个曾孙叫刘回,刘回有个孙子叫刘秀。

死者已矣,活着的还要继续前行。

刘恒于六月初一去世,初九日,时年31岁的太子刘启即皇帝位,尊奉皇太后薄氏为太皇太后,尊奉皇后窦氏为皇太后。

十月,应丞相申屠嘉等大臣奏请,为高皇帝刘邦重立庙号为太祖,孝文皇帝立庙号太宗。自此,太祖便成为开国皇帝惯用的庙号。

申屠嘉——复姓申屠——是四年前当上丞相的。说起来这个申屠老爷子也是跟着刘邦打过项羽的,还因功升到了小队长的职务。后来征讨英布的时候,升到都尉一职。在惠帝时,担任淮阳郡守;文帝时,升任御史大夫。四年前,张苍因病告退,文帝本来是想任用皇后的弟弟窦广国为相的,但思来想去,怕别人说他任用私人,所以就任命申屠嘉接任了丞相一职。

申屠老爷子刚直不阿,刚一当上丞相,就把文帝的宠臣邓通给教训了一顿,最后还是文帝亲自出面求情才算作罢。

这里顺便提一句,邓通在文帝时享尽世间荣华,但没想到刘启一即位,就先拿他开刀,将其革职,抄没家产,收回铜山。邓通就此落了个身无分文,流落街头,最终冻饿而死。估计他应该会后悔,早知今日,还不如当初就让申屠嘉把自己杀了,至少死个痛快。

不过,申屠嘉也没落好。

这老爷子刚直的有点过了,当初文帝宠爱邓通,他看邓通不顺眼,以不守朝廷礼节为借口,差点把邓通给杀了。现在刘启即位,又宠幸内史晁错。晁错不管提什么意见,都能得到认可,因此还修改了很多法令。所以,老爷子又看晁错不顺眼了。

晁错的内史府府门在东边,出入很不方便,所以就在南门又开了个门。问题是,这个南墙也是太上皇庙外围的围墙——所以,晁错此举,可以杀他个大不敬之罪。于是,申屠嘉就抓住这个事,写了封奏折,要求诛杀晁错。

次日早朝,申屠嘉递上奏折。满以为会像上次邓通一样,再次上演晁错伏地求饶,皇帝代为求情的一幕大戏。

结果,刘启只是淡淡地说:晁错打通的,不过是太上皇庙的外墙罢了,原来还有一些散官住在那里。并且还是我让晁错那么干的,所以晁错无罪。

申屠嘉这才意识到,昨天晚上,晁错已经连夜入宫向刘启自首求情了。不由得追悔莫及,后悔没有先斩后奏,结果自己落个灰头土脸。看着晁错得意洋洋的神情,一口老血涌上心头,回府之后,吐血而亡。

申屠嘉死后,御兄大夫、开封侯陶青接任丞相之职,晁错升任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声望一时无两。

然后,晁错就开始了他的削藩大计,给刘启上了一封《削藩策》。

说是《削藩策》,似乎是在针对所有的藩王,可实际上,在这个奏疏里,通篇都是在针对吴王刘濞——这很容易理解,吴王是当前最大、最有钱、最有势力的藩王,吴藩可削,其它藩皆可削。

他先说刘濞因为吴国太子之死,仇恨朝廷,假称有病不来朝,按古法,这种行为得处死的。还是文帝不忍心,赐给他几案和拐杖,缓和了两家的关系。但他不思改过自新,反倒采铜铸钱,熬海制盐,招诱天下流亡人口,图谋叛乱。

这就有点有罪推定了。首先说人家地盘大,那地盘大是高帝刘邦封的,不是他刘濞抢的;说人家采铜铸钱、熬海制盐,其实此时铸币权和制盐权是向民间开放的,要到汉武帝时期才会收归国有,所以并不算违法;当然了,流亡人口到了吴国会受吴国的保护,可不能凭这一条就说人家图谋叛乱呀。

但晁错就这样自说自话的给刘濞定了性:不管削不削藩,他肯定会谋反。削其封地,他早点反;不削,他晚点反。与其天天提心吊胆等他反,不如逼他早点反,好早点把他平定了,大家都消停。

所以说,读书人就是喜欢想太多。

为什么要削藩?怕藩王造反。

那为什么还要逼藩王造反?因为想找借口把他平了。

所谓削藩,指的是削弱藩王的实力,在具体的操作上,就是削减藩王的地盘。而所谓平藩,就是将藩王连人带国给清除掉。

如果刘邦还活着,一定会一巴掌盖到晁错头上:那还削啥呀?直接平他不就得了?

如果晁错好好翻翻刘邦清除异姓藩王的记录,他会惊奇的发现,刘邦已经给他提供了一个标准化、规范化的,并且在事后证明是切实可行的平藩操作流程。

这个流程如下:

有人告发某个藩王要造反,你先不要信,并且还要斥责告发者。然后这个藩王的下属因为受了委屈,会亲自来告发,这时候你可以将信将疑,说要核实一下,所以,发个诏书给藩王,说有人告他造反,要他来京解释一下。如果他来了,那就绑起来审一下;如果他不来,那就发兵讨伐他。

等他造反来打我?老子没那功夫!

如果说平藩太激进,就是想削减下藩王的实力就算拉倒,那在文帝时期,贾谊也给出了具体的办法,那就是将一个大国变成若干个小国。现成的案例就是文帝借齐王刘则去世的机会,将齐国一分为六。

当然了,这个操作有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当前的藩王得自然死亡以后,趁新老交替之时动手,是最万无一失的。

具体到当下的形势,如果不削藩,刘濞会反吗?坦白说,从我看到的材料来推断,他反的可能性并不大。

在我看来,刘濞造反的最佳时机是儿子被刘启打死的时候。

那时候,齐国、楚国都还是完整的藩国,如果他能联络齐、楚,那实力也是惊人的。并且,当时文帝还没有彻底解决经济和民生问题,社会是存在一定矛盾的。

但现在,他都六十多岁的人了,齐国分家了,社会环境也稳定了。他却要跳起来造反吗?

正常来讲,我相信他应该也想过几年幸福的晚年生活。

所以说,如果晁错再等几年,等刘濞自然死亡之后,将吴国再分成若干个小国,才是上上之策;如果实在放心不下,那就学习高祖刘绑的平藩流程,将他干掉拉倒,这也算是中策;最傻的,就是现在干的削藩。

这就相当于直接告诉刘濞:我要打你了,你快反抗呀!

轰轰烈烈的削藩活动开始了。

当然了,柿子要选挑软的捏。所以,先是说赵王刘燧有罪,将常山郡从赵国中削除;然后又说胶西王刘卬有不法行为,剥落了胶西国六县之地。

看赵王和胶西王都挺老实,就又接着又下诏,削夺吴国的会稽郡和豫章郡;然后削夺楚国的东海郡。

于是,刘濞就反了,还指着晁错的鼻子说道:这是你让我反的哦!

当初,刘启失手将刘濞的儿子给打死,刘濞因此开始仇视朝庭。后来文帝赐给刘濞几案和拐杖,缓和了两家的关系。然后,文帝开放了铸币权,刚好吴国境内有铜山,这下刘濞一跃而成为全国首富。

有钱以后,刘濞硬是将吴国建成了一个乌托邦:老百姓不用纳税;百姓该服役了,吴王代为缴纳代役金,另外雇人应役;每到年节时分,还给百姓发红包;在其它地方犯罪的人,只要逃到吴国,一概予以保护。

可以说,吴国已经成了法外之地。

不管在削藩之前,刘濞有没有造反的意向,但他的确拥有了造反的本钱。所以,在削藩令下达之后,刘濞是真想反了。

造反这种事一向要拉上几个同伙,幸运的是,在削藩令下,他并不缺同伙。

刘濞先派人找到素有勇武之名的胶西王刘卬,刘卬也不爽自己无缘无故被削掉了六个县,所以,两人一拍即合。

刘卬是原齐王刘肥的第八子,他的大哥刘襄、二哥刘章早已去世,三哥刘兴居在文帝时造反,兵败自杀。现在,刘肥一脉除他他之外,还剩下当前的齐王、他的四哥刘将闾,济北王刘志,济南王刘辟光,菑川王刘贤,还有他的小弟胶东王刘雄渠。

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要造反了,当然要拉上兄弟们。所以,和刘濞达成造反联盟之后,刘卬马上就联系了自家兄弟们。这些兄弟们一听说要造反,都兴奋起来,喊着“同去,同去”,抄家伙就来了。

刘卬只被削了六个县,就吵吵着要造反了,直接被削掉一个郡的楚王刘戊更是不能落在人后了。

其实在被削诸王中,刘戊是最不冤的了。

原来,就在去年,也就是公元前155年,刘启即位的第二年四月,刘启的奶奶太皇太后薄氏去世了,在为薄氏服丧期间,刘戊竟然行奸淫之事,这是大罪,判他一个死刑都不过分。结果只是削楚国一郡之地,已经算是法外开恩了。

这个刘戊的爷爷刘交是刘邦的小弟,曾经跟着荀子的门徒浮丘伯学过《诗经》,说起来也算是刘氏一门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一位。被封为楚王之后,更是礼贤下士,潜心为《诗经》作注,使楚国成为当时《诗经》的研究中心,学术氛围浓厚。

他的大儿子刘辟非早夭,所以由次子刘郢客继位。刘郢客也跟着浮丘伯学习《诗经》,文帝时期,还在朝中担任过宗正,管理宗族事务。刘郢客担任楚王其间,更是聘请了天下堪称泰斗的名师来到楚国,楚王府可谓是书香浓郁,名士满座。

但事实证明,好学生不一定是教出来的。出身于诗书世家的刘戊,从小就开始接受当时最优秀的教育,长大以后还是没学好。继位之后,逐渐变得荒淫残暴,名士们也纷纷离楚而去。这一听说吴王反了,刘戊二话不说,也举起了反旗。

所以,最初造反的藩王实际上是九位,分别是: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齐王刘将闾,济北王刘志,济南王刘辟光,菑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

其中,齐王刘将闾在吴、楚真的起事以后,开始后悔了,于是,就坚守城池,没有尾随。而济北王刘志在表明自己造反的决定后,造到了手下人的反对,他的郎中令怕他干傻事,干脆把他给劫持了。所以,他也错过了这场历史盛会,当然,也保住了他的脑袋。

所以,最终真正起事的只有其它的七位藩王,在“清君侧,除晁错”的大旗的指引下,七国之乱这台大戏正式启幕。

刘濞征发吴国境内六十二岁(他的年纪)以下,十四岁(他儿子的年纪)以上的兵卒二十余万,自吴国都城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起兵,西渡淮河,与楚军合兵一处,共击梁国,拿下棘壁(今河南商丘永城市一带)之后更是锐不可挡,屡战屡胜,兵锋直指梁国都城睢阳(今河南商丘市)。

同时,菑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则率军围攻齐国都城临淄,跟他们的四哥齐王刘将闾干起仗来。

至于赵王刘遂,一方面出使匈奴,相约攻汉;另一方面集结大军在赵国的西部边境,准备等吴、楚联军攻破梁国后,一起西进。

不管怎么样,这六位藩王总算是干了点事。而济南王刘辟光,我查了很多资料,发现这老兄就是在造反前跟着他那些兄弟们被提了一嘴,七国之乱被平定后,在“伏诛”的名单中,又是跟着他那些兄弟们被提了一嘴。

朝廷这边,文帝临终前曾告诉刘启,说国家有危难,周勃之子周亚夫可以为帅。于是,就令周亚夫为太尉,统帅三十六军前去迎击吴、楚联军;派曲周侯郦寄击赵;派将军栾布击齐;召回窦婴,拜为大将军,驻兵荥阳为郦寄和栾布的预备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