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仁义”人设的崩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十里桃花林下有三名汉子撮土为香,义结金兰,后人称之为“桃园结义”。

这场结义中的主角之一名叫刘备,《三国演义》中说他仁义过人,带着仁义人设的刘备一直以正人君子的形象示人,千百年来圈粉无数。

然而,掩卷深思,刘备是一方枭雄,又身处三国乱世,他真的如传说中那样是个大仁大义的正人君子吗?

一,没了命的吕布

每一个白手起家的创业者都体会过工作不易,刘备也不例外。

公元196年,还处于草创阶段的刘备就和袁术交恶了,袁术一怒之下派纪灵带了三万人马讨伐刘备,准备来个公司并购。刘备吓傻了,赶紧向吕布求助。

吕布很够意思的一口答应下来,然后仗着自己业务能力过硬,当着刘备纪灵两家的面秀了把足以拿奥运金牌的高超箭术,从而化解了这场危机。

这段史料原载于《三国志·吕布传》,后来演绎成“辕门射戟”的精彩故事。

吕布肯对刘备仗义援手固然有他为自己利益打算的地方,但是客观上吕布此举实实在在的帮了刘备的大忙。

若刘备真是个仁义君子,就算做不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至少也应该做到“大恩大德铭记在心”吧。

但顶着仁义人设的刘备是怎么报答吕布的呢?

公元199年,吕布被曹操擒获,由于吕布的战斗力实在太强,曹操一时起了爱才之心,再加上吕布对曹操说:“曹公您得到我后,我愿辅助您一统天下”,搞得曹操当场就想答应接受吕布投降。

可就在这时,以仁义著称的刘备来了个神补刀,他对曹操说:“明公你忘了丁原和董卓的下场了吗?”一句话要了吕布的命。

二,被抛弃的妻儿

如果坑了吕布还不算人设崩塌的话,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刘备接下来的行为。

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刘备不得不踏上逃亡之旅,但由于刘备舍不得新城和樊城的百姓,于是带着百姓一起逃走。

这段史料被后人加工成“携民渡江”的故事,成为代表刘备仁义的典型案例。然而,这个经典的案例中,刘备的仁义似乎有经不起推敲的地方。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追上后,连妻子儿子都不顾了,自己跟诸葛亮、张飞等几十个人骑马先撤了。那么矛盾出现了,刘备关键时刻连至亲骨肉都顾不上,又哪有余力照顾百姓呢?

因此,刘备携民渡江的真实情况应该是刘备想靠着老百姓来做掩护,虽然带着老百姓走确实会影响速度,但是混在百姓中,刘备可以使自己这个主要目标不那么明确,而且一旦刘备成功躲开追兵这些百姓就可以成为刘备最需要的人力资源。

如此说来,携民渡江不但不能体现刘备仁义,反而印证了刘备虚伪。

三,刘备铸币

三国鼎立魏蜀吴,连年战火并硝烟。刘备称帝在成都,直百五铢当百钱。

这首歌谣里讲的,就是刘备铸直百五铢的故事。建安十九年,刘备入主成都后,为了充实国库筹集军费,下令铸直百五铢钱流通。

顾名思义,所谓的直百五铢就是一枚钱当一百枚五铢钱使用。这看起来似乎只是一条寻常的经济政策而已。

然而,刘备铸的钱是有水分的,一开始,一枚直百五铢还能有9克,后来就越来越轻,一直减到仅3克左右的重量,这和一枚普通的五铢钱几乎没有区别了。

这项政策迅速为刘备积攒了大量的财富,史料记载“(刘备)数月之间,府库充实”,但老百姓却倒了霉,承担了货币贬值的全部损失。

或许是刘备从这场暴富中发现了生财之道,等到刘备建立蜀国后,又继续推行过几次这样的政策。

蜀国发行的钱有“键为五铢”、“太平百钱”、“定平一百”等等名目,但万变不离其宗的就是钱的重量越来越轻,到最后竟然发行了重量仅0.5-0.9克的钱币。

这是什么概念呢?当年董卓发行小钱搞得天怒人怨的时候,钱币的重量大概就是0.4克左右,现在刘备的做法真是直追董卓当年啊。

号称仁义君子的刘皇叔,搜刮起民脂民膏来竟然一点也不比董太师手软。

四,宗室刘璋

真正的仁义君子本应该让身边的人如沐春风,可刘备这个仁义君子却让身边的人连连掉坑。在坑完了无辜百姓后,刘备又将新的掉坑目标锁定在了宗室刘璋身上。

虽然刘备的仁义含水量极高,但江湖上仍有刘备的传说。偏偏刘璋很傻很天真,一时脑子进水请刘备入川来帮忙对付张鲁。

结果张鲁赶走了,益州也易主了。刘备夺起刘璋的地盘来真是一点犹豫都没有。

不过,虽然刘备仁义君子的人设有注水嫌疑,但这也是迫于刘备所处环境不得不选择的广告形式。正是凭借了仁义之名的强大号召力,白手起家的刘皇叔,才能在弱肉强食的三国乱世里闯出一片天空。

参考资料:《三国志》、《魏书》、《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