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的文学是“苦咖啡文学”吗?

没有色彩的多崎造


村上春树的文学不是苦咖啡文学。下面且看笔者分析。

当阎连科在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的"阎连科文学课"上提出:"门罗拿了诺奖,如果村上春树有一天也获诺贝尔文学奖了,那就是我们长期崇敬的那些伟大作品的灾难。"这一论调震得不少人探出脖子:WHAT?村上辛苦陪跑诺奖许多年,众人期待他如小李子终能捧起大奖,闫老凭什么咒他?

一、什么是苦咖啡文学?

苦咖啡文学这个词汇,是闫老的发明,生于2017年。详情还请看演讲梗概:

1、定义:像村上春树、卡佛、门罗、乔纳森·弗兰岑等作家的作品,只是关注一个微小人群中的小伤感、小温暖、小挫伤、小确幸这类文学。

2、特点:温暖中带一点寒冷,甜美中有丝丝苦涩

。在这类文学作品中,读者只能看到一个人群在某一种情况下生存境遇中的小困难、小波折,看不到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或者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

3、影响:作家如果不给读者提供本民族人群和个人最艰难的生存境遇,那么他的伟大是值得怀疑的。

4、结论:虽说村上的小说很畅销,但我看不到日本人今天的生存状况。也正因如此,村上春树赢得尊重的目光比前辈们少很多。

可以说,阎连科对当下阅读趣味流变的把握是准确的,但我不认同他所说的,村上未反映日本民族当下的生存或精神困境,自然也不认同"村上春树的文学属于苦咖啡文学"这一观点。阎老的说法基本代表了国内文学界主流的看法,在他们看来,好的小说应当如《白鹿原》、《活着》等作品一样,有使命感、宏大叙事背景、现实主义的底色。

二、批评纷至沓来

村上春树曾获捷克法兰滋卡夫卡奖、耶路撒冷文学奖、安徒生文学奖等纯文学类奖项,但并非所有人认可他是一个严肃文学作家。诚如木心所说,"知名度来自于误解",争议越多,村上的书销量倒越好。闫老言论产生的实际影响是,一时间对村上春树的批评纷至沓来。

与他站在专业化的文学批评角度,提出经典文学标准在转移这一有创建性的观点不同,其他人用的是普通读者的口气,但实质内容是高度重合的。

1、阿乙的清场:我把村上的书从书架撤走

阿乙曾在《早上九点叫醒我》的新书访谈里说,村上春树的小说很轻快、流畅,却让人后悔。

"我以前读过他的《东京奇谈录》,那本书很好,我觉得大家冤枉了村上春树。我后来读《寻羊冒险记》,读到一半,就把他的书从我的书架里全部清走,就是

因为这个作家太轻快了,没有任何有着落的地方,就像流水一样很快就走了。我对他没有不敬,就是不喜欢,不是一类的。"

2、钱佳楠的溃逃:今日的村上故事说尽,只剩段子

熟悉钱佳楠的读者,都知道她是村上春树的资深书迷,但钱在《受宠的小清新作家和文学精神的落寞》一文中,不止一次称村上、门罗等人为技艺精湛的文学匠人,并认为他们的受追捧,折射出了这个时代文学精神的落寞:我们对广博的知识缺乏追求,对生活也缺乏梭罗那般探索的勇气。且以《刺杀骑兵团长》中发表在《纽约客》上的《风穴》部分为例,对其特别批评:

"这是当代文学一再重复的主题:亲人的死亡,但是村上春树抖着他的小机灵,做了个漂亮的手势糊弄过去了,既没有更深的挖掘,也并没有全新的视角。"

但有人持不一样的看法,如夏目漱石之于明治,芥川龙之介之于大正,村上所书写确实是今日日本,只不过这个日本撑不起所谓的宏大叙事。

大师辈出的昭和时代已远去,现今日本地产泡沫破碎,经济陷入长期衰退,旧有社会思想体系破灭,普通人内心留下巨大空洞,军国主义思潮复苏,社会整体右转,而像猫的村上选择左转。

3、村上的猫论:"当一个人下指令向左走时,我一定会向右走,并且对这个向右走怀有一点抱歉。"

纵向追溯,在八十年代,村上遭受到的批评是针对作品主题和深度的,进入新世纪后,对他政治立场的批判声则日盛。横向比较,平和文学快餐式的通俗文学一统天下,当今日本销量最大的图书是以宫部美雪、东野奎吾为代表的推理小说和轻小说,关注内心世界、感官刺激和娱乐性是核心诉求,而村上是其中仍关注社会、政治和历史的少数派,在持续朝严肃性题材和社会化隐喻转向。

三、谈村上春树式文学

当我们在评判村上时,得来看看什么是村上式文学。

村上春树,日本后现代主义作家。其作品风格深受欧美作家的影响,基调轻盈,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被誉为日本80年代的文学旗手。近年来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代表作《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1Q84》。

如同酒吧演绎的爵士乐,再相似的开头,你也猜不到后来的旋律,因为爵士乐手的演奏全凭心情,自由灵性。

1、追逐自由的孤独少年:高中时,我不读书;大学时,我是真的没读书

49年出生的村上,是日本战后第一批婴儿潮中的一员,他们被称为"团块世代":绝大多数积极上进、勇于创造,对旧时代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敬而远之。他们是日本战后重建的主力军,也是现代日本经济、文化和价值观的建立者。

但村上是其中一枚异类。

在日本本土的山海美景中生活,接受西方现代文明浸染,他并不看重学校学习成绩,喜欢的事情无非是,听爵士乐、看电影和英文原版小说、带猫咪散步。他常说自己当时"对日本现代文学一无所知"(这点在后来有所改变),雷德蒙·卡佛、钱德勒、塞林格等西方书籍带给他文学上最初的启蒙。

第一年高考村上未考上,他选择复读一年进入早稻田大学的电影戏剧系。大学生活因学生运动风潮,系统教学被打断,他每天在学校资料室不停看剧本和电影,课后去爵士乐酒吧打工赚取学费。对于自己求学生涯的回忆,他说:"高中时,我不读书;大学时,我是真的没读书"。他流连于酒吧,热衷,不时露宿街头。整整7年之后,村上才修完大学学分。毕业后选择开爵士乐酒吧作为第一职业,并费尽辛苦与妻子做成。最后在78年那个命运击中的下午,他做出一个清醒的决定:开始写作。自此慢慢走上职业作家的道路。

村上一直认为,写作是出于人性追逐自由的本能,而非技巧训练。而追逐自由,让他从少年起选择孤独而不合群的生活。

而不合群的人面对世界,似乎总有一丝无能为力。

18年诺奖停颁,"新文学奖"作为替代奖出现,村上入围了最后四位候选名单,在结果决出前,他以"专心新作"为由退出评选。此前,面对芥川奖等文学奖项,村上曾表态:"流芳百世的不是奖项,而是作品。"与媒体一年一度的热炒形成对比的是,村上一贯的态度是无所谓,只求外界不要打扰他的写作。为保持精神的独立和写作的自由,他也多年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不上电视、少访谈、不出席正规聚会,枯燥地重复着"写稿—运动—阅读—音乐—睡觉"的生活节奏。(见《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对照国内,余华、莫言等已有成就的作家频繁奔波亮相于各类演讲、活动,余华甚至因此苦笑现代科技太发达,一落地某个城市,手机定位就将他的信息出卖了,让他无处藏身。村上这种执着的坚持实属难能可贵。

2、他的成长与流变——关注社会

"任何小说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尽管大多数人对村上的印象还停留在《挪威的森林》,但村上本人早已走得更远。较之小说技巧的变化,笔者更看重小说主题的流变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青春三部曲

前期的青春文学写作,主人公大多二三十岁,所纠结的是情感中遭遇的烦恼和孤独感,社会仅是故事背后一个黯淡的影子。但到了《海边的卡夫卡》,虽然仍是"少年",所思所想已不再囿于"秋的清愁、海的相思"的格局。同时,目的性在人物身上觉醒,到《1Q84》,已有强劲的内在驱动力。

与此同时,村上从未放弃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寻羊冒险记》中概念化的恶,《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人与自身恶念的抗争。世界的恶存在于每个人心中,这是村上关照自我得出的早期结论。

《奇鸟行状录》是村上的里程碑式作品。恶人有了明确的时代背景和个人身世,主人公冈田亨无法像此前一般独善其身。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一次出现,他不得不向历史与社会寻求答案。对恶,他从消极逃避到积极面对,从随波逐流到主动抗争,这样的变化难得且罕见。这是村上作品一大进步:"恶"不止存在每个人心中,还实际存在于社会中,且不会自行消解,这也流露出村上对日本社会"暴力性"爆发的隐忧。

真正让他从青春文学转变为社会文学,是1994年与1995年接连发生的惨剧。

3.他所写—从《地下》到《杀死骑士团长》

94年,"奥姆真理教"教徒实施了松本沙林毒气事件,酿成7名无辜平民死亡、660人受伤的惨剧。95年,日本接连发生了阪神大地震和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

这两起惨剧对村上产生了重大的心灵冲击,他对日本社会态度发生转变,对自身责任有更深的思考。之后,他采访受害者及"奥姆真理教"的信徒,写出了《地下》(1997)和《在约定的场所》(1998)两部纪实文学作品。此刻,村上笔下的人物开始深入思考社会问题的症结:二战结束后,美国并未彻底清算日本的战争罪行,"恶"传承至当代,影响着每一个人,主题由斩断恶进展到发掘恶的缘起。

作为作家,他决定以物语对抗社会各种体系,追求叙事的开放性、隐喻性和复义。在《1Q84》中结局不再是最终归宿,而是留给读者更大的解读空间,引发深层次的思考和思维碰撞。

"村上认定物语必须是对抗体系及其造成的'精神囚笼'的武器。自己作为小说家的职责就是打磨这种武器,即写出开放性的好的物语——'好的物语会加深和拓展人的心灵。有了这样的心灵,人就不情愿进入狭窄场所了。'"(《〈地下〉译序》,林少华)

他认为,日本社会是个"责任回避型封闭性社会",这样极易走向偏执和暴力。现实中的实证,便是日本社会对历史的选择性遗忘、逃避和篡改。村上在《奇》中首次提到日本南京大屠杀的罪行。在《杀死骑士团长》中,作者再次提及了这一历史事件:

"有说法是中国人的死亡人数是四十万,也有说法是十万人,但是四十万人和十万人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这句话一语道破了日本社会症结所在:使"恶"延续下去的,是人们对"恶"的忽视和纵容,对责任的逃避和否认。不承认罪行所造就的恶果,远胜于罪行本身应得的制裁。这些对于人性弱点的思考和叩问,使得村上文学世界的内涵,较之当代日本文坛的大多数作品而言显得更为深远。

4.他所说——永远站在鸡蛋这一边

村上在2009年耶路撒冷文学奖曾做过著名的致词,表明了个体与体制抗争的决心。

"在一座高大坚实的墙和与之相撞的鸡蛋之间,我永远都站在鸡蛋的一侧。是的,无论墙是多么的正确,鸡蛋是多么的错误,我都站在鸡蛋的一侧。轰炸机……是那堵高墙,鸡蛋是被这些武器毁灭、烧伤并击毙的手无寸铁的百姓。"

"我忠实地相信,小说家的职责就是通过创作故事——关于生死、关于爱情、让人哭泣和颤栗以及让人大笑不已的故事,让人们意识到每一个灵魂的唯一性。"

5.他所做

2011年,在加泰罗尼亚国际奖上发表的演讲中,村上直言不讳地指出日本政府在核电站建设、运营乃至灾后处理中的各种错误,并将自己所得的奖金全部捐献给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受害者。

四、不足与不够经典

不足——对于村上文学的不足,下面是译者林之华的评价,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

村上其创作优势决不在情节上,恰巧是在文体表达上,村上最独特的地方在于传达了别具一格的文体,提出了文学上的另外一种可能性。但是村上也有他的局限性,村上太强调张扬个性,而缺少宏观叙事,或者说,对政治、体制的考量不是他的强项。

与莫言相比,他的社会批判性不够彻底;与爱丽丝·门罗相比,则显得不够乡土,这都是村上为国际化而主动砍掉一些东西带来的结果。岛田雅彦认为"村上春树的作品之所以能像万金油一样畅销世界各国,是因为他在创作中刻意不流露民族意识。"

关于这点,我是持反对意见的,村上作品外在是西化的,但内在是日本的。比如《挪》里的生死观、对细节执着细致的描写等。更何况,能够流通全世界的作品更反映了人类普遍的困境,这岂不比局限于一隅的文学的胸怀要更宽广?

其中最让人诟病的是主题表达的轻快。

村上在《远游的房间》中写道:"我的小说,想要诉说的,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简单概括一下:任何人在一生当中都在寻找一个宝贵的东西。但能够找到的人并不多。即使幸运地找到了,实际上找到的东西在很多时候都已受到致命的损毁。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继续寻找不止。因为若不这样做,生之意义本身便不复存在。"

这种"永不抵达"的主题,在诗经《蒹葭》中,在博尔赫斯最得意的短篇小说《南方》中,都有相似之处,可是有何不同?哈佛大学教授杰·鲁宾认为村上的寻找过程全部以喜闻乐见的轻松方式,以这个时代的语言,描述极度虚无的令人敏感的生活的真正的趣味。平凡和亲切始终是村上作品最明显的特征。

但事实上,到村上后期的作品,随着大量隐喻象征的使用,这种亲切感已有所削弱。

赞美——石黑一雄:"现代作家中最欣赏的一位"

与其他人的褒贬不一不同,17年诺奖获得者石黑一雄盛赞村上春树,称其为现代作家中最欣赏的一位,"村上春树成为了当代文学中能引起读者关注的某种象征。"尤其是村上用精炼手法立足于现实主义外部进行书写和超越国界的创作风格,还将其与卡夫卡、贝克特、马尔克斯并举。

而在读者眼里,村上仍旧魅力十足。

有人喜欢早期独特的小说氛围,甚至把村上春树早期的小说与王家卫的电影相提并论。二人的艺术作品都是营造一个梦境,在梦境里我们沉溺、休息,并慢慢走出。只不过村上用的是精灵剔透的文字,王家卫用的是灯光、配乐、特定节奏,当张曼玉穿着旗袍步调款款上下楼梯,与梁朝伟一次次错身而过时,一切不言而喻。

有人欣赏他的自律,有人则与村上小说一起成长。

(一知乎网友在"村上是否被高估?"的评论)

疑问——什么样的作品是经典?

在《论古典》中,博尔赫斯指出经典的相对性与可变性。

"古典作品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心阅读的书籍,仿佛它的全部内容像宇宙一般深邃、不可避免,经过深思熟虑,并且可以做出无穷无尽的解释"。而经典不会永远是经典,"当我们看一本古书的时候,仿佛看到了从成书之日起经过的全部岁月,也看到了我们自己"。

村上的作品是否是文学经典,你我都尚不能作出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村上没有轻率到如一杯苦咖啡的程度。

诚然,任何一个作家都不完美,但村上的伟大之处在于即便已年过七十,他仍在孜孜不倦静心向前探索,谋求一种自身叙事的最佳形态。我相信,这二十年间的所有作品,包括《1Q84》,都还不是他本人心中的最终答案。《杀死骑士团长》也不会是终点,它不过是村上漫漫征途中又一次实验。我们期待他更深的探索挖掘,寻求一个"挖洞"与"撞墙"的最佳结合点,最终也许我们会看到一个既在孤独中给予读者人文关怀,又在社会的洪流中不再逃避的主人公。

最后,以村上的演讲《作为非现实的梦想家》作结,

"我们不能畏惧做梦。我们不能让我们的脚步,被名为"效率"及"便利"的丧犬们追上。我们必须以坚定的脚步成为一个不断前进的"非现实的梦想家"!"

村上的梦是什么呢?大概还是那个从未出走的关西少年,孤独、执着地追逐自由,活出自己的样子,并给予世界孤独的灵魂以抚慰。(一往文学作者:荻芦夜雪)


一往文学


村上春树的作品我读过不少,我感觉就如同苦咖啡。他的作品语言比较奇特【主要是林少华翻译最为有名】成熟稳重,达炼深奥,含有一丝丝苦涩,读起来快也快不了,慢也慢不了,很神奇。就好像在喝一杯苦咖啡,细细评味,反复回味,苦中带甜,甜中有喜。

一,例如众所周知的《挪威的森林》,苦涩的青春文学,淡淡的忧伤爱情,清纯的美丽年华,回不去的美好回忆。

早在看挪威的森林是我在高三时候,还是我女朋友送的当做情人节礼物,很开心的一页一页的读完了这本书,当时还年轻,读起来这样苦涩的书籍,描写的那样忧伤难过的爱情故事,我有点读不下去,可还是忍住看完了,但是似乎毫无感觉。

直到上了大学再次看到这本书,那个时候也已经失恋了,阅历上也丰富了不少。这次读这本书感觉完全不同曾经,那每一句话,没一个片段的描写都让人有时候忍不住热泪盈眶,苦涩的味道不自觉的弥漫在周围空气,很奇怪,很快就可以让人进入那个世界。感受作者那老练的价值观,那自然而然的不拘束的笔法,以及那让人羡慕的自由的爱欲。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不曾去过,但他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其实很多人都觉得他的作品反映不了名族国家和世界,没有大格局,只是在描写自己的内心和小范围的社会。其实他的书里面反映了一种深奥的价值,潜藏在字里行间。也写出了那个时日本女性,人民,爱情,生活。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手法在深入人心。

二,再就是《舞舞舞》,这本书书充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对人性的扭曲


《舞舞舞》这本书同样读起来感觉如同挪威的森林,语言特别一致,也是带着苦咖啡的味道。但是这部作品却很直白,比较明显的写出了社会,和制度。显示出了大格局。

“一切都是在周密的计划下进行的,这就是所谓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投入最大量的资本掌握最关键的情报,攫取最丰厚的利润。这并非某个人缺德,投资这一行为本身就必须包含这些内容......投入一千亿日元资本的人必然对投资后的经济效益进行周密研究,同时搞一些幕后动作。在这一世界里公正云云均无任何意义......”

这就是他对这个社会的无奈,他的笔法把现实和魔幻联系在一起,语言深奥苦涩难懂,让人反复回味,慢慢评委。在这种社会之下,我不断的追寻,直到,,

最终“我”在走廊尽头的房间里见到了久违的羊男,他告诉我在这孤独无奈的世界,有一个出路,就是“跳舞,不停地跳舞。不要考虑为什么跳,不要考虑意义不意义,意义那玩意儿本来就是没有的,要是考虑这个,脚步势必停下来。一旦停下来,我就再也爱莫能助了。

三,《1q84》的魔幻手法,魔幻故事,让人很苦涩,很沮丧。


关于1q84,更是充满魔幻和悬念,故事比较新颖奇特。这个我就不浪费笔墨了。

【总结】:最后总结一下,就是本人通过阅读了他的多部作品,确实觉得他的作品如同苦咖啡。首先就是苦涩难懂,比较感觉拐弯抹角的语言手法,使人欲罢不能,其次是里面故事大多都是忧伤的类型,正好适合了咖啡的属性,最后是反映的现象和概念却是带着苦涩的甜品,美味可口。


爱读书的穷孩子


我不知道“苦咖啡文学”为什么被人限制在一个角落,即对国家,民族,个人的理解。

我不得不承认村上的很多小说,文字有苦咖啡的影子,而且集中在小人物上,他与宏观文学的差别就在此拉开。但何谓宏观文学?我想宏观文学的最本质的东西应该集中在反映每个个体,它包含所谓的苦咖啡文学,只是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把宏观与国家,社会等同,所以造成误解偏差。



其实,个体间的故事才能更反映宏观,村上春树的文字正是以此为基础,比如《挪威的森林》,《当你跑步时,你在谈论什么》等等。

仔细研究,你会发现村上春树的作品中很多所谓的苦情人物其实都有他温暖的一面……

欢迎指正,谢谢🙏


易梓轩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苦咖啡文学”,这是一个比喻。“它们和苦咖啡一样,温暖中带一点寒冷,甜美中有丝丝苦涩。”在这种文学中只能看到一个群体中的小困难,小挫折,并不能看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困难。

“作家如果不给读者提供本民族人群和个人最艰难的生存境遇,那么他的伟大是值得怀疑的。”

村上春树的作品中展现不出国家或者民族的状况,也因此虽然他的作品比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大江健三郎、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卖得好得多,但是赢得的尊重比前辈少。


夏天过去冬天还会远吗


村上春树的小说基本围绕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展开描写与叙述,如挪威森林中的绿子等等,人物的转变,经历多少都笼罩着一种悲欢离合的氛围,这跟“苦咖啡文学”不谋而合,但从另一方面讲,这种不谋而合却有着宏观文学的大与力度,他以小见大的张力更与苦咖啡文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苦咖啡文学”不能概括村上的作品,不能以是不是来概论。


离笙lf


村上的作品不算苦咖啡吧!是青春的延续,在他的作品里表现的情绪是青年的迷茫、渴望和寻找。对性的渴望,在他的作品里表现的比较凸显,这真是青春游动的主旋律。他像是个不愿意老去的青年。他是一个比较成功的畅销书作家,虽然身为日本人,但他更像是一个流浪他乡的游子,在他的作品里很少能找到日本的气息,更多的是欧洲文化拼筹的思想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