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客车行业综合实力哪个比较好?

大虎二豹


先放一张2018年客车行业销量排行表,再简单介绍一下行业态势和主要企业:


注:这个是5米以上口径,上述各家客车企业多少还有一些其它类型的客车,为了便于比较没有放进来。

1、行业竞争态势

近几年,受新能源汽车因素影响,客车行业竞争态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企业掉队,有的企业冲了进来。

2018年销量排名上,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梯队:宇通客车销售规模遥遥领先,强者恒强,夸张一点说,客车行业分为宇通和其它一点问题都没有;第二梯队包括比亚迪、中通和厦门金龙、苏州金龙和苏州金旅几家,销量基本跨过或接近1万台关口,总体经营还算可以。第三梯队就是安凯、银隆、亚星这些,还算得上全国性企业,但经营上多少都面临困难。其它企业还有很多,目前国内还有产品的客车企业大概在30~50家左右,但都属于苟延残喘阶段,不提也罢。

从企业竞争力上看,宇通无论是技术、产品、管理还是团队都遥遥领先,在客车行业属于神一样的存在了,其最大的问题是行业天花板和接班人两方面。比亚迪的品牌、资源够强大,但跨界竞争有先天劣势,产品线集中导致对于新能源政策过度依赖;中通是一笔者在行业内除了宇通外唯一看得起的企业,作为老国企,各方面都不占优势,居然能老而弥坚,一直不掉队,这些年还大有起色,相当的不容易。其它客车企业懒得介绍,不说了。

2、发展历程和一些关键节点

第一代客车企业,“南亚星,北聊城”。

亚星、中通是建国后第一代明星客车企业,号称“南亚星,北聊城”,聊城客车就是后来的中通客车,目前亚星、中通双双归潍柴谭旭光旗下,但尚未见到有效的整合动作。

亚星在99年达到顶峰,当年产能达到2万台,可惜的是风光之后是悬崖,第二年则迅速衰落,销量只剩下7000台左右,从此再无起色。亚星败在与奔驰的合资上,而中通由早年的风光到后来的下滑,主要是区位因素和国资机制的问题,这些年有了起色,值得尊敬。

第二代客车企业“从三龙一通到一通三龙”

宇通的历史很悠久,但是在90年代之前在业内也就是个跑龙套的,93年国有改制实现起死回生,97年上市和新厂建设实现了腾飞,从此扶摇直上九万里;

三龙的故事也很传奇,简单说的话,90年代末期才成立,凭借南方人的精明、细致和区位迅速崛起,冲上行业龙头,抢了亚星的行业地位,后面逐渐由分出来了厦门金旅和苏州金龙,那个时候叫三龙一通。

大约是2003年前后,出现了新的分水岭,金龙陷入股权纷争,内斗频频,丧失了发展机遇,而宇通则保持了持续的增长、发展,一直到2016年连续19年增长,将金龙远远甩到身后。

于是,大家开始说一通三龙。后来,中通加进来,变成两通三龙。

第三代客车企业 新能源弄潮儿比亚迪、银隆

其实在比亚迪之前,美的等前后有不少的企业试图进入客车行业,之后均以失败而告终。原因很简单,这些企业只看到了宇通的高盈利,没有注意到除了宇通,其它企业基本都是亏损或者勉强度日。这个行业其实是个很苦逼的行业,新进入者打不过宇通,跟别的企业竞争吧又不挣钱,所以很快就退出了。

新能源产业政策提供了改变行业的契机,宇通依然保持强势,但行业洗牌期的动荡,多少拉近了各家的起跑线,至少是有机会了;三龙继续掉队,苏金陷入骗补丑闻,总经理跳楼,厦金董事长被抓;其它中小客车企业有心无力,做大做强的壁垒越来越大。

于是,比亚迪冲了进来,有品牌、有技术(电池、汽车技术有相关性),至于行业学习成本,再加上采用的非常具有侵略性的投资换市场模式,迅速冲到了行业前三。如果只看新能源车,应该是行业第二。但是,这种模式虽然见效快,但后遗症也大,就看王传福的本事了。

至于银隆,我一向看不起,不想多说,早晚要死。

3、未来趋势

宇通:行业天花板近在眼前,未来如何就看能不能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了。第二个是接班人问题,能接棒汤总的人目前还真不好找。

比亚迪:市场太单一了,深圳的车换完咋办?投资换市场换来一时爽,未来要考虑怎么收场。

中通:行业天花板说的是老大,跟咱关系不大,只要努力,老天会赏饭吃。

三龙: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不如趁着还值钱卖个好价?

其它企业:其实不想走,早晚都得走。


作为曾经客车行业的一员,为什么我的眼常含泪水,因为我曾经深爱过这片土地!以上材料全凭记忆,未做任何验证,比如说年份可能会有一些差异请多谅解。如有疑问或不同见解,欢迎跟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