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位时间临近,乾隆不愿交出权力,祭天时咒皇储十五子永琰早死?

1735年,二十五岁的乾隆继位,上台伊始乾隆就当着天下人的面许下诺言:为了表达对祖父康熙的敬重,如果上天保佑,有幸能做六十年的皇帝,到时候会果断退位,绝不会超过祖父康熙。

乾隆原以为自己继位时已经二十五岁,做六十年皇帝,到那时就是八十五岁,这是小概率事件,所以乾隆吹牛逼时也就没有打草稿。但是,上天跟乾隆开了一个大玩笑,三十、四十、五十、五十五,在位的时间越来越长,他没想到自己如此长寿,乾隆开始慌了。

好在乾隆在三十八年(1773)早已经选好继承人,要不真到了在位六十年,到时候没有接班人,那岂不是很尴尬。这个接班人就是皇十五子永琰,到乾隆六十年时,永琰已经三十六岁,足以担当大任。

乾隆秘密立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储那年冬至,乾隆在祭天时向上天默默祷告:

如所立皇十五子永琰能承国家洪业,则祈佑以有成;若其不贤,亦愿上天潜夺其算,令其短命而终。毋使他日贬误,予亦得以另择元良。朕非不爱己子也,然以宗社大计,不得不如此。惟愿为天下得人,以继祖宗亿万年无疆之绪。

乾隆这段话大概的意思是:上天替我把把关,如果皇十五子永琰是当皇帝的料,那就保佑他健康成长,顺利继位,否则,就令他赶紧早点死掉,好让我再重新选择继承人。

乾隆在祷告中用如此恶毒的语言加诸在皇十五子身上,可谓古今罕见,人所难闻。实际上乾隆并不是在诅咒永琰,也不是对永琰没有信心,而是对自己信心不足,这与他早年立储经历有关。

乾隆继位当年,就已经秘密将与皇后富察氏所生的嫡长子永琏立为储君,亲书其名,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两年后永琏不幸夭折,年仅九岁,乾隆极为伤感,赠谥号“端慧皇太子”。

乾隆十七年,乾隆与皇后富察氏的第二位嫡子永琮出生。永琮天资聪慧,深得乾隆喜爱,乾隆有意立他为太子。第二年永琮不幸夭折,乾隆极为伤感,赠谥号“悼敏皇子”。

连续痛失两个嫡子,乾隆伤心欲绝,以为上天有意在惩罚他,为了保护爱子,此后乾隆干脆不再秘密立储。

一眨眼二十年过去了,乾隆六十二岁,已经超过其父雍正的寿命,接近祖父康熙,立储一事再次提上日程。

乾隆儿子众多,但除去夭折和过继出去的,剩下的只有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皇八子永璇,举止轻浮,做事不得体,人缘也不太好,并曾受到乾隆公开斥责。皇十一子永瑆,文才较优,尤善书法,但不重骑射,乾隆也曾严厉申斥。皇十二子永璂,受生母那拉氏牵连,不受乾隆待见。皇十七子永璘是乾隆帝最小的儿子,最不成器的,四处游荡,明哲保身。乾隆的选择只剩下皇十五子永琰。

乾隆三十八年(1773),乾隆亲书其名,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永琰被秘密立储时已经十三岁,但是乾隆不敢掉以轻心,托付神器,是何等重大之事,因此才有开头乾隆祭天祷告那一幕。

这一次,老天爷总算开了眼,没有“潜夺其算”皇十五子永琰顺利长大成人,乾隆长松一口气。

乾隆六十年(1795),乾隆当着王公大臣、文武百官的面,乾隆将三十八年(1773)亲自书写的传位密旨当众开启,上面赫然写着: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接着,乾隆宣布:

以明年为嗣皇帝嘉庆元年,皇太子永琰由“永”改“颙”,即日移居大内毓庆宫,以定储位。追谥皇太子永琰生母令皇贵妃魏佳氏为孝仪皇后,升奉先殿,列孝贤皇后之次。朕届时其将退居太上皇之位,但仍继续训政。

乾隆遵守了继位当年向天下人许下的诺言:若能仰邀眷命,在位六十年即当传位嗣子不敢有逾皇祖纪年之数。

乾隆以“训政”为名,继续掌权四年,嘉庆做了四年的“实习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