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四700年京城史,犄角旮旯都透著規矩講究

在京城裡轉悠,您肯定得鑽鑽衚衕。茲要是您起的早,肯定能看到晨練的大爺大媽。

北京晨練的大爺大媽和別處的不同,皇城根兒下大爺把陀螺抽得滴流轉;




四合院裡,空竹抖的滿天飛;



您再看京城天空飛起的鴿子和響起的悅耳鴿哨,立馬讓您感覺到濃濃的衚衕味兒。




鍛鍊完餓了,那就更好說了,這京味兒小吃那叫一個地道,讓您吃個肚圓。來碗豆汁兒解解暑氣,入口微酸,回味會有甜和澀,仔細品味的話,還會有一種淡淡的清香。配上鹹菜絲兒、焦圈兒,豆汁兒的口味兒更加酸爽、醇香。




您要是喝不慣豆汁兒那也不打緊,油條豆漿、包子炒肝、油餅、火燒、芝麻醬燒餅……隨您意的吃。




一條衚衕的形藏著一座城的神透著一群人的氣。

老北京胡同的氣質格外鮮明,那就是處處都有講究。怎麼個講究法?東四的衚衕就能給您安排個明白。


東四的由來


東四,位於北京東城區中部,東四北大街東側。元代稱十字街,也就是十字路口。明代於十字路口四面各建一座四柱三樓式木牌樓。又因位居皇城之東,故稱東四牌樓,北京人的口語中,把“牌樓”兩字也給省略了,於是出現了東四的說法。




雖然後來因為交通原因牌樓消失了,但東四作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泛指東四南大街、東四北大街、東四西大街、朝陽門內大街交會處及附近地區。






東四地區歷史悠久,一直是繁華地帶。主要古蹟有孚王府、崇禮住宅、南新倉、大慈延福宮建築遺存、段祺瑞宅等。曾居住過許多政界、軍界、文化界歷史名人。如沙千里、徐世昌、段祺瑞、葉聖陶、作家王蒙等人。

“形”之講究


區別於蜿蜒迂迴、自然天成的南方小巷,東四的衚衕整體佈局十分規整,道路橫平豎直。這種建築模式源自元代。


元朝的建立者很嚮往漢族凡事喜歡講規矩的辦事方法,但散漫慣了的遊牧民族似乎沒那麼講究,怎麼辦呢?找個現成的參考就是了,但最講規矩的是哪朝哪代的哪種參考書呢?這時候,《周禮·考工記》派上了用場:“方九里,旁三門,九經九緯,王城九軌,諸侯七軌,大夫五軌……”成了當時建築的硬標準。


東四街區有6條衚衕形成於元代,街巷嚴格遵循大街24步、小巷12步的規制建造。街區內衚衕排得賊齊整,四合院佈局更是規整,形成了所謂“魚骨”式衚衕格局。

不只街道,東四宅院建築亦有講究,要求“千斤門樓四兩屋”。何解?明清有規定,官門高戶人家的大門,要退回院內¼間至半間。如下圖所示,大門朝街凹進去一間三面牆的房間,稱做“門樓”。



這門樓看似無用,甚至有點浪費空間,實則暗含著衚衕人的講究。

“神”之規矩


門樓主要在夜裡發揮作用,流浪者無處可宿,便在門樓借住。並且還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院子主人得為短暫逗留的流浪者負責,一旦傷了、病了、死了,主人家得擔責,否則就是救助不力。


這是東四的規矩,生活在東四的人習慣了講究,也習慣了這種責任。

說到東四“規矩”的源頭,還有一件事不得不提。700多年前,元代的水利專家郭守敬奉命開鑿大都運河,給當地謀發展。郭先生兢兢業業,詳細規劃,監督趕工,不料卻遭朝中權臣故意拖延刁難。


皇帝聽後大怒,“這活兒我交給郭卿,你們都得好好聽指揮!壞了規矩小心腦袋!”命令一下,上行下效,才有了今天的通惠河。


因為這條河,元大都有了出海通道,緊鄰城市東大門的東四老街也得到不少便利,漸成為老北京的經濟文化集散地。

“規矩”一詞還有一人意義重大。這人叫做朱啟鈐。


清晚期,鐵路開通,前門地區人流暴增,周邊小攤販數不勝數,交通一度癱瘓。這讓當時在交通部任職的朱啟鈐頭疼不已。為改善交通狀況,他每天往返自己居住的東四胡同和前門之間,尋求解決之道,但始終不得其法。


忽然一天,他經過自家衚衕時來了靈感,東四的衚衕不寬敞,但從不擁堵。因為這裡的居民走路都講規矩,“左來右去”,遇到年節典禮也秩序井然。受到啟發,朱啟鈐立即趕製方案,制定了單行道和違例懲罰規則,這也成為了中國最早的單行線交規。

衚衕裡的“規矩”是北京文化血脈根基的一部分,無論今天的北京怎樣繁華,老北京的味道還是要到衚衕裡才能真正體味一二。



“氣”之文化

能讓東四地區能有這麼多規矩、講究,是因為東四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和不斷傳承的人文精神。

東城的老街坊們,一聽到“東四”肯定覺得特別親切,有講不完的故事。



這裡的每一條衚衕,每一個街區都有著老街坊們美好的回憶,每次經過,過去的情景都彷彿近在眼前。

若有幸遇上老街坊,還要去過去常吃的館子來二兩小酒,一起談天說地,回憶過去。

說起東四的記憶,還要從這牌樓開始,見過這牌樓的那代人,如今是真的老了。

東四的西牌樓是在56年被拆除,還能記住它的模樣的,如今該七八十了!



東四頭條的侯寶林故居,別看東四頭條是個半截衚衕,這裡還住過不少名人呢。

做過社科院宿舍,錢鍾書、楊絳等文化大家曾在此居住。

那時候很多上廁所的人一聽聊天兒,這聲兒怎麼那麼耳熟,原來是侯大師啊!

東四二條那個保存完好的四合院您還記得嗎?

曾經那個兩廣總督軍機大臣福康安曾在此居住,還有戶部尚書翁同酥、文清公松筠也曾居住於此。

衚衕東口還住過那個華僑領袖尤揚祖。

東四三條幾乎都是文物保護區,這裡住的四戶人家都是大清宗室與貴戚。

67號是清代各個完顏童記的家,她是溥儀皇后婉容的表妹,與住在三條26號的京劇名角孟小冬是好友。



東四四條

的5號建於清代中後期,原本是道光皇帝本家綿宜的宅院,隔壁是張學良的住宅。



北京唯一現存的清代造幣廠,諸如“康熙通寶”“乾隆通寶”等,很多都是從這個院子裡鑄造出來的。

東四五條裕謙故居,裕謙是鴉片戰爭死難者中官階最高的朝臣。

往西不遠是“文治總統”徐世昌的故宅。

東四六條的166中學,曾是128中學的校址。不少人都是這裡畢業的。可惜一轉身學校已不是當年的樣子。

東四七條有個四進的院子,最早是大清朝輔國公載燦府和輔國公溥釗府,後來被閻錫山買了。



解放後又成了八一電影製片廠宿舍。

東四的記憶太過久遠,久遠到很多8090後看完都是一頭霧水。只能從爸媽和老照片中得到點點滴滴的信息。

沒有見過東四牌樓的的這代人,只能從兒時的記憶和這些老照片裡找到回憶了!

那些從電視裡找到的,《狼煙北平》中的東四一帶大哥“東四青龍”。



1979年《讀書》雜誌社

人民郵電出版社

再到記憶裡的味道:雅樂餐廳,隆福大廈西邊的衚衕,您來這裡吃過沒有?

隆福寺大街,多少人的回憶在這裡呢?難忘是因為它曾經熱鬧非凡,卻變成現在冷冷清清的模樣。

豐年灌腸,它拆的時候,實際這裡的老客戶都是從三四環慕名而來的,小時候天天來,吃了一碟兒,還要捎上一根回家。

50年代,魏家衚衕


錢糧衚衕


禮士衚衕


東四郵電局,旁邊是東四信託商店。百年裡,經歷四次拆遷,多少東城人在這裡郵寄信件?

東宮看完電影,怎麼著也鬧著在對面的白魁小吃店來盤兒奶油炸糕。

其實住在這裡的人更熟悉蟾宮和明星兩家電影院。



早年間的東四人民市場,隆福大廈前身。

東四十條二號線,很多人並不知道的是在建地鐵2號線的時候,在東四十條站下面挖了一段地道。

地鐵三號線就是從這裡開始的,東四十條,一些人口中的“東,四十條”。

東四十條西口,一些人口中“著名的東,四十條”



東四十條西口

90年代初的東四西大街、東四西大街路北,112從紅廟到沙灘,109從東大橋可以到西單, 一直能到西客站~

60年代,朝內市場。我們小時候竟跟家大人去的朝內菜市場~

日化三廠


三聯書店


這邊孩子們的記憶都在這裡了,燈市口小學(2000年王府井小學也合併於此)

東四九條小學

什錦花園小學

回民小學

燈市口中學

一六五中學 (七十四中,也是原來的北京物價學校,一起合併)

一六六中學,原本是一二八中學

二十五中

隆福寺廟會




1964年,東四商場

協和百貨



90年代初,隆福大廈賣沙發



冶金部


1996年——隆福寺榮華雞快餐,其實,早在92年,隆福大廈地下,就有麥當勞了。

瑞珍厚飯莊,北京老字號飯莊之一。

東四民芳餐廳

明華燒麥館


隆福寺小吃


曾經生活在東四,回憶也全都在這裡,每次看照片總能想起曾經的點點滴滴,東四大街3條,衚衕44條,都是東城人難以忘懷的回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