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宣传片:谢谢中国!谢谢上海

70多年前,纳粹疯狂迫害、屠杀犹太人,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对犹太难民关上了大门。大批从纳粹屠刀下逃生的欧洲犹太人远涉重洋来到上海。上海成了犹太难民的“诺亚方舟”,其接受的难民超过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新西兰五国所接纳犹太难民的总和。




大约18000名欧洲犹太人住在拥挤的虹口一带,他们时常每天只吃一顿热饭,比如在这种炭炉上烹制的菜肴。

如果不是1939年中国对我们敞开怀抱,我们不可能在后来所知道的大屠杀中幸存下来。对中国,我永远心怀感激,因为她赋予我又一次生命。

近日,以色列驻上海总领馆拍摄了一部公益宣传片《谢谢上海》以感谢二战期间上海对犹太人的庇护。



上海犹太人·1940年代【Lester Hajenina】



“二战”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原来约接纳百分之八十欧洲犹太移民的美国采取了种种限制政策,而英国政府的白皮书也阻碍了通往犹太“民族家园”巴勒斯坦的去路。这就使得纳粹统治下的欧洲犹太难民走投无路,不得不向加拿大、拉美等其他地区寻找庇护地。




电视剧《最后一张签证》 改编自中国驻奥地利外交官何凤山及其同事无私帮助犹太人逃亡的真实故事,讲述了中国驻维也纳领事馆以普济州为首的外交官们,顶住重重压力,冒着巨大风险,为犹太难民办理签证的故事。




欧洲犹太难民起初居住在上海公共租界内房租和生活费用较低的虹口区。除少数难民自行租房外,大多数难民都住进了临时的难民收容所。很快,犹太难民适应了上海的生活,甚至使得虹口提篮桥一带出现了短暂的繁荣,形成了一个颇具中欧异国情调的“小维也纳”。


上海犹太人·1940年代【Lester Hajenina】

中国的“辛德勒”—何凤山


1938年11月9日到11月10日凌晨,奥地利爆发了历史上最黑暗的示威游行。这一夜过后,大约有267间犹太教堂、7000间犹太商店、29间犹太百货公司被纵火烧毁或抢劫一空,在打砸中,死去的犹太人至少有91人,大约3万名犹太男子被捕并被送至达豪、布痕瓦尔德、萨克森豪森集中营。



犹太人终于相信了,这是纳粹有组织的灭绝自己这个种族的开始。于是,他们开始寻求着自己生存的机会。毕竟纳粹当时是这样规定的:

集中营的犹太人只要能离开奥地利就可以释放,赶不走的则在集中营里成批屠杀。这对于奥地利的犹太人来说,无疑离开就是生存,不能离开就意味着死亡。于是,犹太人纷纷开始想方设法要离开奥地利,寻求逃亡。

但这个时候他们突然醒悟,原来纳粹早有准备,在1935年纽伦堡的《犹太公民法案》中,纳粹早就为他们断绝了谋生的去路。



在《犹太公民法案》中明确规定:

1、禁止德国人与犹太人通婚。

2、剥夺犹太人的公民权。

3、限定犹太人1小时购物时间,不许他们进入娱乐场所。

4、犹太人护照上,需加印一个字母J,如果犹太人想出国,就必须持有目标国签证。

这第4点,无疑就是针对犹太人逃生而设计的。犹太人四处求救,拜访了各大使馆,可西方各国都直接拒绝了,毕竟当时整个西方都在反犹太人,尤其美国,更是有成千上万个这样的反犹团体。

这些团体,让犹太人记忆很深刻。那是1939年5月的“圣路易斯”号邮轮悲剧。那天,载着900名犹太难民的“圣路易斯”号邮轮,被纳粹德国送到古巴,古巴拒绝。停靠在迈阿密后,准备登陆,又被美国拒绝。最终只好返回欧洲,而其中超过600人全部死在集中营内。

“圣路易斯”号邮轮的犹太姑娘

可为了生存,即使记忆深刻,他们也没得选择,只好一家一家的乞讨询问,哪怕能有一丝生机,这样看不到希望的寻求,绝望的延续着,直到一个17岁叫做高德斯陶伯的犹太少年,在先后奔走驻维也纳的近50个国家后,踏进了中国总领馆,这一切突然就改变了。

因为绝望中的他,在中国总领馆,遇见了何凤山先生,在说明自己的来意后,出乎意料的是,他的20份签证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拿到了。

这可是全家20多口人的性命啊,他激动得有点说不出话来。

这消息没一会就在犹太人中迅速传开了,接下来,有人看见,每天,中国总领事馆门前总是从早到晚排着长龙,许多求助无门的犹太人在这里都拿到了去上海的“生命签证”,从而逃离欧洲去了中国,或转道上海去了美国、巴勒斯坦、澳大利亚等地。

自然,这是有风险的,因为何凤山所为是和纳粹对着干,成批成批地给犹太人发放签证,纳粹当局开始严重不满了。

紧接着,何凤山就被告知中国总领事馆的房子是犹太人的,必须没收。何凤山求救了当时的国民政府,却被告知须遵守当地法律,无奈之下,何凤山自己掏了腰包,把领事馆搬到了另一处很小的房子里,依然坚持着发放签证。

据现存的犹太后裔整理的的护照原件的签证号码表明,1938年6月有人得到的签证号为238号,7月20日的护照则显示,签证号已超过1200号,而据汉斯·克劳斯的签证日期看,1938年10月27日,号码则为1906号。

据此可以推算,何凤山签发的护照至少有数千份。平均每月派发500多份,有时甚至达到900份。随着轮船的来回接送,很快,上海便成为了当时世界上唯一向犹太难民敞开大门的国际大都市,顶峰时达3万多人,超过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新西兰五国接纳犹太难民的总和。



1938年纳粹的“11月大屠杀”之后,申请签证的就更多了。到1939年9月,70%的奥地利犹太人已外逃,中国上海收容的犹太人就达1.8 万人

如果所有的数据无误,那何凤山所发的签证至少是几千份。古巴等地也有一本书中曾说,有4000名维也纳犹太人拿着到上海的签证逃到了巴勒斯坦。

这些存活的犹太人,其中有从何凤山手中拿到签证的罗生特,后来参加了新四军。一个叫海因茨-格林伯格的孩子,从何凤山手中拿到签证后,来到了上海,他成了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首席小提琴。当提及何凤山时,他无限感激:“我的生命和事业都是他的义举所赐。”



罗生特

1997年9月28日,历任驻奥地利、埃及、墨西哥、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大使的何凤山在美去世,享年97岁。

其女何曼礼随后在《波士顿环球报》刊出讣告,其中提及了父亲曾向犹太人发放签证的事情。恰巧,这被美国犹太历史学家索尔看见了,他随后找到当年犹太人及其后裔,并觅得了许多何凤山亲笔签证。至此,这段尘封一甲子的历史才得以浮出历史水面,赢得举世关注。

当被问及如此伟大的功绩,何凤山为什么能做到从不张扬呢?他的女儿回忆说,我父亲曾经说过“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2001年,以色列政府授予何凤山“国际正义人士”称号。他的名字被刻入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欧洲历史学家指出,全世界范围内,他是解救犹太人最多的“义人”。

2005年,联合国誉何凤山为中国的“辛德勒”。

2007年,以色列政府授予何凤山“荣誉公民”的称号。


他人评价

何凤山,不是英雄,也不是天使,他是上帝——以色列前总理沙龙

何凤山是一位为犹太人的黑夜点燃光亮的人——以色列驻华大使馆公使莫义澜

在何凤山的面前,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从而感到了我们自身的渺小——德国前总理施罗德

在犹太人的传统里,人的生命是最神圣的,至高无上的。我们有一句名言说,救人一命就像拯救了一个世界。而何先生救了成百上千人,我们估计这个数字至少在两千左右。——以色列驻华大使安泰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