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丞相”这个名称在历史中一直在变化

秦朝和汉朝,丞相为文官之长;到了隋唐,三省长官中的尚书令地位最高,权力最大;宋代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明代称宰相为“内阁大学士”;清代时,“军机处大臣”中的“领班大臣”是大臣中的一把手。

那么,这个官位名字为什么要变来变去呢?仅仅是为了好听吗?其实那就是皇帝为了对权臣的防范。

权臣是威胁皇权的一个重要因素。秦朝建立了丞相制度,让丞相替皇帝处理繁重的日常政务,但是皇帝制度本质上又对任何人都不信任,皇帝总是担心丞相夺了自己的大权。因此,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和第一个丞相之间的关系就是相互戒备的。有一次,秦始皇在山上俯见李斯的车骑队伍滚滚而过,声势很大,他很不高兴,随口骂了一句。有人把这事告诉了李斯,李斯马上减少了随从。结果秦始皇又大怒,追问左右是谁向李斯透露了消息。随从们没人敢承认,于是秦始皇将当时随侍在左右的几百个随从全部处死了。

这一事件典型地说明了皇帝对丞相的戒心。汉武帝时期,曾经走马灯一样地换了13任丞相,其中除一人在汉武帝托孤时留任外,其他12位丞相中被免职的有7人,有5人因犯罪自杀或被下狱治罪。被免职的7个人中也有2个人是非正常死亡,一位是窦婴,他被先免职后弃市,另一位是田蚡,被惊吓至患精神分裂症而亡。这是伴君如伴虎的真实写照。

汉武帝换了这么多丞相,感觉还是用着不顺手,于是就开始重用近臣,来架空丞相。什么近臣呢?尚书。

在我们的历史常识里,所谓尚书,相当于部长,中国古代的政府分为六部,每个部的部长叫尚书。然而事实上,尚书一开始是一个很小的官职。秦代和汉代有六尚: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与尚书,替皇帝管理帽子、衣服、饮食、洗澡、家具这些小事,其中管理书籍的叫尚书,也就是皇帝身边的贴身小秘书,是级别很低的官员。

但是汉武帝就开始用自己的贴身小秘书来处理重大的国务,很多重要的事情都交由尚书处理,而不是给丞相。为什么呢?因为小秘书地位低,又随时在身边,很好使唤。宰相除了上朝能见到皇帝以外,平时连见一面都很难,而身边的人长期与皇帝朝夕相处,却逐渐建立起了基本的信任感。这就相当于今天有些官员会把很多事交给司机去管,为什么?因为司机贴身,靠得住。

这样一来,丞相的权力就被架空了。时间长了,“尚书”就变成了一个重要的职务,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时候,尚书令名正言顺地成了真正的宰相。原来的丞相这个官职还在,但没有了权力,《通典·职官四》说:“众务悉归尚书,三公但受成事而已”。

到唐朝,皇帝又感觉“尚书令”的权力太大了,因此,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把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最高长官全部被称为宰相。所以唐代一开始的时候,宰相的名字就特别复杂,因为三省的长官名字不一样。尚书省的长官开始叫尚书令,后来叫尚书仆射,中书省长官叫中书令,门下省长官叫侍中,名称不统一。后来唐太宗说,统一了吧,都叫“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为他们的官品都是三品。所以唐代前期的宰相,正式的名字叫“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个名字体现的是三省互相牵制、互相制约以削弱相权、强化君权的思路。

虽然把相权一分为三,但是三省毕竟是外朝,皇帝控制起来不方便,于是,到了后来,唐代皇帝又开始重用“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样的小一级的官员,架空原来的宰相,不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获得了实权。因此,到了宋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演变为新的宰相。

到了明代,猜忌心特别强的朱元璋连续用了几个丞相都感觉不顺手,不放心,把他们杀掉后干脆搞了一个重大政治创新,废除了丞相制。这样,皇帝就身兼了皇帝和宰相两个职务了,每天不得不亲自阅览大量奏折。结果时间长了,他也受不了了,实在忙不过来了,就把自己信得过的几个文官任命为“大学士”,临时组成一个秘书班子。

我们一听“大学士”这个词,往往习惯性地认为是一品大员,其实不是,在整个明朝,大学士都是正五品,是小官。因为朱元璋就是怕大学士演变成宰相,所以特意规定,你就是小秘书,拼命压低官品。然而不管怎么压低,事实上后来大学士还是演变成实质性的宰相了,因为他毕竟实际权力大。所以明代后来没有宰相,但是像严嵩、张居正那样的大学士又变成了实际上的宰相乃至权相。

清朝建立后,皇帝又感觉大学士们用着不顺手,因为内阁后来又制度化了,大学士们又获得了制度性的权力,不好操纵。于是雍正帝又建立了一个新的秘书班子,叫“军机处”,用这样一个临时机构,来架空内阁大学士。军机处又成了新的宰相机构,军机大臣成为大臣群体之首。

所以2000年间,皇帝与丞相之间一直在玩同一个游戏,皇帝总喜欢用自己身边的秘书班子来架空丞相,临时班子时间长了就演变成了正式的宰相。可是一旦演变成正式的宰相机构,皇帝又不信任了,又开始用自己的亲信组成新班子取而代之,这样不停地循环下去,乐此不疲。

这个游戏背后反映出的是法家创立的皇帝制度的一个基本逻辑,即制衡和防范。皇帝对任何人都持怀疑态度。在宫中,怀疑仆人和妃子们通奸,干脆把他们都阉了,建立太监制度。在中央,怀疑宰相不听话,用身边的亲信秘书来分他们的权。

这一事实,充分说明虽然独尊儒术,但秦代之后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大体上是沿着法家的逻辑来进行的,皇帝们的政治老师一直是韩非子。当然,因为《韩非子》这本书名字已经臭了大街,所以很多皇帝是偷偷地读的。

总之,“丞相”这个词从秦到清不断的变化,反应的是一个权力演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