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貌似公平下的痛

教师的职称是许多老师一生的痛。

有不少的学校领导,以为他们的职称评定标准十分公平。在他们看来,他们把教师的教学成绩作为职称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十分公正。有的学校甚至规定,教师在教研、辅导等其他方面的积分不能超过教学成绩积分的多少份额。在制定政策的领导们看来,这样的评价体系十分客观。

成绩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那么,真的是这样吗?这样的评价标准真的就客观、公平吗?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多次发文规定不能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反过来,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能把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吗?真的是教学成绩好的教师就是优秀教师,教学成绩不好的教师就在这里混日子吗?实际情况恐怕没有这么简单。

毋庸置疑,现在我们的许多老师在教学上还走的是粗犷经营的教学模式。他们取得好成绩的唯一法宝就是:练,练,练……作业,作业,作业……今天的成绩在勤学苦练下是提高了,但明天的潜力和兴趣也消失了。他们到底是教育的罪人,还是学生的恩人?

其次,许多学校在学生的分班上都有猫腻。和领导关系好的,多分一些好学生。和领导关系差的,多给你一些后进生。你不是要教学成绩吗?你不是平均分数要高吗?多给你几个后进生,就够你这一学期忙的了。

于是,许多老师为了成绩高,就在后进生上“下功夫”。最后平均成绩是提高了,可是在老师的威逼利诱下,教室里的后进生都流失了。反正流失的学生,学校买单,和老师关系不大。这是在育人,还是在毁人?

第三,只看成绩的教学评价过于单一,使本应多元的校园文化显得十分贫瘠、单调。在这种评价方式下,校园里只有竞争,只有淘汰。校园里没有《侍坐》里面师生的其乐融融。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关系,对手关系,你拼我杀,你死我活。

在这样的校园文化中,越是以人为本的教师,越是人文底蕴深厚的教师,越是失败者。相反,越是功利主义者,实用主义者,越是校园里的佼佼者。

这样的校园健康吗?这样的职称评价标准公正吗?欢迎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