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炎帝,一人耶?二人耶?

史籍关于神农,或者说炎帝的记载,相对较少。至少,比黄帝的记载少很多。

是因为“成王败寇”么?或许,只是年代过于久远?

史上对神农的最早记载

《史记》记载了神农——

轩辕氏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云云。《史记》写于汉武帝之时,公元前100前后。

再早点儿还有吗?

《吕氏春秋》成书于公元前240前后,其《尊师篇》云——

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

还有更早的吗?

《庄子.缮性篇》云——

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

他在《至乐篇》又说——

吾恐回与齐侯言尧舜黄帝之道,而重以燧人神农之言。

这些话,大约比《吕氏春秋》早了100年。当然,前提是《庄子》的这两篇著作,不是汉代托伪。

和庄子差不多的,是《战国策》的记载。《赵策》曰——

宓牺、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

不过,这个话,是来自稍早一点儿的《商君书》第一篇《更法》。

《系辞传》说——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

如果《系辞传》确为孔子所作,这大约就是神农氏的最早记载了。

其他如《尚书大传》、《淮南子》、《白虎通德伦》、《风俗通义》等等关于神农的记载,基本都在汉代以后了。

所以,神农最早见于史籍,当在公元前500年前后。

神农所处之时代

神农所处时代,众说纷纭。

《淮南子》说——

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以抚四方。

泰古,就是太古。二皇,原注曰,伏羲、神农也。

这么说,神农的时代早了去了,与伏羲并列为“二皇”,就是分别代表天地。

《礼记.月令》季夏之月,称神农为土神,其注说:“土神称曰神农者,以其主于稼穑。”

《庄子.胠箧篇》曰——

……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业,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说,神农氏那会儿,还是早期原始社会阶段。

《庄子.盗跖》又曰——

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

这是说,神农那会儿,是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阶段。

《商君书.画策篇》说——

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女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兵甲不起而王。

这是说,在神农那种原始部落早期,还没有战争。

《淮南子.主术训》说——

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神不驰于胸中,智不出于四域,怀其仁成之心;甘雨时降,五谷蕃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月省时考,岁终献功;以时尝谷,祀于明堂。明堂之制,有盖而无四方,风雨不能袭,寒暑不能伤;迁延而入之,养民以公。其民朴重端悫,不忿争而财足,不劳形而功成,因天地之资,而与之和同。是故威厉而不杀,刑错而不用,法省而不烦,故其化如神。其地南至

交阯,北至幽都,东至汤谷,西至三危,莫不听从。当此之时,法宽刑缓,囹圄空虚,而天下一俗,莫怀奸心。

这是说,神农无为而治,国泰民安。说神农的治域南边到了交阯——越南北部,这一定是瞎说了。

然而,画风一变。

《战国策.秦策》说,苏秦言神农伐补遂。

《说苑.政理篇》说,神农之时,已有征伐之事。

这是说,神农的时候,已经有了战争,神农也开始征伐。

所以,《史记》说——

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世道变了。这大约是原始社会后期了。氏族部落时期逐渐向方国和王国的阶段演变。

神农、炎帝即为一人说

早时,多认为神农与炎帝为一人。

《礼记.祭法》说——

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

厉山氏之子曰“农”,即神农。

《国语.鲁语》以厉山氏为“烈山氏”。郑玄注曰——

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曰烈山氏。

韦昭注云——

烈山氏,炎帝之号也,起于烈山。《礼.祭法》以烈山为厉山也。

后人说,郑玄的解释尚可接受。韦昭的解释则“徒具音读附会”了。“烈山”非指山名,而是后来赖国之地,在今湖北随县。烈山,即孟子《滕文公上》所说“益烈山泽而焚之”,农耕之民,焚山开荒是也。

《左传.昭公十八年》曰,梓慎登大庭氏之库。

《注》云——

大庭氏,古国名,在鲁城内,鲁于其处作库。

《疏》云——

先儒旧说,皆云炎帝号神农氏,一曰大庭氏。

《春秋说》云——

炎帝号大庭氏,下为地皇,作耒耜,播百谷,曰神农。

《史记.周本纪正义》说——

《帝王世纪》曰:炎帝自陈营都于曲阜。

《国语.晋语》是另一个说法,谓炎帝以姜水成。

《水经.渭水注》云——

岐水东径姜氏城南,为姜水。《帝王世纪》曰:炎帝母女登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于姜水,是其地。

此所说“姜氏城”,在今陕西岐山县东。

神农、炎帝非唯一人说

说法之一。

《易.系辞传疏》引《帝王世系》说:神农……凡八代,及轩辕氏。

《吕览.慎势》引《尸子》说:神农氏十七世有天下。

按照以上说法,神农是一个家族,或者说,是一个氏族部落。

炎帝,可能只是其历代中的一位。

说法之二。

有必要再回到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的那段话——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汉以后,即有许多人以为此话费解——神农氏世衰,弗能征诸侯女,为何又欲侵凌诸侯?

历代的解释中,应该是清代崔述最有说服力——神农、炎帝本非一人。他说——

前文言衰弱,凡两称神农,皆不言炎帝;后文言征战,凡两称炎帝,皆不言神农也。

他说,把神农炎帝混为一谈,是从汉代刘歆的《世经》开始的。在这之前,没人这么说。郑玄是力主神农炎帝本为一人的,他很可能也是受了刘歆的影响。

崔淑女举出的证据之一,是司马迁在《封禅书》里说:“自古受命亲王,曷尝不封禅”,而古代之王里,封禅泰山的,有神农,继有炎帝,再有黄帝。

《管子》里,神农炎帝非为一人。《谯周.古史考》亦以为神农炎帝各为一人。

钱穆,赞成这一见解。他的主要观点是,炎帝传说的形成时间,大大晚于神农。

归纳一下

第一,神农和炎帝,从现在见到的史籍和考古成果来看,当属传说无疑。但这一传说未必没有一定的历史根据。

第二,即便仅从古籍记载来看,神农,是原始社会初期到中后期的重要人物,或者换个角度说,是古人通过神农描述了这段历史的特征。

第三,这些特征包括,前一阶段,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结绳记事、“小国寡民”、自给自足、交往极少、“平安无事”;后一阶段,最突出的特点,是形成了战争。

第四,《吕氏春秋.荡兵》曰:“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从炎黄开始,就使用水火打仗了。战争,源于领域之争和资源之争,归根到底是利益。战争的发生,说明原始社会已由最初的氏族部落向部落联盟以及方国王国转变。

第五,神农炎帝或为一人,但炎帝为神农氏部落及部落联盟的末任首领的可能性更大。他后来被更强大的黄帝所取代。黄帝成为“天下”共主。

第六,神农和黄帝的传说,都形成于公元前的战国时期。天子帝系和诸侯世系也在这一时期形成。足以证明,此时父系社会已完全形成;宗法等级制度和观念亦已形成。由此,姓氏所代表的血缘被看得非常之重。

第七,大一统和一脉相传,成为描述历史的重要手段。

《国语.晋语》说——

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称,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贾子.益壤》曰——

黄帝者,炎帝之兄。

他的《制不定》说——

炎帝者,黄帝之同父母帝。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说——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从黄帝,经颛顼、帝喾,到尧舜禹,都仅为国号不同,其实都是同姓一脉相承。他说,商、周还是如此。

第八,战国到汉代,兼并为“时”,统一为“势”,于是形成了这样的大一统和一脉相承思想。

传说,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潜意识。关于神农氏和炎帝,反映的,是先民对农耕时代初期的记忆,包括由采集狩猎向农耕时代的过度,所以,在神农那里,几乎囊括了这一时期的所有发明。后人的这些传说,体现的,是对农耕祖先的景仰和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