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人员用哪些数据证明了秦朝的“阿房宫”建筑并不存在的事实

在中国古代宫殿的建筑中,最著名的、最令人感感慨万干的恐怕非阿房宫莫属了,阿房宫是公元前212年开始营造的,根据记载、它的规模及奢华程度、其影响力都是冠盖群伦而无出其右的。

唐代杜牧写过一首人所共知的《阿房宫赋》;他这样描述这座宫殿: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里、隔离天日…。意思就是说:六国灭亡、秦始皇统一了天下,蜀山树木被伐完了,阿房宫才盖了起来,阿房宫占地三百多里,楼阁高耸,遮天蔽日,宫区内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阿房宫前殿的规模这样记载:它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百人、下可以建五丈旗;折合下来就是东西长693米、南北宽116米、层高为11.6米;也就是说建成后的阿房宫前殿高度大概有五六层楼那么高,这些还只是阿房宫中的一小部分。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随着咸阳的人口剧增,于是选择合适的地点修建一座能和帝国统一相匹配的前殿,就成了摆在秦始皇面前的一件大事。

2002年、中国社科院组成了“阿房宫”科考队,开始了对阿房宫建址的科考工作,经过五年的考察和总结,科考队却意外地呈现了与很多历史记载截然不同的结论,通过对阿房宫遗址详尽的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科考研究成果表明,辉煌的阿房宫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当年它并没有建成,仅仅是做了夯土基础而已,当然也证明项羽曾经火烧阿房宫的故事只是个虚构的传说而已。这项科考成果一经公布,不但对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在社会上也引起了极大的震动,阿房宫竟然根本没建成,不管在情感上、还是理性上,似乎都让人难以自信。

自汉代以来,人们都想当然地以为阿房宫已经建成了,只是项羽打败秦军进入咸阳之后,放了一把大火把秦咸阳宫室全部烧掉了,火烧了三个月还没有熄灭,《史记》中对阿房宫记载得又那么清楚,难道这些都是司马迁随口乱说的吗?太史公治学一向那么严谨怎么会出现乌龙事件呢?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这次科考过程中都发现了什么?

阿房宫是一座整体建造在巨大体量夯土台上的宫区,考古确定的阿房宫坐落的夯土台基、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总面积达54.102万平方米,占地约880亩,现存最大高度达12米以上。按照《史记》中对阿房宫前殿的描述,这座大殿面积为8万平方米,也就是说供皇帝举行重大仪式的前殿面积,几乎占到阿房宫总面积的七分之一,在这一片夯土台基上、还有相当于六个阿房宫前殿面积大小的空间、是用来规划其它建筑的。

然后再让我们来看看它的结构,在巨大夯土台基的东、西、北三面已经夯筑了土墙,北侧土墙顶部铺设有瓦片、就像现在的许多建筑上面还有瓦一样,而南墙并没有修建、台基南侧是一条呈斜坡状的踩踏路面,因此根据这条路推测,当时人们夯筑台基所用的土、是从南面运到北面、然后再从北面向南侧逐渐夯筑台基的。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么大面积的夯土台基明明白白的摆在那里,比文献记载的还要大、阿房宫肯定是已经建成了的。

但略懂中国古代建筑的人都知道,自春秋后期开始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基本上都是高台建筑,所谓“非壮丽无以自威”正是如此,只有雄伟高大的建筑才能显示出皇家的气势和威严;秦朝当然也不例外。刚才我们说到、现存的这一片夯土台基很大、总面积是、坐落其上面前殿面积的七倍,说明这一片夯土台基上除了前殿,理所当然地还设计有其它附属性的宫殿建筑;前殿作为其中最重要的宫殿、自然是要高于其它附属建筑的,按照建筑常例在这个基础夯土台基上应该还要再起一个夯土台、才能显示出前殿地位的崇高。然而、在科考勘测中并没有发现高出阿房宫、基础夯台之上的夯土台,所以前殿应该是还没有开始动工建设的,而修建好的仅仅是整个宫区的夯土基础,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盖房子时候的地基。

我们在前面还说到、台基的东、西、北三面都有墙,而唯独南面没墙,当然南面墙没有修建是有原因的,当时的建筑者先在东、西、北三面围墙将阿房宫的建造范围划定,南面则留出来作为人员、材料等进出的通道,等到工程全部完工再将南墙闭合,这从科考队发现的那条运送夯土的踩踏路面可以得到证实。只可惜秦末乱世、连阿房宫前殿都没来得及建筑、更何况南墙呢!

科考人员利用科技钻探技术,对夯土台基进行了勘探,勘探过程中并没有发现秦代文化层,也没有发现秦代宫殿建筑中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比如说瓦当、墙砖,也没有发现秦代宫殿建筑中的柱础石、廊道、窖穴、排水设施,更没有发现经过大火焚烧后遗留下来的红烧土、木炭遗迹等。

从科考资料来看,阿房宫是应该没有建成的,但有人会觉得这些证据还不够,那让我们再来看看阿房宫建成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虽然秦政府很早便提出了修建宫殿,但是阿房宫并不是秦帝国统一以后马上就开始建造的,它是在帝国统一以后的第九个年头才开始建造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是始皇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12年,这一年秦始皇调集了72万人来到关中,分别修建秦始皇陵和阿房宫,具体人数的分配比例现在不得而知,刘邦当年在沛县当亭长时、就曾带队送服徭役的人到达过骊山陵园。

秦始皇三十七年50岁的皇帝在最后一次东巡途中,因为劳累过度染病不治死在河北的沙丘宫,九月被葬于始皇陵,当时对于皇帝的安葬当然是举国的头等大事,其它的一切事情都要为这件事情让路。所以阿房宫建筑工地上的劳力都被二世调到秦始皇陵去给皇陵封土,这一去就是七个月,直到二世元年四月、始皇陵的主体工程大致完工。也就是说在这七个月中阿房宫的建设基本上是处于停工状态的。

在皇陵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之后,二世皇帝又调回来一部分劳力继续修建阿房宫,阿房宫的工程这才继续开展下去,可是好景不长风云突变,帝国的江山随着创始人的离世,很快就变得风雨飘零岌岌可危。二世皇帝二年的冬天,阵胜派周章等部将带了数十万兵马,攻打到秦始皇陵园的东西几里的地方,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况是多么的危急,二世便将修建工程的人马全部武装起来前去抵抗。试想、在这种战事危及、民不聊生的情况下,阿房宫工程又怎么可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呢?

虽然后来农民起义军被赶出了关中,但此时的秦帝国已经危机四伏,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都觉得不能再继续这样大动土木劳民伤财了,并向二世建议停止修建阿房宫等土木建筑。

二世皇帝三年八月,赵高作乱将二世劫持在望夷宫,逼迫二世自杀、二世一死,阿房宫建选工程自然就结束了。

所以、阿房宫按照计划有规模的建设时间前后不过才三年左右,如此庞大的工程三年的建设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呢?古代并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效率高超的大型机械工具,整个工程都是靠人力完成的,取土、运土、再一层一层的夯筑起来,然而这个工程是非常巨大的,仅现在我们看到的夯土台面积就达54万平方米,仅靠人力又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內是很难完成这样巨大的工程建筑的。不管人们是对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的丰功伟迹给于喝彩,还是对秦始皇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骄奢残暴给于践踏,总之从上述科考人员的论证中可发现当年秦朝辉煌的阿房宫建筑并没有修建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