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记忆62:收复新疆,银子、武器、粮食、战略一样都不能少

俄国人1871年7月占领伊犁的时候,左宗棠的大军正在西征甘肃河州的路上。乌鲁木齐原提督业布冲额已在回部起事中死于非命,新任提督成禄以朝廷命他赴任途中围剿肃州(今甘肃酒泉)回军为借口,驻扎在高台(今甘肃张掖高台县)不动弹了。既不去新疆履新,也不攻打占据肃州的回首马文禄。(参见《历史的记忆45:谁是谁?马四、马忠良、马文禄》)

此时的新疆在清军控制范围之内的仅仅是从哈密往西,巴里坤、古城(今新疆奇台县)、吉木萨(今新疆吉木萨尔)沿线;乌苏至精河,往北到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沿线。其他地方,除俄国霸占的伊犁之外,均陷入阿古柏洪福汗国辖地。坚守的清军余部已经是朝不保夕,岌岌可危。

借用现在的地图,标注一下清军控制的地方。地图中用圆圈标注的地区即是。

俄国人占领伊犁后,又谋东进,扬言要代清政府收复乌鲁木齐。阿古柏的洪福汗国已经搞得朝廷手足无措,现在老毛子继续东进,这新疆还算是大清的新疆么?朝廷急命驻在塔尔巴哈台的伊犁将军荣全收复伊犁;驻在古城的乌鲁木齐都统景廉收复乌鲁木齐。庙堂之高,不知江湖之险。这两支部队兵微将寡,能不住自己不被阿古柏消灭就不错了。谈何收复失地!

清廷继命驻在陕西的刘铭传开拔,节节西进新疆,收复被各回部占据的城市。又命左宗棠抽调部队去高台接替成禄,迅速入疆平叛。左宗棠即先令徐占彪部先行进入河西走廊,围剿肃州回部,为入疆铺平道路。又推荐镶黄旗将领金顺替代成禄之职,整肃兵马,待命西征。成禄随后被免职处死。

阿古柏洪福汗国发行的货币

清军收复西宁时,陕回白彦虎部逃窜至肃州,拟与肃州马文禄部合流。但被徐占彪部和后续从兰州抽调来的杨世俊部在肃州城外塔尔湾合围击溃。白彦虎率部西遁新疆,剃发易服,投靠阿古柏,据守乌鲁木齐迪化城。(参见《历史的记忆44、45》)

左宗棠入疆之前,新疆大体就是如上所述的失控局面。肃州光复后,新疆情势一如既往,清军毫无作为,或者应该说无能无力。因此,左宗棠开始调兵遣将,筹措粮饷,准备西征戈壁。但这个时候,朝廷就新疆问题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这就是史上有名的“海防”与“疆防”之争。

1874年,日本侵占琉球群岛,又窥视台湾。沿海局势骤然紧张。清廷自鸦片战争以来,海上屡屡失利。建设和巩固有效的海岸线军事防御力量不得不提上议事日程。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主张放弃新疆,或者把其作为藩属国。然后把西征的费用用于海防建设。

琉球群岛地图

李鸿章认为,收复新疆成本高,收益低。”自乾隆年间新疆始归版图,无事时,岁需兵费尚二百余万(两白银),徒收数千里之旷地,而增千百年之漏厄,已为不值。”其次,西征胜算不大,即使获胜,也无力长期固守。“中国目前力量,实不能专顾西域,师老财匮,尤虞别生他变……今虽命将出师,兵力饷力,万不能逮”。阿古柏受到英国俄国土耳其支持,即便收复,将来难以长期固守。再次,海防的战略意义比疆防大得多。由于西北远离京城,而海岸线近在咫尺。“新疆不复,于肢体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大患愈棘”。最后他建议把西征的部队能撤则撤,能停则停,节省的军费全部用于海防建设。

清军队伍摆的POSE

而以左宗棠为代表的塞防派则主张力复新疆。他认为新疆是中国大西北防务的前沿,守卫着屏障北京的蒙古,也护翼着拱卫中原的陕甘。而且一旦放弃新疆,蒙古、西藏以及西南云贵各地都来效仿,那大清国如何收场?所以新疆必须收复,万不可自撤藩篱。

大学士、军机大臣文祥强烈支持左宗棠。他谏言说,如果不平新疆,阿古柏势力必将坐大。假若其东进玉门关,陕甘就会不保;而如果其从北边进犯蒙古,蒙古各部落效仿南下进犯,那北京的肩膀和脊背就全部亮给敌人,毫无安全可言,我们只有任人欺凌宰割了。

海防派主张放弃新疆的出发点归根结底是“银子”问题。不论西征新疆还是沿海防御,都需要大量的军费。而当时清廷国库空虚,财政拮据,入不敷出,无法以足额的经费同时满足塞防和海防的需要。左宗棠为了让朝廷支持自己的观点,提出了一整套粮饷筹措、后勤补给、军事进攻和人事调整的方案,最终得到清廷的首肯。

清朝地图

“银子”在西征陕甘时就已经是个大问题。为保障陕甘平回军事行动,自1866年至1874年,东南沿海财政富裕各省平均每年向左宗棠提供了“协饷”(西征饷项)400万两。但朝廷的预算是每年624万两,可东南各地拿不出这么多。为弥补缺口,左宗棠通过洋商先后获得贷款220万两。清廷又命沿海口岸的税务司无息借款100万两给左宗棠,聊以备用。在这种财政实力情况下,当时加强海防建设,同样需要各省提供协饷,向外商贷款。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海防派想要西征的军费来搞海防建设了。

饷银(真漂亮)

1875年4月,陕甘总督左宗棠被敕封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正式开始准备工作:银子、武器、粮食和谋略。早在1873年,左宗棠向朝廷推荐接替成禄队伍的金顺已经到达古城,会合乌鲁木齐都统景廉。1874年,又命张曜部进军哈密,开垦屯田,以备军需。1876年初,清廷批准向外商举债500万两;又命12个省给左宗棠解送协饷300万两,同时又把海防军费专款挪用拨付200万两,以供入疆之需。入疆之后的1877年,清廷以海关收入抵押,左宗棠又从汇丰银行借到500万两。加之东南各省每年的协饷,左宗棠自1875年至1877年,共收到2670万两白银。而为了新疆的稳定和建设,自1878年至1881年,朝廷拨付的各种饷银又达2560万两。这七年5000多万两的银子是左宗棠光复新疆、稳定新疆的决定性因素。

有了银子,左宗棠给自己的部队大量装备了当时世界上的先进武器。比如来复枪、连发枪、后膛枪、克虏伯撞针枪,甚至还有每分钟发射600发子弹的加特林机关枪。火炮类器械则有钢炮和“能致远数里外,自空而下,以打步马队成团者最妙”的欧洲大炮。而左宗棠设在兰州的兵工厂除了制造子弹和炮弹外,还能仿制欧洲枪支。据考证,清军西征的武器装备比50多年后我红西路军的武器要先进得多。

清军的钢炮

前期入疆的张曜部虽然在哈密已经开垦出近两万亩土地,但尚未产粮。为了通过河西走廊向新疆运输军火和粮食。左宗棠曾一次雇佣了5000辆大车、2.9万峰骆驼和5千多头牲口。由于路途遥远,戈壁沙漠,粮食损耗、消耗极其严重。后期则改为从呼和浩特、包头、宁夏等地采购粮食从蒙古草原运送至新疆巴里坤。而俄国人一反常态,也向左宗棠表示,愿意以合理的价格出售粮食。从俄国边境向新疆运送粮食,价格再高也比关内长途运输的粮食成本低。

战火后凋敝的城市

1876年,第一批俄国粮食300万斤送至古城,这完全是雪中送炭。对于扶持阿古柏的俄国人为什么突然转向支持清政府,后世众说纷纭。但如果从商业利益来解释,其实很好理解。俄国占据伊犁的目的是据为己有,自己经营管理。无论新疆是在清廷,还是在阿古柏控制下,俄国都会以伊犁为通道,对新疆进行商业贸易。关键是要保住俄国的商业特权和经济利益。而且俄国与阿古柏签订的通商条约也是重申了这个原则。但是随着阿古柏的血腥杀戮和统治,新疆各地城市凋敝,商业萧条,人丁稀少,各种货物根本没有市场。所以俄国转而和清廷交易,先卖粮食获利,待清廷收复新疆后再实现自己的商业权益。没有永久的敌人和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就是这么简单!

清军辎重运输部队

对收复新疆的战略上,左宗棠提出“缓进急战,先北后南”。左宗棠在平定陕甘之前,就已经敏锐地发现,西征时“筹饷难于筹兵,筹粮难于筹饷,筹转运又难于筹粮”。而运输问题在路途遥远,气候多变的茫茫戈壁和沙漠则显得尤为突出。因此,粮草武器运输欲速则不达,必须有条不紊缓缓而行,才能保障后勤供应的可持续性。另外,不能急于事功,匆忙出关。部队必须严格整顿,严明军纪,淘弱留强,提高士兵作战能力。所以,粮草充足,部队整肃之前,应缓出关。而且出关的队伍行军,更不宜长途奔袭,损耗斗志和士气,必须吃饱睡好合理行军才是上策。

而入疆后,一旦敌我交兵,则必须一鼓作气,速战速决,力求歼灭。如果长期相持作战,则后勤给养的供给速度必然赶不上战场粮草和弹药的消耗速度。尤甚者,一到冬季,冰天雪地,粮草辎重运输更是无力满足战场需要。而且朝廷财政困难,饷银有限,长期持久消耗结果必然导致平疆战役陷入被动。

清军队伍列阵操演

在作战目标的选择上,是先打北疆,后复南疆。这首先是地利因素决定的。由河西走廊西征新疆,哈密和巴里坤是入疆的两个枢纽。而这两个地方恰恰在清军控制范围之内。如不取其利,反而远涉南疆,是为舍近求远。其次,避实击虚,先易后难,震慑人心。

阿古柏主力在以喀什噶尔为中心的南疆区域,北疆诸城力量薄弱,白彦虎、马人得所部兵马就算是战斗力最强的队伍了。由哈密、巴里坤突袭北疆各城,势必给阿古柏造成极大的心里压力。其必派兵救援,而清军则可以逸待劳,消灭援军有生力量。再次,北疆如复,则可作为给养基地,稍解关内后勤运输的压力,保障部队的供给。所以左宗棠决定“致力于北,而收功于南。”

1876年4月,左宗棠在肃州祭旗誓师出征。朔风飞沙,旌旗猎猎,三军整肃。祭旗文曰:此次出师,必将“朝烹熊狐,夕腌封狼”,平定新疆,“划为郡县,垦土字甿”(开垦土地让百姓生存繁衍)。时年左宗棠虚岁65,已过花甲之年。

清军使用的世界一流武器:加特林机关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