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的皇宫还有人住吗?

用户147418275


都说南京有王气,朱元璋起家于红巾军,势力范围都在南方,南京原称应天,有“顺天应命”之意,明朝建立后,改成南京,成为明朝的国都、京师。

朱元璋是安徽濠州人,自古以来,江浙皖都是富膏之地,鱼米之乡。朱元璋选择定都南京,一来是他初封吴王,南京是吴国故地,二来,南京有长江天堑可依,三来,朱元璋相信南京城有王气,定都于此,可助他一统天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御崩于南京皇宫,终年71岁。尽管朱元璋选择定都南京,但是朱元璋早有迁都北方的打算,他理想中的京师是开封府,为此他还亲赴开封视察,将开封改为“北京”,但迁都毕竟是耗时耗力的大事,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朱元璋自己后来也逐渐打消了迁都的念头。开封的北京名称被取消,把现在的北京改为“北平”。



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入主南京夺得帝位,最初也是以南京为京师,但在北平就藩多年的朱棣,并不喜欢南京的生活,而且当时元朝残余势力虽遁入漠北,但依然不断侵扰明朝边境,极大的威胁到明朝的社稷安危,而北平“地势雄伟,山川巩固,四方万国,道里适均”,是理想的京师所在,迁都北京,则可抵御北元残余的威胁,巩固明朝北方的统治。永乐元年(1402年),朱棣改北平为北京,同年开始大规模修建北京城,北京城陆陆续续修了二十年,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并改北京为京师。

迁都是一件浩大的工程,定都南京之初,城墙修复得到江南首富沈万三的财力支持,南京恢复了昔日的恢宏大气,城里的皇宫也是颇具规模,完全舍弃南京显然有些浪费,且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对南京情有独钟,出于各种考虑,朱棣没有撤去南京的国都地位,江南经济发达,人烟稠密,保留南京的都城地位,可以更好的有效的管理江南。



为此,朱棣在南京保留了和北京一样的中央机构,包括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官员的级别也和京师相同。以北京为顺天府,南京为应天府,另有中都凤阳府。但是南京的都城地位显然不能与北京比,官员级别虽与京师相同,但设员很少,且权力范围仅限于南京,和京官差距颇大,且南京事务不多,在南京做官较为清闲,而从北京下放南京做官,一般被认为是种贬斥。

那么,明朝皇族全部迁往北京号,南京的紫禁城该何处去呢?毕竟是太祖皇帝和建文帝两代帝王住过的地方,当年也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建起来的,也不能说荒废就荒废。南京故宫虽不再作为皇宫使用,但仍作为留都宫殿,朱棣也委派皇族和内臣管理,并留少量太监宫女维持南京紫禁城的日常。



(南京故宫复原图)

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朱高炽意欲迁回南京,南京名义上又变成了京师,并派人重新把南京故宫修葺一新,但还没等还都执行,当年朱高炽就突然驾崩了,继位的宣宗皇帝朱瞻基无意南迁,此后数百年,南京紫禁城鲜有修葺,任凭风吹雨打,建筑破损越来越严重。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一场倾盆雷雨,导致谨身、华盖等殿被雷电击中起火。嘉靖元年(1522年),南京暴雨淹城,整个紫禁城几乎都浸泡在雨水中。至明朝末年,南京紫禁城已不复昔日恢宏,变得破败不堪。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继位后,南京故宫内大多殿宇已经坍毁无存,朱由崧命人做了些修缮重建工作,兴建奉天门,慈禧殿等建筑。

入清以后,南京紫禁城变得更加破败,特别是在太平天国灭亡之时,南京紫禁城因为战乱几乎沦为一片废墟,民国时期,南京紫禁城被改造为小型机场,至此,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宫殿群已近乎无存,建国后虽加以保护,当已难见旧容。


大国布衣


祖坟犹在,还为辅都,便于控制,人员尚存。

虽然朱棣迁都走了,但是起码还有着皇宫存在,自然不可能让其他人占领了。

祖坟犹在

所谓祖坟,就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陵墓还在南方。

迁都总不能迁陵吧,自然要留有人打理陵园,方便祭拜。

虽然后世皇帝都不会轻易来到南京,但是在位期间,总会安排自己子孙前来拜祭朱元璋。

他们都会安排在皇宫中住宿,当然他们不敢住到皇宫只有皇帝才能享用的宫殿。

而这时候不可能现打理,自然要有长期维护,所以肯定还有太监宫女在其中做日常维护。

还为辅都

迁都到了北京,南京仍是重要的辅助都城。

功能也还在,而且翻开明史就能知道,南京还有着自己的朝廷六部官吏。

这里是作为重要的后备基地存在的。

因为迁移到了北京,需要直接面对的四面八方的威胁,为了以防万一,就在旧都上保留了权利机构组成,如果北京出事,它这里也会接管全国政务。

而存在的这个小朝廷就要有个中心,就只能是皇宫了。

而为了限制他们的权利,毕竟朱元璋就是从南方起家的,所以都会安排亲信人员在此镇守。

像我们知道的镇守太监什么的,都是这样来的。

最出名的就是锦衣卫了,锦衣卫分为南镇抚司,和北镇抚司,当时就是因为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南京,由此划分。

便于控制

北京过于遥远,而江南是当年大明重要的赋税之地,鱼米之乡,必须保证平稳。

而天高皇帝远,会让人懈怠,保留南京的都城地位,就是起到控制南方,威慑南方的作用。

而一个破烂的皇宫只会让人觉得狐假虎威,只有一个健全皇宫存在才使人敬畏,所以皇宫肯定保留着相当的警卫力量。

人员尚存

南京皇宫是大明后来的养老基地。

在大明过程中,皇宫中会有很多老人留存,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旦皇帝换了,手底下的人可能也要换,那么这些旧人的存在就会多余。

但是不能做的过分吧,就会把这些人外派到南京皇宫,作为他们的养老地。

所以无论是政治需要,还是生活所需,既是朱棣迁都了,南京的皇宫也不会封禁,值守的太监和侍卫打理这皇宫,随时准备着启用。


小鼠报道


1421年,明成祖朱棣下令迁都北京,京师变成了南京,南京地区成了南直隶,与北京并称“双京”。

南京的性质相当于直辖市,规格仍然是非常高的,北京有六部,南京仍然也设置有六部,北京有的中央直属机构,南京一个也不能少。

虽然都是京城,由于统治重心已经移往北京(皇帝就在北京嘛),所以南京的各直属机构负责人都不是皇帝身边的红人。

拿六部来说,除了户部和兵部,其它的吏、礼、吏、工四部都是清水衙门,职能有限,各尚书侍郎与北京的相比,有不被重视和养老的嫌疑。户部由于负责征税的周边地区比较富庶,责任还是比较重大的。

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城的宫殿留有皇族和内臣居住管理。

到了洪熙年间,朱棣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想重新迁回南京,为此把他儿子太子朱瞻基打发回来维修宫殿、看场子、打前站,结果还没等迁都,自己的身体先撑不住了。

朱瞻基即位后,打消了迁都南京的主意,从此在北京扎下根来。

但南京宫殿内仍然是有皇族专人镇守,只是级别不再是皇子皇孙,有所下降的原因是并不受到皇帝的重视。

他们的职责之一就是宫殿的维护和保养。

到了成化年间,南京的宫殿维修工作基本停滞了,但奉先殿与武英殿有先祖牌位和肖像,还是能得到最起码的维护。

崇祯十七年,朱由崧来到南京宫殿的时候,很多宫殿已经坍塌,在他的入住带动下,南京故宫也开始启动了维修工作。他即位的地点就是在南京故宫的武英殿。

朱由崧建立的弘光小朝廷只在南京故宫度过了短暂的一年,就被清军俘虏,后来在北京被斩。

自此,南京宫殿落入清廷之手,被清政府改为八旗驻防城,在原宫殿区域内,设置了将军和都统两处衙门。


历来现实


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月,明成祖朱棣不顾众臣的反对声,毅然决然的将明朝国都由南京迁到了北平,那么随之而来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南京皇宫该怎么安置?

其实朱棣迁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靖难之役中南京发生了大火灾。不仅把建文帝给烧的无影无踪了,而且也烧坏了大量的宫殿,尤其是中轴线上的建筑损坏严重,在风水学中也是不吉的一种象征,再加上朱棣的个人原因,所以迁都北上也不无道理。



明成祖迁都后,就改金陵应天府为南京,改北平顺天府为京师,但在南京仍设六部等中央机构,称南京某部,以南京为留都,当时还让他的儿子明仁宗朱高枳留着南京监过国,实际上是有人在这的,不过多数时间都是空阔的大殿,只留下了些打扫卫生的太监宫女。

虽然给了南京很高的政治地位,但却没有很好的维护好南京皇宫,期间也都是小维修,维持个形态做做面子活就差不多了。到了明宪宗以后,朝廷就索性不再出钱维修南京宫殿了,任其天灾人祸毁坏,当然了,很多朋友会问南京大内的奉先殿与武英殿为什么一直得到了比较好的维护呢?那是因为明朝先祖的牌位与画像供奉在那里,朱棣后人再放肆也不敢辱没了开国皇帝朱元璋呀。

(配图来自网络)我是纳兰轩若,欢迎关注互动。


纳兰谈史


明朝的皇帝有些硬气,也体现在永乐大帝的“天子守国门”和崇祯皇帝的“君王死社稷”上;“靖难之役”成功后,永乐帝一直想回到燕地,因为北京他已经经营了几十年,所以,在南京他没有增加其它大型建筑,稍事安定,便着手准备北迁事宜。


准备工作包括疏浚京杭大运河,以沟通南北经济往来,使新都北京城重新繁荣起来;公元1421年(永乐十九年)春节,明成祖朱棣正式启动北迁,即把大明的首都由南京城迁往北京城,此前有通知各番属国,意思是迁都是壮举,大明将接受各国使臣朝贺,一时山河生辉,风光无限,而燕王的北京城也正式成为大明王朝的首都。

那么,成为“废都”的南京城呢,并没有荒芜,作为 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对老爸亲自选址建设的南京城没有舍弃不管,不然,靖难就是到南方来抢侄儿的位置,并把首都贵重的东西搬回燕地,天下必定谣言四起,不利自己的统治。


朱棣不傻,尽管他不喜欢这个城市,也要顾及天下舆论;还有,老爸即太祖朱元璋就葬在故都的钟山上,如果草率行事,运筹帷幄的姚广孝一完会跳出来指责一番,所以,朱棣将南京作为陪都保留了下来。

所以,迁都后的南京城没有衰落,明朝中期,人口已达到了100多万人,在当时的世界属于大都市,更是中国南方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朱棣还保持了一套领导班子,仍然留有南京六部,建制还是比较齐全的。

而南京皇宫作为沾染帝王之气的场所,也留下了一些宫女太监负责清扫、收拾、整理,但偌大的南京城不再是全国权力中心,昔日的辉煌很快黯然,在政治上失去了真正的地位。


希望星晨58298869


明成祖朱棣将都城由南京迁往北京之后,南京便成为整个明朝的留都、陪都,设置有和北京一样的完整中央级别行政系统,可以说享有极高的政治地位。不过,由于作为统治者的皇帝不再驻跸于此,地处其间的明故宫虽然有少量留守人员,但却无可奈何地受到朝廷的冷落荒废,甚至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早在靖难之役中燕王军队攻进南京之时,明故宫内就燃起大火,这场大火在掩盖了建文帝的踪迹,使其下落成为历史悬案的同时,也让明故宫的奉先殿等建筑被烧毁。而到了明成祖朱棣营建北京紫禁城时,有记载表示其曾“移宫殿巨材北上,以备营建”,将明故宫内的部分建材运往北京修建紫禁城。

在此之后,被冷落的明故宫又遭受多次自然灾害。例如明正统十四年夏六月,“南京风雨雷电,谨身、奉天、华盖三殿灾”;明英宗天顺七年春正月,“南京西安门木厂火,延烧皇墙”;宪宗成化二年秋九月癸未“南京御用监火”,三年夏六月戊申“雷震南京午门楼”,二十一年五月,“南京大风拔太庙树,摧大祀殿及皇城各门兽吻”;孝宗宏治元年春三月庚寅,“南京内花园火,夏五月丙子南京震雷坏洪武门兽吻”,“三年秋七月壬子骤雨雷坏午门西城墙”;世宗嘉靖元年,“秋七月,暴风雨,江溢,郊社陵寝宫阙城垣皆坏”;熹宗天启三年“秋七月辛卯,南京大内左傍宫火”……

此外,令人今天人们感到奇怪的是,明代还曾有过禁止修缮南京明故宫的规定,由于朝廷本身的故意任其遭受破坏,再加上如此频繁的灾害侵袭,南京明故宫在明代时就已经破败不堪。以至于当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后,陪都南京的官员拥立福王朱由崧即位建立南明弘光政权时,福王只得在明故宫的武英殿登基。由于宫殿荒废,弘光皇帝即位后,对明故宫进行了营建工作,而这也成为弘光皇帝所谓“奢靡无度”的一条“实证”。


龙虎网


朱棣迁都后,南京故宫还有人住吗?

住肯定是有人住的。关键是看住的都是什么人。这要分时期来看。

朱棣迁都北京,主要是因为当年朱棣就是燕王。北京就是他起家的地方。人熟地熟,住着放心。所以,在靖难之役成功后,朱棣在南京登基,同时命令在北京元朝宫殿的基础上建造皇宫。

等皇宫建好,朱棣就早早的搬过去住了。但这时候,朱棣的儿子朱高炽作为太子,是住在南京故宫里的。

后来这也成了定制。因为朱棣一生都在征战。甚至最终死在草原上,征服蒙古的路上。老爹经常跑出去打架。三年两年的不回家。

所以,作为太子的朱高炽就是成为国家的真正管理者,也就是太子监国。而在十余年的太子监国时期,朱高炽一直住在南京故宫。

并且在其继位,真正成为皇帝之后,回到北京的同时也在筹备再把首都迁回南京。可以看到,朱高炽自幼在南京故宫中长大,对南京故宫还是有很深感情的。但朱高炽当皇帝一年多时间,就驾崩了。首都回迁的工作,也就从此搁置。

这之后,长达两百年的时间里,南京故宫住着的也就是一些太监宫女。主要是负责看房子用的。人数也不多。并且,由于疏于打理,南京渐渐破败。

之后,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弘光帝在南京故宫登基,建立南明政权。这时南京故宫又迎来了久违的热闹。但这种热闹,并不是好事,匆匆来也匆匆走。弘光帝在位仅仅八个月,便兵败如山倒。

再之后,清朝建立,改南京为江宁,明故宫成了八旗驻防城,也就是满城。八旗都统衙门就设在南京故宫里,建筑被破坏很多。

到了康熙下江南,路过南京故宫时,也有了:吴宫花草、晋代衣冠之叹。

最后,有经历太平天国的破坏,到民国时期,在南京故宫遗址上,建一座小型机场。故宫,也就不复存在了。


参习处


南京故宫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建筑,曾经是明初三位皇帝的居住地。外观十分壮观,也很豪迈,彰显出了明太祖打天下建大明政权后的豪气。

故宫东西南北共有四个大门,南边的午门是正门,从这个门进可以直接到达宫殿的核心位置。内部有大小宫殿数十座,正中间的是奉天殿,殿前殿后还有文武二楼,周围有东西六宫。

再往里面走是内廷,这是皇上休息和办公读书的地方,有乾清、坤宁两座宫殿。

据资料记载,南京皇宫占地大约101万平方米,始建于1366年,完工于1392年。在公元15世纪之前,没有比它更具规模,结构更复杂的建筑。

在当时那个时代,它就是世界上建筑技术水平的天花板。


不过后来朱棣即位后,因为种种原因选择迁都,此后因为皇上不在这里居住,这个地方就慢慢冷清了下来,不过这个地方一直有人留着。

那在朱棣迁都北方后,都还有谁住在南京的皇宫呢?接下来我将分不同时期来说一下。

第一个时期,朱棣迁都后

在具体说接下来的事情之前,首先要先解释一件事情,那就是迁都的原因。

1402年,朱棣经过好几年的战争,终于攻破了京都。战败的兵士纷纷逃窜,大臣有的投降了,有的下落不明,建文帝也失踪了。

但不管怎么说,朱棣这次是可以成为皇上了,不过因为这个皇位是造反得来的,手下这帮臣子又都是从前朝继承过来的,所以朱棣对他们很不放心。


自己毕竟在南京没有根基,政权不稳固,最终经过思考,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是迁都,将都城搬到自己之前北方的地盘,再造皇宫。

最终他力排众议,实现了自己的目的,但是南京旧都并没有因此荒废,他在此留下了一群臣子管理,而且还有皇室在此居住。

之后在洪熙年间,皇上想要迁回去,但是很多人不同意,最终达成一个折中方案,那就是将太子送到南京,如果皇上出了麻烦,或者北方都城被攻破,南京太子可以直接继位。

此后这个传统保持了很久。

第二个时期,明末清初

尽管大明君主居住的是北方皇宫,但是和南京宫相比,北方宫殿各方面条件都不如它。

1600年,外国传教士曾经说过,从规模、布置、防御装置等方面南京宫殿都比北方宫殿好的多。这也得益于迁都后留在南京的那些臣子的妥善管理。


不过可惜的是这种情况并没有能一直持续,因为政治中心在北方,南方宫殿越来越被忽略,由一开始重臣留守,慢慢变成了只有一些下人和侍卫留守。

这期间还曾发生过失火事件,对内部建筑造成了很大伤害。

1644年,起义军攻进京城,皇上殉国,大臣们拥护着福王出逃,一直到南京都城。

之后福王称帝,历史上称他的政权为南明。但这个政权没能存在太久,清军攻进来后就灭亡了。

至此,这个地方暂时无人居住。


第三个时期,清朝时

清军打进来建立政权之后,他们并没有选择南京都城这里作为都城,而是去了北京都城。

不过这个地方并没有被空置,他们先是改了名字,将南京改名为江宁,派专人驻守,留守这里的人官职是总督。

之后这个地方被改为军事基地,皇上将军队全部驻扎在南京宫殿中,兵士也在此进行训练。

1853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起义军攻下这个地区后在此定都,但是对于宫殿他们没有选择遗留下来的南京旧都,而是从中拿材料自己建,这导致南京故宫遭到很大破坏。


此后因为在此多次作战,损毁进一步加重。到1912年时,这里只剩一片残垣断壁了。


小小嬴政


南京的皇宫是朱元璋修建的,当这座辉煌的宫殿初步落成的时候,朱元璋还没有成为皇帝,那时候他以诸侯王的名号给自己修建了一座行宫,在彻底平定了天下后,朱元璋才调集天下工匠聚集南京修建了这座比后来的北京紫禁城还要大的宫殿群。


南京紫禁城是那个年代世界上最庞大的宫殿,遍观世界没有比得上它的,占地面积达到了100万平方米,而朱棣后来修建的北京紫禁城也仅仅才72万平方米而已,可见这座宫殿的庞大。

朱棣迁都北京之后留在南京皇宫的人

朱棣之所以会迁都北京,其实原因很简单,在他抢了自己侄子的皇位后,他杀了很多人,不过虽然手中沾满了不少的鲜血,但是他内心的疑虑却没有平息下来。


他一直担心南京以前遗留下来的力量会对自己造成阻碍、也知道自己在这里没有势力的根基。

他为了防止遭遇到自己对建文帝所做的事情,于是他就决定了要迁都。

他把国都迁到自己经营多年的燕北之地上,所以这才有了我们的北京以及至今仍留存盛世辉煌的北京紫禁城。

不过北京毕竟是靠近边外的地方,隔着一个长城外就是茹毛饮血的蒙古人们,他为了防止蒙古人杀入长城内,给自己来个团灭,所以就保留了朱元璋留下的朝廷系统。

在南京保留了一个国家都城所应该拥有的管理官员,把他们当做了自己大明朝的“备胎”。

他们享受的地位跟北京的朝廷官员一样,除了没有应当拥有的权力之外,他们的待遇是完全按照京官待遇给予的。

在迁都北京的早期,南京的皇宫内是有太子在这里监国的。

如果北京被灭了,皇帝被杀、被俘虏了,那留在南京的太子是可以直接继承皇帝的宝位,接管整个国家的。



不过到了最后,这个传统被打破,再没有太子会被送到南京监国,这个时候在这漫漫的宫墙下,有的只有各种维护皇宫运转的太监、侍卫们。

在没有了皇帝居住之后,南京皇宫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为了减少成本,皇宫应该标配的大量太监只剩下了寥寥少数,在监管不力的情况下,南京皇宫发生了数次火灾,毁坏非常严重。

南明时期的南京皇宫

明朝末年的时候,曾经有臣子想劝崇祯皇帝迁都到南京,不过被当时的崇祯皇帝拒绝了,然后臣子们就退而求其次,提出了另一个建议,建议崇祯皇帝把太子送到南京监国,以防不测的情况发生。



不过这个消息在被东林党的人听闻后,他们激烈反对了起来,搬出了各种大义以及和敌人死战到底的气节,最终迫使崇祯皇帝放弃了这个想法,使得太子并没有被送到南京。

在北京被李自成打下后,太子失踪了,而这些东林党的人,是当时投降的第一批人。

明朝灭亡后,福王在南京大臣们的拥立下,于南京继位了,成为了明朝新的皇帝。

我们称之为南明皇帝,当时他就住在了南京皇宫中。



清朝、民国、现代的南京皇宫

清朝平定南京后,他们把南京的皇宫改造成了军营,把他们的八旗军队派驻到了这座皇宫里驻守,这个时候是有人住的。

太平天国攻打入南京后,驻守在这座皇宫里的八旗军队纷纷逃了出去。

在洪秀全定都南京后,太平军开始为洪秀全修建起了天王宫,天王宫并没有在明朝皇宫的遗址上修建,不过这座宫殿也没有逃过这次劫难,洪秀全派人在明皇宫里拆卸了很多珍贵的木材、石材,这才得以修建了他华丽的天王宫。


从这个时候开始,这座皇宫是没人居住的,曾国藩的湘军在反攻南京、灭掉太平天国的过程中,这里也受到了战火的波及,最终只留下了一片废墟遗址。

一直到了民国时期,蒋介石定都南京的时候,他曾经想过要在明朝皇宫的遗址上修建自己治理天下的部门,不过考虑到种种的原因,最终这个方案被放弃了。

一直到现在,只剩下了少数分散的宫殿遗址,被各种街道、房屋给分割开了。



所以说在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的皇宫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有人居住,在被清军攻下前,这里一直有着明朝的各种闲杂人等居住,在清军攻下后,就成为了清军居住驻守的军营,一直到太平天国攻入南京后,这座已经变成废墟的皇宫才自此没有了人烟。


孤客生


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定都应天,原因就是当时朱元璋发家在此。而且当时的南方,在经济上已经远远超过北方。

自南宋开始,当时经济和政治中心都南迁,由原来的中原腹地,变为了临安府。这一改变对于以后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为这使得南方,成为了王朝最重要的保障之地,而且是失去中原之后的一条退路。

朱棣迁都,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保障了当时明朝的统治,甚至朱元璋当时也有迁都的打算。

为什么呢?因为北方更需要君王去坐镇,只有政治中心在北方,才能治理好被异族攻伐过度的中原,也能防备塞外的少数民族。

所以许多人认为朱棣迁都是自私之举,其实这是非常不正确,客观来说当时迁都北平,是利大于弊。

朱棣也没有想到,未来会出一个崇祯。更没有想到未来崇祯居然会傻到不让太子提前去南京。

为何这么说呢?朱棣在迁都之时,考虑过北京终究是离塞外太近,若是被少数民族攻取,那么对于明朝来说是极其危险的。

为此朱棣做了两手准备,那就是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一开始还派遣太子去南京坐镇。

这种做法就是给明帝国上了层保险,从这一点来看,明朝在处理南北方面,几乎是做到了各方兼顾。

正是因为南北方在明朝逐渐被划分,这才形成了影响中国几个世纪的政治结构,这种结构就是南方是经济中心,北方是政治中心。

这种做法使得北方沦陷,南方可以立刻凭险而守,而失去南方经济支撑的北方,在国力上注定不能同南方媲美。

所以即便北方游牧民族来势汹汹,终究明朝还是可以划江而治理,这充分体现了当时明朝皇帝的高明。

然而后来遇到的满清,实在是过于的了解的汉人,满清通过一系列的手段,硬是从内部瓦解了南明。

事实上明朝长达二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中,南京也是一直有官吏驻守,早期还有太子在那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