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鹘,草原霸主的兴与衰

上一讲里,我们谈到了西域的重要意义,以及整个大中亚地区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催化剂作用。

这一讲里,我们再来看一下唐朝中期以后的草原霸主,回鹘汗国。你会看到中原和西域分别是如何促成了回鹘汗国的崛起,又如何让它败亡,后续的历史又是如何深刻地改造着西域。

从回鹘汗国跌宕起伏的命运里,你能看到草原、中原与西域深刻的联动关系。你也会更好地理解,我为什么说中国历史是一个体系史。

回鹘汗国是如何崛起的

其实在回鹘之前,还有一个草原霸主,就是突厥汗国。突厥汗国曾被唐太宗征服,后来在武则天掌权期间,又复国了。再后来,唐玄宗为了打击它,又扶植了一个突厥人的附属部落,回纥。

在大唐和回纥的联手打击下,突厥汗国在公元744年灭国了。突厥汗国被灭掉之后,回纥就成为了新的草原霸主,后来它又改名成为回鹘。

唐朝时期的回鹘

回鹘汗国成立后刚过十年,就赶上了一个大大的红利。这个红利是什么呢?跟安史之乱有直接关系。

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的主谋安禄山,出生在农耕、草原过渡地带的辽西地区,他爸爸是来自中亚的粟特人,粟特人属于东波斯族群,他妈妈是出身草原的突厥人,所以他的身上同时流着中亚和草原的两种血。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派遣大将哥舒翰去应战。但是唐玄宗一通瞎指挥,导致哥舒翰被安禄山俘虏,唐玄宗这下慌了,被迫逃离长安,并黯然退位。

大唐终于发现,光靠自己搞不定安禄山了,甚至有亡国的危险,于是,回鹘人的巨大红利就来了。

大唐不得不向这个刚刚被扶植起来的小弟求助,于是回鹘的牟羽可汗带领大军南下助战。回鹘大军协同唐军作战,收复了东都洛阳,回鹘在洛阳也抢得不少财富,除了财富,牟羽可汗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收获,就是三个来自中亚的粟特僧人,牟羽可汗回程的时候,把这三个僧人也带上了。

当然,这三位不是佛教僧人,而是摩尼教的僧人,我们上一讲也说到过这个摩尼教,也就是张无忌信的那个明教。你别小看这三个不起眼的粟特僧人,他们让草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什么变化呢?他们几个人,说服了牟羽可汗皈依摩尼教,并且通过可汗之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回鹘人皈依摩尼教,没多久就让摩尼教成为回鹘帝国的国教。

原本身处中亚的粟特人,看到摩尼教在回鹘发展得这么好,就纷纷来到回鹘。粟特人由此与回鹘、大唐发生了复杂的多重博弈关系,并深刻地改变着这几方的命运。

这个时候,大唐帝国勉强从安史之乱中活了下来,却又陷入藩镇割据的困境,再也没有当年的雄风,有好几次,帝国政府在试图打击藩镇的时候,差点被反过来搞死。

每逢这种时候,大唐就不得不再向回鹘求救,对回鹘来说,他们当然愿意接这种买卖,于是再次南下,帮助大唐平息内部问题,顺手再狠狠地敲诈一笔保护费。

回鹘很乐意让大唐的帝国政府和藩镇之间,保持这么一种均衡关系,不让藩镇有能力推翻帝国政府,也不让帝国有能力灭掉藩镇。只有这样,回鹘才能不断拿到保护费。

上一讲我们说到过,做买卖这种事,中亚贸易要道上出身的粟特人最擅长了。而这个时期,刚好又有大量粟特人移民来到回鹘,其中有不少就成了回鹘人的重要参谋,帮助回鹘更有效地从大唐榨取保护费。

这个过程肯定让大唐非常痛恨,但是也带来了另外一个结果:回鹘为了能够持续收到保护费,便不得不保护大唐的帝国政府,免得它被藩镇割据给颠覆掉。

实际上,帝国政府早就风雨飘摇了。在安史之乱后,唐朝还能延续将近150年,回鹘人的干预是一个重要原因。

回鹘帝国的灭亡

刚才说的这批移民过来的粟特人,除了能帮回鹘榨取保护费,还帮回鹘人发明了文字,这种文字是从东地中海的叙利亚地区传播过来的,经过粟特人之手,又传播到了蒙古高原上的回鹘帝国。

直到今天,蒙文和满文所用的字母都还是这种源自粟特文的字母。

这些粟特人帮助回鹘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同时他们又把这些财富转卖到西方,并且还引导着回鹘人对抗波斯人,以便打击贸易上的竞争对手。

这个过程中,中亚粟特人成了回鹘汗国的大脑。包括西域在内的大中亚,与中原、草原发生了深刻的历史联动关系,你能清楚地看到,中国这部体系史的脉络。

回鹘与粟特人的这种合作共生关系,让回鹘人获得了知识与财富,迅速地文明化了。

这带来一个衍生的结果,文明化之后的回鹘,开始琢磨改变生活方式,他们开始修筑城墙。于是,回鹘成为蒙古高原历代游牧帝国当中,唯一的一个筑城的帝国。

对于游牧帝国来说,筑城定居绝对是大忌。因为这样一来,游牧帝国的机动性就会丧失掉,游牧者兵民一体、生产-生活-战争密切结合的组织特征也将发生分化,组织结构变得复杂。

游牧者令人生畏的战斗力正是依赖它的高度机动性,以及超级简单的组织结构。这方面发生变化,会让游牧帝国变得脆弱,在遇到危险时难以自保。

于是,在公元840年,从回鹘帝国西北方森林中跑出来又一个野蛮的突厥人部落黠戛斯人。黠戛斯人发起的攻击让回鹘帝国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很快就亡国了。

喀喇汗国的建立

你以为故事就此结束了吗?后面发生的事情更精彩。

亡国的回鹘人分为几支四散逃亡。对于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向西逃亡的回鹘人。西迁回鹘又分成了好几支,其中有两支,分别逃亡到中亚地区,和甘肃、青海一带,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这一讲主要说投奔到中亚的这一支,他们对整个中亚的政治、人口和文化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群迁移到中亚的回鹘人,征服了当地游牧者,建立了喀喇汗国,主要位于今天的新疆西部和中亚的几个斯坦国,后来又以帕米尔高原为界,分裂为东喀喇汗国和西喀喇汗国。

这个汗国可能你都没听过,但它非常重要,上一讲里说过的那些中亚伟大的思想家,都生活在喀喇汗国。

喀喇汗国对中亚的改造

先看看喀喇汗国在政治上的影响。

我们在前面讲了很多东亚这边的游牧-定居复合结构的二元帝国,中亚却一直没有这种复合帝国,直到喀喇汗国的建立。

喀喇汗国的北部,是游牧区,回鹘人是很熟悉的。喀喇汗国的南部是定居地区,按理说,出身草原的回鹘人是没法搞定定居区域的。

但是,早年在漠北的时候,回鹘人在粟特人的帮助下,积累了足够多的知识,懂得中亚的定居文明该如何治理。所以回鹘人也有能力去统治中亚的定居地区,从而建立起了二元帝国,也就是喀喇汗国。

有意思的是,这些回鹘人仍然有着强烈的中国意识,他们作为喀喇汗国的统治者,自称“桃花石汗”,“桃花石”就是中亚人对于中国的称呼,这个名字的来源是北魏的皇族,他们姓“拓跋”,到了中亚,口音不大准确,被称为“桃花石”。

随着喀喇汗国的建立,中亚的人口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也就是波斯人口的突厥化。

在喀喇汗国以前,中亚的定居地区,也就是天山-锡尔河以南,我们今天说的南疆地区,多半是东波斯族群的粟特人,就是广义的波斯人吧,他们是高鼻深目的白色人种。

而在北边的游牧地区多半是突厥人,突厥人其实是蒙古人种。这些突厥人以前也没有多少兴趣迁居到天山-锡尔河这一条线以南,因为他们没兴趣定居。但是回鹘人在漠北的时候已经有过定居的经验,所以在迁到中亚之后,他们中有相当部分的人开始进入天山-锡尔河以南,转为定居的生活方式。

这些回鹘人和当地的波斯人口混血,逐渐改变了中亚的人口结构,让中亚开始了普遍的突厥化过程。今天我们看南疆的少数民族,白色人种的特征相对更明显,北疆的少数民族则是黄色人种的特征相对更明显,这种差异就和这段历史上突厥人与波斯人混血的不同比例有关系。

除了人口结构的变化,喀喇汗国的建立,还带来了一个重要影响,就是突厥民族的伊斯兰化。

在回鹘西迁前,中亚地区已经伊斯兰化了,但之前在中亚来来往往的突厥人并没有信仰伊斯兰教,因为他们并没有这方面的需求。

直到喀喇汗国,开始了突厥人的伊斯兰化进程。因为这个时候的伊斯兰教,正处在文明发达如日中天的阶段,回鹘在漠北的时候虽然已经跟随粟特人,走上了文明化的道路,但毕竟时间太短,也不那么系统,到了中亚,看到当地伊朗语系人群代表的高度发达的政治秩序与文明成果,心向往之,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

另外就是,如果皈依了伊斯兰教,统治当地穆斯林的成本也会变得更低。几件事加在一起,突厥人开始了伊斯兰化。

本讲小结

现在可以回顾一下这一讲的主要内容了。

回鹘这样一个草原帝国,本来是循着通常草原帝国的路子发展起来的,但是由于中亚粟特人的深度介入,它的历史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子,并深刻地影响了大唐与自身的兴衰。

到了回鹘灭亡后,又深刻地改变了中亚的历史命运。通过回鹘汗国的历史,可以说看到草原、中原和中亚绿洲,多个地区历史联动的典型案例。

但回鹘人的故事还没完。我刚刚提到西迁回鹘比较重要的有两支,除了西迁中亚的这一支,还有一支投奔了高原上的吐蕃帝国,在甘肃、青海一带建立了被称作甘州回鹘的附庸国。

这群人并没有喀喇汗国那样的文化与武功,但他们给雪域高原上带来了深远变化,导致了强大的吐蕃帝国的崩溃,也带来了藏传佛教的独特体系。

这就是我们下一讲的话题——吐蕃,雪域霸主的聚与散。——施展《中国史纲五十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