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演变:从神秘的邪马台国到日出之国

神秘的邪马台国

中国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魏书·倭人传》中提到了“邪马台国”,里面记载了日本的地名、人名和女王卑弥呼、从高句丽的带方郡到邪马台国的路径、路程以及倭人的风俗、物产、兵器等事情,这里的“邪马台”是日语的发音,有可能是日语“Yamato”,即日语“大和”的意思。

《倭人国》中还记载,倭国女王至少五次派使者到洛阳或者高句丽的带方郡。魏国和带方郡太守也至少四次派使者去这个女王国。

古代中国人对周边国家都是蔑视的,称日本人为“倭人”,国家则称为“倭国”,认为他们都是不开化的野蛮人,比如“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在鸦片战争之前,也称英国人为英夷。这件事日本人至今还耿耿于怀,认为中国人有大中华意识。当然,明治维新后,日本人也称中国为“支那、支那人”,也被中国的爱国人士所忌恨,看来中日两国都有互相贬低、轻视的意思。邻里之间历史上总有各种矛盾,将来也无法避免,还是要向前看。

好,言归正传,从邪马台国的历史来看,日本早在中国东汉时期就已经形成国家了,当然,那时的日本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邪马台国是其中最强大的一个。

大和朝廷

但是,后来在中国的文献中,这个邪马台国就凭空消失了,取而代之是大和国。这个大和国和邪马台国是什么关系,史料上没有明确记载,我们也弄不清楚。只知道在邪马台国之后,在日本奈良还是有过朝廷,统治范围包括九州和日本的东北地区。中国政府仍然称其为“倭国”。

奈良

公元458年,倭王派人来中国进贡,自称“安东大将军”,宋文帝封其为“安东将军倭国王”,以后还多次来中国,被封为“镇东大将军”和“征东大将军”。

到了公元6世纪,当时日本还是大和朝廷管,但是又冒岀个苏我氏家族挑战朝廷,进而削弱了大和王的权力。后来又有个物部氏家族与苏我氏家族争斗,这两个家族在是否引进中国的佛教而发生激烈冲突,最后苏我氏干脆灭掉了物部氏家族。家族势力在日本是个很古老、很强大的势力,现在的日本无论在政界,还是商界,仍然由家族势力控制,外人一般很难进入。后来苏我氏积极引进中国的佛教文化,这才有了唐朝的鉴真大师东渡日本,成为了日本佛教界的一代宗师。现在大家去日本奈良,还能看到鉴真大师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这也是目前保存最好的中国唐朝建筑,国内是没有了。

大化改革

为了控制苏我氏家族,在摄政王圣德太子的推动下,日本有了“推古天皇”,推古天皇是日本历史上的第一位女天皇。

推古天皇

公元603年,圣德太子制定了“冠位十二阶”法,把官位分为12个等级,修改了种姓制度,不能只按照种族、姓氏,还要按照能力和功绩来任用官员。

公元604年,圣德太子又制定“十七条宪法”,主要有三条内容:第一条“以和为贵”,强调社会要和谐;第二条“笃敬三宝”,三宝是指佛、法、僧。在日本神道的基础上,确立了佛教的地位;第三条“承诏必谨”,树立天皇的权威。这三条至今仍然对日本社会有着重要影响。

公元645年,中大兄皇子杀死了苏我氏家族的首领苏我入鹿,之后又实行各种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内容包括:首次使用大化年号,首都迁都至大阪;

“公地公民”,就是土地公有,国民也是公有,这里的“公”指天皇,公民就是皇民的意思,受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影响;

“班田收受法”,就是按照户籍人口分配田地并交赋税,死后田地收回;

“租用调制”,就是农民须上缴租税,服劳役和贡献土特产;

“国郡里制”,就是建立地方政府,中央派遣国司、郡司和里长,这样中央集权就形成了。这些都是模仿中国进行的改革。

日本的由来

据日本学者高森明赦考证,“日本”一词的出现最早应该在公元7世纪末到8世纪初。据《隋书·倭国传》记载,日本使节小野妹子给隋炀帝的国书中已经自称“日出处天子”了。另据《新唐书·日本传》记载,公元670年,日本派使者来唐朝,说日本人认为“倭”的意思有贬低的意思,现改称“日本”了。

日出之国

从“日本”这个国名,看出这个时候日本人已经有了大国意识了,“日本”是“日出之国”,中国人有“日出东海”的说法,日本人解释道,太阳从日本的海上升起,又从中国大陆落下,所以叫日本。这个时候,日本经过大化改新之后,中央集权已经建立,大和朝廷也不需要中国的册封来维护其国内统治的合法性了。

总之,中日两国的交往,从2000多年前开始,到了唐朝达到了高潮,之后也慢慢冷却下来了。由于受航海水平的限制,其间的交流规模和次数还是有限的,日本的文化还是有其独特的方面,我们不能夸大中国对日本的影响,更不能用中国人的观念来看待日本,这样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毕竟在中日两国交往的2000年中,和平友好还是主流,今后还是要长期和平友好相处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