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职场成功之道:看他凭什么成为三国争霸的NO.1?

东汉末年,“山雨欲来风满楼”。皇权、外戚、宦官、军阀、农民起义军等各种政治力量风起云涌,百姓民不聊生。

疾风知劲草,乱世出英雄。

在这样一个风雨漂摇、弱肉强食的时代,各路英豪粉墨登场,各领风骚若干年。曹操作为当时最耀眼的明星之一,出现在了中国历史舞台上。

曹操是一个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诋毁他的人,说他是乱世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奸相、国贼,在京剧脸谱中,曹操历来都是花脸的奸臣形象;而赞颂他的人却评价他雄才大略、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无论历史如何评判,我觉得有一点是勿庸置疑的——曹操是时代的强者,曹操有他的过人之处。其过人之处有五个方面:

巧用门阀——曹操不但有关系,而且善于用关系

东汉一直到魏晋南北朝,甚至延续到唐朝,都是非常重视门阀的——所谓门阀,就是家族背景。

所以,《三国》中提起袁绍,都说他是“四世三公”。而那些没有家庭背景的,也要想方设法给自己找一个背景,比如说刘备,本是“织席贩履”之徒,却反复强调自己是“帝室之胄”、中山靖王之后。

他这个出身找得非常好,好就好在无法查证——第一,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武帝的弟弟,距他已经300多年了,既没有家谱,也没有办法做DNA;第二,中山靖王生了120多个儿子,子孙满天下,谁能说得清刘备是不是他的后裔?

在当时,曹操的家族背景也是非常显赫的,他的父亲曹嵩,官至太尉。

《后汉书•官制》中是这样解释的,“太尉,公一人。掌四方兵事功课,岁尽即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亚献。”这个“亚献”非同小可,按照祭祀礼仪,初献一般是皇帝或太子,之后就是亚献——曹操的父亲起码相当于现在的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地位非常尊贵。曹嵩的养父曹腾是个太监,官至中常待、大长秋,也是个省部级的高官。

后汉时代,“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曹操本来就是一个很现实、很功利的人,他绝对不会放弃世族出身的有利条件。有了家族祖荫的庇佑,曹操仕途顺利,进步非常快。“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馀县”“征还为东郡太守”。

仕途一帆风顺的曹操,这时却突然卖了个关子——不当太守了,回家养病。

原因是什么呢?《魏武故事》曹操的己亥令中写道:“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意思就是说,他当时只有三十多岁,即使二十年不调职级,他进步也不算慢——可见曹操当时是少年得志、平步青云。

曹操的家庭背景对他快速崛起、迅速发迹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原因:他父亲曹嵩是太监的养子,而太监历来都是被别人看不起的。官渡之战前,陈琳起草了一个檄文,把曹操祖孙三代贬得一文不值。

所以,青年时代的曹操并没有在这个并不是十分光彩的家族大树之下坐享其成,他做了三件事:

一是树立远大理想。

曹操一直以天下为己任。这一点,在他的一些成名诗句中能读出来,比如《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还有他的《蒿里行》,既描写了连年军阀征战给人民带来的严重苦难,也反映了曹操渴望国家安宁统一的志向。

二是进行人生规划。

曹操是一个有理想,而且很现实的人,他在青年时期多次对自己的个人发展进行自我设计,并根据社会实现情况不断调整人生坐标。刚进仕途时,他“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想早出名,出大名;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后,他“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魏武故事》),想建功立业,当将军。

三是结交社会名流。

曹操十分重视上层交往,广泛结交社会名流,为自己做广告、拉选票。比如,他和当时的太尉桥玄关系非常好,并获得了桥玄的极高评价:“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三国志》)。这个评价,把曹操定位成安邦济世之材。

《异同杂语》记载了许子将对曹操的评价,“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后世对曹操“乱世奸雄”的评价,典故就出自这里。

从曹操的迅速崛起、崭露头角中,我觉得有三点启示可供吸取:

一要端正心态,客观审视。

无论古今中外,各种社会关系、不正之风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改变不了客观大环境,但可以改变主观小环境。这个主观小环境就是我们的心态。

历朝历代的高干子弟那么多,但能象曹操一样“青出于蓝胜于蓝”的能有多少?我们可以羡慕“官二代”、“富二代”,或者走另外一个极端——鄙视“官二代”、“富二代”,但千万不要因为忌妒和“仇富”心理而扭曲了自己的心灵,从而变得愤世嫉俗、怨天尤人。

——改变你能够改变的,适应你改变不了的,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是我们干好工作、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

二要树立志向,积极进取。

象曹操这样“有关系”、背景复杂的高干子弟,都不满足于现状,积极寻求“成才、自立、自强”的成功之路,我们这些没有关系和背景的平民百姓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哪能不立大志、吃大苦、出大力?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吃不得苦中苦,哪做得人上人”?

三要蓄势待发,抓住机遇。

机遇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趁着我们现在还年轻,好好思考和设计一下自己的人生之路该怎么走,军旅生涯该怎么过,积极为自己实现可持续发展积蓄能量。

学习制胜——曹操不但勤于学习,而且能学以致用

曹操是一个非常爱学习的人,历史书籍对此有多处记载,比如,《魏书》上说他“御军三十馀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异同杂语》记述他“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于世”。

养成一个爱学习的好习惯、三十多年“手不舍书”很难,而要学以致用、学有所成、学出点名堂更难。

不管是难事,还是更难的事,曹操都做到了。他的学以致用、学有所成体现在文治、武功两个方面。

首先说武功。

曹操死后被谥为“魏武王”,不久汉献帝禅位,曹操的儿子曹丕即位为魏文帝,尊曹操为魏武帝。所谓“谥号”,是古时候对逝者一生功过的精练概括。曹操被谥为“武王”、“武帝”,这说明当时朝廷内外、社会各界认为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在于武功,也就是统兵打仗、戡乱救国方面。

曹操特好兵法,他是刻苦钻研兵法,并在实践中积极运用兵法的一个典范。他不但认真学习《孙子兵法》,而且还专门给《孙子兵法》作注,“自作兵书十万馀言”。他注释的《孙子兵法》后来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

《三国志》记载,曹操起兵的第一仗,是诸侯讨伐董卓时,他单独率军进行追袭,结果“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战败之后,他回到扬州募兵。在此后与“黑山贼”“青州黄巾”的战争中,自觉用兵法指导作战实践,不断强化打赢能力。

《三国志》上讲了曹操与“黑山贼”的一次作战:“三年春,太祖军顿丘,毒等攻东武阳。太祖乃引兵丁入山,攻毒等本屯。毒闻之,弃武阳还。太祖要击眭固,又击匈奴於夫罗于内黄,皆大破之。”在这里,曹操综合运用了围魏救赵、围师打援等一系列的战法。

《孙子兵法》等武学精要已经进入到他的实战当中,并指引他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魏书》上说他:“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而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受到后世的高度评价。

再说曹操的文治。

我们现在讲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史,肯定要讲到建安文学;讲建安文学,肯定要讲到“三曹”。这“三曹”,就是曹氏三父子——曹操、曹丕、曹植。曹操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很高,代表作有《短歌行》、《蒿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等,都是曹操的名言佳句。

除此之外,曹操在琴棋书画等方面的艺术造诣也很高,这是后世鲜为人知的,在这方面对他进行研究的学者也不多。《博物志》记载:“汉世,安平崔瑷、瑷子寔,弘农张芝、芝弟昶并善草书,而太祖亚之”,也就是说,曹操的书法水平仅次于他们几个。“恒谭、蔡邕善音乐,冯翊山子道、王九真、郭凯等善围棋,太祖皆与埒能。”所谓“埒能”,就是能力相当——曹操在音乐、围棋等方面也是国家级选手。

从曹操勤于学习的过人之处,我得到的启示是,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战斗力,知识就是我们成就事业的基石。不爱学习、不善于学习的人,很难有所作为,或者说得更夸张一点,不爱学习、不善于学习的人,不可能有所作为。

学习的方法有千条万种,作为我们青年人,我觉得最主要的是要把握好三条:

其一,学习贵在实用——多学与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

其二,学习贵在管长远——多学一些对人生发展有益的知识。

其三,学习贵在持之以恒——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勇于任事——曹操不但有事不怕事,而且敢作敢当

曹操的勇于任事,体现在“三不怕”上:

一是不怕权贵。

曹操从青年时期开始,就是一个敢作敢当的人。

《曹瞒传》记载,“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馀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迹,莫敢犯者。”

——这确实相当不容易!当个洛阳北部尉,也就相当现在的北京市东城区的警察局长,竟然敢把当朝皇帝的红人、威震朝野的“十常侍”之一——蹇硕的叔父给毙杀了!这种震慑效果绝不亚于北京捣毁“天上人间”、重庆逮捕文强。

当然,曹操是一个实用主义者,跟权贵的斗争也不是一味蛮干,当力量对比实在太过悬殊的时候,他也明哲保身,告归乡里,不作无谓的牺牲。

二是不怕强敌。

讨董卓时,在各路诸侯的对比和反衬中,更能体现曹操的勇于任事、不畏强敌的秉性:“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太祖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遂引兵西”。独自出兵的曹操惨败而归。

在曹操鏊战沙场的同时,其他诸侯在干什么呢?“诸军兵十馀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我在外面舍生忘死打仗,你们在家里醉生梦死喝酒,曹操心理肯定不平衡了——太祖责让之:“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我为你们感到羞耻!操哥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强敌面前,我曹操虽败犹荣!

三是不怕艰险。

官渡之战,曹操“以至弱当至强”。《三国志》记载,当时袁绍军十余万,而曹操“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这是曹操人生中最艰苦的时期:兵力不足、粮草缺乏、军心民心慌乱……。

在最困难的时候,曹操也曾经发生过动摇,打算撤军回许昌,被谋士荀彧阻止,最终咬牙坚持,之后,连施釜底抽薪之计,亲率五千精兵烧了乌巢袁绍的军粮,取得官渡之战的最终胜利。

官渡之战胜利之后,北征三郡乌丸之战,也很能展现曹操不怕艰险的性格。《三国志》说曹操“引军出卢龙塞,塞外道绝不通,乃堑山堙谷五百馀里,经白檀,历平风,涉鲜卑庭,东指柳城”。

《曹瞒传》记载:“时寒且旱,二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馀丈乃得水”(《曹瞒传》)。又冷又渴,长途奔袭,历尽艰险,曹操自己都后怕——凯旋回师之后,曹操对出发前劝谏自己不要出征乌桓的人大加奖赏。

曹操勇于任事的性格,有两点启示:

启示之一:不要躲任务,而要主动抢任务——抢任务就是抢成长进步的机会。失败者找借口,成功者找方法,在工作和任务面前,不要推诿退缩,不要强调客观;给任务就是给机会;给任务就是给荣誉。

启示之二:不要怕困难,而要勇于战胜困难——战胜困难的过程就是我们提高能力素质的过程。最困难的时候,往往就是我们成长进步最快、能力提高最快的时候。

人才为本——曹操不但善于招揽人才,而且善于使用人才

《魏书》评价曹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陈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馀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三国时期,曹魏谋臣如云,猛将如雨,之所以能形成这样一种人才辈出的局面,与曹操以人为本、重视人才是分不开的。

曹操有求贤若渴的急切企盼。

曹操有着与众不同的人才理念,《三国志》中记录了这么一件事:袁绍与曹操共同起兵的时候,袁绍问曹操:“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曹操很狡猾,他反问袁绍:“足下意见以为何如?”袁绍说:“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曹操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袁绍看重的是地理优势,而曹操看重的是人才和智力优势。

人才为本、人才制胜的理念可以说伴随了曹操一生。

《三国志》中记录了曹操两篇“求贤令”,第一篇是兴平十五年春:“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求贤若渴的急切心理昭然若揭。

第二篇是七年之后下令,写得更好,全文摘录如下:“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唯才是举,任人唯贤,对人才不求全责备等等,一系列先进的人才理念,直到现在还很实用。

曹操有广纳群贤的宽阔胸怀。

曹操身边聚集了一大批人才,这些人当中,有他起兵时的嫡系部队,比如说,曹仁、曹洪是他的至亲,夏侯惇、夏侯渊是他的亲信;也有一些是自动投奔到曹操身边的,比如荀彧、荀攸、郭嘉这三个重要谋臣;还有更大一部分,却是曹操在不断征战中,化敌为友,从对方阵营中招降来的,比如说,谋士贾诩,他先从西凉军,后追随张绣,最后劝张绣投降了曹操;大将张辽,原先是吕布的部下;猛将徐晃,以前是董卓残部杨奉的部下。

我们以官渡之战的用人方略为例。官渡之战,袁绍和曹操这对高干子弟、这对当年的好友,为了不同的政治理想从同盟走向决裂。官渡之战前后,许多优秀人才不断从袁绍的阵营中分裂出来,加入到曹操的人才方队之中,最终曹操以他的人才和智力优势打败了袁绍的地理和人数优势。

曹操有统驭人才的科学方法。人才也是需要激励、需要管理的。曹操深谙御才之道,他早就强调:“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以道御之”,讲的就是统驭人才要有方法。

曹操统驭人才有四招:

一是极力拉拢。曹操充分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条件,不断抛出官帽进行策反。荆州刘表派名士韩嵩去许昌“观天下变”,曹操让汉献帝拜韩嵩为侍中,当零陵太守。气得刘表立即杀了韩嵩的一班随从,如果不是韩嵩名气太大,肯定也成了刀下之鬼。

曹操还注重用真情感染人、拉拢人。在和张邈作战的时候,别驾毕谌的母弟妻子被敌方抓住了。曹操劝毕谌说:“你的老母亲被他们抓了,你到张邈那边去吧。”毕谌坚决表态绝无二心,曹操很感动,“为之流涕”。但刚一出门,毕谌就叛逃了。后来,毕谌被活捉,曹操不但没有杀他,还让他作了鲁相。

对此,曹操的解释是:“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对父母孝顺的人,怎么会不忠于君主呢!——他这一番慷慨陈词,感动了同时代的许多人。

二是宽恕包容。曹操对魏种有知遇之恩,魏种的孝廉就是曹操推举的——二十万个人里面才推荐一个孝廉,如果不是最信任、最了解的人,肯定是不会推荐的。兖州叛乱的时候,曹操坚信魏种不会背叛自己,他说:“唯魏种且不弃孤也。”但是,魏种也叛逃了。曹操非常生气,他放下狠话说,只要魏种向南不逃到越国,向北不逃到胡人中去,我就一定不会放过他。后来魏种也被活捉了,但曹操还是舍不得杀他,“释其缚而用之”。

这样的事例还有于禁。关羽水淹七军的时候,为曹操效力三十多年的大将于禁却出人意料地投降了,让曹操非常失望,但曹操对他的家族没有实施任何惩罚——在对待人才方面,曹操的心胸还是很宽广的。

三是从谏如流。留住人才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尊重他们的才智、尊重他们的创造,给他们施展舞台的空间。尤其是对于那些谋臣,尊重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从谏如流。曹操不但对荀氏叔侄和郭嘉等高级参谋言听计从,而且他还十分注重奖励和鼓励提不同意见的人。

远征乌桓凯旋而归之后,曹操专门查问出发前谁曾劝谏过自己。那些提过不同意见的人都以为要秋后算帐了,非常害怕,但是没想到曹操重赏了这批人,说我这次胜利得非常侥幸,你们提出的意见才是“万安之计”,所以要重赏你们,希望以后不要不敢说话——三言两语之间,充分肯定了别人的聪明才智,保护并且极大地增强了这帮谋臣继续建言献策的积极性。

四是赏罚分明。《魏书》记载曹操:“攻城拔邑,得美丽之物,则悉以赐有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四方献御,与群下共之。”与此同时,他还专门下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该赏就赏,该罚就罚,典型的软硬兼施、“胡萝卜加大棒”政策。

因此,我们看曹操对待部属经常是两种截然相反、自相矛盾的态度——对于自己喜爱的、急需的人才,百般包容、袒护,比如陈琳骂了他祖孙三代,他也能收为己用,而对于不能为曹魏所用的,则常常会找借口大加杀戮,比如孔融、杨修、沮授,以及借黄祖之手杀害的弥衡等等——这也是曹操“宁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现实反映。

百折不挠——曹操不但勇于承受挫折,而且勇于战胜挫折

曹操与汉高祖刘邦都是历史上比较有争议的人物,他们的性格有许多相似之处:

豁达大器、不拘小节、敢闯敢试、从善如流,也同样有许多缺点:好酒及色、现实功利、心狠手辣……他们一生都犯过许多错误,经受过许多挫折,但他们都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百折不挠,知错就改——这个优点使他们不断从错误走向正确、从失败走向胜利。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了曹操一生中的四次大败。在这四次失败中,曹操都有生命之忧、险些丧命。

一败于徐荣。这在前面已经说过了,曹操在追袭董卓时被徐荣阻截,士卒死伤甚多。曹操自己“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太祖,得夜遁去。”

二败于吕布。曹操攻徐州的时候,后院起火,老窝被吕布端了。曹操与吕布在濮阳大战,结果吕布的军队非常骁勇,曹操的青州兵大乱,他本人骑马狂奔才从战火中逃出。冲出大火后,他从马上摔下来,烧伤了左手掌。有个叫楼异的司马扶曹操上马,才捡回一条小命。

三败于张绣。张绣两次归降曹操,第一次投降后,曹操连续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好色。他趁张绣投降之机,霸占了张绣的叔叔张济的妻子(当时张济已战死),张绣非常痛恨。二是泄密。曹操知道张绣不满之后,想杀张绣,却走漏了消息,所以张绣先发制人,对曹操发起了突然袭击。曹操这次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他自己被乱箭射伤,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一员堪称“万人敌”的猛将典韦全部阵亡!

四败于孙刘。赤壁之战在《三国演义》中占了重要篇幅,可以说,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华章。但《三国志•武帝纪》对于赤壁之战着墨不多,这是因为古人有“为尊者讳”的讲究。《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生活在西晋时期,当时曹魏的影响力还在,所以陈寿对赤壁之战不敢大加铺陈,只有了了几个字:“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刘备和孙权的传记中,对此也是以“大破曹公军”一语带过。但《资治通鉴》等历史书籍对赤壁之战却是大书特书。总而言之一句话,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败得很惨!假如曹操没有赤壁之战的大败,将近百年的三足鼎立局面可能就不会形成——当然,历史没有假设。

曹操就象是一块橡皮擦,每次犯了错误之后,他都能够认真总结反思,改正缺点,改进工作,把自己的污点擦得干干净净,然后在这块曾经有污点的地方画下最美最好的图画。

《三国志•武帝纪》在曹操每次错误前后,都记录下了他自己的教训总结。败于徐荣之后,他在责备诸侯不图进取的同时,阐述了自己的进攻方略;在与吕布作战之前,他就事先对吕布的战略意图进行了评判;在与张绣作战失败后,他这样对诸将说:“我降服了张绣等人后,错就错在没有及时控制他的人质,以至于到目前这个境地。我知道我失败的原因了。你们看着吧,从今往后,我不会再失败了。”——失败的主要原因总结得不一定对,但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的精神是可嘉的。

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从华容道溃退,大败之后的曹操居然非常高兴,诸将问他原因,他说:“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刘备真是我们的好伙伴啊!如果他早放火的话,我们已经完蛋了!——大战失败之际,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跃然纸上,他不但替自己总结反思,还替刘备总结反思。

曹操遇挫弥坚、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做法,给我三点启示:

第一,干任何一件事情都不可能万事俱备、一帆风顺,要随时做好承受打击、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迎接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与挑战。

第二,要吃一堑长一智,及时总结反思,不要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

第三,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预留翻身的本金,千万不能孤注一掷、万劫不复——这是曹操和刘邦每次失败之后,都能迅速复元、重新站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观察职场生态,问道填坑实践;

分享干货技巧,探索精进之道!

关注


16年机关老司机,带您一起观察职场、吐槽不爽、记录黑锅、打倒坑货。

如果您在工作中遇到任何问题和疑问,都可加关注私信给我,有信必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