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如何解决“远征难”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漫漫两万五千里,身处围追堵截、饥寒交迫之中,为什么红军不怕远征难?首先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确立了正确的军事路线,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实践中逐步建立了军民融合、实事求是、机动灵活的后勤保障制度。

兵书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但是,在长征途中,因为受到围追堵截,红军行军路线灵活应变,加之军费有限,敌人又实行了经济封锁,很难预先做好充分的物资保障,只能相机而行,因此采取了“一打(打土豪)、二缴(缴获)、三借(借贷)、四买(购买)”的后勤保障策略。

●以打养军。通过打土豪,收缴土豪钱币、财产、粮食来弥补给养不足,成为红军生活和军事费用的重要来源。红军每到一地,第一项任务就是打土豪筹粮款,把地主阶级剥削人民的劳动果实夺回来,没收地主财产,一部分分给群众,一部分用于补充部队给养。据记载,红军第六军团在湘西就没收了15家地主财产,没收金子10多斤、银元5000块、被服数百件、粮食数10万斤,还有盐巴等。

●以缴壮军。长征时期,红军没有固定的兵工厂,补充武器弹药主要依靠战争缴获,甚至因缴获先进武器而使战斗力更强。《党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告全体红色战士书》强调:“全体同志打大胜仗,消灭敌人,缴他们的枪与子弹,武装我们自己,并武装云、贵、川数万劳苦群众,是我们目前中心的任务。”中央红军在遵义战役中,缴获各种枪支2000余支(挺);红四方面军在1935年8月包座进攻战中,缴获长枪1500余支、机枪50余挺。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在战斗中也缴获颇丰。

●以借济军。红军行至川西北,携带的钱粮所剩无几,穿越漫天皆白的雪山、泥淖沼泽的草地,能够遇到的群众很少,补充给养只能依靠借贷。红军总政治部规定:向富有者借贷,一般群众的东西不得强迫;向逃跑在外的富有者借取,并留下收条及说明书;对商店的货物不能采取没收或强买的办法,对急需的军用品须经军以上的政治机关批准后才能借。这些规定得以严格执行。毛泽东曾对埃德加.斯诺说:“这是我们唯一的外债,将来我们一定要偿还我们不得不取自他们的给养。”

●以购强军。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开办了银行并发行货币,将几乎所有的金银和钞票都分发给了红军,以备红军离开苏区后采购物资。《长征》中记载,红军长征时向沿途的商家和居民购买日用品,大致有胶底鞋子、糯米、红糖、罐头、香烟等,战备物资主要有布匹、药品、洋油、通讯器材等。通过购买获得物资是保障红军生存和发展壮大的最重要方式。为防止出现侵害群众现象,红军总政治部发布《关于粮食问题的训令》等文件,明确了购买物资的具体政策,如在收购粮食时要很好地向群众宣传,一定要给足价钱并给群众留存一部分。

毛泽东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长征途中红军时刻面临着生死两隔的危险,但与沿途老百姓打成一片,得到广泛拥护。群众为红军筹款筹粮、烧水送饭、收集情报、治病疗伤、输送兵员,军民共同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御敌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