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代水利工程,人水和谐的华章

桥在水上,有桥的地方,多伴随着水。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的存在使城市充满了灵性与活力。地处晋江流域平原的泉州,江河遍布,山川秀美,素有“东南泽国”之称。水赋予了泉州无穷的灵性,培育了泉州人,孕育了泉州城,更见证了泉州悠久的历史变迁。

从避水到斗水,从逐水到治水,从用水到护水,无论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古代水利工程,还是巧夺天工的现代水利工程,泉州人如同造桥改造自然、造福桑梓一样,以其爱拼敢赢得独特魄力,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水利文化,提升着泉州的城市品质。

“山无高下皆行水,树不秋冬尽放花。”元代散曲家张养浩这句诗写出了泉州的地理特点。泉州依山面海,河川密布,因水而立,因水成城。正如那句广告词,“没有水,泉州将成为白州。”古往今来,勤劳聪慧的泉州人用水、引水、治水、惜水、护水,在与水相生相克的过程中不断推进水利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也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水利工程,以及内涵丰富的水文化文学作品。

泉州拥有江、河、湖、溪、瀑布、峡谷等多种形态水资源。泉州的母亲河——晋江,发源于德化戴云山东南麓,流经永春、安溪、南安、鲤城、晋江注入泉州湾,是泉州境内最长的河流。据史料记载,晋江原名“南安江”,自晋永嘉之乱,衣冠士族南渡沿江而居,因怀念晋朝故土,改其名为“晋江”。从晋代起,泉州人民因势利导,垒石砌堤、筑埭围垦、凿塘修陂、引流沃壤、开辟梯田,泉州大地上堤塘鳞次栉比,闸坝错落有致。泉州人民用辛勤的汗水将荒滩沃野改造成举世闻名的光明之城,将方外之地变成了蜚声海外的贸易大港。

唐宋时期,泉州围海造田、筑塘修陂、连堤建桥等水利建设活动愈加频繁,达到鼎盛,据《福建通志》统计,当时仅晋江埭田就多达125处。水利建设水平特别是围垦技术位居于全国前列,留下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水利工程,如八卦沟、陈三坝、七首塘、天水淮、烟浦埭等,尤其是八卦沟、陈三坝,世皆称奇。据明万历和清乾隆时期的《泉州府志》所记载,当时泉州共有湖、塘、陂、埭、坑等水利工程1000余处、灌溉千亩以上引水工程20多处。

明清时期,因地方豪强干涉,用水管理制度无法实行,水利建设处于无序开发状态,对晋江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又反过来使溪渠陂塘迅速淤浅,泉州水利渐趋衰败。

新中国成立以来,泉州人民焕发出空前的热情和干劲,迅速掀起了晋江平原上第一次水利建设高潮。从整修扩建引水灌溉工程到兴建蓄水工程,泉州水利用了整整8年(1949-1957)的时间,先后完成了西坝引水渠、金鸡渠道、沃江渠、石壁水库和晋东海堤等首批水利骨干工程,为今后的辉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58至1965年间,又完成了乌潭、泗洲、新安、桃源、冬青等大中小型水库和晋江下游防洪堤(2期)等防洪排涝工程,水利事业得了迅速发展。1966至1978年间,以建设水力发电、中小型灌区工程为主,泉州地区逐渐加快了并电联网步伐,为地方工业和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泉州水利建设迎来重要发展期,先后实施金鸡拦河闸重建、晋江下游防洪岸线整治、晋江市供水二期、晋江市引水第二通道、石狮市引水二期、南安市沿海片区供水等一批水利防洪重点工程建设,初步形成以山美水库为主要水源、以龙门滩引水为补充、以各大中型水库为支撑、以金鸡拦河闸为分水枢纽、以南北渠和湄南工程为主要输水通道的沿海配供水网络体系,构建闽水引晋、晋水南供、晋水东调的供水格局,有力保障了晋江下游防洪供水安全。

泉州人民在修建各项水利工程时,表现出的智慧与勇气也令人称道。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泉州人始终保持着爱拼敢赢、兼容并蓄的传统,以求新求变的姿态追求历史的跨越和融合,塑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泉州水利精神。水利同时也是泉州文学的“源泉”。群山竞秀,万川争流,江海并存,碧水长流是人们对泉州水的形象概括。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迁客骚人深深为此所陶醉,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其中以水利为题材的作品不计其数。

“千淘万滤虽辛苦,吹尽黄沙始见金”。岁月匆匆,繁华褪尽,唯有文化传统与人文精神能随着人类的每一个足迹,薪火相传,永恒不灭。在新时期,仍需弘扬水文化,丰富水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质,实现人水和谐共处。

泉州古代水利工程:

陈三坝

陈三坝(留公陂)

陈三坝,是泉州地区最早的水库堤坝,位于泉州洛江区双阳街道坝南村与惠安县洛阳镇陈坝村之间,是连接两岸的通道和用于两岸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传说该水坝为陈三和五娘回到梧宅村后见村中农田灌溉需要而建。史书记载,该水坝由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右史留元刚主持修建,曾名“留公陂”, 陂内可防溪流横溢,外可抵御海潮涌入,该陂有陡门5坎,视水量大小而蓄泄;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泉州太守屠悼、晋江县丞林才杰重修,在陂筑堤作为护坡。1963年,该坝重新整修,建五坎石坝。陈三坝历史上最大灌溉面积达2600多亩,至今仍是洛阳江上重要的水利设施。

八卦沟

八卦沟是泉州老城区的排水系统,是唐代以来泉州府的子城、罗城遗留的濠沟、池塘,经过宋元时期逐渐连接而成排水渠道,遍布市区。明代何乔远《闽书》中提到:“子城之内,又有支沟五,旧名‘八卦沟’,相沿以为凿沟如八卦之象。弘治中,御史张敏有开沟之役,于惠民局东掘得大瓷瓶,上铸‘巽’字,地在西南,始知旧以八卦之瓶置于先天卦地,非凿沟如八卦之象也。”而今,八卦沟经历次疏浚引金鸡北渠水冲灌,与百源川池形成市区主要排水系统。

万石陂

万石陂

万石陂位于南安丰州古镇至丰泽北峰招联社区一带,地处现今金鸡北渠丰州段。相传该陂发端于宋淳熙十年(1183年),陕郡司马攸相视水利,着手开建。史料则有文字记载该陂于元至正八年(1348年),南安县君张夔筑成,长100余丈、宽20丈,灌田万余顷。传说该陂始建时,万石堆积如陂,故名万石陂。1965年金溪筑闸引水,北渠基本沿万石陂旧道而行。

龟湖塘

七首塘

七首塘分布于现在晋江市的青阳、罗山以至石狮市一带,是沿塘、沙塘、芙蓉塘、洑田塘、古宅塘、龙塘和龟湖塘七个主要大塘的总称。龟湖塘为其中第一大塘,洑田塘为第二大塘。传说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王十朋任泉州知府,时遇史上严重的大旱,饿殍遍野,民不聊生,于是先后兴修七个大水塘,用来灌溉田畴,解百姓于饥渴之中。

清洋陂

清洋陂又称陂洋陂,位于泉州府南、烟浦埭之西,是北宋一项大型农田水利工程。熙宁年间(1068——1077年)晋江知县危雍,在三十一、二都沙塘里运土筑清洋陂,以灌农田,灌溉面积上千顷。淳熙七年(1180年),邑人林邦闻、僧人了性增筑石垾,始为石筑;嘉靖十年(1531年),知县钱楩等人重修;1971年扩建为启闭闸。

天水淮

《晋江县志》卷之八《水利志》提到:“天水淮,在三十五都、三十七都交界。今下围是也。方言谓淮为围。”唐大和三年(829年)刺史赵棨“凿三十六洞,引淡水入淮”、“纳笋、浯二水以灌田,凡百八十顷”。宋景祐四年(1037年)太守曹修睦再浚治,“别管三涵,视潮水来去以为启闭”。有1条大渠,长290丈,宽1.5丈,8条小渠,全长2058丈,宽5尺。它是泉州最早的引淡水冲淡盐碱土及灌溉两用的水利系统工程。

烟浦埭

烟浦埭旧称湮浦埭,位于泉州郡城南郊外,始建于唐代元和间(806—820年),吴公筑浦为埭,以捍海潮,罄其资而功不就,饮恨溺水。宋时在原筑基础上垒埔岸三万丈、筑四陡门。绍兴六年(1136年),晋江水利大规模修治,增筑二陡门,于是郡城南门外罗棠山、崎山诸溪涧水蓄于盈塘,和大沙塘相通,然后下流经烟浦埭六陡门出海。

六里陂

六里陂位于晋江县池店乡溜石村东,全长27米多,途径永靖、和风、永福、永乐、沙塘、聚仁六里,是拒咸蓄淡型水利工程代表。六里陂建于五代,宋治平三年(1066年)、明宣德间(1426——1435年)、清雍正四年(1726年)、乾隆间(1736——1795年)多次重修,尚存碑记1方,现存为1960年扩建。其中,宣德九年,泉州富商李五在重修洛阳桥工程后,开始重修当时晋江最大的水利工程——“六里陂”的善举,至今仍被众人津津乐道。池店李氏宗祠尚镌有楹联:“增万安桥,葺六里陂,祖德许多流衍;赐一品服,理两广饷,孙支并见腾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