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行“诸夏一体”,立志“匡扶天下”,齐桓公的春秋霸业

周朝自平王东迁以后,周天子的权威大为减弱,天下诸侯国内的篡权和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愈演愈烈。与此同时边境族群趁机入侵,华夏文明由此面临一场大危机。到了春秋中前期,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内政、外交、经济和军事等多层次改革以后,拥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率先称霸中原。

齐国称霸天下,打出的是“尊王攘夷”的旗号,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在当时的背景环境下,“夷”指的主要是北狄,“攘夷”就是抗击夷狄的意思。在这方面,齐桓公获得了孔子非常高的评价,据《论语·宪问》篇记载,孔子曾对齐桓公和晋文公两位霸主有过“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的评价。“谲”就是诡诈、权谋的意思,“正”是孔子赞扬了齐桓公遵循的一种民族大义、华夏意识。

齐桓公所遵循的华夏意识,其具体展现就是“尊王攘夷”,保护诸夏、抗击戎狄。公元前661年,北狄自太行山东进,包围了今天河北邢台一带的一个诸侯小国,名字叫做邢国。消息很快传到齐国,当时齐桓公在位已经25年了,管仲改革早已完成,国力大增,但是便对邢国求援使者,齐桓公还是拿不定主意,于是就向管仲征求意见。管仲的回复很简单,他说“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这里的戎狄与诸夏相对。管仲向齐桓公表达的是一种诸夏一体的概念,而这正是“尊王攘夷”的前提条件。

从此之后,齐桓公的行为就拥有了一个纲领,利用“诸夏亲昵”的亲近感联合众多诸侯,增强大家的凝聚力。在这里,要想联合大家就必须“攘夷”,要想攘夷就必须推举出来一位中心任务,那就要“尊王”,也就是尊崇周天子。于是齐桓公派兵给邢国解围,并且为了防止之后遭到报复,齐国军队带领其他诸侯军队一起帮助邢国将都城东迁。据《左传》记载,当这些军队在帮助邢国迁徙的时候,邢国宫殿中的青铜器、珠宝等一件也没有丢失,这说明当时的诸侯军队就是秉承救亡的意识去帮助自己同族的。很快在齐桓公的率领下,众诸侯国们将邢国的形势基本稳定下来了。

邢国迁走之后,北狄开始寻觅新的目标,将目光对准了南边的卫国。所以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60年,戎狄自太行山南下攻打卫国。卫国于西周初期封建立国,先祖是周武王同母弟弟——康叔。这原本是一位非常亲贵的国家,爵位是公爵。然而到了齐桓公时期,卫国朝政早已荒废多年,当时的卫国君主卫懿公喜好仙鹤,已经痴迷到将仙鹤当作自己人,并让仙鹤乘坐战车、招摇过市的程度了,史称“卫公好鹤”。卫懿公不得人心,尤其得罪了兵源主力的国人群体(西周至春秋时期,只有特定的阶层才有资格披甲上阵),结果战争来临之后国人怨气横生,让卫懿公找仙鹤冲锋陷阵。不得已之下,卫懿公临时拼凑了一支队伍,但是遭到惨败。

卫懿公战败身亡之后,军队中的两位史官想要回去报信,中途被狄人抓住了,就说自己掌握祭祀大权(西周至春秋前期,史官和祭祀之间的权力较为混乱,后来逐渐混合并衍生出“儒”这一特殊社会阶层),可以让卫国国民开城投降,于是狄人就放了他们。两位史官返回都城之后,传达了前线溃败、难以防守的消息,于是大家一窝蜂地逃离都城,往东南方向跑去。当北狄赶来之后,毫无组织的卫国人被砍瓜切菜一般肆虐,最终成功渡过黄河的仅剩730人左右,加上共地和腾地的百姓也才5000人左右,可谓相当惨烈。

恰在此时,齐桓公遵循“诸夏亲昵”的大原则,率领中原诸侯沿着黄河岸边布防,守住了黄河东南岸边。不过当时黄河西北岸边基本都已经沦陷了,这一次北狄入侵算得上是规模较大的行动,其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当时晋国在今天山西一带剿灭戎狄、扩张领土,将他们驱赶到了华北平原。不管怎样,在齐桓公的部署下,北狄未能进一步泛滥,所以后来孔子才会对齐桓公和管仲给出了那么好的评价。

卫国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得到了大量复国所需的物资,重新建造好房子,拥有了新的都城,慢慢的就忘记了丧亡之痛。《左传》中曾给予了“邢国如归,卫国忘亡”的点评,意思就是说,当齐桓公将局势安定下来之后,邢国人来到新都之后犹如回家一样,卫国人得到新的居所就忘记了伤痛。后来卫文公奋发图强,没过多久就恢复了国力,对齐国却更加敬服了。

齐桓公的作为让中原诸侯都看到了诚心,他是愿意拿出真材实料援助大家,并且愿意保护大家安全的,所以很多诸侯都开始听从他的号令。不过在管仲的构想里,并不仅仅要“尊王攘夷”,这只是手段,真正的目标是要“匡扶天下”。蔡丘之会是齐桓公“九合诸侯”中非常重要的一次会盟,当时大家就发布了联合宣言,确立了不得妄自废立储君、不得以邻为壑等主要行为准则,建立了春秋初期中原秩序的雏形。其实管仲所推行的这些政策,本身就是周礼秩序的内容,只不过当时的周朝内部,正在发生为了太子之位而争权夺利的问题。所以齐桓公的霸业是远大的,不仅想要“尊王攘夷”,还要“匡扶天下”。

综上所述,通过“存邢救卫”,包括帮助燕国抵御北狄、协助盟国南伐楚国,都显示出了齐桓公的某种大义。在管仲所倡导的“诸夏亲昵”行为纲领的指导下,齐国的霸业不仅要“尊王攘夷”,还要以此为基石“匡扶天下”。虽然最终齐国未能实现管仲的期望,但也正是在齐桓公时期,诸夏一体的华夏意识觉醒。孔子甚至认为没有齐桓公和管仲,则“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将他们推崇到了华夏文明守护者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