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马谡守住了街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能成功吗?对此你怎么看?

myw58


如果马谡能成功守住街亭,那么蜀军就成功完成了北伐战略的第一步,拿下陇右,居高临下,再经历大战拿下整个关中龙兴之地。

陇右之街亭

陇右地区,包括陇西、南安、天水、安定、广魏五郡,拿下此处便可威胁长安,切断凉州和中原朝廷的联系,进而轻易攻取整个凉州,获得西北产马地,建立装备优良的骑兵部队。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为魏国没有对魏蜀边境专门设防,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望风而降。

蜀国闭关休养生息五年,魏国朝廷上下原本认为有威胁的惟有刘备,刘备已死,曹魏最多在关中设防,陇右地区防御相对薄弱,魏军被打的措手不及。

始,国家以蜀中唯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预备。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

而曹真率领的关中魏军主力被箕谷的赵云疑兵牵制,诸葛亮得以轻易攻取三郡,陇西郡太守游楚和广魏郡仍旧联合军民坚守。

这次以倾国之力十万大军北伐,赵云偏师带走一万人,蜀军要分兵攻打陇西和广魏,又要分兵守卫三郡,此时,西北方向的凉州刺史徐邈也遣参军与金城太守也率军反攻南安郡,曹魏明帝亲自到长安督战,大将张郃以五万铁骑进攻街亭,意识到眼前的赵云军队并非蜀军主力的曹真,也率领十几万魏军奔赴陇右。

马谡守卫的街亭对于这次战争胜败实在太重要了。街亭失守,导致蜀军会面临腹背受敌,逐个击破的危险,再打下去白白消耗兵力,甚至被反推,诸葛亮只能放弃到手的三郡,集合各路兵马退回汉中。

街亭守住了

假设马谡守住了街亭,蜀军顺利吃掉陇西,广魏二郡。大势已定,魏军无奈,只能退回长安,并且设置重兵防守关中。

而被蜀军隔绝的魏国雍州凉州剩下的武威等西北几个郡,也只能向蜀国投降,因为抵抗下去已经没有意义。

就算是成功拿下雍凉之地的蜀国,也很难继续推进,汉中战役时候法正就建议刘备先打雍州凉州,曹操占据中原几十年,不是好直接吞下的,只能慢慢蚕食,再找机会一举消灭。

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

这样的假设可以参考西汉末年盘踞陇右的豪杰隗嚣,跟统一大半个天下(就差陇右和蜀)的东汉王朝打了长达四年的拉锯战。

陇山南连秦岭,北抵黄河,东西百八十里,其阪九回,上者七日乃越,登陇东而望秦川,极目泯然也。

故由陇地径趋关中腹地较易,可谓居高临下、一马平川,而自关中平原仰攻陇地则甚难。

蜀地险,陇地也险,诸葛亮完全可以稳守,没有了粮食后勤问题,还可以发展骑兵,不断餐食关中郡县,最后再攻克长安。

当然,肯定也少不了与曹魏多次决战。先攻长安,再攻洛阳,收复河北,挥师伐吴,就算一切顺利,不经历个二三十年也没法完成。


醇香威士忌


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一下这样的情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所派遣的马谡没有丢失街亭,而是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张郃所部反而被杀得屁滚尿流,那么第一次诸葛北伐的结果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呢?

答案是非常明显的——诸葛亮可以在第一次北伐就完成收复中原,还于旧都的政治目的和军事目标。看到这,可能不少读者就准备开骂了,怎么就能明显看得出马谡一成功,诸葛亮就能克复中原呢?这当然不是笔者在信口开河,而是必然发生的事情!

因为笔者按照的是题目的架设“马谡守住了街亭,打败了气势汹汹的张郃”,须知道,街亭之战的张郃已经是五子良将之首的张郃了,所携带的骑兵部队更是马谡所在的蜀军没有的玩意儿,更别说张郃带的军队数目也远超马谡所部,在原本的历史位面上,除了马谡街亭遇到了张郃,而诸葛所部基本上在一路高奏凯歌,各地纷纷归顺,这足以证明当时的主力部队就在张郃手上,试想一下,主力部队的拼死进攻若是都被马谡轻易化解,甚至大胜了一把,剩下来的臭鱼烂虾又何足道哉呢?

有趣的是,当时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其实本意就是让马谡固守一段时间,等待诸葛本部巩固新下城池,接收人口,结果马谡贸然改变既定策略,速败之快,几乎让人不敢相信。而败得彻底程度更是让人大跌眼镜——“众皆星散”。

马谡这边最后只有王平靠谱一点,收回了数千残军,本部诸葛亮也只来得及收了一千来户人口,这根本就是血亏了一把,大军劳师远征,花费了不知道多少国力,最后的收获就是这么可怜。

第一次北伐由于其下手突然,其实早期是很有一番作为的,比如建兴六年,就在诸葛亮出兵前往祁山正式北伐魏国的时候,可以说是将星云集,比之后面几次的北伐阵容要豪华的多那个时候还有赵云、邓芝、魏延、吴壹等,所以一开始下手,曹魏那边是确确实实被打蒙了的。

之后的魏明帝曹叡紧急下令派大将张郃总督各路军马奔袭防守状态的马谡,拿下街亭之后,诸葛亮就丧失了落脚据点,只得攻取西县百姓一千多家回到汉中(演义里面就是空城计的由来)。

这么大的失误肯定是要有人背锅的,谁应该负责呢?马谡!这个人其实更接近一个参谋类的人才,他做领军大将是很不合适的,最后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就算马谡不至于打败来势汹汹的曹魏主力,但如果按照正常的布置,防守一番,等待诸葛巩固消化人口之后挥军来救,整个局面就完全不同了。

作为诸葛亮,其实第一次北伐当时他手里的好牌还是很多的,赵云、邓芝、魏延、吴壹等一干老将,哪个不是尸山血海里滚出来的?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去守街亭,最后结果都不会那么难看的。只要能守住一段时间,等诸葛亮收纳吸收陇西人口,兵锋所指,必然能将曹魏本就不稳固的西线防御打到七零八落,到那个时候,蜀汉凭借着不输于曹魏的人口优势,就能不断地拉出人口部队,国内许多矛盾也能大大缓解,而曹魏那边在失去陇西之后,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损失,而且陇西马场很多,曹操的骑兵力量无疑会受到削弱,曹魏的首都也随时暴露在蜀汉的刀锋之下,到那个时候,天下大势的方向就会无比明确了——大汉三兴不在话下。

但是我们都知道,历史这东西从来是没有假设的,事实上,马谡输掉了街亭,他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也虎头蛇尾,此后大汉也没再兴起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无笔


假如马谡拼死守住了街亭,哪怕只坚守了十天半月,阻截或拖住住由张郃率领的数万曹魏援军,那么诸葛亮就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平定陇西,全取整个陇右(今甘肃大部、青海一部),继而窥视关中,进逼中原...... 虽然不一定能平定整个中原 ,但至少能夺取关中,为第二次北伐奠定扎实基础。假如马谡守住了咽喉要地街亭,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虽不一定能一战定乾坤,但攻取陇右、关中,威胁中原,大获全胜是很有可能的。

经长时间的准备,诸葛亮于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开始了第一次北伐曹魏的战争。

诸葛亮否决了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决定采取稳扎稳打、“十全必克”之法,进取陇右(今甘肃),再攻关中(陕西关中平原)。

他令镇军将军赵云、杨武将军邓芝率偏师为疑兵,前驱汉中之箕谷(秦岭山谷名,今陕西褒城以西),声称将由斜谷(秦岭通道,北出口在陕西眉县西南)进攻关中郿县(今陕西眉县),目的是吸引、牵制关中魏军主力,使其不得救援陇右;诸葛亮亲率蜀军主力出汉中西北,先攻取陇右之祁山(今甘肃礼县),再以祁山为根据地全取整个陇右。

诸葛亮率蜀汉大军出祁山后,战事进展异常顺利, 蜀军攻势犀利,势如破竹,曹魏的南安、天水、安定(今甘肃东南源道、甘谷、镇原三县)三郡望风而降,引发关中震动,曹魏天水参军姜维也被诸葛亮收降。蜀军初战告捷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诸葛亮准备充分,戎阵齐整,赏罚分明,做到了令行禁止。二是自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和曹操争汉中的激烈鏖战后,魏、蜀两国近十年再也没兵戎相见过了,边境寂然无事,很有点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意思,因事发突然,魏国毫无防备。因此诸葛亮才接连取胜,连取曹魏凉州三郡,引发关中大震。

魏明帝曹睿很快就醒悟了 。他终于发现据守箕谷的蜀军只是疑兵而已,觉得因自己的战略误判使魏军出现被动,责任很大,因此他立刻离开洛阳,御驾亲征,亲自到关中长安坐镇指挥。

他一面令大将军曹真督军猛攻盘踞箕谷的赵云军,一面调集五万精锐,由能征善战的左将军张郃率领,昼夜疾驰,奔赴陇右前线,以遏制蜀军的凌厉攻势。

张郃本是袁绍部将,官渡之战后投降了曹操。此后,张郃屡建奇功,被曹操拜为荡寇将军。

定军山一战,曹魏悍将夏侯渊被蜀汉老英雄黄忠斩杀,魏军副将张郃挑起了主将的重担,稳定了惶恐不安的军心。曹操死后,曹丕攫拔张郃为左将军。魏明帝曹睿即位后,派张郃镇守荆州,协助太师司马懿抗拒东吴,张郃谋勇兼具,军事经验丰富,他的历史表明他是曹魏的一员百战名将,极具军事才干。加上他有同蜀军作战的经历,魏明帝便派他到陇西前线迎战蜀军。

诸葛亮得知张郃率援军西来的消息后,考虑派一员大将统兵渡过渭水去据守街亭(甘肃天水庄浪县东南)。街亭,汉代称略阳,是一座小小的古城,地处一条宽约4公里,长约数十里的峡谷川道中。

资料显示,街亭紧靠龙山、南山(麦积山),在一条名叫镇西河的河谷中雄峙八方,山高谷深,地势险峻,城前又有清水河挡道。街亭是扼守长安到天水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取陇右必占街亭,因此诸葛亮对蜀军前锋的将领人选非常重视。

他咨询众将的意见,大家都认为最好将驻守安定郡的宿将魏延调去镇守街亭,或者派比较有实战经验的张嶷前往据守。但诸葛亮认为驻守安定的蜀军军心不稳,如果调回大将魏延,可能会全面溃散,何况魏延绕道赶回,时间上也来不及了。张嶷虽然有军事经验,但过于谨小慎微,缺乏应变能力,不一定敌得住张郃,因此他决定派他一向器重的参军马谡当前锋。

马谡临行前,诸葛亮特意嘱咐他道,要沿河当街布阵,只要迟滞住张郃的攻势,挫其锐气,等魏延率军由安定南下,再配合他南北夹攻,即可彻底击溃曹魏援军。若街亭能守住,凉州乃至整个陇右便能稳稳地掌控住了。

马谡这人并非无能之辈,他熟读兵书,有一定的谋略水准,只是欠缺实战经验。他来到街亭后,不问实际情况 ,立刻犯了教条主义错误,违背了诸葛亮的叮嘱,仅令部将高详率少量兵马驻守街亭旧城,以护卫水源,主力不当道据险坚守,反而舍水上山,驻扎在南山上,他的意思是“守险不守郫”,企图实现兵书上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马谡缺乏实际带兵经验,凡事照搬兵书,举措烦扰,还一再拒绝身经百战的先锋王平之规劝。

张郃率大军一到,立刻直逼山下,迅速切断蜀军汲道,以断绝其水源,然后挥军猛攻。蜀军焦渴难耐,士气萎靡,一触即溃,将士星散,官兵各顾各逃命,不相统属,漫山遍野地抱头鼠窜,而在此危急时刻,主将马谡也不知去向。魏将郭淮同时攻破了据守旧城的高详军。就在形势万分危急之时,唯有副将王平临危不乱,率千余士卒,擂鼓助威,与敌对峙。张郃怀疑蜀军早已设下埋伏,不敢过于进逼。王平缓缓收集溃兵,率将士徐徐撤回。张郃占据了咽喉要地街亭,迅速驰援陇右。

在东线,曹真也击败了赵云、邓芝。好在赵云没有分散兵力,而是“敛众固守”。赵云边战边退,所以损失不大。

街亭之败,使诸葛亮前功尽弃,蜀国北伐军瞬间失掉了进攻的据点和有利的形势。来自关中的曹魏援军可以通过街亭源源不断地开至陇右。本来占有优势的蜀军,顿成进退失据尴尬境地:西边有陇西未降,东边有张郃援军虎视眈眈,曹魏后续部队顺畅的经街亭正大举开来,蜀军面临着被东西夹击的危险之中。


为了保存实力,等待再次北伐的时机,诸葛亮只得放弃到手的凉州三郡,率大军撤回汉中。第一次北伐结束。

假如马谡不擅改诸葛亮的战前部署,能在街亭死守十余天的话,则魏延军定能从定安郡赶到增援,两军南北夹击,击溃张郃不是难事。有这十几天的时间,诸葛亮一定可以平定未降的陇西二郡,继而全取陇右,与汉中蜀军遥相呼应,进逼关中,能改写历史也未可知......只可惜历史不容假设,更无法推倒重来。街亭之败,诸葛亮犯有用人不当之责,于是挥泪斩马谡,上疏刘禅自贬三级。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铁马冰河wu


加入马谡守住了街亭,第一次北伐还是要看情况,尤其是诸葛亮的发挥。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把街亭之战的局势复盘看一下。

街亭之战的形势

街亭之战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关键之战,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实际目标并不是长安,而是陇右地区。当时的蜀国是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国,魏国的实力远强于蜀国,就人口来说,当时蜀国应该是不足百万人口,能够动员的兵力也到了极限,在十万人上下。而魏国差不多有500万左右的人口,能够动员的兵力绝不是蜀国能够相比的,就长安战区来说,当诸葛亮率蜀军主力进攻的时候,魏国能够集中的兵力应该在20万人左右(一部分魏军要防范东吴,还要分出部分兵力防范北方游牧民族以及驻防各地)。

诸葛亮当时先派赵云和邓芝佯装成主力进攻陈仓,吸引了魏国大将军曹真的主力部队在陈仓与赵云对峙,由此赵云成功地牵制了魏军主力。之后诸葛亮率领蜀军主力出祁山大道进攻陇右地区,一时间陇右各城纷纷被蜀军拿下。陇右唯一的大城只剩下了陇西,当时魏延、吴懿正率军围攻陇西城,可以说,当时的陇西与外部的联系已经被蜀军中断,拿下陇西以至于整个陇右地区,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之后,魏国皇帝曹睿坐镇长安,调来了张郃带领的荆州五万骑兵精锐驰援陇右。

当时从长安去陇右只有两条道路,一条是陈仓渭水道,当时诸葛亮正在这里与郭淮对峙,另一条就是陇山道,张郃要快速驰援陇右只有走陇山道。街亭就在陇山道的必经之路上,所以守住了街亭就能够阻止魏军增援陇右,那么陇右就拿下来了。

当然,诸葛亮给马谡的任务是坚守街亭防线,而不是战胜张郃。谁都知道张郃是个什么人物,从官渡之战的时候他就已经是袁绍的大将了,在整个三国战争最为激烈的年代,他也是作为曹魏的大将一路走来,到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已经是满记满经验的一位一流战将了,而他带的,还是五万骑兵精锐,要战胜这样的部队,基本是不现实的。

所以马谡当时只能守,而且守住了就成功了。

马谡守住街亭的分析

如果按照题主的假设,马谡守住了会如何?守住了的话,至少陇右是拿下了。

陇右拿下来,对蜀国有以下四点好处:

一是增加了兵员,蜀军大约能够增加2-3万人,总兵力可以达到12-13万人左右;

二是陇右产马,蜀军可以组建一支骑兵部队,增强战力;

三是陇右产粮,如果从陇右进攻长安,那么军粮是没问题的;

四是陇右进攻长安的道路都是大道,所以不存在从汉中进攻长安,基本都是崎岖小路的情况。

也就是说,如果拿下陇右,那么就不会有后来诸葛亮北伐经常出现的问题:道路难走,粮草不济,经常打到一半的时候不得不撤兵。

而魏军在长安地区的部队大约有20万人左右,所以诸葛亮会从陇右发动对魏国的大规模进攻,力图拿下长安。

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诸葛亮非军事大家

其实我个人观点就是,诸葛亮并不是一位军事大家,只能说打仗比较中规中矩,没有大的失误,但也不会有大的成果。

如果我们仔细看诸葛亮的北伐经历,会发现他没有创造过重创魏军的记录,基本都是与对方交手,虽然有过很多的交战,但是在交战中互有胜负,很少有大胜对手的记录,至于那种能够重创魏军的战役,一个都没有。而凡是军事大家,都能够实现在作战过程中对对方军队的重创,也正是因为他始终没有重创魏军,而蜀国实力最弱,所以北伐到后来就基本是蜀国越打越弱,而魏国则越打越强了。

其实一个真正的军事大家,从来都是不计城池的得失,而是力图以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为主要作战目的,只要你消灭了对方的有生力量足够多,再多的城池也能拿下。

比如韩信,虽然只有几万人马做班底,但是他率军达到赵国后,接连打了几场大战,消灭了赵国、魏国、齐国、燕国的主力部队,才能够迅速地占领整个北方地区,影响了当时的战争格局;如项羽,巨鹿之战一战消灭了秦军主力,从而实现了灭秦;如曹操,官渡之战消灭了袁绍的主力部队,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格局等等。纵观整个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要改变格局,从来都是通过几场大战,或是通过一系列战役,在这些战役的过程中消灭了对方的大量有生力量之后,才能够改变格局。

也就是说,无论诸葛亮占了多少地盘,无论陇右是否能够拿下,也无论长安是否能够拿下,最重要在于他能否重创魏军主力,而这个问题,是有个很大的疑问的,因为他可能没有重创对方的能力。

同样的北伐,如果换了一位军事大家,如孙武、白起、韩信、项羽之类的,他们也不会和诸葛亮做同样的抉择,而是集中兵力,找出一个合适的决战地点与魏军打一场决定性的战役,或是在运动中不断地消灭魏军的有生力量,总之他们都会以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到处与对方作战,对方主力却基本毫发无损。即便是按照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情况来说,换了一位军事大家,应该是在陈仓渭水道直接和郭淮大战一场,消灭郭淮的部队,然后再等张郃过来也一样消灭。

所以,马谡即便守住了街亭,拿下了陇右,蜀国的形势,诸葛亮的前景依然不容乐观。只能说,接下来诸葛亮进攻长安的时候,看双方的发挥了,但诸葛亮胜算并不大。


老威观史


马谡倘若守住了街亭,第一次北伐能成功吗?首先得定义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大飞熊认为,不会超过这三种,第一,北伐成功,进取中原。这显然不是街亭一地之失可以改变的,但是会影响到这个战略的完成度。第二,图谋整个关中,包括长安,拒潼关而守。日后北可图河内,东出洛阳,南下宛城等等,视情况而定。但是,要达到这个战略目标,是很困难的,诸葛亮心里也没有底。毕竟曹魏实力强大,名将辈出,单曹真,张郃就够蜀汉军喝一壶的了。



所以,最有可能的是第三种,就是只要蜀汉守住街亭,在此建立一个稳固的前线基地,就可以游走在关右和关中之间,随时威胁和牵制曹魏的西北主力军,让蜀汉军事上化被动为主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街亭是出八百里秦川,从关中入关右,秦岭山脉北麓的咽喉之地,本身就易守难攻,利于蜀汉山地作战,不利于曹魏精锐骑兵。至于马谡为什么在山上还打输了呢?大飞熊分析过很多,不再赘述,简单的说,马谡错在太着急立功,想当然把部队都调到山上防守,导致水源被断。如果换成魏延,吴懿,王平任何一人,要守住街亭,难度不会太大。而且只要守主了街亭,以后还可以建立更牢固的防线。



只是,有朋友会说,就算守住了街亭,曹魏不会从他道攻入陇右之地的吗?这倒不怕,因为要从关中进入陇右,势必要选择渭水北岸和南岸两条路,渭北有秦岭北麓山脉隔阻,曹魏要绕道街亭,就只能走渭南一路。但是,渭南直接有秦岭呀,蜀汉军可以背靠大山,随时伏击曹魏军,所以,一样对曹魏很不利。比如,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走斜谷出五丈原,还是疑兵之计,其实蜀汉军暗走渭南秦岭山脉,突然袭击北原。可惜,被郭淮识破,提前从渭北进入北原两岸防守。所以,街亭一失,严重影响了诸葛亮北伐战略的推进,连隔断陇右的目标,都不能实现。到了姜维时代,干脆直接从狄道进入羌,氐之地北伐。



所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蜀汉历次北伐以来形势最好的一次,也是最深入陇右的一次。诸葛亮先是用赵云,邓芝出箕谷作为疑兵,吸引了曹真军来攻,当然也有阻击渭南一路曹军的意思。诸葛亮则率大军出祁山,此时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响应。假如马谡守住了街亭,南安,天水等于关进了蜀汉地盘中,安定又正好街亭山之东,大军一到,可以作为进取关中的基地,整个北伐形势就倒向了蜀汉。所以街亭之失,对蜀汉影响是很深远的,从此后再没有出现直入街亭,三郡响应,曹魏准备不足这种良好的时机了。


大飞熊骑士


当时的形势非常复杂!诸葛兵出岐山,先头部队马谡、王平领兵25000人,住扎街亭;诸葛中军主力部队在出斜谷,准备直取楣城;佯攻部队赵云、邓芝兵出箕谷,诱使魏主力部队防守箕谷。

曹真、郭淮的主力部队约12万大军驻守楣城!!!曹睿派张郃领兵5万,攻打街亭。注意,这里的魏主力防范的方向正是诸葛进攻的重要地点!楣城是长安的屏障……

如果,马谡、王平没有失去街亭,与张郃形成拉锯战,诸葛的后援辎重粮草就可以源源不断的支援前线部队;而这时的曹真、郭淮在没有得到街亭战况的情况下,不敢贸然出击去围攻箕谷的赵云、邓芝;这样一来问题就进一步复杂化,曹真、郭淮驻守楣城固若金汤,诸葛发兵进攻楣城,曹真、郭淮不出战,诸葛也不敢去取长安,“虑我军袭其后也”!

久而久之,还是诸葛撤军,曹真就是不战,没辙!而且,赵云、邓芝部队的目标同样是楣城,如果,赵云径取长安,曹睿就在长安,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凉州的部队也可以增援长安,达不到速战速决得效果,三条线全部形成拉锯,这里就是曹睿所说的:“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既合兵书致人之术;且亮贪三郡,知进而不知退,今因此时,破亮必也。”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诸葛亮本来可以依靠山岳固守,现在却主动出击,并且他贪心三郡,只知道进攻而不知退守,一定会被打败的。曹睿说的对!


公明淏


马谡守住了街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才刚刚开始而已,离成功还差的远。

首先:我们看一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四个字可以概括——“全据陇右”。

因为陇右与关中是反方向,所以我们可以就断定:诸葛亮一伐的攻略目标不是冲着灭魏国去的,也不是冲着关中去的,而是图谋陇右,试图全据陇右各郡。

如果说诸葛亮只是想吞并陇右,那他的第一次北伐,难度就不算太大了。


第二:以蜀汉的实力,能不能拿下陇右?

三国时期的人口,很多人都知道,魏国的账面人口是443万,蜀汉是94万,魏国人口是蜀汉的4.5倍。

魏国的陇右地区有多少人呢?不知道。三国时期的文献资料没有记载,我们只能从东汉史料中寻找,并估算。根据《后汉书》的记载,东汉永和五年(140年),凉州地区的总人口是47万,全国倒数第一。

考虑到战乱因素的影响,各个州的人口都有大幅度减少。再加上陇右又只是凉州的一部分。(陇右在东汉时期隶属于凉州,三国时期,曹魏把陇右从凉州划出,与关中合并为雍州)

所以,三国时期的陇右人口,我估计撑死了也就几万人,不可能更多了。而陇右这么少的人口,其所能供养的本地驻军必然兵力不多,有一两万兵就顶了天了。

因此,诸葛亮以蜀汉倾国之力攻略陇右,实事求是的说,他有局部兵力优势,拿下陇右的概率很大。


第三:街亭对于诸葛亮一次北伐,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前面说了,魏国实力强于蜀汉,而蜀汉军实力又强于陇右驻军。

所以,诸葛亮要吞并陇右,他就必须得“关门打狗”,把魏军东线主力阻挡在陇右之外,他才能制造局部优势,以优势兵力吞下陇右。

如不然,当魏军主力赶到陇右,诸葛亮以寡敌众,丧失局部优势,他就只能撤兵了。

因此也就是说,一次北伐能不能成功,守住关中通往陇右的“门”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而马谡守的街亭,就是“门”。

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来了——街亭并不是关中通往陇右方向的唯一通道。

三国时代,关中通往陇右,有三条路。第一条是关陇大道,第二条是番禺道,第三条是陈仓渭水道。

街亭扼住的只是番禺道。单单守住街亭,并不能保证魏军不会增援到陇右,也不能保证诸葛亮的“关门打狗”策略就一定能实现。

PS:番禺道和关陇大道不是一条路,东汉初年,刘秀灭陇西军阀隗嚣时,汉军就分别走过这两条路。第一次走的关陇大道,被隗嚣派兵击败,第二次才经街亭走番禺道,伐山开道,绕路偷袭略阳,最终消灭隗嚣。

后汉建武七年,来歙将二千余人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径袭略阳。



第四:既然街亭无法完全阻滞魏军,诸葛亮为什么还让马谡去守呢?

原因不知道,史书上没记载,我猜测,这应该是诸葛亮当时冒进了,想赌一把。(守街亭就能切断陇道,这只是后来人根据研究判断的结论,史书上并没有这样写)

蜀汉军北上后,陇西魏军崩盘,雍州刺史郭淮则退往上邽固守待援(上邽是陈仓渭水道的出口),诸葛亮留军上邽,想把陈仓渭水道在陇右的出口掐断。然后他听说安定郡有魏民想叛魏附蜀(街亭东面),于是他就让马谡沿番禺道,去安定郡接应。

可能,我是说可能:诸葛亮是想让马谡在街亭吸引魏军的张郃兵团。

因为蜀汉北伐的消息传到洛阳后,曹叡御驾亲征,并急调驻守荆州的张郃驰援陇右。诸葛亮知道,张郃肯定会来,但就是不知道他会走哪条路来陇右。张郃可以走街亭,也可以不走街亭,如果张郃不怕麻烦,他甚至都可以走陈仓渭水道,直接支援郭淮。

既然不知道,那就设个诱饵吧,让马谡大张旗鼓的吸引张郃,拖住张郃。(以上这都只是个人猜测)



第五:街亭到底难不难守?

说实话,街亭真心不难守。街亭虽然不如剑阁那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要塞,但也是有一些城防工事,有水源的关隘。

如果马谡不作死式的跑上山,依托街亭城池布防,并依托山势反击,以逸待劳,远道而来的张郃军团很难快速打通街亭防线。

并且,诸葛亮交给马谡的任务,其实也没有让他一定要守住街亭,在诸葛亮心里,街亭之战就是用来拖时间的,拖到诸葛亮解决上邽,亲帅主力赴街亭与张郃决战就行了。

然而马谡上山,这就导致了蜀汉军与魏军攻守形态发生了转变。蜀汉军上山后,张郃就掌握了主动权,他不急着攻,马谡被困在山上,全军没水吃,时间一到,山上缺水,蜀汉军自己就崩溃了。


第六:马谡守住街亭,是不是意味着诸葛亮一伐就大功告成了?

并不是。事实上,守住街亭,诸葛亮一伐才只是刚刚开始而已。

因为陇右的魏军兵力少,蜀汉军拿下陇右本来就不是难事。对蜀汉军的真正考验,是如何抵挡魏军东线兵团的增援。

虽然说,马谡守住了街亭,暂时迟缓了张郃的进军,但蜀汉军倾力西进,欲吞陇右,汉中的兵力就不足了。魏的整体国力毕竟强于蜀,当魏军西进兵团受阻于街亭时,魏军的统帅部必然会找其他方式寻求突破,比如说增援曹真兵团,在斜谷道或陈仓道方向以猛烈攻势逼迫蜀汉军回援汉中,减少陇右方向的蜀汉军兵力。

还比如说,张郃立即调头,从关陇大道或者直接以翻山的方式绕开马谡,增援陇右。当年东汉大将来歙派兵伐山开道,绕开关陇大道,张郃只要想绕,他一样可以仿效。只要想办法,总是有办法绕过马谡的。

而这样一来,就该考验诸葛亮了——他有没有能力在野战中围歼张郃,或者重创张郃。而在击败张郃后,他有没有能力在最短时间内完善陇右防线,抵挡住魏军的第二波进攻。


毕竟魏国兵多将广,即便张郃败了,短时间内再集结几万兵马不是难事。并且曹叡也亲自到了长安,有皇帝坐镇,魏国上下岂能坐视诸葛亮吞并陇右?汉军不能消灭魏军有生力量,打得魏军不敢再来,单靠关门是不可能吞并陇右的。

诸葛亮想“关门”,那扇“门”也得关得上才行。


Mer86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诸葛亮的目的就是取陇右五郡,即陇西郡、南安郡、天水郡、广魏郡和安定郡。而“街亭”这个地方就是诸葛亮能否取得陇右的成败关键,可以说它关乎着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成功与否。



街亭,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自古就有“得失陇右,安危关中”的战略地位,它山高谷深,地势险要,为历史上甘凉地区最重要的军事关隘,谁占据此地,进可攻关中,退可守陇右。

而诸葛亮让马谡守街亭,其目的就是阻挡魏国援军进入陇右,从而让蜀军能有绝对的时间去彻底的占据陇右地区。

“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较变通之道于将来”(《劝将士勤攻已缺教》),从这句话,足见失街亭对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打击。



到这里,很多人都在想这个问题,那就是如果马谡守住街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能成功吗?

其实个人觉得成功不了。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问题,诸葛亮让马谡守街亭,很大原因是为了吸引魏国张郃大军,让其进攻街亭,然后由马谡负责拖住张郃,从而让蜀军有机会去完成“全据陇右”的目标。

简单的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他的战术就是“关门放狗”,就是希望将由关中而来的魏援军拖住,将他们阻挡于陇右之外,然后再以优势兵力去击溃陇右的本地驻军,从而占据陇右,之后再以陇右为基地,去对抗魏国大军。



也就是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成败的关键就在于两点,其一是魏援军能被完全的挡在陇右之外,其二就是蜀军要以最快的速度击败魏国陇右本地的驻军,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占据陇右,只有这样蜀军才能有足够的实力去面对接下来的魏国大军的进攻。

可以说如果蜀汉能做到第一点,那第二点蜀汉大军完全能做到,毕竟诸葛亮刚进入陇右,就有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投降于蜀军,也就是说陇右五分之三的疆土已在诸葛亮的手中。但是,说实在的,第一点将魏援军完全的阻挡在陇右外,这点蜀汉是很难做到的。



因为由关中通往陇右,不只有一条路,马谡镇守的街亭,它只是守住了关中通往陇右的其中一条路,那就是番须道。《后汉书.隗嚣传》载:“八年春,歙与征虏将军祭遵袭略阳,遵道病还,分遣精兵随歙,合二千人,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径至略阳,斩嚣守将金梁,因保其城”,当年来歙就沿此道攻占了通往天水的战略重地略阳。而对于其他通往陇右的道路,诸葛亮并没有派人去镇守。

除番须道外,由关中进入陇右道路还有数条。

第一条陇关道。由长安横门北出,过横门桥,经渭城、槐里、邰城、雍县至汧阳,西行50里进陇坂东口,穿行山谷50余里至关山上的马鹿镇,西北行20里至阎家店。阎家店有两条分叉口,由西北路出发,经陇县、略阳县可到陇右的天水郡;由西南路出发,穿越60余里峡谷,经清水、上邽、冀县,可达陇右的陇西郡。如秦始皇二十七年,始皇帝巡陇西、北地时,就由陇关道进入陇西郡。



第二条瓦亭道。由固原经红庄乡(属固原),马莲乡(属西吉),将台乡,沿葫芦河河谷南下,经静宁,秦安就可到达陇右的天水郡。

第三条鸡头道。出长安沿泾水北上进入甘肃平凉,穿越崆峒山后峡,过泾源县城往西即进入鸡头道。然后沿沟谷西行,至荷花谷出现岔道,有两条走向。一条向西北行,穿越荷花谷,在泾源县六盘山镇东山坡村白云寺出口,可与瓦亭关相连接,向北进入固原。另一条沿鸡头道继续西行,翻越六盘山后,也有两条通道。一条经过宁夏隆德县奠安乡,过隆德县城与甘肃静宁县相接;一条与甘肃庄浪县通边镇相接,两条通道都与陇右密切关联。



第四条陈仓渭水道。从宝鸡出发,经甘峪,晁峪,坪头,颜家河,胡店,石家滩,拓石,凤阁岭,元龙,麦积山,可达陇右天水郡。《三国志.夏侯渊传》载:“使张郃督步骑五千在前,从陈仓狭道入,渊自督粮在后。郃至渭水上,超将氐羌数千逆郃。未战,超走。郃进军收超军器械。渊到,诸县皆已降”,当年张郃率领5000人马就是从陈仓狭道进入陇右,从而击败马超的。

从以上可知,曹魏除可以从番须道进入陇右,至少还可以从陇关道、瓦亭道、鸡头道、陈仓渭水道等四条道路进入陇右,因此即使马谡守住街亭,一旦张郃不愿意再跟他死磕,而是转由其他道路进入关中,或者直接像东汉的大将来歙一样,既然打不进,那就重新开一条道路进去,那诸葛亮的计划就会彻底落空。而采用以上两种方法虽然这期间花费的时间可能有点长,但相比与马谡耗着,这种方法却是十分有效的。



如此,其实马谡守得住守不住街亭,其本质上与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能不能成功并没有至关重要的关系,即使马谡守住街亭,也就只是给诸葛亮争取了相对失去街亭更长的时间罢了。但如果诸葛亮在其他地方与魏军陷入僵持阶段,诸葛亮第一北伐失败的几率还是很大,因为即使马谡守住街亭,只要给魏军时间,魏国援军还是能靠其他道路进入到陇右的。

同时以后来局势的发展来看,先是身处列柳城的高翔军队被郭淮攻破,再是赵云在褒斜道也出兵不利,被曹真打退,曹真随即率军北上,攻打投降蜀汉的安定郡。如此,即使马谡守住街亭,诸葛亮也必败无疑,因为魏国的大军已然进入到陇右,诸葛亮已经失去了兵力上的优势,全据陇右的计划早已破灭,所以即使是马谡守住街亭又能如何呢?



因此,个人认为即使是马谡守住街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也不会成功的。


澳古说历史


别说马谡守住守不住街亭,就是魏延出了子午谷,北伐也不会轻易成功。西城是一座空城,司马懿心知肚明,高就高在司马懿聪明睿智,老谋深算,他熟读兵书,深谙阵法,有多次是可以乘诸葛亮回军时,是有可惜以相博一下的,但司马懿始终小心谨慎,不肯涉险。什么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完全是司马懿明哲保身的一种策略。如果司马懿领兵进入西城,生缚了诸葛亮,他死期也不会太远了。谢谢,希望老师和联友们提出批评和不同意见。


任老三144


街亭的丢失决定了蜀汉的灭亡?此地丢失后诸葛亮为何不反攻?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失街亭”,是蜀汉北伐战争中的一场决定性战事。在这场战斗中,诸葛亮任命的主将马谡自作主张,弃水源而登上南山据守,导致被魏将张郃大败,丢掉了街亭这个重要的战略据点。导致诸葛亮进退无据,只得鸣金收兵,第一次北伐就这么无果而终了……

让人有些不解的是,街亭这个据点真的就这么重要?没有它,诸葛亮就无法北上作战?而且既然街亭这么重要,诸葛亮为什么又不能举兵反攻街亭,然后继续北伐战争?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还是翻开史料记载,先搞清楚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的,再结合当时的战略地图,才能找到答案。

首先,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间,是在公元228年。应该说,诸葛亮对这个战略时机的把握,还是非常高明的。自从数年前夷陵大败,刘备亡故之后,元气大伤的蜀汉失去了主动进攻曹魏的能力。而曹魏也对蜀国放松了警惕,将主要兵力都部署在东线,用于防范孙权,在西线的守备,则一直比较松懈。

诸葛亮的治国才能,在主持蜀汉国政以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结东吴重订盟约,二平南中以安后方,三安内政恢复生产,四则储备物资操练三军……原本一蹶不振的蜀国逐渐恢复了生机,有了主动进攻的资本。

这时候,诸葛亮给刘禅上书了一篇流传千古的《出师表》,分析天下大势并明确指出,北伐曹魏、问鼎中原的良机已到。接着就倾蜀汉全国之力,发动了第一次北伐战争。

此次北伐的战略目的是什么呢?总共有三个,第一步为攻下陇右和扶风之地,为蜀国拓展领土,增加人口;第二步是拿下凉州和雍州西面的地盘,和益州连成一片,大大拓展版图;最后一步,就是占领长安,将整个关中和咸阳以西的地盘,都收入蜀汉的囊中……

计划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无情的,蜀汉倾国动员之下,也仅能调集不足十万人马。

而且蜀道艰险,后勤补给困难,那个年代没有烧煤炭石油的运输工具,全靠吃粮的人和吃草的牛马来运输粮草,压力可想而知。

更何况,就算能击溃曹魏的边防部队,顺利拿下长安。面对蜂拥而至的曹魏主力,兵力不足的蜀军又有几成胜算?

这一切,诸葛亮心知肚明,所以他否定了魏延“兵出子午谷,偷袭长安”的冒险计划。而是先立足于前两个战略目的,先拿陇右扶风,再取凉州,然后守住这些地方,并消化之。这样一来,蜀汉人口和领土增加一倍,虽然在实力上还是弱于曹魏,但相较于之前仅有益州一地的境况来说,已经好了太多。

由于战机上的突然性,和曹魏边防部队的猝不及防,战争一开始进行非常顺利。天水、南安等地的太守弃城而逃,守将姜维、梁绪等率部投降,陇右五郡顷刻间有三郡投降,仅有广魏和陇西还在顽抗……可以说,诸葛亮此行的第一步战略目的,增加领土和人口,已经基本达成。

随着曹魏主力精锐的陆续赶到,战局慢慢稳定了下来,双方呈对峙之势。

这时候,蜀军兵少的劣势就表现出来了。一共才7,8万人马,还要分兵去应对几个方向上的战事,以维持整个战局的均衡态势,兵力捉襟见肘……

诸葛亮让一部分蜀军驻守街亭,掐住陇山道;另一部分则由自己亲自率领,顶住上邽。至于其余的蜀军,则是在收降南安、天水等已得之地,并继续攻打依然在顽强抵抗的陇西、广魏等郡……看得出,诸葛亮深知己方的劣势所在,他的布置是将有限的兵力尽量机动使用,先重点拿下陇西、广魏,再抽出兵力去支援街亭和攻打上邽。

这个时候,街亭这个据点的得失,就成为了整个战局成败的关键。

为什么说街亭重要呢?

我们看看地图就知道,它不仅处在曹魏通往西凉诸地的咽喉要道上,更有一条大道可以穿过祁山,南下入蜀。

只要街亭在蜀军手中,就等于是切断了曹魏与凉州的联系,而且不用担心被魏军南下,抄了自身的后路。

诸葛亮的计划是,街亭的蜀军只需坚守,尽量支撑上一段时间,当然是越久越好。等到自己这边抽出了兵力,一方面增援街亭,继续掐断陇山道,就是中原通往西凉的主干道;另一方面则攻下上邽,控制住陈仓水道,这是西凉与中原相连的另一条通道……

也就是说,一旦守住了街亭,又拿下了上邽,就等于是将曹魏与西凉的联系,彻底切断。而此次北伐的第二步战略目的,也就是拿下凉州,也已经基本达成。

蜀国从此可以将西南西北连成一片,雄踞西部,天下也将形成新的战略平衡态势……

然而,街亭这个极其重要的战略据点,被诸葛亮寄予厚望的马谡,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弄丢。这无疑是在最大程度上破坏了诸葛亮的战略,也使得蜀国大军处于极度的战略被动之中。

为什么呢?因为街亭的丢失,不仅使诸葛亮失去了图谋凉州的最重要支点,还令蜀军原本完整的战线上,被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

曹真已经率领魏军的主力,从斜谷道进军,而且在箕谷打败了赵云(赵云这路是疑兵,兵力不多),从东北方向上带来了巨大的军事压力。

而占领了街亭的张郃,还随时可以从街亭出兵,经祁山南下,分分钟包抄蜀军的后路。

试问,在街亭新败的不利影响下,士气受挫的蜀军一边继续攻打陇西、广魏,一边还要和曹真大军硬碰硬,能有几成胜算?一旦被张郃截断退路,就可能陷入进退维谷的危险境地,到时候别说是继续作战,就连想撤都撤不回去,只能是全军覆没的结局……

那要是收拢主力,西出祁山,反攻街亭呢?这也不可能,甚至更加危险。张郃久经战阵,绝非马谡这种菜鸟可比。

想要攻下张郃率数万人驻守的街亭,唯一的办法就是硬碰硬,在士兵和物资的巨大损失代价下,蜀军才有可能(仅仅是有可能)取胜。而在蜀军全力反攻街亭的时候,曹真大军会像观众一样,按兵不动?

就算再没有战略眼光,曹真也知道趁蜀军西进的机会,赶紧收复之前丢掉的陇右天水等地,再分兵一部截住蜀军后路,断其粮道。

而曹魏大军主力,完全可以沿着诸葛亮出川的路线,直接杀向蜀中……

试问,已经倾国而出的蜀汉,国内兵力形同真空,难不成扎一堆草人出来抵挡曹真的精锐大军?

所以,诸葛亮只能选择退兵,因为他知道,街亭一丢,自己占领凉州的战略计划就已经不可能实现。继续打下去的话,不但十分被动,而且有巨大的风险,即便打赢了,也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的消耗战,这对于本钱不足的蜀汉来说,并不可取。至少,本次北伐的最基本目的已经实现,现在撤退,好歹能保住之前的一部分战果。

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记载,“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也就是说,这次北伐至少为蜀国增加了一千多户人口。古代的户不是现在的三口五口小户人家,一般都是祖孙几代,人数从数人到数十人不等。算下来,一千多户至少有一两万人,这对于总人口不足百万的蜀汉来说,也算是一定的补充……

一句话,街亭已失,凉州遥不可及,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与蜂拥而至的曹魏大军主力,硬碰硬拼消耗,还不如撤兵,保存实力,以徐图将来……

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在街亭丢失以后,不去反攻街亭,而是选择了退兵的原因。

总结下来其实就两条,一是实力上做不到,二是做起来太冒险。

诸葛亮深知蜀汉与曹魏实力相距甚远,故用兵不得不谨慎,不敢做赔本的买卖。

说白了,这都是蜀汉本钱有限的无奈,诸葛亮在作出任何决策的时候都不得不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因为他手中掌握的是不仅是全蜀的军队,更是蜀汉帝国的国运,一旦有失,便是全灭的结局……

就此,我们可以来总结一下,蜀汉的第一次北伐。应该说诸葛亮从战役时间的把握,到战略计划的拟定,再到战术上的的执行和实施,都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结果却很令人遗憾,因为在街亭这个最关键的点上,诸葛亮犯了用人不慎的错误。要是守街亭的人不是马谡,而是赵云,魏延,王平这些久经沙场的老将,最低程度也能守住一段时间。而菜鸟马谡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让街亭失守,一触即溃……

只不过,这世上什么药都有得卖,唯独就是没有后悔药。原本距拿下凉州,雄踞西陲只有一步之遥的蜀汉帝国,只能接受无功而返的结局。

更严重的后果是,吃了教训的曹魏,从此将防御的重点从东部的长江防线,转移到了西面的长安一线,并加强对凉州的控制。使得诸葛亮后来的四次北伐,形势更加困难险峻,也再没能取得像第一次这样的战果……

可以说,马谡丢了街亭,对于蜀国的未来是有巨大负面影响的。马谡因此被杀,也是咎由自取。

而诸葛亮将这种菜鸟用于如此关键的岗位,也有一定的领导责任。

PS:如果在第一次北伐中,街亭没有丢失,诸葛亮也成功拿下了凉州,外加雍州的部分地盘,那么蜀汉是否能有机会问鼎中原,中兴汉室?

客观来说,其实希望也不大,因为曹魏不会坐视诸葛亮吞并凉州,更不会给他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凉州雍州不是蜀中,没有险要的地形作为掩护,几乎是清一色山地步兵的蜀国军队,很难在这种地形之下,抵挡住曹魏的精锐骑兵。

不过,如果诸葛亮真的能挡住曹魏反攻,又能在短时间内吞并并消化凉州,那情况确实会大不一样。这样等于是蜀国雄踞西陲,坐拥益州+凉州+半个雍州,国土和人口都增加一倍以上,几乎能与东吴平起平坐。

占据了凉州也意味着,今后蜀汉进攻中原的方向又多了一个,能带来更加灵活的战略战术。

凉州民风彪悍,又是产马之地,蜀汉可以在这里组建一支骑兵部队,重振当年马超西凉铁骑的声威,配合蜀中步兵,从两个方向上分别进攻……

当然,这些都只能是我们的想象和猜测了。

历史就是历史,是没法假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