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空导弹的点火就几秒钟,敌人飞机动了,空空导弹怎么办呢?

手机里美若天仙


大多数的空空导弹都采用个固体火箭发动机,整个点火过程短则几秒,长则20秒左右,而在导弹飞行的大部分时间里其实都是无动力飞行,那么他们是怎么追踪随时都能机动飞行的战斗机的呢?

首先我们要说一下空空导弹的射程,比如我国的PL-12、PL-15远程空空导弹,网络上总是流传着他们射程高达150公里,甚至有些传言高达200公里的射程,美国的AIM-120D的射程也在150公里左右,感觉非常牛B轰轰的样子,但是单论防空导弹的射程就是耍流氓,因为在空空导弹一半射程后的动力根本不可能这么充沛,会被战斗机轻易的摆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目前大多数的空空导弹都是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点火时间也就几秒~20秒左右,比如AIM-9X响尾蛇格斗导弹的火箭发动机工作时间只有6秒左右,在强劲推动下一般能让导弹达到3~4马赫的速度,之后便是无动力飞行了,因此格斗弹的射程一般都在50公里以上,但整整对目标形成致命威胁的其实也就20~30公里左右,再远也就基本无法命中目标了!

而目前比较流行的超视距攻击的中程空空导弹,大多都采用双脉冲点火,也就是火箭发动机点火两次,比如AIM-120空空导弹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工作时间大约在20秒,在发射后点火10秒,导弹在接近目标的末端再次点火工作10秒,将导弹的速度和机动性在此提高上来,攻击目标的成功率就大大增加了!

当然其实攻击还有很多技巧性的东西,比如战机战斗并非想象中的发现目标立刻锁定发射导弹,战机要预先调整占据有利位置,快速爬升并将战斗机的速度加速到高亚音速乃至超音速,然后发射导弹,这样导弹就拥有一个更大的势能和初速度,导弹点火后再次迅速爬升高度,在攻击的末端从高位俯冲下来获得一个较大的速度和动能,这样能够有效提高机动能力,攻击目标的成功率有大了几份。如果末端速度不足动能不够,那么是不具有攻击目标的能力的,人家一个大机动转弯就摔到后面去了。

因此在空空导弹的发射距离上也有一定的讲究,避免末端动力不足而无法攻击到目标,这也就是导弹的“不可逃逸包线”,他与对方战机的飞行姿态也有一定的关联,比如双方战机相对飞来或者处于追尾状态下,不可逃逸的包线是有所不同的,而一般超视距的中程导弹拥有充足动力可以绝杀对方的不可逃逸区大约为50公里,也就只能射程的1/3而已,在之后对战斗机的威胁也就越来越小,一般超过80~90公里左右对战斗机的威胁基本就为零了!

最近10年,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空空导弹的红外引导头和雷达引导头的技术已经非常先进了,甚至10年前的红外引导头放在今天可能就儿童玩具一般,导弹的制导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得到了飞速发展。在得意于空空导弹小巧的尺寸,更强的飞行适应能力和更大的动力推动比率,现代空战导弹在速度和机动性上已经甩开了战斗机几条街了,如今战斗机因为人的承受能力限制最多只能进行9G的最大机动荷载,但空战导弹却能轻易的实现40G以上的机动承受能力,如果对方战斗机处于不可逃逸区范围内,只要对方发射了导弹几乎就是99%的概率被击落,这便是隐身战机大行其道的原因所在了,既然已经无法躲避导弹的追击,那么就玩“我能看见你,你却看不见我”的把戏,这就是生存之道!


狼烟火燎


哨兵小虎第820条回答。

恰巧你问了,恰巧我知道,我是哨兵小虎,为你解答。

空空导弹主要有两种制导样式,分别是红外制导导弹和雷达制导导弹。

一、红外制导导弹。

红外制导导弹是利用目标的红外辐射特性,通过导弹的红外导引头探测目标红外特性,进行寻的制导。

(目标飞机的红外特性↑↑↑)

红外制导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红外成像制导,通常用于对地攻击,适用于固定目标;一种是点源(非成像)制导,通常用于近距格斗、直升机攻击坦克等近距攻击行动。


在近距攻击中,飞行员首先操纵光学雷达对目标进行锁定,之后将锁定的目标红外特性通过火控系统传给导弹导引头(主要是将红外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并进行放大),之后导弹离机。

导弹的发动机点火工作,红外导引头捕控目标并自动寻的(导弹上的计算机不断测量导弹和目标的相对位置,并形成控制信号,操纵舵面偏转,控制导弹飞向目标)。


(红外空空导弹发射↑↑↑)

二、雷达制导导弹。

雷达制导导弹有4种样式,分别是驾束制导、指令制导、半主动雷达制导和主动雷达制导。

其中,驾束制导和指令制导上世纪60年代就淘汰了,目前的空空导弹主要是半主动制导和主动制导。

二者的区别是:

①半主动只有雷达接受机天线,没有发射机,而主动雷达,不仅有接受机也有发射机。



②而半主动雷达弹之所以叫“半主动”,就是因为其需要载机(战斗机)时刻保持目标照射,而主动雷达在导弹雷达发射机(雷达导引头)锁定目标后(俗称开眼),就可以自主寻的了(不需要载机照射)。


那么这两种导弹的制导过程是如何呢?

1.半主动雷达。

当载机雷达锁定目标后,导弹头部接收机接收目标回波信号,而尾部接收火控系统传来的机载雷达样本,再经导弹上的计算机(信号/数据处理器)计算,得出制导信息,然后不断修正飞行姿态,直至符合引信爆炸条件。当然这需要载机雷达始终保持边扫描边跟踪(TWS)模式。

2.主动雷达。

主动雷达由于具备发射机,所以其具备(发射→接收)回路。其前部接受机在收到目标回波后,仍要由机载雷达提供目标的大致信息进行飞行,只待弹上雷达开眼(锁定目标),载机即可脱离,从而由导弹主动寻的。

所以,对于导弹来说,只要目标的回波信号和雷达发射(载机和导弹雷达)的样本信号有差值,导弹就会不断修正航姿,飞向目标,只致弹目遭遇!

我是哨兵小虎,一名退役老兵,谢谢你的阅读和支持!


哨兵小虎


怎么办?关键在于发射时机的选择。所谓空空导弹点火那几秒,格斗弹大概6-8秒,远程空空导弹大概20-30秒,这段时间对应的就是导弹的动力射程。动力射程以外,导弹的速度和机动性会逐步下降。所以,飞行员发射导弹时,要根据导弹的射程,以及双方的速度航向等诸多因素,判断导弹发射时机,以将目标纳入导弹的不可逃逸区。或者简单化的说,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最好把高机动性目标纳入动力射程内。如果是不具备高机动性的轰炸机或无人机,则可以放宽到无动力射程段。


荠菜糰子


通常,我们认为空空导弹的速度要比飞机快,单纯比拼速度哪怕是战斗机也要吃大亏,但是导弹的速度快也是相对而言的,不同的导弹在不同的射程范围内速度也不同。


空对空导弹,为了便于飞机携带,重量轻,体积小,小型化的同时燃料也会大幅减少,美军的ALM120导弹最大射程80千米,但是其燃料只够燃烧不到20秒,燃料支持的飞行时间内,导弹只能飞行大约30公里,燃料耗尽后,导弹的动能会逐渐降低,机动性也会随之降低,燃料消耗玩后飞行距离越远,导弹的命中率越低。所以有人说,30公里是很多空空导弹的有效射程。

燃料耗尽后,导弹仍然可以保持一段时间的高速状态,具备一定的机动性,导弹的追踪设备仍然在工作,飞机要想逃脱,也只能尽可能地把屁股对着来袭导弹,消磨导弹的动能,同时释放干扰。

格斗导弹由于发射距离很近,导弹加速度快,机动性强,飞机几乎是无法逃脱的。

为了保证远距离的动能充足,我们的空空导弹实际上尺寸都比较大,就是为了燃料能够多支持一阵子。

理论上来说,距离大于50公里,空空导弹的命中率就非常低了,但这也取决于对手飞机的能力。


止水兴波


靠惯性,这也是为啥在如今这个导弹横飞的时代飞机的机动性依旧很重要的原因了。

我给你打个最简单的比方,你看从城墙上往下射箭是不是射的比从城下往城墙上射箭射的更远。没错飞机也一样,如果以防的占据高度优势那它导弹击中你的概率就比你击中它的概率大得多。当然飞机占据优势的方式不仅仅只有高度飞机自身的飞行速度也是优势的一环,而这就是能量空战理论。

至于为啥,主要原因在于速度,导弹发射之后只有几秒的点火时间,这意味着靠导弹燃料加速到的速度是恒定的,如果双方在一个水平线上,一方发射的导弹如果在击中对方之前导弹的速度就已经低于了对方,那这枚导弹就永远不可能击中对方。但如果这时我的速度较快在发射时就为导弹赋予了一个初速,那导弹燃料消耗完时导弹的速度就会大于没有初速时发射导弹的速度,这就意味着我们就能击中原本导弹无法击中的目标。而高度也是如此,只是高度赋予的是势能,即使导弹的初速在击中敌方之前已经降到了敌方速度之下,但我的导弹依旧能通过俯冲消耗势能将速度提上去从而击中敌机。

当然现实中的空战不会这么简单,毕竟敌军飞机不会只走直线。加上飞机的升力远大于导弹,所以飞机在机动的时候用较小的攻角就能补偿高度的损失,而导弹必须以更大的攻角才行,这意味着导弹在做相同机动的时候降低的速度将远大于飞机,所以在大过载机动之中导弹必须保有比飞机高得多的速度,才能有把握击中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