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最离奇的孟皇后,16岁入宫20岁封后,三立两废,却救大宋两次

元祐七年(1092年)北宋皇室准备迎接一场盛大的喜事,由吕大防、韩忠彦、苏辙等大臣充当迎亲使,天子之家以三书六礼迎娶孟氏子为后。年方二十的孟氏,在德文殿经哲宗御旨亲封,册立为后,母仪天下。

孟皇后端庄有礼,文静贤淑,后宫里上至皇太后和太皇太后,下至小宫女小太监,莫不敬爱她,若搁延禧攻略里,就是富察容音的存在,这样一位白月光皇后,怎么会被三立两废呢?

01

老公和老嬷不对付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

向太后并非哲宗生母,他的生母朱氏出身平民,且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后来入宫选为御侍,地位一直不高。

哲宗即位后,太皇太后的位子被高氏占了,皇太后的位子被向氏占了,朱氏人单力薄,什么好处都没捞着,只被封为太妃,高太后更是常常呵斥她,把朱氏骂得直哭,除了要被婆婆骂,还要被讨好高氏的大臣告状,朱氏的日子过得实在憋屈。

母亲的卑懦刺痛着哲宗幼小的心灵,身为皇帝,不能照顾母亲,已是痛心,政治上又被那帮老臣按在地上摩擦,简直被虐得体无完肤。

自高太后垂帘听政,重启司马光为政,废除王安石一切新法,元丰八年七月罢保甲法,十一月罢方田法,十二月罢市易法、保马法,元祐元年三月罢免役法,八月罢青苗法……更化纷杂,哲宗有时候想表达下自己的想法,竟无人理会,大臣们面朝太后,背对哲宗,堂堂皇帝居然连大臣的正脸都瞧不着,只能看见后背和臀部。

你说气人不气人。

本来哲宗对父亲就怀有深深的孺慕之情,被“欺负”后就更加思念神宗,常常用神宗的旧物,提起神宗还会哭,偏偏旧党诋毁新政,连带着抹黑神宗的高大形象,哲宗心里已经拿小本本把那些人的名字记下了。高太后还不死心地安排苏轼、范纯仁等人规劝哲宗,做皇帝学仁宗,搞改革行不通。

青春期的哲宗怎么听得进去,搞得高太后也很头痛,忍不住向刘挚吐槽:“我常常规劝皇帝要远离新党的那些小人,但他就是不听。”

于是高太后有意扶植一位皇后,孟氏就在九家十女中被高太后和向太后看中了。

02

两废两立,孟皇后的日子很难过

怀着对高太后的不满,哲宗对孟皇后没什么好感,而且孟后的长相不是自己的理想型,外在美没抓住哲宗的眼球,内在美什么的,哲宗也没兴趣知道。

孟皇后在任期间,管理后宫,修身养德,吃穿节俭,善待众人,因为实在挑不出毛病,帝后平安无事地过了一年,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病逝。

于是新党复起,有冤报冤,有仇报仇。

前朝乌烟瘴气,后宫也有人作妖。受到哲宗宠爱的刘婕妤野心勃勃地想当皇后,于是联合章惇将前朝党争引入后宫,孟皇后和刘婕妤的后位之争成为了新旧党争的第二战场。

1096年,年仅两岁的福庆公主重病,孟皇后的姐姐得知,冒死从宫外带了一瓶符水,献给孟后。

这些邪异之术乃禁中大忌,孟皇后没有给公主服用这瓶符水还主动向哲宗坦白陈情,得到了哲宗的谅解。

九月,福庆公主夭折。

皇后的养母不忍心看孟氏悲痛,就找道士为孟皇后和福庆公主祈福。

刘婕妤趁机诬告孟后诅咒哲宗,图谋不轨。哲宗架不住刘婕妤的枕边风,便命梁从政、苏珪调查。在章惇、刘婕妤的授意下,二人逮捕皇后身边的侍女、宦官三十多人,严刑拷打,史载“搒掠备至,肢体毁折,至有断舌者”,冤狱既成,又胁迫侍御史董敦逸誊录供词,奏牍天子。

绍圣三年(1096年),哲宗以“旁惑邪言,阴挟媚道”为由废黜孟后的皇后身份,将她贬居瑶华宫,并处死了孟后养母。孟氏丧女之痛未平,又添被废之辱、丧母之痛。而刘婕妤代皇后,三年后(1099年)为哲宗生下皇子,从替补顺利转正。

谁曾想,不到一年(1100年),二十四岁的哲宗皇帝驾崩了。

向太后立赵佶为帝,迎回孟氏。就这样,时隔四年,孟氏复位。此时宫中有两位皇后,一个是废而又立的孟氏,一个是母凭子贵的刘氏,因为孟氏在元祐年间册封,刘氏在元符年间册封,故二人分别被称为元祐皇后和元符皇后。

时间又过了一年,向太后病逝,徽宗重用蔡京、曾布等人,尽复绍圣之法,孟氏作为元祐党人,再次被废,重回瑶华宫。

这一废就是二十多年,靖康元年,瑶华宫失火,孟氏移居延甯宫,延甯宫又失火,孟氏只得出宫居住。

次年,金人的铁蹄渡过黄河踏上东京,将赵氏宗室俘获北上。

被废的孟氏住在宫外,因祸得福,躲过此劫。

03

宋室风雨飘摇,孟氏垂帘听政

金人攻下东京后并不想留在这里当皇帝,他们的算盘是建一个傀儡政府,专门给他们进贡真金白银。但是这个傀儡皇帝不太好找,找来找去,找上了张邦昌。

1127年,在金人的逼迫下,张邦昌痛哭流涕,战战兢兢地登上皇位,建立了张楚政权。

金人走后,张邦昌就想把皇位还给旧主,但赵氏宗室被金人劫掠得干干净净,想交都交不出去。

大家这才想起还有一位被遗忘多年的废后。面对这场翻天覆地的浩劫,54岁的孟氏再再次复位,恢复了元祐皇后的称号,被尊为宋太后,挑起了北宋王朝命运的重担。

当时康王赵构被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正要奉旨勤王,只是还没来得及回到东京,徽钦二帝就被掳走了,于是就在相州安营扎寨,观望情况。

孟太后知道如果不尽快定下皇帝,大宋必定大乱,到时是个姓赵的就可以自立为帝,佣兵自重的军阀会四处争夺地盘,到时,内战四起,大宋就真如一盘散沙,彻底完了。

于是孟太后密信康王,说这个皇位非他不可,要他速速登基。赵构得了密信,接过张邦昌派人送过来的玉玺,于1127年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改元建炎。

消息传到北边,金人知道又有姓赵的当皇帝,而且是曾经出使过金营的赵构,一怒之下,挥军南下。

高宗连忙收拾细软逃往扬州,随后又逃往杭州。

孟太后也一路辗转,南下逃亡。

到了杭州,大气还没喘匀,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御林军军官苗傅和刘正彦造反,高宗被御营兵堵在宫门,被逼退位。

这件事,起因主要还在于高宗,当时王渊官任枢密使兼御营都统制,带着大量财宝逃往杭州,渡长江时,王渊首先把船用来运送财宝,害得士兵没船过江被金人随意宰杀,如此大错高宗只是免了王渊枢密使一职,并未治罪。底下将士就不服了,大家都是从龙有功的人,为什么王渊犯了错不被罚,我们立过功却没有赏,不想还好,越想越气,苗刘二人干脆煽动士兵,杀王渊,杀康履,逼皇帝退位。

是时群情激愤,场面难以控制,高宗皇帝在城楼上气得发抖,众人忙去请孟太后。

那年刚好在冬季,城楼上寒气似冰,孟太后已经五十六岁了,她登上城楼,在竹椅上坐定,望向叛军,问,你们为何而来。

苗刘二人说,高宗不顾徽钦二帝还在北国受苦,一路只知南逃,且用人不明,赏罚不分,不配做皇帝,应该让太子当皇帝,太后垂帘听政。

孟太后当然不同意,就说现在国家危难,皇帝正是年轻力壮的时候,让他当太上皇,让我一个老太太抱着三岁小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不合适。

说来说去,苗刘二人直接拔剑威胁,情急之下,高宗只得答应退位,皇太子被立为皇帝,太后垂帘听政,改年号明受。

期间孟太后一边安抚苗刘,一边密诏韩世忠的妻子梁红玉,让她通知韩世忠起兵勤王。

就在苗刘二人忙着瓜分金银财宝的时候,韩世忠和张浚已逼近京城,惊乱之中,苗刘一合计,又拥立赵构复位,以为这样叛乱一事就不存在了。

就这样赵构复辟,苗刘二人最终也被高宗寸磔而死。

一场叛乱,就此平息。

高宗复辟之后,孟太后随即撤帘,这个年过半百的老太太,在大宋危难之际两次垂帘听政,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担当保护了大宋这条风雨飘摇的危船。

04

终声

1131年,饱受风眩之苦的孟太后在行宫西殿病逝,享年59岁。

回顾孟太后的一生,宋室给她的,是一场不太幸福的婚姻、一个夭折早逝的女儿、一段枯寂冷漠的冷宫生活。然而在大宋危乱之际,她仍旧肩负起大宋皇后的使命,把宋廷平稳地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时间回到元祐七年,那一场盛大的婚礼,高太后看着年轻稚嫩的孟氏,叹息道:“斯人贤淑,惜福薄耳!异日国有事变,必此人当之。”

那时,谁也不会知道,时间会把大宋和自己带向何方。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