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挽狂澜,最后却被处死,是因为站错了队吗?

小民观世界m


最近《大明风华》正在热播,里面的于谦颇有魏晋名士之风,放荡不羁,又嗜酒如命,整天烂醉如泥。

后来,于谦中了进士,晚上喝酒喝高了。第二天,进士们一起觐见朱棣,朱棣瞧见了醉醺醺的于谦,讥讽道:“你是不是想当李白?”

于谦答道:“母亲去世了,思念母亲就多喝了两杯,如果喝死了正好可以随母亲而去了!”


朱棣无语了,哪来的狂小子,大手一挥,就让于谦随军出征了!

这是电视剧中的于谦,有点愣,有点狂,有点二。真实的于谦肯定不是这样的,要不他活不过五集。

于谦是明朝大功臣,也是民族大救星,没有他,明朝或许会步南宋朝的后尘;没有他,中原会再次陷入水深火热。

然而,立有不世之功的于谦,却惨遭屠戮,杀死他的不是别人,正是明朝皇帝明英宗朱祁镇。

于谦到底有何过错,却遭惨死?

这要从头说起!


土木堡之变,明军全军覆没,明英宗朱祁镇成了俘虏,大明危在旦夕,人心惶惶。

国不可一日无君,可太子只有两岁,还是个小宝宝。这时候,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就被推上了前台,被逼着当了皇帝。

要在太平岁月,谁都想当皇帝,甚至不惜手足相残,可现在,强敌压境,江山摇摇欲坠,这个皇帝谁都不愿当。

因为京城被攻破,最先倒霉的肯定是皇帝,大臣或许能活命,运气好的还能继续当官,但皇帝就不一样了,他只有一条路可走—黄泉路。

所以,朱祁钰死活不愿意干。


这时候,于谦站了出来,大臣们也站了出来,黑压压跪倒一大片,最后孙太后出来说话了:“我儿啊,你怎么这么怂包软蛋呢?丢祖宗的脸啊!”

朱祁钰脸红的像下蛋一样,叹了口气:“好吧,我是代理皇帝,等危机解除了,谁爱干谁干,反正我不干!”

后来,在于谦的运筹帷幄之下,京城保卫战取得了胜利,瓦剌撤军了,不用迁都了,天下太平了!

这时候,朱祁钰过起了悠哉悠哉的日子,要吃有吃,要喝有喝,要玩有玩,想怎么就怎么,没人敢说半个不字,权力的滋味那叫一个爽。

朱祁钰皇帝当上了瘾,早忘了当初的承诺,皇位坐的很舒服,让他挪一下屁股都不愿意!

然而,幸福总是很短暂。


一天,朱祁钰收到了瓦剌的来信,大意是:“朱祁镇我给你放回去了,你只要给我粮食,我保管以后不骚扰你了!”。

朱祁钰惊呆了,连夜写了一封信:“大兄弟,可别,人就留您那吧,我给你双倍的粮食,可好?”

哪知道,朱祁钰的信还没送出去,第二天,朱祁镇就回来了,很快,整个京城都知道先皇回来了!

朱祁钰傻眼了,怎么办才好呢?后来,朱祁钰把朱祁镇监禁了起来,管吃管喝,但就是不许出来。

就这样,朱祁钰又做了8年皇帝。

8年后的一天,朱祁钰突然得了怪病,气若游丝,几天之后,石亨、徐有贞等人带兵打开长安门,救出了朱祁镇。

太上皇成功复位了!

朱祁镇复位当天,下令逮捕了于谦,并废掉了朱祁钰,并将其软禁了起来,一个月后,朱祁钰离奇死去。

不久之后,于谦被处死。



朱祁镇为何处死于谦呢?是因为于谦站错队了吗?

其实,于谦没有站队,如果非要说他站了队,那么他站在了百姓这一队,他心怀天下,心向百姓,在于谦的心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当年,于谦拥立朱祁钰为皇帝,是为天下社稷而想,当朱祁镇复位之时,于谦未有任何动作,同样是为了社稷。

其实,石亨、徐有贞谋划政变之时,于谦早得到消息,但他故意按兵不动,假如他有所动作,剿除石亨等易如反掌。

为了天下,于谦选择牺牲了自己。


一半秋色


于谦是忠诚大明的人,见风使舵根本不是他的风格!他被处死,是因为他始终站在正义的立场上的!他根本不是政治投机商!

土木堡之变时,贪生怕死的明英宗朱祁镇没有杀身成仁,给大明留下了一地鸡毛。为了他能南返,大明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当他回归后,景帝朱祁钰将他关进了南宫。于谦也许是受儒家传统熏陶的缘故,骨子里根本看不起没有舍生取义的朱祁镇,他并没有为这位先皇说话。

朱祁钰呢?在权力面前变得利欲心重,他是不会再还权力给朱祁镇了。为防止旧臣与哥哥窜通,他派人把南宫的门锁用铅水灌死,宫外的树木也全部砍伐殆尽,就这样软禁了他哥哥七年。这位有点不懂得廉耻、好大喜功的哥哥,因听信奸佞之言,毁了明朝的精锐部队与军中的精英将领,让他与世隔绝、闭门思过,也有点罪有应得的意思。我猜想:这个时候,朱祁镇可能对正直的于谦已经恨之入骨了、巴不得将他碎尸万段了。

朱祁钰在获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后,开始为他这一脉永得大明江山而做大动作了,他直截了当地废除了前皇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皇子朱见济为太子。皇帝一言九鼎,这么做没有人敢于反对。出乎意料的是,仅过了七个月,他的皇太子朱见济就突然暴病身亡。朱祁钰没有其它子嗣能再被立为皇太子。这样,问题又来了。

相当一部分旧臣欢欣鼓舞起来,认为这是上天对朱祁钰的报应,原因是英宗对他哥哥有点狠!朱祁钰本来因白发人送黑发人变得哀伤不已,精神上已几近崩溃了。而这些“居心叵测”的大臣们在坚持正统观念鼓舞下,又来个雪上加霜———他们争先恐后地写起了奏折,乞求复立废太子朱见深为皇太子。


代宗不是傻瓜,自然知道再立侄儿为太子,意谓着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大明江山又拱手相送他人了。而且,自己百年之后,还有可能身败名裂!所以,他坚决不同意!估计他认为自己还年轻,来日方长,自己努力一下,再造个皇太子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他不愿妥协。

于谦呢?是最苦的一位。他自然知道朱祁钰的皇太子朱见济一命呜呼后,能延续大明血统的依旧是明英宗那一脉了。所以,尽管他提前获悉了夺门之变的消息,手握京师兵权的他并没有派兵去镇压那群临时拚凑起来的队伍。


夺门之役,徐石密谋,左右悉知,而以报谦。时重兵在握,灭徐石如摧枯拉朽耳。……方徐石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为动,听英宗复辟。……公盖可以无死,而顾一死保全社稷也。——明·屠隆

如果于谦及时发兵镇压夺门之变的武装力量,自己的命是能保住的。但,这就意谓着要将朱祁镇与朱见深定为谋逆之人。那么,病重的朱祁钰一命呜呼后,谁来继承大明皇位?关键是,自己如何向天下苍生交待?他于谦是爱国爱民的人,哪怕自己粉身碎骨,也不能为保命而导致天下动荡!


希望星晨58298869


土木堡之变后,于谦最后被处死,并不是站错了队。只是为了朱祁镇能顺利地坐上皇帝的位置。其实土木堡之战大败的罪魁祸首正是明英宗朱祁镇,历史上人们总把此次大败的原因归结于朱祁镇宠幸的宦官王振王公公,其实不然,王公公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为了美化皇帝朱祁镇而背的黑锅罢了。

朱祁镇杀于谦的理由也非常的简单,就是为了能够名正言顺的登上皇位。

土木堡之变,导致朱祁镇被俘,在危难的时候,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被满朝的文武大臣推举上了皇位,一般的皇位继承人,只能由太子或者是皇帝的遗诏指认,而朱祁钰得到皇位的步骤虽然不符合惯例,却得到了满朝文武大臣的认可,因此也是具有正统性的。

然而朱祁钰当了皇帝之后,从来没有想过将皇位再还给哥哥朱祁镇,他废掉了原太子朱见深,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立为太子。就算后来朱见济夭折,朱祁钰也不想立朱祁镇的儿子当太子,还惩罚了当时有这种提议的大臣。并且朱祁钰一直深深的忌惮朱祁镇,让朱祁钰对自己能否得到大臣们的拥戴,感到深深的不安。

朱祁镇想要夺回皇帝的位子,就必须推翻朱祁钰当上皇帝的正统性。于谦正是当年把朱祁钰推上皇位的那个人,想要推翻朱祁钰就必须先把于谦处死。

导致于谦被处死的还有一个最直接原因,朱祁镇听信了当时参与夺门之变事件的一个大臣徐有贞的一句话:“不杀于谦,此举无名”。这句话意思是说如果不杀掉于谦,我们现在就算夺门成功也没有正当的名义。虽然朱祁镇本来是不想杀于谦的,因为他知道,于谦确实是为他成功当上皇帝是有一定功劳的。但是就因为有了徐有贞的那句话,朱祁镇出于自身的处境还是对于谦起了杀心,最终于谦被以谋逆罪杀害。当朱祁镇稳稳地坐上皇帝的位置后,后悔自己杀了于谦,但是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即使朱祁镇后来为于谦平反了,但还是改变不了冤杀忠臣的事实。

以上是个人的浅谈,如有错误的地方,请斧正。


新一聊历史


还记的那首诗吗?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他是一名清官,一名有能力的清官,在发生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刺军队俘获,后来瓦刺太师要挟着明英宗逼明朝臣民讲和,但是,于谦力排众议,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

不答应对方的求和。

但是,当时的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都在土木堡失陷,众人没有信心应对瓦刺大军。

这时,于谦就犹如定海神针般定住了众人的心,排兵布阵,调遣地方军前来作战,人心有些安定后。

后面他们立郕王为帝,即为明代宗。

后面迎回了明英宗,可是于谦为人正直刚强得罪了太多人的人。

好多人都想他死,他于国有功,最终却未能寿正终寝,实着令人可惜。

只能说,我成为不了这样的人,所以我敬佩这样的人。

历史上清官少,有能力的清官更少,于谦死的那天,朝廷去抄家的时候,他家徒四壁,没有多余的财物,只有朱祁钰赏赐的蟒袍和剑器。

所以,于谦成为了西湖三杰之一,和岳飞一样,从此受人尊重,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大庸臣


朱启镇南宫复辟成功后将一切怨怒和惨忍加盖到了于谦头上,非于谦站错了队,乃奸硬小人徐有贞,石享所为,徐有贞在土木堡事件中狂枉的鼓惑太后及朝野南迁到南京为众大臣不耻,信有兵部尚书于谦处惊不乱镇定自若,坚决的搏斥了逃跑派的软弱行为,国一日不可无君,力请太后立朱启钰监国理政,又下令各州府急速勤王,从牢狱中.释放了总兵大将石享,重新划分了城防要冲,以大炮神机营为镇城之锐化解了一时之危,可谓力挽狂澜对大明王朝有再造之功。事后徐有贞之遭贬外州,多年后又改名换姓重回京机,时朱启镇被囚于南宫身不如死和皇后度日如年的生活着。~~~~时以过了六七年朱启钰身患重疾朝堂上下幌恐不安,徐有贞见有机可乘便连和大将石享发功了南宫事变,仅成功反转。因复辟有奇功徐有贞被委以大任,張开了忍耐以久的报仇之路,他嫁祸于谦于王氏重臣蜜谋反叛另立皇位,加上于谦大人忠正无私刚正不阿得罪了不少王公贵戚,和在立太子事上不偏不倚得罪了英宗,于是皇帝下令抓捕了于大人,太后大悲奋怒的斥骂英宗无情无义不可枉杀于谦,但在徐有贞和石享的反复发烧攻击下,英宗下令处斩了于谦大人于午门外,当锦衣卫去操家时仅吃惊的发现身为一品大员的于大人如此贫寒,一贫如洗洁简粗室并无贪污腐败之实,有一件御赐的锦衣贡与厅堂之上,回命吿上英宗不免心声凝重之感。但乱臣贼子徐有员。石享由于分赃不均欺上瞒下坏事干净为众大臣而共怒。英宗招亲王巡问当年往事,亲王说出了实情,英宗不禁大怒,再次罢免了徐有贞这个狗杂种,石享因侄子犯了大罪被打入天牢死于惊恐中,英宗在归天前叮嘱太子一定为于大人平反招雪善待其子孙。











94310417小云


土木堡之变,导致皇帝明英宗成了俘虏!

皇帝都被抓了,太子尚且年幼,一时间朝堂内外,天下百姓都是人心惶惶,没了主意。于谦这个一心为了国家,为了百姓的人,怎么能放任国家继续这个样子,他和文武百官商量了之后,决定另立一个皇帝,把朝堂稳住,毕竟一个国家哪能没有一个掌握大权的人,于是郕王被推出来做了皇帝,史称明代宗,将明英宗称为太上皇,于谦也是尽心尽力的辅佐他,渐渐的将国家稳定了下来。

  敌人本想用明英宗来要挟明朝,结果没有想到人家又另立了一个皇帝,明英宗就没啥可利用的价值了,就把他放了回来,明英宗回来一看,自己被尊为太上皇了,朝堂现在是明代宗当政,心里也不是滋味!意外的是明代宗生病去世了,一群拥护明英宗的人又将明英宗推上了皇位。明英宗上位之后,立马用谋逆的罪名将于谦一家抓进了大牢。

  据史书记载,负责抄家的官员去到于谦家里的时候,都震惊了,家里真的是家徒四壁,什么都没有。被斩首的那天,街上围满了为他伤心落泪的百姓,刽子手在斩杀了于谦之后,内心愧疚不安,觉得自己杀了一个好人,实在过不去良心的谴责。唉,一代忠臣的下场,真是让人惋惜心痛。

作为于谦来说他是大明的救国者!救国救民于危难之中!但是对于明英宗来说,他是谋逆者,因为当初不顾他的死活发动战争,还把自己抛开立了一个新皇帝!只能说于谦的下场让人心痛惋惜!


野史共享


于谦站队了,客观上他站在了朱祁钰一边,但他的站队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大明朝的国运,如果再来一次,他还会这样选择吧。

于谦的死因为他站错了队,但绝不仅仅如此,他的一生得罪了太多的人,损害了太多人的利益。

我们一起来了解于谦,了解这位明朝的脊梁。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官任御史随明宣宗朱瞻基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严词斥责朱高煦(谦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明宣宗龙颜大悦,命于谦巡按江西,平反了数百起冤案,百姓欢呼雀跃。宣德五年(1430年),官升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他在任期间辖区内积累了数百万斤粮食,同时他兴修水利,加大边防开支,保一方平安。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因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如果历史这样平静的走下去,于谦会一路升迁,造福百姓,最后告老还乡,但是他人生的转折,就那样到来了。

土木之变,于谦拥立明代宗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听从宦官王振谗言,不顾朝臣反对御驾亲征北征瓦剌。此次出征,由于准备仓促,途中军粮不继。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瓦剌军队伏击,明军全军覆没,王振被部下樊忠杀死,明英宗被瓦剌军俘虏,四位尚书具于土木堡葬生。史称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

在明朝政府几乎处于瘫痪的情况下,于谦站了出来。

当时,侍讲徐珵(即徐有贞)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事去矣。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而后,于谦力主抗战,得到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爱国官员的支持,而后经过数次战争,终于打退了瓦剌。

拥立明代宗。明英宗被伏,国不可一日无君,太子年幼,大敌将至,于谦带头请求立郕王为皇帝,也就是历史上的明代宗。明朝拥立新君后,瓦剌手中的明英宗就失去了要挟大明意义,加之于谦带兵拼死反抗,瓦剌只好退兵,为了恶心明朝,还把明英宗送了回来,回来后明代宗讲其囚禁,直至自己病危。

夺门之变,英宗复辟

1457年,独子夭折的明代宗病危,石享等人连夜抬出明英宗搞复辟。于谦为首的文官集团在毫无抵抗力的情况下,就被他们打败,英宗重新登基大宝。

一夜之间,天地变换,于谦也从救国英雄变成阶下囚,可悲的是,整个官场,几乎无人为其申冤。

于谦拥立了明代宗,在明英宗看来此为无可饶恕之罪(我还活着就换皇帝,你这是盼着我死啊),同时他是明代宗最得力的手下,想要复辟,必须除了于谦。

于谦一生清廉,但他的做法确断了太多人的财路,损害了太多人的利益。

明英宗需要他死,大臣们希望他死,一代名臣被处极刑。

明朝的脊梁,就这样被打断了。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我是追逐历史的光,追逐历史中的闪光点。


追逐历史的光


在根本上于谦和明英宗就是处于对立立场的。

于谦是明英宗重登帝位的阻碍,所以明英宗想坐稳皇帝的位子就必须要出去于谦,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加上于谦的声望和实力太大了,所以明英宗势必要除去于谦,尽管背负大杀功臣骂名也要杀于谦,也要稳固自己的皇位。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几乎倾全国之力征伐瓦刺,以王振指挥五十万大军,结果全军覆没,明英宗亦被俘,土木堡之战标志着明帝国开始由盛转衰。

于谦正是在这样的危机时刻上位,拥护明代宗继位,稳住局势,对外率领群臣打赢了北京保卫战,才得以瓦解北京危机。

可是在明代宗去世后,明英宗复辟,于谦这样一个大功臣却被明英宗杀害。

于谦被杀害的根本原因是与明英宗处在对立的立场上。

首先,于谦事拥立明代宗继位的大功臣,也是明代宗的绝对心腹,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所以明英宗复辟的话于谦势必也是要退位让贤的。

其次,于谦在明英宗被接回来之后,多年里都没有希望明英宗复辟的意思,甚至还但对明英宗重新继位皇帝。

当时明代宗是不愿接回明英宗的,于谦说“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于谦几乎是明确表示了不会让明英宗有机会当皇帝的。所以 此举也被明英宗所记恨。

而最终决定杀于谦的还是于谦当时声望太大了,大到了已经要盖过了他这个皇帝的声威,对于皇权有一定的威胁,所以这几乎是必杀于谦的。

当时北京保卫战,于谦统辖全城居民,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打败了瓦刺,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这场战役使得于谦获取了北京的军事大权,而且其声望高涨,几乎就要压过了皇帝。

所以明英宗有见于此,所以在其复辟后立马就决定逮捕于谦,六日后监斩,于谦被杀,天下百姓为之大恸。

明英宗实乃明朝第一昏君,在位二十多年,文治武功没一样拿的出手,明朝基业几乎被他毁于一旦,而且被俘后自己还给蒙古人做了汉奸,帮蒙古人来明朝搜刮财产,真的是史上第一汉奸皇帝,相比崇祯帝死的刚烈,这位真是不忍直视。


这个历史很正


导语:

于谦如果不死的话,明英宗朱祁镇夺权那就存在实实在在的阻碍。因为于谦辅佐明代宗朱祁钰登基,而且明英宗被囚禁的7年内,于谦也没有想办法搭救过明英宗,可以算是站在了朱祁钰这一边。

01明英宗朱祁镇本身就不配再做皇帝。

朱祁镇是个纨绔子弟,他喜欢太监王振。所以在王振的怂恿下,主动挑战瓦剌大军。结果自己不懂指挥,王振也是半吊子,所以导致20万大军死伤殆尽。

若干猛将都死在这一场战争中,就连明英宗朱祁镇本人,也被瓦剌人给抓走了。瓦剌人本打算抢掠一番就回家,没想到居然抓了大明朝的皇帝。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埜极谏,不听。埜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明史》

这喜从天降的感觉说来就来,明英宗被抓去瓦剌以后,明朝这边可就乱了阵脚了。皇帝没了,在这多事之秋,让年幼的皇太子朱见深继位,绝对不利于大明王朝的发展。

这个时候明朝必须要考虑一件事,那就是瓦剌人会利用明英宗作为要挟,割地赔款可能成了在所难免的事情了。如果换成其他朝代,皇帝被抓了,倾家荡产也要赎回来,可这是大明王朝。以于谦为首的一干大臣们,决定拥立明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为帝。朱祁钰已经21岁,是可以亲政的了。一旦朱祁钰亲政做了皇帝,那朱祁镇的利用价值就荡然无存了。果不其然,瓦剌人以朱祁镇作为人质,敲诈大明王朝。于谦严词拒绝了瓦剌人的所有请求,并且告诉瓦剌人,大明王朝已经有了新皇帝。朱祁镇是在没有利用价值的情况下,被瓦剌人在一年后放回来,故意搞乱明朝内政的,他哪里还有脸面再做皇帝?

所以说朱祁镇能够活着回来,其实是瓦剌人的一种谋略。他们渴望两个皇帝内斗,从而让瓦剌人坐收渔翁之利。

02于谦抵挡住了瓦剌人的进攻,保住了大明王朝。

当明英宗朱祁镇被抓了以后,瓦剌大军兵临城下,就打算要跟大明朝拼了。他们不知道的是,一个皇帝并不能主宰大明王朝的命运。

谦之为兵部也,也先势方张;而福建邓茂七、浙江叶宗留、广东黄萧养各拥众僭号;湖广、贵州、广西、瑶、僮、苗、僚所至蜂起。前后征调,皆谦独运。当军马倥偬,变在俄顷,谦目视指屈,口具章奏,悉合机宜。僚吏受成,相顾骇服。号令明审,虽勋臣宿将小不中律,即请旨切责。片纸行万里外,靡不惕息。其才略开敏,精神周至,一时无与比。---《明史》

朝中一片混乱,不少臣子主张明代宗朱祁钰南下避难,这就等于是把北方的半壁江山让给瓦剌人了。可于谦知道,一旦北方丢了,南方早晚也要被吞并。

自古以来,北伐的难度系数就是最大的。所以于谦坚持要留守京城,并且主动带兵击退了瓦剌大军。

从这一点上来说,于谦对大明王朝有再造之恩。
这样一位大功臣,在平息了外患以后,得到了朱祁钰的重用。说实话朱祁钰是个好皇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愿意听从于谦这样的贤臣的建议,所以大明王朝的国力蒸蒸日上。上有明君,下有贤臣,大明王朝在内忧外患之中,居然呈现出中兴之势,可见明代宗朱祁钰是个好皇帝。可惜的是,朱祁钰唯一的儿子死了,自己本人又身染重病。

在这种情况下,朱祁钰这一脉是靠不住了。所以不少大臣们就开始投机,再次选择投靠明英宗朱祁镇。

那么于谦是什么态度呢?其实当时留给于谦的路并不多,要想活下来,只有投靠朱祁镇,再也没有比这个更加合适的选择了。可是于谦认为,朱祁钰身体只是不好,还没有到要病死的地步,所以他宁可做一个忠君爱国之士。

03朱祁镇夺门之变,注定了于谦必须要死。

朱祁钰的身体每况愈下,以石亨和徐有贞为代表的投机分子,认为朱祁钰必死无疑。所以他开始了自己的盘算,打算改立朱祁镇重新做皇帝。

朱祁镇得到这个消息当然十分兴奋,他们通过武力夺取了政权,朱祁镇再次坐上了皇位,大臣们默然不语。

及籍没,家无余资,独正室鐍钥甚固。启视,则上赐蟒衣、剑器也。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指挥朵儿者,本出曹吉祥部下,以酒酹谦死所,恸哭。吉祥怒,抶之。明日复酹奠如故。都督同知陈逵感谦忠义,收遗骸殡之。逾年,归葬杭州。逵,六合人。故举将才,出李时勉门下者也。皇太后初不知谦死,比闻,嗟悼累日。英宗亦悔之。---《明史》

当时朱祁钰还在病榻之上,得知朱祁镇已经坐上了皇位,心里说不出的味道。仅仅过了一个月的时间,朱祁钰就莫名死去。对于他的死,历史上众说纷纭。不过极有可能是朱祁镇的党羽将其害死的。

石亨等人必须要斩草除根,以免再有一次夺门之变出现。朱祁镇之所以能够重新夺权,那是因为朱祁钰有良心,没有害死他哥哥。可朱祁镇吃了那么多苦,知道留下祸患会有多大的危险。

除了朱祁钰以外,其实还有一个巨大的祸患,那就是于谦。当时的于谦总领群臣,是地位相当高的,相当于明朝大臣的担当。

这么一位位高权重之人,如果他支持朱祁钰或者说不支持朱祁镇的话,将来也会是一个重大的威胁,既然是威胁,那就必须要清除掉。

只有杀了于谦,明英宗朱祁镇复辟的这件事,才能算是师出有名。这是徐有贞为了给朱祁镇下定决心,所提出来的理由。

其实徐有贞等人,其实是担心于谦这种权势达到巅峰的忠臣在朝中,那他们这些奸佞小人会没有好日子过。

总结:于谦必须死,但的确比较冤枉。

于谦为大明王朝所付出的辛劳那是有目共睹的,常常加班到深夜,大清早又要起来去上朝,简直就是一个劳模。

在朱祁镇被抓的时候,于谦能够稳定朝政,保住大明国土,对大明王朝功不可没。在朱祁钰做皇帝的时候,于谦兢兢业业,为大明王朝的复兴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这样一个忠心耿耿的大臣,朱祁镇当然知道他不该杀。但是朱祁镇是通过夺门之变成为皇帝的,他要想自己夺位变得名正言顺,那就必须要杀掉于谦。因为是于谦,亲手将朱祁钰扶上皇位。承认于谦的合法性,那就等于是承认了朱祁钰的合法性。我们知道朱祁镇上台以后,将朱祁钰的皇帝称号给废掉了。

并且给了一系列非常恶劣的称号,不承认朱祁钰当皇帝的那8年,在朱祁钰死后,也不准他安葬在十三陵,是明朝迁移到北方后,唯一一个没有安葬在十三陵的皇帝。

由此可见,朱祁镇要想坐稳大位,就必须要把跟朱祁钰相关的所有人物都给清除掉。而于谦就是头号需要清除的大臣。可怜于谦为大明王朝殚精竭虑了这么多年,最终却落得这么个下场。


江湖小晓生



其实不是于谦站错了队,而是于谦得罪了人,于谦一生为国为民,并且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把大明朝从危险的边缘拯救了回来,于谦功不可没,当时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也先俘虏,消息传来震惊朝野,是于谦当机立断扶明代宗上位,并且组织北京保卫战逼退了也先,于谦功在千秋。


明代宗在位期间于谦都受到重用,并且凡是于谦提的建议都被明代宗采纳,但是于谦个性太直得罪了太多的权贵与官僚,这才是后来明英宗复位于谦被杀的原因,对于于谦之死正如那首诗一样,“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