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开学,小学语文将开始启用部编版教材。新版课本要求重点在哪?

二哥说教育


现在是暑假,本该可以在家歇歇的老师们,却在进行新教材培训。我是小学老师,目前教的是二年级。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是使用的部编版教材。也就是2017年我们这里就率先使用了部编教材。不过从2019年9月开学时,全部要启用部编版教材,中小学语文教材“一纲多本”的时代彻底结束,所以老师们假期参加新教材培训。这次培训的主讲人都是参加教材编审的大咖们,使一线教师们受益匪浅,我根据自己的体会来谈谈部编教材的要求。

首先部编教材更新了一个关于拼音教学的教学理念,颠覆传统,先汉字,后拼音。

很多准一年级的家长都很关注拼音这块,觉得这块对于一年级来说很重要、也很难。这次新版的部编教材考虑到这点,在第一单元,并不像过去一样以拼音教学开头,而是以最为简单的汉字教学开始。“天、地、人、你、我、他”,还有有趣的“云对雨,雪对风”这样很传统的东西,来弘扬传统文化,给孩子们一种对汉字原初的感觉,突出了汉字的重要性,把汉语和汉字摆在第一位,而拼音教学只是个辅助的工具,是识字的一个拐杖,当孩子识字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放下这个拐杖了。

对于拼音的要求也有所降低。我看到很多的地方在教汉语拼音的时候,给孩子们提出了过高的标注。比如“左弯竖”“右弯竖”“左竖弯”“右竖弯”,我提到的这些词, 我觉得很多的家长都不会知道,并且被这绕绕的名字都给闹糊涂了吧,你就想孩子们能会吗?就算会了又有什么用呢!新版教材中根本就没有涉及到这样的说法。老师们不要在人为的加重孩子们的负担。

拼音教学的要求如下: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 的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达到这样的要求就是过关了。不一定要求直呼音节,能够准确拼读出来就可以了。请老师们不要拔高要求学生。

接着谈谈对于识字和写字方面的教学要求。

在小学阶段分为三个学段:一二年级是第一学段,三四年级是第二学段,五六年级是第三学段。在第一学段,就是让孩子喜欢上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和写字的愿望。努力培养孩子良好的写字的习惯,姿势正确,书写规范。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每篇课文会写的字大约是8个,会认的字大致是13个左右。会写的字达到会写、会读、会应用,应用能力就是指组个词呀,说句话呀,把这个字正确的用进去即可。 会认的字的要求就是会读就可以,看到这个字能够读出来,可以给它正确注音即可。

低段的识字量对于孩子们来说还是个严峻的考验,因为每天都会学到很多的新字新词,有部分孩子就会感到很困难。加大识字量,是为了以后的阅读打基础。因为孩子阅读的黄金期是在8—14岁,只有识字达到一定数量,才可以更好的去阅读。当然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同时加大孩子的识字量,这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割裂开来。

下面说说孩子们的阅读

教材强化阅读,提供了丰富多彩、功能各异的阅读材料。《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等栏目,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教材特别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对于阅读的总目标,九年的课外的阅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在小学低段的阅读量达到5万字。这都是艰巨的任务,很多小孩子目前的通病就是课外阅读量很少。根本达不到如此高的阅读量。

课文的数量少了,但是课文的类型多了,教材里添加很多传统的东西在里面,比如朗朗上口的童谣和儿歌、童话故事,神话传说等等,旨在吸引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部编教材在阅读方面提出一个新观点,就是1+X,就是一篇精读课文,然后附加若干篇和这个相关的文章,学生可以进行阅读,读不懂也没有关系,慢慢就读懂了。这些课外的阅读的课文哪里去找,人教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语文素养读本》,里面的课文可读性、经典性都不错,可以推荐学生们。

关于孩子们的写作问题

孩子学语文其实最发愁的就是写作问题。小孩子们写作文有两大弊端,一是没有素材,看到作文题目,可是学生根本就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自然也就写不出生动的作文。即使有生活体验,可是写出来的也像流水账一样,没有主次,在那里胡写一气,没有多少可读性,更没有多少情感在其中。文章想叫别人读下去,自己就要倾注情感在里面,自己写的都不走心,那么怎么会叫读者动心呢。


低学段孩子可以从写话开始训练,鼓励孩子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即可,充分调动孩子的兴趣,对于孩子的写作不要给予太多的束缚,但是也不能没有一点套路,随心所欲,不着边际。教材里有仿写的环节,教师可抓住这样的练习,跟孩子渗透简单的写作常识,但是千万不要束缚孩子在写作上的想象力,也许你束缚的就是一个很伟大的作家也说不定。

部编教材核心理念是立德树人,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的革命教育相结合,努力培养热爱祖国,以建设国家为己任的新时代的人才。

教材首次提出了语文素养一词,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老师的职责和任务。

部编教材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了学生的阅读,想要孩子学好语文,就从阅读开始吧。

这是我的一点个人看法,友友们什么不同的看法,可以留言分享下你的观点,期待大家踊跃留言。


浅浅的教育


应教育部要求,我国所有中小学在2019年9月份开学以后都要换成部编版教材。

其实,早在2017年上海等地部分学校部分年级已经使用了部编教材。

那么部编教材到底重点在哪或者说部编教材跟以前教材有什么区别,新在哪里?

部编教材是什么教材?为什么要改教材?

顾名思义,部编教材就是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其实,除了语文改了,德育和历史也换成了部编教材。教育部是以语文学科为例,课本知识注重经典性,适宜教学,同时兼顾时代性。

目前我国所有中小学是“一纲多本”,语文为例,小学有12种版本,初中8种版本。

这就造成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教育部希望部编教材能够起到示范作用,从而从今教材编写质量的提高。

部编教材与之前教材的区别

1,识字,拼音顺序调整

旧版:拼音,识字,课文

新版:识字,拼音,课文

这样改变有什么好处呢?是因为现在我们幼儿园教育已经让孩子认识一部分汉字,在一年级第一册教材,不学习拼音,继续是让学生认识一些我们生活中的常用字,简单字,是为了更好的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更是为了以后全面过渡到语文学习而打好基础。

这样也符合现在孩子的认知习惯和需求。

2,教学突出循序渐进

小学一年级第一册识字量减少,也都是常用字,简单字。虽然一年级减少,但是高年级会适度增加,小学阶段总识字量不会变。

这是为了减轻低年级孩子负担也是为了改善部分学生的畏难心理,逐步让孩子体会并理解语文学习的乐趣以及重要性。

3,基础选材大幅更新,新增儿童诗

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有古诗文,小学阶段共有132篇,比原来人教版教材增加80%。

初中古诗文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

新增儿童诗,适合低年级学生朗读和理解,也是为了培养孩子学习语文的乐趣。

4,开始注重学生的口语能力

部编版教材在课文学习之后,都有一个口语交际的栏目,指导学生如何进行交际,比以前版本教材更具体化,更贴合实际。

5,注重学生对于阅读的认识的提高

新增快乐阅读和和大人一起阅读两个栏目,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语文课文以及课外阅读文章的认识的提高。

6,注重学习语文不只是课本,要多往课外延伸

部编教材的教学方法力图是把教读,自读以及课文阅读结合起来,促进孩子学习能力的提高。

7,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但是适当兼顾时代性

部编教材更加多样,诗经,清代的诗文,诸子散文还有历史散文,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具有收录,革命传统教育的课文也是占不小比重。

部编教材的四个标准

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时代性。



小结

个人认为,部编教材能够更容易让孩子喜欢上语文,更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低调100米


1、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变化就是课文数量减少了,教学类型增加了。像一年级上册,人教版原来有41课,现在减少为37课,其中,汉语拼音的课量也减少了,识字课却增加了。

虽然课文数量减少,但教材所呈现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重视口语、读书等方面的内容,也更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提升。

2、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整个课文的变化很大,几乎换了三分之二的课文。新教材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格外重视,在选文的比重上大大增加了传统文化,比如一年级就选了许多古诗。

如果大家读过新教材,就会发现有些经典的老课文又回来啦,古诗文篇目增加了,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入古诗文132篇。

3、部编本语文教材比起以往教材,更加注意往课外阅读延伸了。新教材提倡阅读教学的“1+X”,就是说讲一篇课文,要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主张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海量阅读”,鼓励读一些“闲书”,鼓励读一些“深”一点的书,可以“似懂非懂”地读,“连滚带爬”地读。新教材一二年级就有延伸阅读,高年级更多些。几乎每一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

总之,部编本语文就是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把多读书作为重点。只有拓展学生的阅读量,才能把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提升上去。


忆梦月华


2017年开始,全国各地义务教育阶段从每个学段的起始年级开始使用部编版语文教材。到2019年秋季,根据教育部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年级全部使用部编版语文教材,结束了十多年来课程改革中“一纲多本”的混乱局面,还保留了近年来提出的新的“以人为本”“自主性学习”等新理念。这次部编版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朱之文)在理念上突出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在内容上,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革命传统教育、国家主权教育和法治教育”等重要内容,解决了“怎么样的教材,培养怎么样的人”的问题,即我们要为谁培养人、培养怎么样的人的目标。

部编版语文教材课程的内容的设置,有这几个特点:

一,选文

部编版语文教材在选篇上突出四个标准:经典、文质兼美、适宜教学、时代性。

如一年级教材里面的《对韵歌》《古对今》等课文就体现了其“经典性”;一年级教材里的《荷叶圆圆》《项链》《雨点儿》等就体现了“文质兼美”;一年级语文里的《升国旗》就突出了爱国主义教育,《明天要远足》要远足体现了时代性。

选文依据“四个标准”,恢复了以前的许多经典课文,“时髦文”相对减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篇目增加了数量,革命传统教育的课文篇目占比有了较大的提高。例如一年级语文,在“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部分,几乎都是古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涉及到了爱党、爱国、守法、仁爱、礼仪、环境等各个方面。



二,体例结构

部编版语文教材在单元结构体例上更加灵活。一是课文,二是识字,三是汉语拼音。我们把这些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分成几个板块来有序进行教学,还可以灵活穿插。如“汉语拼音”,本教材降低了汉语拼音的难度,突出了汉语拼音的工具性,让汉语拼音服务于学生识字,是在一年级学完了第一单元后才出现的。例如在教学古诗教学时,在学生基本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后可以穿插学习“语文园地”里的“日积月累”。在学习完课文后,让学生回家读给大人听,同时也可以要求学生回家“和大人一起读”,其主要目的在于“亲子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快乐,这也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板块设置比以前更清晰,减少了综合性学习,但彼此融合,中心更加突出。



三,单元结构“双线组织”

按照“内容主题”来组织单元,又不像以前的教材那样给予明确的单元主题来命名是一条线。

将“语文素养”的“基础知识”、“识读写字能力”、“学习习惯”、“口语交际”等基本“因素”分成了不同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不在了各个单元的课文或习题训练中去。如一年级单元后的“语文园地”就明显体现出这种特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研读教材,要系统了解掌握各个学段的内容目标,特别是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用好《教师用书》,研究讲课的重点,即知识点、训练点,要根据学生特点,有序进行教学。

所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从学生方面来说,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国家意识”、“目标意识”、“文本意识”、“读书意识”、“主体意识”,从教师方面来说,要求教师要有“科研意识”。

以上是我对部编版小学语文的一点理解,有不当之处请同行们指正。


a纯净白开水


9月份开学季即将到来,小学语文将全国开始启用部编版教材,关于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将统一采用全新“部编版”的话题是纷纷又扬扬。画上休止符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一纲多本”时代,却给家长添上了“新愁”--教材改了,考试方向会怎么改?改教材是不是就是在“改”家长?

考点不变,但考察重点会有所调整

本次全国通用的“部编版”语文教材主要是针对小学阶段的一到六年级、初中阶段的七到九年级,换言之“考试主要考点不会有太大变化,但是考察重点会有调整。例如:题型会更灵活并且多样化、阅读篇幅会有所增多等。而民办学校的面试,对考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要求更高一些,面试考官最愿意看到的是:孩子对理解古诗文并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古诗文学习更侧重赏析与鉴赏能力

据小编了解,“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小学阶段古诗文一共有124篇,体裁更加多样化: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有部分家长对古诗文占比的大幅提高颇有微词,但是,更多的家长认为,这是让语文教育回归“中国化”,更有利孩子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国学文化。

个人认为:“古诗文的学习,重在让孩子体会古人用语言表达情感的‘美’和‘妙’,部编版语文教材更侧重孩子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和鉴赏能力,这和近年小升初考试,特别是民校面试的考察方向是高度契合的。”在2019年小升初部分名校面试中,都出了古诗词鉴赏、根据所给语境选择古诗、读诗选择正确的选项等古诗词考题,陈老师说:“小升初对于古诗文的考察,接下来更多的将是理解性默写和情景式默写。”

建议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古诗文的时候,可以采用“同类归纳”法,例如关于节日的古诗文、关于朋友的古诗文等,这样更便于孩子理解诗文,并且形成对应的应用情景。

家长用心做好陪伴与引导,无需焦虑

除了古诗文,“部编版”语文教材中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选了40篇。陈老师说:“部编版语文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传统文化篇目重回课本,并要求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如冰心所言‘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部编版语文教材就是希望通过亲子关系的桥梁,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让孩子能够和谐愉悦地学习与成长。”

语文换用新教材,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多阅读、更好阅读,家长要充当的是陪伴和引导的角色。她说:“换用新教材,家长不需要太焦虑,即便是变化最大的古诗文在教科书内都有主题式的引导。但是,家长要从心态上重视对孩子的陪伴。陪伴孩子读书,并不等于帮孩子读书,家长可以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多与孩子进行互动阅读。”有意识的谈论阅读内容,沉浸式的阅读会增强孩子的代入感,这种平等的口头交流,十分有助于孩子的主动思考,并能让孩子加深对全书观点的认识。

“部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曾表示:新编语文力图让“教读+自读+课外导读”三合一,减少目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读书少问题。陈老师也认为“部编版”语文教材在阅读和书写方面有了很大改变,更侧重于语文素养、阅读和作文课程,更加贴近当代学生生活,更加接地气,改善了之前精读精讲多、反复操练多、学生读书少的情况。

根据“部编版”语文教材多读书的精神,让高龄段(四-六年级)孩子阅读长篇经典名著是不少老师和家长都推荐的办法,名著可以开拓孩子的视野,领略伟人的思想艺术和风采,长篇名著则让孩子的阅读更有整体感、更有利于孩子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内容构建。在名著阅读方面,陈老师建议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多阅读《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长篇原著翻译版,以往的小升初考试更倾向对名著人物以及代表事件的考察。


硕科考试


2015年,小徐老师所在地从一年级和七年级开始启用部编版新教材,小徐老师作为本地代表参加了部编语文教材研讨会,部编教材的主编之一向我们讲解了这套教材的编著理念、重点和编写过程等等。

2019年秋季,部编版教材在某些地方试用了四年以后,今年有望在全国范围内全部统一启用,对小学语文来看,部编语文教材相比旧教材还是有很大的变化的,主要体现在:

一、重视古典文化的渗透,注意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古典文化,如诗、词、古代名诗名句等就一路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散落在讲读课和各组日积月累中,整个小学阶段要熟背129篇古诗文,相比旧版语文增加了60篇。

古典文化的渗透,一方面注重传统美德的启蒙,一方面注重古诗文的音韵美感。重点在于一方面要小学生们爱上体会古诗文的韵律美,一方面汲取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

例如,一年级课文中选入《对韵歌》启发孩子们感受世界万物相对相生之外,重点感悟我们传统文化的韵律美。《人之初》引导孩子感悟“教与学”的重要意义。

二、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引导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

小学语文的讲读课虽然有所减少,但是增设了“快乐阅读吧”“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等栏目,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去阅读,去培养孩子们的自主阅读的阅读兴趣,引导孩子们去读课文以外的内容。

三、注重对学习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三年级开始更加注重写作方法的运用,启发孩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感悟,写出自己真实的生活。

一二年部编教材更加注重积累,在一些重点课文后面都有“读读记记”重点词句的记忆。例如一年级的好词好句归纳,还有如何将句子写具体的引导等等。

正如在研讨会上,小学语文教材的主编之一说,之前,我们注重要学习仿写句子,而现在我们更注重让学生先积累好词好句之后,再试着去摹写去创造。

三年级开始,写作方法的讲解非常有指导意义,填补了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没有“教学参考”的空白。

如三年级语文单元习作中,教孩子如何写观察日记,既引导学生如何去一步步的观察,又告诉学生要怎样有序的将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内容表达出来。

再如,习作《我的植物朋友》,引导学生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去感受事物的外形和状态,再多角度描绘植物特点的写作手法,这对学生写作来说非常有实操意义。

随着部编语文教材的改版和国家育人方式的大改革,小徐老师所在地的语文考试内容也有所改变,一年级语文考试内容的改变主要体现在:

一、注重课文内容的记忆和重点词句的积累。

二、一年级只考组句和造句,不考看图写话,但相应增加对阅读理解的考查。

三、注重同音字、形近字的辨别,增加一字多组词的题型。

四、注重对规范书写的考查,小学各年级都有在田字格规范抄写的题型,严格要求书写。

以上几点,是小徐老师本地语文一年级考试内容和方向的变化,邻省则保留了看图写话内容,但新教材倡导的教学理念都有所体现。小朋友们,加油吧!


指尖教育帝国


一共有两个重点,文言文和课外阅读。


题目问的是小学语文。其实,目前全国使用部编版语文教材的不仅是小学,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都已经启用。同时,历史教材也实行了相同的课改措施。

课改的第一个重点:古诗文

首先,古诗文低年龄化。新教材的对于文言文的要求高度上升可不是一个高度!我们从小学一年级的课文中就能看到《论语》的影子。



其次,教材中古诗文的数量将大幅度增多。

除了涉及唐诗、宋词、元曲等,还有部分文言文。尤其是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数量比之前的人教版多出了55篇,涨幅达到80%。


最后,毕业考中对古诗文的考查分值。

这次课改同样是提前三年进行了规划设计,早在2017秋的江苏等省份已经开始了试点。所以在进行更近一步的优化之后,正式全国推广,这预示着在相关重要考试中,关于文言文的考查力度,比如考查形式、分值数量等。

课改的第二个重点:课外阅读。

这个很好理解,就是教育部门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本课文外,还应阅读更多的课外读本。同时,教育部明确指出,在今后的中、高考试卷中对课外读本的考察题数会大幅增加,以适应此次语文课改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知识总结的能力。


总结:

根据对新高考改革试点地区省份的考生的调查反应(网上是有相关调查数据,可查),2018年和2019年语文高考试卷的难度系数相比往年的明显增大,有成为新高考主力科目的趋势。

刚好印证了“部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温儒敏先生在教材改革刚开始时说的一句话:“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玖抒教育


简言之,部编版语文教材更注重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增加了经典诗文的份量,大语文教学再次受到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