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诟病已久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的真正“痛点”有哪些?

教师匠观察岗


我是小学一级教师,是93年,我只参加了一次评职称。因为以前还是临时代课教师,没资格。一直很自卑。

评上小一后,当时我心满意足了。后来多少次可以评小学高级教师,我都没报名。因为有条件未达上,不烦那个神。

本学校许多同事都报名评小高职称,听说指标也少,竞争非常激烈。有一个同事评小高报名若干次,最后还是没评上。后来他也放弃了。

评职称有一系列的条件,学历文凭不用说了。还要有论文,县及县以上教育刊物上发表的,报纸上发表的教育教学论文不算。这个论文也分级别,按级别打分。

评职称要有本人的获奖奖状,校级不算。乡镇的奖状1分,县级(区)的奖状2分,市级的奖状3分,省级国家级的分更多。我没有市级的,也不知省及国家级奖状分多少。

因为我只有2个县级奖状,缺1个就够了。仅为这个,一直达不到评职称条件。县级奖状也不是你要就会给你。我的学历不够,只有61年的初中毕业证书。所以根本不敢“启齿”(方言,开口),不敢报名。

我评上小一时,是当时县教育局评职称的政策,允许县教师进修学校的结业证算及格学历。因为初中学历的老教师太多了。于是县教育局组织我们这些低学历的教师培训,由县教师进修学校的老师来授课。

县教师进修学校对学历不够的老师进行培训,很正儿八经地上课,每周六下午一次,时间3个多小时。做作业,很正规地考试。好像有两三年的不间断的培训,上课。最后进行考试,及格者发结业证书。我就是凭这个证书评上了小一。

我想补一段,一个同事很认真负责。他是校长,考试那天,他学校组织学习,观摩公开教学。他没参加那次进修学校的结业考试,也因此没有拿到结业证书。当时都对这个证书无所谓。没想到后来起了大作用,他后悔也迟了。

93年到08年,16年哪,我都没报名评小高职称。很惭愧的,我的学生,几个都评上了小学高级职称,看到教委门口张贴的名单,我心都痛。不想说了,一直到退休,还是小一。


笨笨潮爷1


可以这样说:整个评审晋升职称的过程,就是一个造假工程的过程。无论是从学历文凭的取得(985,221,全日制师范本科不在此列),后进修取得本科文凭的哪个不是花钱买的,以及论文的发表,舔着个大脸说,国家级,省级的,怎么发表的,花了多少银子,天知,地知 你自己明白。所谓的课题研究,你的“研究”究竟有多大的价值,能不能在教学中推广应用,恐怕你自己都不敢回答,培养新教师……还有所谓的“各种各样的表彰”等等,有些同志为了达到目的甚至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一旦职称晋升下来以后,看看有多少人还在教育第一线教书的呢?可以一劳永逸了,一直享受待遇到鼻子眼不通气为止!希望教育主管部门深思!


灌河柳1


说到“痛点”,恐怕广大中小学教师都会恨得牙痒痒。如果真正按照相关文件条文办事,没有黑幕,没有暗箱操作,论资排辈,我想老师们大多都会认同并接受。关键是在操作过程中,往往存在钱权交易,其中造成的不公正不合理现象让老师们有苦难言,只能默默承受。



一、业绩条件

我们这里中小学教师评审高一级职称的业绩条件为:

1、优质课

分为省级、市级、县级等级别,评审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对优质课等级要求也不同。而且,城市学校和乡村学校教师评审条件也不同。

2、优秀班主任或者优秀班集体

同样也分几个等级。

3、综合奖励

比如省、市、县优秀教师,业务标兵,师德标兵等。

4、课题

5、综合实践活动、社团、校本课程等。

五项业绩条件前三项必备,后两项具备其一即可。

这些业绩条件的获得,除了自身业务能力强,还需要积极争取。优质课和优秀班主任以及社团、综合实践活动是自己奋斗出来的,而优秀教师和师德标兵都是学校推荐的,这个推荐就意味深长了,大家都懂的。并不是表现优秀就能被推荐为优秀教师,其中暗含玄机,也只有当过优秀教师的人才明白。



课题本是为了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现在反而是每个学校有指标限制,这让那些想积极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望而却步。往往一个学校就一个指标,好几个科目都想搞,最后指标给谁就靠关系了。所以课题也是限制大部分老师职称晋升的一个关键条件,因为很多老师根本没有机会参加课题研究,满足不了这一条件。综合实践活动和社团也是类似,不过竞争相对小一些,毕竟目前做的人还没有那么多。

二、指标限制

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每年都有名额限制,一个学校只有几个甚至一个指标,僧多粥少,竞争激烈,除了各种获奖证书积分这个硬性条件,最终花落谁家向来都是一个玄机。里面牵扯到的人情世故,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不评职称恐怕是体会不到的。



正因为评职称难度大,有一部分老师干脆就放弃了,还有一些人知难而进,却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各地因为职称评审跳楼自杀者也大有人在,什么时候评职称成了老师头上的一个紧箍咒?成了压在老师身上的一座大山?

虽然职称高低和教师能力有一定的关系,但又不尽然,有一些优秀教师因为没有关系而评不上高一级职称,也有一些各方面表现平平却靠关系评上职称的,这就造成了职称的不公平。所以我觉得职称评审越简化越好,或者直接进行考试,考过了就晋级,不过就继续考,这样对谁都比较公平,避免暗箱操作造成的矛盾。


小Z老师扎马尾


中小学职称评审的真正痛点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是不需要研究的。

因为仅凭几张证书就晋级,那么多的平时工作算什么呢?以偏概全吗?

再假如晋级条件设置科学,能充分反映教师的教育教学本领,只能代表过去某年或某几年的业绩或能力,不能代表未来的工作状况,也就是说,那些材料是对过去某段时期的工作总结,可以晋级,可以嘉奖,但不可以用它定工资等级。未来是不确定的,谁也不能用某个职称来预测某教师未来的工作态度、工作量、工作成绩。用职称来预设工资等级,表面上看有道理,但它的迷惑性经不起推敲和分析,它其实是一种欺人之谈,主观臆测未来,唯心地、武断地、霸道地制定工资制度。教师职称工资,由于它不考虑教师职业具有的伸缩性极强这种特殊性,脱离工作实际,把工资和职称硬性捆绑在一起,在本质上只是职称红利或者福利,不能定性为工资。请问:为什么要给职称赋予红利呢?

因此,研究职称评审中的痛点,在当前职称工资制度的存在下,这个思考没有任何意义。当务之急的,是要研究如何改革职称工资制度,让职称与工资脱钩,让工资回归现实,回归劳动本位,回归“劳动所得”的工资本质(而不是职称所得)。职称与工资挂勾,搞乱了人心,是教师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的的痛点,是教育能否良性发展的痛点。这个痛点,您感受到了吗?请谈谈您的观点。

这里是百姓茶馆,欢迎走进茶馆,畅谈教育生态,敏锐找出影响教育发展的“病灶”,共商教育改革大计。感谢您坚持读完我的回答,不喜勿喷,赞同的请赐个鼓励,点赞一下。


百姓茶馆话人生


职称害人不浅呀,证件是职称评定的主体,有了证件你才可以评职称。证件的重要性,滋生了很多腐败,很多老师不用心钻研业务,搞小团体,暗箱操作,导致分配不均,踏实工作的没有证件,反之早已职称加身。

再个,对教师的评价,太过繁琐,明目众多,把最重要的师德等弱化了,导致教师队伍素质下降,乱象丛生。


沂蒙同志


我不想讨论,就举个例子吧。全体教师齐动手,在校园内种了一棵杨梅树,平时大家给树苗浇水、除草、施肥、捉虫等,尽管没一个偷懒的,但总免不了有做多做少的,如老教师可能做得少些,女教师可能做的是轻活。当时大家都没在意,由于还没有收获。

杨梅树很快长大结果了,全体教师非常高兴。可是,杨梅树结果的数量太少,远不够每人分得一颗杨梅。

那怎么分劳动成果呢?大家争不休!有教师认为把果实送人得了;有教师认为把杨梅树砍了算了;有教师认为把劳动果实卖了,然后平均分钱,可又得不了半文钱;还有人认为想个比较合理的分配方案,先让少部分老师享受,然后逐年类推。好友,您认为呢?


烟竹塘风情


职称评审的痛点主要在学校,因为名额有限,有的学校就在校内搞了筛选,但是这个筛选条件随意性很大,把一些和教学水平无关的条件定为高分,教学水平所占的权重就大大降低。这是因为学校领导有私利,筛选条件是按人定制的。

要想让职称评审公平公正就应该取消筛选,尽量减少干扰因素,把所有够条件的老师都报上去,交由评委来选定最终人选。

特别要指出的是,为了防止徇私舞弊,评委应该是在专家库由电脑随机选取的,只有进入了评审机构以后才知道自己被选上,在评审期间要与外界隔离。职称评审还有一个容易被人为操作之处就是交给评委看的总表。在这个表上每一人所交的材料,如学历、工龄、任课量等等都被简化成一行数字,评委并不能看到原始材料,所以在原始材料转化成总表的过程就是可人为操作阶段,解决的办法是由多组人员重复制表,只要有一份表格不同,就要部重头再来,这样就能保证表格的准确性,彻底杜绝人为操作的可能。

另外要防止老师们的评审职称材料被篡改,在上报前由老师自己查验后封存上报,或者直接由老师个人上报材料,单位不介入,单位只负责材料的真实性。


丹青魂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真正的“痛点”是公平与否?!

在公办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的过程中,暴露出了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广大的教师重视。

那么,这些问题之中真正的痛点就是是否公平。

连续兢兢业业地工作了几十年的老教师,最后退休时还是中小学二级教师,现在的养老金三千多一点。这是我亲眼所见的。俗话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年纪轻轻,无功无劳,没见过开课,也没听到过在某方面有特别的本领,就是因为有个好校长丈夫,结果,晋级所需的先进优秀应有尽有,不到40岁,已然副高级职称。哪里讲理去?给谁讲理呢?中心校初评,今年要抽测奖名次,第二年又不要了;今年教龄赋分标准是1分,第二年又变成了0.5分。可是,县级、市级等优秀先进什么的赋分越来越高,而无人无能不灵活的一线教师这些都没有。校长、副校长等等在计算分数时加5分,3分,相当于一般教师10年,6年的工作,关键的时候1分都会让人头疼不已,更何况是这么多分。所以,领导很早很年轻就晋升到非常高的职称级别。高职称与低职称之间的工资差距过于悬殊,而且,这种差别会因为职称而长久存在。晋了职称就意味着增加了各方面的工资,从此以后,没有特殊情况不会改变。也就是说,职称是终身制的。岗位比例限制着晋级人数,每一年晋级人数比有时候能达到30:1,甚至更多。这种竞争力可想而知了。很多的人一次次被挡住了门外。一些人为了获得一个晋级名额,到处办假证、请客送礼等等等等,使出浑身解数。而不跑不动的老实人只有干等着,干看着,一点办法也没有。年轻教师职称低,但是,他们的工作量和职称高的教师相同,但是,工资待遇却大相径庭!凡此种种,皆是因为职称评聘。当中反映出来的不公平的问题是不是非常明显呢?

这些都是职称评聘过程中出现不公平的现象,也是让人头疼的“痛点”之处。

怎么解决呢?

我想,如果实行优化职称结构比例,以教育教学工作实绩为主的职称评聘,“痛点”很可能就会消失的。

(个人观点,仅作参考!谢谢阅读!)


中小学教育者


诟病已久的中小学职称评审的真正痛点在职称等级与工资挂钩。职称等级制度越来越成为广大教师讨论的热点,也是引起教师种种矛盾的重要因素。那是为什么呢?我们接下来来探讨一下。


教师的职称等级数量都是有限的,等级越高数量就越低,所以高级教师的名额很少,评上高级教师这个职称所需要满足的条件也就越多,所以很多教师为了能够早日评上高级职称,花了很多心思在学术研究、发表文章、教学成果等上面,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有能力的教师满足高级职称这些条件,但是职称的名额很少,无法满足每个符合条件的人都可以有机会评选高级职称,有些教师教了三十多年甚至是一辈子,都没有等到那个机会。


但是,职称等级与教师工资挂钩,职称等级越高,教师的工资就越高,有时候职称等级相差一级,教师的工资就可能想差好几千,所以才有这么多人挤破头想要评高级职称。评上高级职称就像拿到金饭碗一样,有时候很多人在想明明大家工作差不多,工资却相差这么多,导致同工不同酬。就因为一个职称,要是有名额的话很多人都符合这个条件,就是没有机会。

除此之外,一些教师还利用各种关系、人脉,送礼等不正当手段评选职称,更加引起了广大教师的不满,职称等级与教师工资挂钩的矛盾越来越深,是很多教师心里的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