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在二战中日军不敢和苏军拼刺刀?

芦方文


对于我们的近邻日本,我们常以“小日本”称之。这样的称呼,除了对于日本的愤恨和蔑视之外,这其实与日本人的身高也有很大的关系,例如二战时期的侵华日军,平均身高甚至不足1米6。

侵华日军

而这个身高,还是日本二三十岁青壮年的身高,也就是说,如果算上日本本土的女人和老人,日本人的平均身高甚至更低。因此,将其称之为小日本,也就不奇怪了。

众所周知,无论是打架还是打仗,身材更高的一方体力更强,必然占据相当大的优势,那么,身材矮小的日本军队,是不是因此不敢跟人高马大的苏联军队直接拼刺刀呢?

事实不但不是如此,而且恰恰相反,二战时期,日军最愿意干的事儿,就是在战场上与对手拼刺刀,即使面对身高高他们一头以上的苏联军队,也丝毫不示弱。反倒是身材占据明显优势的苏联军队,并不愿意与日本人拼刺刀。为什么会这样呢?

日军士兵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拼刺刀也就是白刃战中,日军的优势更大。第2次世界大战期间,虽然日本早已经成为工业化国家,但是受制于发展时间短、本土资源匮乏等诸多原因,日本在各工业化国家中只能算吊车尾。

因此,相对于欧美国家的军队,日军长期饱受后勤不足、装备缺乏之苦。而对于规模超数百万的日本陆军来说,更是如此,日本薄弱的工业实力并不足以为战争中庞大的陆军供应充足的弹药。

所以,为了节省弹药,除了强调射击精准度,日本军队也极其重视白刃战,也就是拼刺刀技术。每一个日军士兵进入军队之后,都要进行长达一年的训练,而这些新兵训练,拼刺刀则成为重中之重。

诺门坎战役中的日军

甚至,毫无人性的日本为了训练新兵,使这些新兵第1次上战场不害怕鲜血和伤亡,在中国战场上使用被俘的中国人当活靶子。在这种极端严酷和残忍的训练制度之下,日军每一个士兵都极为精通拼刺刀技术。

同时,日本对于拼刺刀中的战术配合也极为精通,再加上日本官兵被武士道和军国主义洗脑后的狂热,悍不畏死的日本士兵几乎都成为拼刺刀高手。而且,日本毕竟是工业化的国家,日本士兵的营养十分科学且充足。

所以,二战时期,日本士兵虽然普遍个子矮小,但却身体强壮、体力强悍、拼刺刀技术精湛,且悍不畏死。也因此,在抗日战场上,中国军队面对日本军队,哪怕是人数占据优势,在白刃战中也往往是居于劣势的一方,经常伤亡惨重。

侵华日军

苏联军队也是如此,虽然苏联军队在训练之中也有白刃战的训练,步枪上也配备了刺刀等短兵相接的武器,但是,苏联军队对于白刃战的训练程度,远弱于日本军队。

因此,在二战前期,苏联与日本的两次战斗,也就是张鼓峰和诺门坎战役之中,面对日军悍不畏死、势若疯虎的白刃战,苏联军队都吃了不小的亏,伤亡人数更远远大于日军。

人高马大的苏联军人

而吃了不小亏的苏联军队,也开始有意减少与日军的白刃战,他们利用苏联军队装备和人数的优势,使用庞大的火力生生淹没日本军队。而这样的战斗模式,更被财大气粗的美国军队发扬光大。

因此,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国军队几乎都不与日军短兵相接,日军悍不畏死的板载冲锋,面对美军的枪林弹雨根本毫无用处,反倒成了单方面的屠杀。


鸢飞九天2018


日俄战争中,日军与俄军就已经在刺刀上较量过了,日军当时对刺刀训练极为重视,加之战术合适,两三个矮小的日本士兵靠在一起,就能对付一个班的俄军,给了俄军深刻印象。

二战中,日军与苏军主要是在张鼓峰、诺门罕和苏军出兵东北的时候交过手,那时候的苏军已经跟当年的俄军完全不一样了,苏军已经实现了机械化,除了大量装备坦克和火炮外,步兵更是大量装备各类自动武器,在西线与德军对抗都能部落下风,何况是日军?

位于东北的日军,在二战末期的主要步兵武器是99式步枪和99式轻机枪,几乎没有任何冲锋枪,相反,苏军在二战中装备了大量冲锋枪,仅波波沙就生产了500万支,苏日两军步兵遭遇,日军士兵还不等冲到身前展开刺刀战,就被苏军冲锋枪扫倒。因此,苏日两军当时不存在敢不敢拼刺刀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拼刺刀的问题,日军根本没机会。


深远防务观察


我们知道二战期间日军和中国军队拼刺刀,都获得了不错的胜利,但是,在面对苏军的时候他们就很少有使用刺刀和他们拼杀,这个主要是从国家的划分的,一方面我国武器落后,主要还是汉阳大造。

而日军使用的武器是防制毛瑟款的1898式,这款先进于中国军队的武器,还有就是他们所搭配的刺刀比中国军队的刺刀长,长刀对短刀,可以说他们在和中国军队作战的时候,他们的伤亡少于我军,而造成这种原因的基本就是日军的刺刀比中国军队长,他们在和中国军队拼刺刀的时候他们就优于中国军队。

而为什么日军会专心在刺刀上面,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的武士道制度,白刃战是武士道文化的高级表达方式,因此,他们在日常训练中也以白刃战训练是不可少的,虽然,各国对于日军在枪上佩刀不理解,但是,实际上在单兵作战的时候确实刺刀的威力还是比较厉害的,因此,日军在战场上取胜于中国军队。

虽然,日军确实在近战中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实际遇到热武器的时候,他们就算在勇猛也比不过苏军。我们知道开始的苏军、美军确实给日军给吓到了,但是苏军在调整作战策略后就很快扭转战局,要日军的伤亡增加了不少,但是苏军和美军发现了白刃战的缺点,他们准备了手枪,导致日军还是很害怕跟他们进行拼刺刀。

但是,日军的刺刀还是有一定的威胁,一旦日军发动夜袭就会血洗苏军或者美军,因此,在遭到几次伤亡后他们就采用了手枪来抵御日军,毕竟手枪的灵活比远程射击方便了不少,也可以对自己进行很好的防护。


苏军拥有强大武器装备,因此,在 后来苏军在遇到日军白刃战后,他们不在硬碰硬直接用冲锋枪进行设计,这种方式虽然射击精准度不高,但是,对于近身作战还是很有效果的,因为日军提刀和苏军作战的时候还没走两步就直接给苏军冲锋枪击倒,等待日军只有死亡。

美军也根据日军的缺点,也改变了自己的作战方式,采用三人一小组,两人负责射击,一人负责补充弹药,然后在两人用完子弹后,这人就补上去,负责射击,另外另外两人进行掩护,这样就大大减少了他们的伤亡。

所以,在苏军、美军改善了自己的作战方式和武器装备后,日军基本上就不敢和苏军、美军进行白刃战,因为,这样做就是直接送人头,所以说日军为了自己的考虑也不会对他们使用白刃战。


莫地方


二战时,日军的刺刀战也算是名声在外,可到了苏联那里却是成了银枪蜡烛,致使其丝毫不敢再卖弄。

苏联红军人高马大,日本人的身体太吃亏。

据战后统计,当时的苏联军人平均身高一米七一,而日本平均身高也只有一米五八,在战争末期,日军由于兵力严重不足,还放开了征兵要求,一米四五的军人也能入伍,“小日本”这一别称当之无愧。

普遍看来,日军士兵还没有自己手中的三八式步枪高,就算再怎么锻炼,拼刺也是十分吃亏的,这点属于基因缺陷,是无法弥补的。这就如同小孩子与成年人之间的战斗,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而苏军身高自然不用多讲,苏联远东地区的士兵伙食还算不错,比起风餐露宿的关东军强了不少。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士兵的力量自然是日军的几倍,很轻松的就能将日本兵撞开,日本士兵从体格方面,根本没有资格与红军相对比,双方拼刺往往是红军的单方面屠杀。

苏联人不给日军拼刺刀这个机会

拼刺刀时,双方发起冲锋的距离往往在50米之内。苏联军队装备了大量自动火器,一个步兵班能获得两到三支波波沙冲锋枪,使用弹鼓供弹的波波沙火力十分持久,比起日本军队中的轻机枪也强上不少,日本士兵往往一爬出战壕,便会被苏军密集的火力所击中,自然是不可能冲到拼刺距离的。

日本士兵离开战壕便会像麦子一样,成批的被苏军收割,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无法拼刺。

日本士兵不敢再拼刺

1945年,大部分关东军精锐士兵都被调往本土执行“一亿玉碎”作战,准备在日本岛上与美军决一死战。

被补充给关东军的士兵大多没有作战经验,可能前天还在日本读高中,转天便前往东北与苏联人作战,别说指望他们与苏联人拼刺刀了,不当逃兵已经是很难得的事情了;如果是关东军最精锐的士兵来了,也许还有胆量与红军一教高下,但这群“新兵蛋子”只能给苏联人白白送上人头。

据相关统计显示,大部分日军士兵在还没见到苏联军人的时候,便已经被铺天盖地的炮火打到投降,根本是没有和苏军拼刺刀的可能性,更何况但当时的苏军还拥有大量坦克及装甲车,日军连近身的机会都没有,更别提拼刺刀了。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日本士兵根本不敢与人高马大的苏联红军拼刺刀。就算想,苏联军队也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

林供稿

春朝青牛


为何在二战中日军不敢和苏军拼刺刀?

谁说日军不敢和苏军拼刺刀?恰恰相反,是日军想和苏军拼刺刀,苏军躲着不敢拼。

实际上,在二战中,日本一开始确实是拼刺刀很厉害的。因为只有日本将拼刺刀作为训练内容,并将拼刺刀与武士刀联系起来,所以日军拼刺刀不怕死,因此取得了一些优势。

当然,这也是日本资源不够丰富,补给困难给逼的。而且面对我中国“大刀队”,也不是对手,没有什么能够吹嘘的。

而苏军,虽然号称是战斗民族,并且身材高大,但是因为没有进行过拼刺刀训练,所以在与日军交战过程中,并不占优势。所以,苏军都是躲着日军,不与日军拼刺刀。

在这个基础上,日军更加狂妄,甚至加强了对刺杀的训练。

只可惜。

等到日军苦练拼刺技术,再次与苏军交战的时候,苏军的武器装备得到了极大的升级。直接使用冲锋枪对付日军的冲锋,而日军的武器还停留在“三八大盖”上,整整差了一个级别。

所以,被苏军欺负的特别惨,简直就是屠杀。

后来的美军也不吃日军这一套,从不与日军拼刺刀,财大气粗的美军,直接每人配发一直手枪,专门应对日军的拼刺刀战术。

所以说,日本的战术、武器,早就落伍了,等到八年抗战结束时,中国发展起来,完全有能力将日军赶出中国。

我是春秋百晓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为何二战中日军不敢和苏军拼刺刀? 要是能获得与苏军拼刺刀的机会,他们做梦都会笑醒。

真相永远只有一个,要知道在拼刺刀方面,日军可是首屈一指的专家,在这方面美苏都自愧不如,根本不存在什么害怕,相反日军反而十分乐衷于拼刺刀。

为什么呢?整个二战期间,日军生产了680万把刺刀,光看这刺刀数量就该明白,日本对刺刀的热衷在世界上绝对都排得上号。

日本的三八大盖,枪身全长127.6厘米,再加上30式单刃刺刀后就可达166.3厘米,比日军士兵平均高度还要高上一大截。这种长枪管的设计思路,除了谋求子弹射程远,另外就是可以在刺刀战中弥补日军身高缺陷。

日本男子从小就要接受各种拼刺训练,把它当做重要考核目标。日军如此热衷拼刺刀,根本的原因还是穷,舍不得用子弹解决问题。

你可能会在各种电视剧看到日军和我国八路军,新四军拼刺刀。可是为什么没听到过苏军和他们拼刺刀的新闻呢?


既然日军有这么强大的白刃战能力为何不与苏军拼刺刀呢?

他们也想啊,可关键是对方不给机会啊。苏联军队大部分时间内,可不存在缺子弹的问题。

自古以来日军就有崇尚武士道精神的习惯,觉得近身搏斗才是士兵英勇的体现,并且宣称,不会拼刺刀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因为武士道精神的支撑,日军近距离拼杀完全视死如归,试想一下,你有一个分分钟敢给你切腹自尽的经过充分拼刺训练的对手端着166厘米的刺刀冲上来,你不害怕?

对自己狠,对敌人更狠就是日军的作战态度。 苏军也不是没和日军小规模尝试过拼过刺刀,他们想着自己人高马大还怕那平均身高不足160的日本兵?

可是拼完后,他们就后悔了,本来与生俱来的身高优势,在日军刺刀面前都不值一提,没办法,谁让人家接受过系统化的训练呢。


日苏曾在张鼓峰干过一场,战争结束后双方统计了各方伤亡人数。

被枪弹杀伤:苏军869人,日军323人,交换率2.7:1。

被弹片杀伤:苏军1498人,日军572人,交换率2.6:1。

到这儿,你可能会说还好啊,伤亡比率还没拉开,毕竟当时苏联的武器准备还没跟上来,可以表示理解。但是,接下来的数据就会让你吃惊。

被冷兵器杀伤:苏军110人,日军4人,交换率28:1,看看这数字,就知道日军刺刀的厉害,管你人高马大,照样一枪挑翻你。

到后来获得美国援助,苏军武器装备鸟枪换炮之后,远远看见日军就一顿枪林弹雨的招呼过去,根本不给日军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实在是被他们那种刺刀捅怕了。

拼刺刀的前提就是你要冲到对方的面前,且对方没有合适的作战武器,只能选择和你白刃相接。 在二战的后期,因为知晓了日军刺刀的厉害,在1945年德军投降后,苏军直接出动坦克群在东北平原一路高歌猛进,一点机会都不给关东军。

任你武功再高,我照样一枪撂倒。都是热武器时代了,谁还跟你玩十八般兵器啊。

所以,板载冲锋对阵乌拉冲锋,直接单挑,乌拉是吃亏的。

苏军配备的冲锋枪在日军中仿佛就是割草机般的存在,大片大片的日军被收割被压制。况且日军和苏军交手又主要是在北方平原地区,来再多的日军也不怕,无非也就是多几轮扫射,日本人基本上没有和苏军拼刺刀的机会。

日本人拼刺刀技术,也就只有在稍微比他弱小的中国面前,才能发挥出白刃战的厉害,要是在抗日战争中,我们中国军队也有美苏的装备,谁又愿意和日军拼刺刀呢?


中国军队对日军都是采取以多换少的打法,每一场战争后,不知埋藏了多少铮铮铁骨。在此,向那些不惧生死、保家卫国的抗战英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历来现实


二战时哪个国家的士兵最喜欢拼刺刀?不用问肯定是日本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全世界闻名。

即使日本兵拼刺刀再厉害,其实那也是冷兵器时代该干的事。日本兵拼刺刀只所以在中国大显神威,那就是因为中国缺枪少弹的原因。


日本人拼刺刀的武器是三八大盖我见过,以前民兵训练就有。它明显比中国的枪要长一些,刺刀也长一些,加上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和对拼刺刀的研究,因此日本兵在和中国兵拼刺刀时占尽了上风。据有过和日本兵拼过刺刀的老兵回忆,当时日本兵一个组和——也就是三个人背靠着背战斗——中国十个士兵围着都无可奈何。


当然了日本兵拼刺刀在中国大显身手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日本兵体质好。日本兵每天伙食里都有肉,而中国兵不但吃不到肉有时连饭都吃不上,身体非常瘦弱。拼刺刀枪长有技术是一方面,力气也很重要。你刺人家,人家一扒拉你的枪就歪了,人家刺你,你怎么拨打都拨不动,你不死谁死。

因为日本人具有武士道精神,而中国士兵拼刺刀又很弱,所以在战斗中就非常喜欢和中国士兵拼刺刀。中国士兵和日本人拼刺刀几乎都是没有枪弹迫不得已,而日本人一看中国士兵想拼刺刀,有枪弹也不用,马上把枪弹退下冲过来拼刺刀。

至于日本兵二战时不敢和苏联人拼刺刀这个说法我还是头一回听说。日本人是很骄傲的,二战前也和俄罗斯在中国交过手。日本战胜了俄罗斯不但在中国东北占稳了脚跟,而且把俄罗斯在清朝时占领的中国领土也抢过来了不少。日本兵只所以没有和苏联人有过拼刺刀的情况,恐怕是苏联人没有给日本人机会。苏联人在东北横扫关东军是经过精心准备的,武器弹药也是充足的。他们怎么会给日本人拼刺刀的机会?所以你提这个问题应该是个伪命题。



占礼杂谈


有网友问: 为何在二战中日军不敢和苏军拼刺刀?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说法,日军与数据战斗拼刺刀的次数还是比较频繁的。

日苏张鼓峰战斗,苏军战伤2752人,日军战伤914人。战斗结束,双方卫勤部门详细统计了各自负伤原因,被枪弹杀伤,苏军869人,日军323人,交换率2.7:1,被弹片杀伤,苏军1498人,日军572人,交换率2.6:1,被冷兵器伤,苏军110人,日军4人,交换率28:1,就是说苏军刺刀伤超过了3%。这在那个年代已经是很高的比例。

就是拼刺刀最频繁的抗日敌后战场,因为刺刀负伤的八路军比例,为对日军作战,炸伤30%、枪伤53%、刀伤4%、打扑伤10%,其中刺刀伤为百分之4,日军是很喜欢白刃战。因为弹药不足,所以比较依赖用刺刀最后解决,但是真正的拼刺刀,日军也不是纯粹的刺刀冲锋。而是在两翼机枪和后面的掷弹筒掩护下,在近距离投入刺刀战。极少会出现一个中队投入白刃战,只是单纯刺刀冲锋的事情,除非是丧失了所有自动武器和弹药。

在苏日战争,苏联对日军作战,苏军的损失原因占比为枪伤44.2%,炸伤48.4%,航空杀伤6.5%,冷兵器杀伤0.9%。这个比例与1905年日俄战争近似,日军对苏军作战,日军损失占比为枪伤36%,炮伤52%,其他基本是手榴弹杀伤和航空杀伤。在二战最后阶段,苏军还有0.9%是刺刀伤害,在二战来说,除了我国战场,已经是非常高比例了。


深度军事


日军不是不敢,相反日军将拼刺刀作为打败对手的杀手锏。

只不过当陆军冲锋枪和手枪装备发展之后,肉搏战越来越难奏效罢了。

在日俄战争期间,日军的刺刀就让沙俄军队崩溃。

一个奉天战役,居然让17万日军包围了21万沙俄军队,且打死打伤7万人。

而创造这一战果的就是日军疯狂的打法,由乃木希典创立的刺刀冲锋战术。

日俄战争结束之后,日军更加重视拼刺,认为这是武士道的传承,这是杀手锏。

因为一旦陷入肉搏,手中的步枪几乎就是就只能用于突刺,根本就反应不及,毕竟当时的步枪还不是自动化武器。

事实上当时世界各国也还没有意识到步枪威力过大,所以在肉搏中,其实笨重的步枪不占优势。

而三八大盖加上刺刀,比一般国家的步枪要长一大截,这是日军为了拼刺刀而特意设计。可想而知日军对于突刺的重视,这也是日军迷信突刺的体现。

不过日军的万岁冲锋也受到了打击,而且这还是在太平洋战争之前,也就是在诺门坎战役中,其实就已经体现出日军战术的落伍。

但就是这样,苏军在坦克的配合之下,依旧是被日军疯狂的万岁冲锋造成了不小的伤亡,不过当时苏军还没有大规模装备手枪和冲锋枪。

到了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的刺刀就开始难以奏效了,不差钱的美军人人装备了手枪,这种手枪就是为了应对日军的冲锋。

在太平洋战场上,尤其是瓜岛战役中,日军罕见的主动撤退,因为日军高层认识到了美军不是其他国家的军队。

瓜岛战役中,美军特意准备好强火力,就等着日军发起进攻,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日军几乎是冲锋一次就报销一个营。

此后太平洋战场上,就出现日军疯狂构建防线的情况,日军开始渐渐放弃万岁冲锋,改为了肉弹冲锋,也就是绑着炸药同美军同归于尽。

然而这一战术也被财大气粗的美军给终结了,美军开始见到尸体先补枪,甚至是无论日军阵地还有没有人活着,都得用飞机或者舰炮轰击一遍,在进入日军阵地。

而苏军闪击关东军的时候,日军更是彻底断送了刺刀冲锋的念头,因为苏军的重火力轰击之下,甚至可以造成局部缺氧。

加上苏军步兵都是在坦克的掩护之下,而且人手一把冲锋枪,这对于还用三八大盖的日军来说,差距不是一点点,所以最后日军也不得不放弃刺刀冲锋。

不过日军虽然放弃了刺刀,但是却让士兵背起了炸药包,所以二战末期,日军一个个士兵都在“蠢蛋攻击”中,被炸的粉身碎骨。

原创不易,喜欢历史的朋友拜托关注一波再走!


小司马迁论史


这个说法明显受到抗日神剧的影响,但日军并不会像电影里那样主动寻找白刃战,那只是电视剧里增加观赏性的情节而已,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作战方式,非常不适合小国寡民的日本,尤其是在经历了8年侵华和3年太平洋战争之后,到拼凑起来的70万老弱关东军与150万苏军作战的1945年8月,日本已经深感兵力不足,更不会盲目的让士兵与拥有优势火力的对手展开白刃战了。


此外,日军的单兵装备也不适合与苏军白刃作战,三八式步枪装上刺刀后有1663mm长,九九式步枪使用相同刺刀等情况下,又比三八式短了7mm,而苏军使用的莫辛纳甘M1891/30式步枪有1666mm长,对日作战前苏军还普遍装备的SVD-40半自动,这款步枪又比莫辛纳甘M1981/30长了50mm、轻了0.5千克,从步枪长度和重量来看,在白刃战中苏军占优势。

(三八式和莫辛纳甘对比照)

不过,从训练上来看,日军比苏军更适合白刃战。习惯了大纵深、立体化、机械化作战的苏军,装备刺刀也只是为了打扫战场而已,他们很少有拼刺刀的经验和训练,与特别强调白刃战的日军相比,苏军士兵的拼刺技术肯定处于下风,即便是关东军主力已经调往本土和太平洋,日军的学生兵和老兵也具有一定的拼刺训练基础,因此他们不太可能在白刃战中惧怕对手。再加上日军鼠目寸光,对苏军的装备情况不甚了解,自然就对莫辛纳甘和SVD步枪的拼刺优势一无所知,因此日军并不会惧怕与苏军拼刺刀。


不过以苏军的角度,也不会主动与日军陷入白刃战。结束对德国的战斗后,苏军有充足的波波沙冲锋枪和SVD半自动步枪,步兵班的火力输出远超日军,还有火焰喷射器。火炮、飞机和坦克的数量更是让日军难以望其项背,在苏军的机械化攻势下,日军根本找不到机会与苏军展开白刃战,只在一些要塞争夺战中有拼刺刀的现象,日军的技术优势和苏军的装备优势相互抵消,战斗结果还是很惨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