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和东晋(15)骆谷之役(二)

魏军开进骆谷的消息传来,蜀国守将一片惊慌。蜀军大部队远在涪县,短时间内无法赶到,紧靠汉中三万守军是无法抵御曹爽的,征北大将军王平紧急召集诸将商讨对策。有人建议撤离驻守关隘,退回南郑(今陕西南郑)、成固(今陕西城固),等援军到了再行决战。遭到王平否决,他说:“汉中离涪县千里之远,魏军如果占据了阳平关(今陕西宁强西北)就会危及后方。如今最好的办法是派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守兴势(今陕西洋县东北兴势山上),我为后援。如果魏军进攻黄金(今兴势山东,汉水北岸),我自会率千人抵挡,那时涪县援军就应该来到了,这才是上策。”这无疑是一种积极的防御策略,但是敌我悬殊太大,众将都难以接受,只有护军刘敏赞同,王平说服诸将按照计划行事。刘敏率军进驻兴势,占据制高点,并在在四周树立起了很多的旗帜,绵延百余里,造成兵士众多的假象用以迷惑魏军。

骆谷之役示意图

魏军抵达兴势山,遥见漫山旗帜,在气势上就已先输一筹。蜀军居高临下,使得魏军久攻不克,被挡在形势城下两个月无法前进,这时的曹爽就要面对当年困扰诸葛亮的难题了——后勤补给。魏军粮草需要从关中转运,骆谷绵延数百里,狭窄崎岖的山路加重了运输困难,补给跟不上,严重缺粮,这让征发的汉、氐、羌各族民役苦不堪言,他们带来的用来负重的牛马骡驴多饿死于途中,心疼的百姓们痛哭流涕,民怨沸腾。这还不最糟糕的,蜀国朝廷得报后命大将军费祎督诸军救援汉中,费祎从成都前往涪县,统率蜀军主力急速赶往汉中。此时在无法攻克兴势、补给困难和蜀军救援三大不利情况下,曹爽已经没有取胜的可能了。

面对如此困境,魏军中很多人都意识到了危险,雍州刺史、前将军郭淮作为前锋一直在兴势城下作战,看到情况不妙迅速率军撤离。

郭淮,字伯济,太原阳曲(今山西阳曲)人,太原郭氏自郭淮兄弟五人后成为望族。郭淮举孝廉入仕,被曹丕提拔为门下贼曹(治安队长),后转任丞相府兵曹议令史(作战参谋),开启军旅生涯。215年跟随曹操征讨张鲁,就留下任征西将军夏侯渊的长史,夏侯渊在定军山死亡后,郭淮推举张郃继任安定住军心。曹丕继位后,封郭淮为镇西将军长史,行征羌护军,同张郃一道讨平了关中各地的反叛胡人。

在曹丕称帝时,郭淮前去朝贺,但因为路上生病晚到了许久,曹丕不乐意了,吓唬郭淮:“从前大禹在涂山召会诸侯,防风氏因为来晚被大禹杀掉。而今我登大宝,普天同贺之际,你却来迟,为什么?”郭淮面不改色:“臣听说五帝是先用德化教导臣民,夏末朝政衰败,才开始使用刑法。如今臣生逢唐虞盛世,臣知道绝对不会像防风氏那样被杀的。”这一通马屁拍的曹丕非常舒服,曹丕紧接着任命郭淮为雍州刺史,封射阳亭侯。后郭淮平定了羌族反叛,威震边疆,每当有胡人来降时,郭淮先派人打听他们亲族情况,等见到他们时说出这些情况,以此被胡人奉为神明。

郭淮在关中参与防备了诸葛亮的三次北伐,同蜀军交手多次,虽然胜绩不多,好在积累了经验。就像这次时,郭淮瞅着情况不对,不顾上峰命令便私自退出了战场。

有先见之明的不只是郭淮,魏军参军(参谋)杨伟也看清楚了局面,给曹爽仔细分析眼下形势,认为蜀军已占据有利地形,魏军进军非常困难,应该马上撤退,不然的话会全军覆没。杨伟的话引起邓飏、李胜的强烈反对,这二人全程参与谋划了这次出征,连个小小的山岭都拿不下,就这样退兵,对曹爽对自己的声誉都有不利影响,坚决不同意退兵。几人在曹爽跟前争执起来,杨伟大怒,叫喊着“邓飏、李胜误国,应该斩首以谢天下”,惹得曹爽心烦意乱,决定上报朝廷请求增兵将战事继续下去。此事送到朝廷后,时任散骑侍郎的钟毓写了封信给曹爽。

钟毓,字稚叔,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市)人,钟繇之子。钟繇,字元常,协助汉献帝东归曹操有功,受曹操重用,被曹操形容为可比肩萧何,而且钟繇的书法更有影响力,钟繇作为楷书鼻祖,与王羲之合称“钟王”。钟毓机灵聪敏,有其父的风范,起家为散骑侍郎,后迁为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钟毓在信中写道:“我个人以为取胜之道,应该是不动刀兵;无敌的军队,应该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用干戚的舞蹈就能臣服苗氏,退避三舍就能化解敌军锋芒,那就用不着让吴汉(二十八云台将之一)征战江关,韩信驰骋田野了。看到合适的机会进军,遇到困难而撤退,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希望您能够深思熟虑做出决定。”一纸书信打消了曹爽增兵的念头。

当时征蜀将军司马昭驻扎在兴势山上,突然遭到蜀将王林夜袭,司马昭镇定的卧床不动稳住了军心,事后立即上报夏侯玄:“费祎坚守险要,我军进不得,战不可,最好退兵以图后计。”并将前线情况告知司马懿,司马懿赶紧写信警告夏侯玄:“《春秋》倡导的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魏武帝进军汉中尚且失败,这你是知道的。兴势地势险要,蜀军已先行占据,若是进军无法战胜敌人,再被截抄后路的话,必然会全军覆没,你能承担这么大的责任么?”夏侯作为名士毫无作战经验,在司马懿的恐吓之下脊背发凉,十分害怕。鉴于继续作战也没有效果,夏侯玄便劝说曹爽撤军,曹爽无奈之下于五月宣布撤退。费祎立即部署军队绕到魏军后面,占据三岭截击魏军,曹爽亲自督战,拼死拼活才突出重围,狼狈逃回关中,伤亡惨重。

骆谷之役不到三个月便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有很多,做下简要分析。

最直接的因素是王平死守兴势的策略得当,蜀军占据兴势山的有利地形坚守数月,让曹爽一点办法没有,从而使魏军后勤补给越来越跟不上;还有费祎大军前来救援带给魏军的压力。

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曹爽集团对于此次作战的认识严重不足,没有考虑如何应对战争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曹爽伐蜀本身就是为了建立功勋来压制司马懿,因此匆匆上马,准备不充分。或许在曹爽的最初规划里,凭借数倍于敌方的大军只需要出发—抵达—攻城三步便可拿下汉中,完全忽视了蜀军的顽强抵抗和傥骆道对于运输的不利影响。另外,在魏军进攻受困之初就有人劝说曹爽撤退,邓飏、李胜作为首席军师只是一味的反对,却又拿不出任何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毫无作用,曹爽集团的军事素养相当缺乏,没有将才可用。

当然这次失利不能忽视司马懿的掣肘。郭淮私自撤离战场对于魏军士气来说是巨大的打击,郭淮是司马懿在关中的旧部,临阵退却不排除得到了司马懿的授意,也从侧面反映出司马懿在关中的影响力犹在,曹爽无法指挥得动全部将领。另外曹爽的增兵计划受到钟毓的反对未能成行,钟毓在之后成为司马氏集团的重要的成员,他反对增兵或许代表了司马懿的意见。如果以上猜测不足以问题,那司马懿直接写信恐吓夏侯玄就明确表现出司马懿对于战事的阻挠,虽然劝退的理由十分充分而且十分应该,而且司马昭的随军出征也透露出司马懿对于这次作战的干预,司马懿绝不愿意看到曹爽打赢这场仗。

骆谷之役少不了司马懿的插手(图片来源于网络)

骆谷的失败空耗了曹魏在关中积蓄的粮草人力,朝野讥讽,就连名士领袖夏侯玄都受到了嘲笑,名望上的损失使得曹爽更加一意专行,他要携私报复那些妨碍他的人。曹爽记恨钟毓反对增兵,将其外放为魏郡(治所邺城,今河北临漳)太守;司马懿司马昭父子坚持退兵的态度同样使曹爽不悦,在正始六年(245年)曹爽下令撤销属于中护军掌管的中坚中垒营,将营兵转归为中领军统领,中护军司马师成了光杆司令。司马懿认为这是先帝订立的制度不能改变,以理拒争,曹爽压根不管,两人也就此彻底走向对立。

曹爽放完了三把火,将朝政、禁军、地方都捏在手中,颇为得意,做事越来越出格,断了回头路。熊熊之火燃烧的背后已是柴尽油枯,等待曹爽的是士族们的反抗,还有一把死神的镰刀。

(未完待续,还请关注本头条号,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