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非遗丨丁伙龙舞:龙的传人,舞的精彩

中国人是“龙的传人”,自古就崇拜“龙”,把“龙”看成是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祥瑞。每逢喜庆节日,都会通过龙舞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吉祥。如今,国内龙舞的形式有上百种,多种多样。本期的扬州非遗,让我们和《新闻女生》一起走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丁伙龙舞。



一大早,江都区丁伙镇的中心广场就热闹了起来,丁伙镇女子舞龙队正在进行春节前的排练。丁伙镇文化站站长、女子舞龙队领队孙琴介绍,去年春节,丁伙镇举办了舞龙踩街活动,声势比较大,今年她们也准备举办这个活动。


自古以来,江都就有龙舞习俗。汉江都国相董仲舒称:“物以类相召也,故以龙治雨,以扇避暑。”据史籍记载,北宋仁宗庆历六年,时任扬州太守的韩琦于江都东陵圣母庙主持了龙舞祈雨仪式。而江都龙舞,以丁伙为胜。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丁伙龙舞传承人周坚东介绍,明清时,有一句话叫“丁伙人民吃得苦,四面都是二十五”。因为丁伙镇经常发大水,农产品收成不好,于是农村里经常依靠舞龙来祈福。



清朝中期之后,丁伙人以种植花草为生,花木产业远近闻名,丁伙龙舞也得以更广泛的传播。“沙场镇鼓沸如雷,近水人家草阁开。大妇回头唤小妇,乌龙方去白龙来”,清代诗人夏九叙的《午后竹枝词》描绘的就是丁伙龙舞的热闹场景。民国时期,丁伙形成了五支正规的舞龙队,有上百名舞龙队员,举办过第一次舞龙大会。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思想开发,丁伙龙舞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周坚东介绍,丁伙镇高桥村,以前叫高桥大队,大队将卖肥猪的钱,买布料做成龙,在春节期间到各个生产队、大队进行演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丁伙龙”由此逐步复苏并一飞冲天。1993年,丁伙镇政府首次举办舞龙会;2002年,丁伙华伦龙舞队在江都国际龙狮邀请赛上获得国际舞龙金奖;丁伙龙舞《金龙献瑞》曾三次走上央视的舞台;2011年,丁伙龙舞被确定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龙舞丰富了丁伙当地居民的精神生活,但大约从十年前开始,乡镇企业陆续改制,民间舞龙队失去了企业的经济支持,龙舞技艺的传承又出现了波折。


55岁的孙琴是丁伙镇文化站站长,从参加工作开始,就一直和丁伙龙舞打交道。在丁伙龙舞发展的低潮期,她号召多名文化工作者和龙舞爱好者,组建了镇上第一支女子舞龙队。队员平均年龄55岁,但舞起龙来,一招一式依然是干净利落,有板有眼。孙琴介绍,龙头和龙尾相对运动量大一些,龙头有九斤重的重量,舞起来非常吃力,有时候会把手上和脚上磨好多的泡,还经常摔跤,跌下来时要立即就站起来。

快如疾风骤雨,慢如平原走马,舞龙队展现出了不一般的速度和力度。孙琴介绍,她们这帮人都很用功很用心,也很能吃苦。



丁伙龙舞,融武术、舞蹈、民族鼓乐于一体。舞龙者利用人体多种姿势,在动态行进和静态造型时将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等揉和于龙舞技巧当中,完成各种优美的动作。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丁伙龙舞的花式套路分为A、B、C三个等级,对队员们的要求很高。孙琴介绍,C级套路的大力圆,比较讲究协调:龙一共有九节,每一节的龙都要绷紧。C级套路螺旋跳,在整个舞龙动作里是难度最大的,要考验队员的耐力,属于竞技动作。


一边要注意脚下,一边还要挥舞龙身,在关键的时间点跳跃,同时要注意保持队伍的整齐,这样的动作对龙尾舞者韩阿姨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韩阿姨说,刚开始拿把子时,她两只手都拿不动,训练一次膀臂就疼,后来每次训练完后都感觉自己力量增加不少。



为了传承传播丁伙龙舞,包括韩阿姨在内的队员们每天都坚持训练。从2015年成立至今,丁伙镇女子舞龙队先后获得了江苏省第七届全民健身节舞龙比赛优秀奖、江苏省里下河地区舞龙比赛优秀奖等多项荣誉。丁伙镇女子舞龙队队员们表示,她们都是奶奶级别了,能舞出这样的成绩不容易,要像企业中的老总一样,有拼搏精神。


扎实做好丁伙龙舞传承工作的不仅有阿姨们,在丁伙中学还有三支由学生组成的年轻队伍,他们代表着传承和发扬丁伙龙舞的未来。



近年来,丁伙中学将丁伙龙舞纳入到了德育教学管理中来,学生从进入校门开始就要学习和排练龙舞。丁伙中学舞龙培训基地指导教练、丁伙龙舞区级传承人孙坚介绍,学校教给学生的不仅是舞龙,更是龙的精神,目的是让学生把这种拼搏、合作、创新、协调的精神一直传承下去。



经历风雨,沉沉浮浮,丁伙龙舞传承不易。好在还有这么多人在坚守,龙的精神一定可以得到更好地发扬,丁伙龙舞技艺一定可以拥有更广阔的舞台。

来源 | 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