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同是辅政大臣,鳌拜为什么要将苏克萨哈置于死地?

那里《清史稿》:“四辅臣当国时,改世祖之政,必举太祖、太宗以为辞。然世祖罢明季三饷,四辅臣时复征练饷,并令并入地丁考成。此非太祖、太宗旧制然也,则又将何辞?索尼忠于事主,始终一节,锡以美谥,诚无愧焉。苏克萨哈见忌同列,遂致覆宗。遏必隆党比求全,几及于祸。鳌拜多戮无辜,功不掩罪。圣祖不加诛殛,亦云幸矣。”

苏克萨哈,叶赫纳喇氏,满洲正白旗人。历官议政大臣,巴牙喇纛章京,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保。顺治七年(1650年),告摄政王多尔衮图谋不轨,多尔衮被追黜。后率军镇湖南,屡败刘文秀军于岳州、武昌、常德。康熙初年,受顺治遗诏为辅政四大臣之一。因与鳌拜不合,常不得志。康熙帝六年,被鳌拜及大学士班布尔善诬以不欲归政,列二十四罪。康熙六年(1667年)被杀(处绞)。康熙八年,鳌拜败,诏以苏克萨哈虽有罪,不至诛灭子孙,此皆鳌拜挟仇所致,命复官及世爵,以其幼子苏常寿袭。

苏克萨哈画像

四大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这四个人当中,为什么鳌拜偏偏与苏克萨哈过不去,非要置其于死地呢?

苏克萨哈在清廷剧里露脸不多,对其刻画比较形象的莫属《康熙王朝》了。看过这部剧的人都知道,四大辅臣当中,鳌拜飞扬跋扈,索尼年老装病,遏必隆浑浑噩噩,反而苏克萨哈却一直跟鳌拜对着干,最终被鳌拜伙同班布而善罗织罪名绞杀而亡。但实际苏克萨哈的死并不想电视剧表达的那么简单,对于他的死,索尼、遏必隆,乃至康熙都有责任。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

四大辅臣剧照

四大辅臣所代表的势力集团不同

首先,索尼跟康熙一样是正黄旗,鳌拜和遏必隆同属镶黄旗,这两旗在多尔衮死之前为上两旗,是由皇太极父子亲自领导,所以,论关系康熙、索尼、鳌拜、遏必隆是比较亲近的,同属有个集体,他们代表两黄旗。而苏克萨哈是正白旗人,正白旗在皇太极时期是由睿亲王多尔衮领导。

皇太极死得突然,没来及确定好接班人就驾鹤西归了。皇位悬空,自然会导致各势力集团产生矛盾,以索尼、鳌拜为首的两黄旗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在未来不受损自然是支持皇长子豪格为帝,而苏克萨哈所属的正白旗同样为了自身利益自然是推举睿亲王多尔衮称帝了。一时间双方斗的你死我活,水火不容。这时候,正红旗的代表礼亲王代善出现了,他从中斡旋,立皇太极第九子时年六岁的福临继位称帝,同时建议代表正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共同辅政,这个折衷方案得到了大家的同意。

鳌拜及同党班布尔善

皇太极上台之后,大肆打压两黄旗以及英亲王豪格,同时不断排挤郑亲王济尔哈朗。先是“于驻防沧州两白旗兵丁,则给饷不绝,于驻河间两黄旗兵丁,则屡请不发饷”

,接着又将本应属镶黄旗永平一带好地私下分给正白旗,而镶黄旗则被分在也就是最差的保定府、河间府及涿州等地区。紧接着,多尔衮和胞兄阿济格一起诬陷豪格,豪格冤死狱中,多尔衮还强行霸占了豪格的福晋为妃,而鳌拜和索尼也屡遭多尔衮势力集团的迫害,尤其是鳌拜三次差点被处死。可当时尔衮大权在握,两黄旗的大臣们也只能忍气吞声受着委屈。

所以顺治帝当时安排这四大辅臣从一开始就埋下了祸根,正黄和镶黄肯定一个鼻孔出气,面对正白旗的苏克萨哈自然是新仇旧恨一块算,鳌拜非要至他于死地也就不奇怪了。

鳌拜于同党

鳌拜、索尼、遏必隆早已是利益共同体

实际上,鳌拜与索尼的关系非常好,当年共同谋立豪格,那时两人就已经是患难与共的好朋友了,等到顺治福临继位,索尼与谭泰、图赖、巩阿岱、锡翰、鄂拜六人盟誓于三宫庙,发誓效忠顺治,匡扶社稷。可是没过多久,谭泰等人就迅速转投多尔衮,反而攻击索尼、图赖等人,多尔衮对不依附自己的索尼、鳌拜痛恨不已。在多尔衮的暗中指使下,谭泰和索尼互相弹劾双方,在谭泰的弹劾下,索尼被削去爵位。尽管两黄旗被多尔衮多次打压,但鳌拜始终跟索尼站在一起,还因庇护索尼数次获罪,几被革职处死,两人明显是好基友啊!

所以即便是在辅政后期鳌拜日益飞扬跋扈,索尼念及当年鳌拜的恩情,也不会与之做对,再者索尼也会考虑到自己的高官厚禄以及家族未来的利益,所以他称病不出,明哲保身也不足为怪。这时候,孝庄太后为了不让鳌拜继续一家独大,就开始拉拢索尼父子以制衡鳌拜,于是将索尼之孙女噶不喇之女12岁的赫舍里氏成为康熙皇后,索尼于是就当上了太国丈,这样索尼一家的荣辱就与爱新觉罗皇家捆绑在了一起,那么索尼就无法再置身事外了,他只能跟康熙站在一起,首先要保住自己家族的荣华富贵,然后才能抗衡鳌拜。

索尼父子

而遏必隆也是皇亲国戚,他本是努尔哈赤的外孙,钮祜禄氏,这货是个典型的骑墙派、两边倒,没什么政治抱负,只会见风使舵攀附权臣。但因为是镶黄旗出身,所以也遭到正白旗势力集团的攻击。遏必隆的亲侄子科普索本是顺治的御前侍卫,但却早早投靠了摄政王多尔衮,为了巴结多尔衮就诬陷遏必隆

“讦其与白旗诸王有隙”,最后遏必隆被“夺世职及佐领”。后来福临亲政后,遏必隆多次申诉才官复原职,这样一来遏必隆也和正白旗结下了仇恨。所以四大辅臣时期,索尼称病不出,遏必隆为了打击自己的仇人正白旗,自然以同为镶黄旗权势滔天的鳌拜马首是瞻,于是成为利益共同体。

所以索尼,鳌拜、遏必隆,三个两黄旗出身的辅政大臣都与正白旗出身的苏克萨哈有着深仇大恨。

遏必隆

苏克萨哈是出身正白旗的大臣,早年本是多尔衮的麾下得力干将,颇受多尔衮重视,但多尔衮死后,苏克萨哈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惜出卖多尔衮,告发老主人棺椁中私藏“八补黄袍、大东珠、素珠、黑狐褂”等僭越物品,说多尔衮“阴谋篡逆”,顺治也就名正言顺的将多尔衮开棺戮尸,以发泄多尔衮摄政期间积压的怨恨和怒火,作为回报苏克萨哈受到顺治的重用,加封领侍卫内大臣并加太子太保衔。苏克萨哈虽为正白旗睿亲王多尔衮的心腹,但他在多尔衮死后及时告发多尔衮的不臣之举以避免后期造到清算,也是耍了一个小聪明。苏克萨哈背叛旧主以换取荣华富贵,毫无廉耻,简直就是一个阴险小人,索尼、鳌拜、遏必隆三人自然更看不起他,相反却对他更加仇视。

苏克萨哈

鳌拜为复仇,大力清算正白旗势力集团

在史书上鳌拜是一个滥杀无辜、专权乱政的的权臣,而实际上鳌拜这样做的目的是针对正白旗,是报当年受多尔衮欺凌的深仇大恨,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鳌拜所属的两黄旗得势,他自然要将死对头打压下去,以保证自己的权力不再受到威胁。

鳌拜就从土地上入手,大搞“圈地运动”,将当年被多尔衮给强行换走的好地给换了回来,虽然朝廷内外“皆言不便”,但毕竟已时隔多年,镶黄和正白的旗民早已在各自所属土地上休养生息,安居乐业,现在突然要他们强行调换土地,他们自然怨声载道会起来反抗。可同属两黄旗的索尼和遏必隆却不予制止,反而默默地支持。

鳌拜

这时候,属于满洲正白旗的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隶汉军正白旗)的朱昌祚以及直隶巡抚王登联联名上书反对鳌拜强行换地之举:土地分配已久,旗人安居乐业,并且康熙三年的时候皇上已经下旨明令不许八旗再圈地,现在怎么能再行换地之举?可鳌拜就是来针对打压正白旗的,这没什么道理可言,说白了就是鳌拜所代表的两黄旗打压苏克萨哈,打压正白旗,以以进一步抬高两黄旗找了个由头罢了,于是鳌拜“坚奏苏纳海等应置重典”,而索尼、遏必隆不表态,等同于默默支持,势单力薄的苏克萨哈眼只能沉默不语,吃这个哑巴亏,最终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被鳌拜罗织罪名处死。所以鳌拜所做的这些事,虽然不能说索尼和遏必隆直接参与了,但起码他们不出来制止,纵容鳌拜胡作非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不光鳌拜本人罪大恶极,索尼、遏必隆虽然明哲保身置身事外也是脱不了干系的。

索尼父子

但毕竟索尼已身为太国丈,为了自身利益在以后的日子不受伤害,所以他将康熙的亲政的问题提上了日程。于是,在康熙六年三月,索尼联合其他三位辅助大臣鳌拜、苏克萨哈、遏必隆一同上疏请康熙亲政,康熙迫于当时的形势,为了政权稳固并没有马上答应。同年六月,索尼病死,原本排名最末位的鳌拜一下子就变成了首辅大臣,遏必隆明哲保身,一切都由鳌拜一人做主,失去制衡的鳌拜变成了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谓是权倾朝野。

无奈之下,苏克萨哈想了一个损招儿,他向康熙提出辞去辅政大臣之职并且要求去给先帝(顺治)守陵,这样以来鳌拜以及遏必隆就尴尬了,同是辅政大臣,苏克萨哈辞职了,鳌拜和遏必隆也得表个态吧?是同样辞职?还是继续干呢?

康熙羽翼未丰,为了稳固统治,只能牺牲苏克萨哈

鳌拜自然是不想放弃手中的大权,既然苏克萨哈辞职了,鳌拜就索性做了个“顺水人情”伙同大学士班布尔善诬陷苏克萨哈不欲归政,给他罗列二十四大罪状,将其处死。《清史稿》记载:“秋七月己酉,上亲政,御太和殿受贺,加恩中外,罪非殊死,咸赦除之。是日,始御乾清门听政。甲寅,命武职官一体引见。己未,辅臣鰲拜擅杀辅臣苏克萨哈及其子姓。癸亥,赐辅臣遏必隆、鰲拜加一等公”。

鳌拜剧照

康熙即将亲政,而一般皇帝亲政后就会大赦天下。这节骨眼儿上,鳌拜竟敢将堂堂辅臣、一品大员全家灭门,这是何其的狂妄残忍!可见索尼已死,鳌拜失去了制衡,遏必隆唯唯诺诺无所作为彻底将鳌拜的权势推向了顶峰,从此鳌拜一家独大、不可一世,即使是康熙亲自下的旨意,鳌拜也敢当面否决,不予执行。

那鳌拜真的有篡权夺位的野心吗?现代电视剧里有很多关于鳌拜身着龙袍,头戴皇冠,还和党羽们商量篡位称帝的场景。其实不然,鳌拜虽然权势滔天,架空康熙,代行皇帝之权,但说他想篡位这就有点冤枉他了,堂堂摄政王多尔衮权倾朝野七年都不敢取顺治而代之,何况鳌拜区区只是个辅政大臣?八旗旗主们可还掌握满清的精锐部队呢,要是鳌拜真的造反,别说其他旗主不答应,就镶黄旗本旗就会站出来反对。

苏克萨哈剧照

其实鳌拜只是贪恋权力,他太享受大权在握的感觉了,其实在他的骨子里,还是忠于朝廷,忠于康熙皇帝的,他只不过是想学后金八王议政那样,皇帝不能一个人说了算,其他权贵大臣也有发言的权力。或者说,他想学多尔衮控制顺治那样来控制康熙以达到自己专权的目的。只可惜鳌拜不是多尔衮,康熙也不是顺治,鳌拜的如意算盘最终还是打错了。

后来,康熙智擒鳌拜,虽然给他罗列了三十大罪状,但终究没有直接将其处死,而是圈禁至死。康熙晚年,饱尝世事沧桑已至暮年的康熙又下旨,称“鳌拜战阵功多,特追赐一等男”,而雍正皇帝继位也“赐鳌拜祭葬,复一等公,世袭罔替,加封号曰超武”。可见不但康熙和后世之君心里都明白鳌拜没有那么大的罪过,他只不过是掉进了权力的“陷阱”导致迷失自我,但对朝廷对皇帝的忠心是不可否认的。

鳌拜被擒拿

时隔多年之后,鳌拜最终被康熙和雍正给平反,那么作为四大辅臣当中最大的受害者苏克萨哈又如何呢?康熙八年,鳌拜败,诏以苏克萨哈虽有罪,不至诛灭子孙,此皆鳌拜挟仇所致,命复官及世爵,以其幼子苏常寿袭。由此可见,在康熙皇帝心中苏克萨哈也并不是完全无辜,是属于“有罪”之身,只不过处罚的过重而已。

所以不难得出结论,苏克萨哈之死并不是死于他和鳌拜的私人恩怨,怪只怪鳌拜、索尼和遏必隆都是两黄旗,而苏克萨哈曾依附于多尔衮又属于正白旗,如果苏克萨哈的辅政大臣之位换做是别人,恐怕照样也会被这帮两黄旗大臣罗织罪名杀掉,所以苏克萨哈的死,鳌拜首当其冲,索尼和遏必隆推波助澜,而康熙羽翼未丰,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这只不过是一场满八旗之间的政治谋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