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也是记载历史的一个载体,诗人们多数为了抒发自已的情怀对吗?

依蒙小诗


诗歌具有审美功用,但更为重要的是其现实功用。

必须要明确的一点是,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不管承认与否,时至今日,古典诗歌的价值要比现代诗歌重要得多。

那么,古典诗歌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呢?

“诗言志”传统下的家国情怀,与现代诗歌的歧路

从《诗经》开始,历经《楚辞》、汉乐府、新旧体诗歌,直到晚晴民国,甚至包含了一些早期的新诗歌,其实都是在“诗言志”这一传统下的。

它不同于今天简单地讴歌理想,而是作为对一位文人的现实评价依据而存在。看一个读书人是否有出息,从他的诗歌中就能知道。

所以,这种思想影响下,文人是不能随便作诗的。别看古人留下了那么多的作品,但除了身份特殊的诗人之外,可以说每一首都是经过千思熟虑才写出来的,一旦有一首诗歌出现问题,影响的是这个人生前、身后的名声。

那么,诗中所言的“志”到底是什么呢?

现在很难表述一个具体的概念,但有一些备选项一直被应用,比如“情怀”、“情志”、“理想”、“人格”等等。

但个人来看,最贴切的大概就是“情怀”了。

之所以说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也就在于这一点。古典诗歌所蕴含的是“情怀”,而现代诗歌所追求的是“情感”。

“情感”和“情怀”是必须要分清楚的概念。

我们拿中国第一个诗人——屈原来说,读他的《离骚》,其中对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对奸臣当道、君主昏庸的愤慨,这些都是属于“情感”的范畴;而其中蕴含的对楚国命运的忧虑、对楚国臣民的悲悯,这才是“情怀”。

不仅仅是这些爱国诗篇如此,陶渊明、李白、苏轼等抒写个人观感的诗歌同样如是。

比如李白诗中经常出现的“酒”、“月”、“剑”等等意象,对于理想的讴歌、志向的表露都是“情怀”,但对于人自由、洒脱等等天性的表露,就是“情怀”。

而现代诗歌中同样也有类似的作品,比如戴望舒《我用残破的手掌》、闻一多《红烛》等等耳熟能详的作品,其实也是沿着这样一个路线。一直到朦胧诗出现的一批作家,都没有放弃对“情怀”的追求。

而从之后的作品来看,往往表现的就是诗人个人的苦郁、悲欢,这是很私人化的“情感”。这就说明现代诗歌已经越来越变为私人宣泄的工具,而不是为广大群众发声、为家国天下呼吁,自然就不能被更多的人所接纳,诗路也越来越狭窄。

所以说,抒发自己情怀的多是古代诗人和心怀家国的近现代诗人,这样的诗歌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美感。

何为“诗史”?杜甫与吴伟业

诗歌除了对“情怀”的歌咏之外,还有另一重实际功用,那就是对历史的记录。

但值得注意的是,诗歌对于“历史”的记录方式与文章是不同的,这就是一直延续下来的“诗史”精神。

我们用两个获得过“诗史”称号的诗人来说明这种不同。

先来说说杜甫的“诗史”。

就像我们刚才说到的,诗是要表达诗人的“情怀”,那么诗中对于历史的记录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对历史的看法。

也就是说,“诗史”是主观的表述,而不是客观的记录。

比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以及《兵车行》等反映时事的作品,主要的内容不是记叙真实的历史案例,而是通过这一杜甫所遇到的个别现象来影射当时的社会的精神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所表现的“精神状态”其实也是杜甫在当时情境下的个人精神状态,带有着非常浓厚的个人色彩,只不过是与当时很多人的想法相似而已,并不是完全相同。

而到了明末清初吴伟业的时候,“诗史”的概念就更为清晰了。

吴伟业在其文章中讲,“诗史”为“史外传心之史”。非常明确地提出“诗史”的作用是整顿社会人心。

这在其代表作《圆圆曲》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这首诗的背景就是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殉国 ,吴三桂引异族入关,打着报君父仇的名号,利用将士国仇家恨换取自身在新朝的荣华富贵。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的行为归咎于为爱妾陈圆圆复仇,这种看法虽然在民间非常盛行,但并不被有识之士认同。但并不妨碍吴伟业以此“诛心”之言将吴三桂乱臣贼子的面目公之于众。

如果考之史事当可发现,吴伟业创作《圆圆曲》时,正是清廷竭力塑造吴三桂等人为忠臣勇士形象的时候,吴伟业的这一首《圆圆曲》在社会上激起了非常大的声浪,正天下之视听,让吴三桂等人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不得翻身。

可以看到,作为对历史的记录,“诗史”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对历史如实地记录,而是截取其中某一片段、某一情节作为依据,起到对社会人心整顿的作用。

而这就是“诗史”记史与“史书”记史最根本的区别。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待晓儿


诗的确是记载历史的一个载体,而且诗人们也的确多数是从抒发情怀的角度出发,来写诗,吟诗!成就了不朽的中国的诗词文化!当然也有许多有志之士,借诗喻物,抨击现实,,也是有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诗歌文化的形成与演变!


一、早期诗词文化《诗经》

诗词文化在中国之源远流长,要从周代、以及春秋战国时期说起,早期的《诗经》、《国风》、《楚辞》等等都是出自那个时期。

其中《国风》是收集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周代民歌。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十五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比如人们能够郎朗上口的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关关雉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等等等,这些让人抒发情感的古诗词,也均是出自那个时代创作者内心的声音,他们发自肺腑的吟出这样的句子,给生活带来了无限美好的可能。


二、诗词的鼎盛时期《唐诗》与《宋词》

《唐诗》里最脍炙人口的诗词当属李白的,因为我们几乎是从小学到初中就背着李白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以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长大的。而李白这些美妙的诗词,自然都是每当他思念家乡、或者是在旅行途中所见所感、又或者是与友人送别之时从内心抒发出的感慨而作。因此从李白的诗词角度上,抒情还是占了很大的程度。

但是也有的诗词却是威震国威的,比如非非喜欢的大将军岳飞的那首《满江红》就是这样一首。[ 宋代 ]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气壮山河的诗词,虽然内含悲壮的苍凉,但同时后面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却又给多少军官将士提升了士气,增加了无限的力量和家国情怀。只可惜了宋朝皇帝的昏庸和懦弱,让岳飞大将军蒙受不白之冤,白白受死!

宋词里我还欣赏的一位女词人当属李清照。她的诗词从少女时的婉约到成年后的香艳,以至于到最后中老年的悲壮,都有迹可循。

比如那首《夏日绝句》: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实际上是李清照当时隐喻她的公公和丈夫赵明诚一家,还有大宋朝的皇帝,弃兵逃跑,不过家国之危的一种悲愤的嘲讽。当然也是一种直抒胸臆的意思。不过更多的是讽刺和警告!


三、《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的又一新兴题材

那么说完唐诗宋词,我们在来说说《元曲》。也许很多人对《元曲》不是很了解。但其实《元曲》却更贴近现代的歌词,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因此而流传了下来。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让我们来欣赏一首《元曲》吧

《天净沙·秋思》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是不是很多人原来都会在情绪孤独失落的时候,吟出这首《天净沙·秋思》。但知道它是元曲的人大概并不多吧。

最后:通过非非给大家梳理的诗词发展脉络,大家是不是有一个简单的认识了。那么诗的确是记载历史的一个载体,而诗人们多数为了抒发自已的情怀,这种说法应该是给予肯定的。


非朱非墨


任何文学作品,其素材都来源于社会生活,经过作者的加工提练,融入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是发自肺腑的语言,是感情的迸发,内心的呼唤!诗歌也如此,如杜甫的《三离》,《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字字血,声声泪控诉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同时鞭挞了封建统治者鱼肉百姓,荒淫靡烂的生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圣的每首诗都是记录着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是当时历史的真实写照。故后人称之诗歌为《诗史》

有些抒情诗,作者也饱蘸生活的史料,激扬奔放,或讴歌,或鞭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故,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用诗的语言表达方式记载着历史,是毋庸置疑的!1





步兰香407


说得对。诗的种类很多,当然可以起到记载反映历史的作用。而多数作者用以抒情。

诗歌是从劳动呼号发展而来,古以不配乐为″诗″,配乐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

诗歌是一种高度集中反映社会生活、饱和着丰富的感情和想象、有着严谨的韵律回味、富有音乐美的一种文学体裁。

抒情诗歌更有明显的特点一一①反映社会生活高度集中;②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想象;③诗歌语言的″音乐美″;④给读者留下无穷回味等等。

语言简炼的诗歌却浸透着作者的情感,并与读者交融互动,没有时空限制、没有年纶痕迹、没有嘈杂的声音……却有着作者与读者发出的"共鸣″声……


全峰山


诗是作者内心感受的真情表达方式,无论是哪种体裁的诗作都是这样,感情不丰富的人是写不出好的诗词的,那么优秀的诗人需要具备哪些自身条件呢?我觉得优秀的诗人应该具备以下四个方面:

一、博学。一个诗人应该博览群书知识丰富,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量,眼界开阔,写诗句时用词才能准确到位。

二、丰富的个人经历。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大都个人经历曲折,跌宕起伏,生活经历异于常人,个人经历平淡得像白开水的人是很难写出优秀的诗句的。

三、超强的想像力。优秀的诗句往往用词相当夸张,联想丰富,出人意料之外。如伟大的诗人李白,至今都无人能超越他的想像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诗圣就是诗圣。

四、细腻的感情。诗词大都是作者的内心感受,所思所想所悟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没有丰富的感情,那用什么文字来感慨呢。用空洞的词句很难吸引别人的欣赏,唯有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才能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在优秀的诗人具备的四个条件中,具有感情色彩浓郁的诗应该属于上品,感情色彩犹如菜肴中的调味品,食之无味的诗词是没人喜欢的。





来自南通的龙卷风


记载历史史实的是《资治通鉴》、《史记》等类型的史书。诗歌是一种文学样式,虽然从内容上可以反映一些社会生活的历史,但并不等于真正的历史。

诗是诗人抒发情怀的载体。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今天人们创作的诗歌,无论哪一首,总是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诗人创作的激情都能充分的表现在诗歌语言中。或喜或忧,或伤或悲;或抒发家国情怀,或描绘爱情甜美;或歌咏田园风光,或赞叹自然山水,无一不是诗人真情实感的流露,否则,就不能称其为诗歌。


栖哈丶


言志抒怀。记载并书写历史,看唐诗宋词,它无不抱含人间万象,或激昂豪放,或婉约浅唱。那历史的回响里有金戈铁马踏过冰河的颤动,有家国情怀书塑的铮铮铁骨,有赤胆忠心所泣的一腔热血。

也有依红伴柳的儿女情长,有华丽婉约的红粉美酒,有追凭缅掉五十琴弦,有明月夜,短松冈上的凄楚悲凉。

更有宠辱不惊的淡定与从容,有去留无意,淡然超脱的快意人生……。

当下是一个追求物质享乐的时代。这个时代没有诗人,更设有诗,真真诗的时代已离我们远去。他们所谓诗,只不过是个人的孤惜白伶。没有赏玩者,便自己颁奖给自己。更有谌者还有打起了经典的主义。要知道,经典那是经过千年的大浪淘沙,经千万双智慧的眼睛,筛选出的不朽之作。你算那根葱,凭你也能挑出瑕疵。你那不是在白日,做着白日的白日梦。

一一一一白日依山尽,诗歌己远去……


龚彦生


诗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叙事诗以记人叙事为主,一般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显明的人物形象,通过选取某个事件中最紧要,最生动的情节和人物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用抒情的笔墨进行最简单的描写,从而表达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抒情诗以抒发诗人对人生的真挚感情为主,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丰满的人物形象。在抒情诗中,作者可以值抒胸臆,也可以借助对事件和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中华文化传播人


诗,不仅是记载历史层面的一载体,更不仅是诗人们多数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抒发自己的情怀。

诗:最重要的、更重大的是:传承、继承、开拓、发展中华优质、优秀、精华、精彩、精深、精髓的传统文化;诗是展现、展示、弘扬中华的人文精神,国家、国人的精神风貌。诗是中华民族国魂、国脉、国根、国情、国风、国色、国宝的具体表现和体现的特色形式与风格。诗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和伟大成就的结果。

诗:是中华文化一枝灿烂辉煌、绚丽多彩、万紫千红、永恒经典、璀璨夺目、艳丽迷人、光彩照人、巧夺天工的鲜花。

诗:是中华文化文学创作的摇篮、动力和源泉,是中华文化的文学高度浓郁、浓缩的精华、精髓。

诗:是中华民族开拓进取、启迪心智、弘扬励志的伟大宏图。

诗: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特别、特殊、特色所表现、所反映、所喜爱的情感和情调。

诗:是国人、文人、诗人,具体体现、展现和反映文学创作、写作水平、水准的技巧与风格、风情、风韵、风尚………

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递薪火、断往开往、永恒经典的心声………


袁聪


对的,诗也是一种文体,只是它的内容更加高度概括化,语言精炼化,但它记载历史的本质是不变的。

一个年代生活一代人,普通大众随着一个时代的消失这些人也就寞不做声地消失了。而诗人们却不是,他们有独道的,看穿时局的目光,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感同身受的情感也各异。

在多数情况下,诗人们借诗抒发自己的情怀。(国破山可在,城春草木深。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眼看着自己的国家被敌人攻破,百性留离失所,仅管如此,诗人仍然对国家的从振充满了信心。在抒发诗人情怀的同时,也清晰地记载一个时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