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这些藏鱼的“结构”,作钓才能心有成竹

到了一个陌生的水域作钓,是否心中总是充满问号,鱼会在哪里?每当你钓不到鱼的时候,是否只是把“空军”归结到这边鱼的密度太低。然而隔天别人过来作钓又是大有收获。你便再一次前去作钓,可是结果又是毫无收获,这次你不觉得鱼密度低了,而是今天天气不好。

在这样的时候你可曾思考和探索过那些我们肉眼不可触及的水下世界?本文分享自己多年的路亚经验,从以下几点入手分析:

什么是“结构”?鱼为什么喜欢躲在“结构”中?应该如何找这些水下“结构”?

玩过路亚的朋友应该对“结构”比较熟悉,但是一些新手朋友估计对“结构”一知半解,让我一起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结构”?

乱石堆和远处的桥墩均为“结构”

什么是“结构”?

一个水域中地理特征元素(包括水坝、沟壑、乱石、水中植物等)交替变化组成一个“结构”。我把“结构”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人为“结构”另一种为自然“结构”。

人为“结构”是由于人为的因素对水中的环境造成改变,这些改变使水域中新增了元素,便形成了人为“结构”。在水中建一座大桥,水中的桥墩便是水中的新元素,在平整的水底多了一个桥墩,大鱼便可在桥墩旁,伺机伏击小鱼。水中的养鱼的鱼排、停靠在岸边的船舶、停船的码头、沉船等这些可以供鲈鱼等伏击性鱼类都喜欢躲藏的地方。

桥墩是完美的“结构”

自然“结构”顾名思义是大自然形成结构:在水下的一些岩石结构、山体水库的断崖处,水深浅变化地方、水流急缓交界处、水下的沟壑,山体走势形成的台阶、水中的暗岛均是绝佳的自然“结构”。在这些“结构”中,时常都有猎食性鱼类的身影。

此为枯水区拍照,记录深浅交接“结构”位置,方便日后作钓

鱼为什么喜欢躲在“结构”中?

“结构”能为大鱼提供隐蔽和休息的环境,猎食性鱼类会停留的区域,首要的条件是能让它们感到安全。有的钓友可能会问,要是水底都比较平整没有乱石也没有深浅交接怎么办?在这种水域中,我们需要观察水上是否存在着较大面积的遮挡物的地方。就拿船停靠的地方为例,鱼会喜欢躲在船舶下面,因为鱼类喜欢在有遮挡物的地方游荡,遮蔽物既阻挡了光线的直射,也保持了合适的水温,其实这也是我们前文提到的人为“结构”,除了船舶码头外,绿色植物漂浮的地方,给小鱼小虾提供了很多的营养物质的同时也提供了氧气,营造了一种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这种地方不仅仅小鱼小虾多,猎食性鱼类也会经常在此捕获小鱼。所以不仅仅是路亚要选好结构,台钓更是如此。出门作钓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和实践。水面上的“结构”很容易寻找,那么水下“结构”我们该如何寻找这些标点呢?下面我分享下我的方法。

草区结构

应该如何找这些水下“结构”?

神秘的水下世界,我们虽然无法通过肉眼去观察。但是可以根据操作和经验去了解水下地形的变化。

在作钓前先使用卫星地图了解钓场环境,寻找水库的一些尖角,但是也不是随便一个尖角都值得你去作钓。以下图为例,一号尖角会优于二号尖角。因为一号尖角是由山体一直延伸到水中,会有一段较长的深浅交接的“结构”。而二号尖角的深浅交接位置只有短短的一截,可能再向前一点就是几十米深。还可以通过等高线地图去观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排列越密,说明地面坡度越大,尽量找一些等高线排列稀疏的尖角位置

用卫星地图选择结构

到了实际的水域现场,我们可以先去问一下周围的人或者钓鱼的人,问下这个地方的水情和鱼情。尽可能地从当地人口中获得一些有利于作钓的资讯。通过自己在卫星地图和等高线地图的大致了解,还有当地人的资讯。开始实地观察,不用急着去作钓,多看看周围的水域,寻找下哪里的岸边有乱石(一般岸边的乱石堆会延伸到水下)。结合自己的经验做出初步的判断,寻找作钓的“结构”。

“结构”区

我们可以通过使用“快调性”的路亚竿配合铅坠托底,去感受水下地形的变化和地质环境。“快调性”的竿子能够更快反馈信息,有利于我们捕获水下的信息。通过这样的流程,对于水下的地形结构变化的判断更加的准确了。

知其所以然,钓鱼很简单

掠食性鱼类会经常待在这些“结构”中。但是温度、阳光等因素会改变他们所在的水层以及距离结构的远近。下次我将写一篇在不同的温度和阳光下,鱼会在哪里?有兴趣的可以留意下。感谢你花这么多时间把文章看完,劳烦您给阿森点赞下,欢迎钓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