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趣味多第40期:隋唐风云之大唐皇帝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历14世,传21帝,享国289年。

除了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君主,更出了一个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武则天。因唐朝皇室姓李,故又称李唐,唐朝又与隋朝一脉相承,史学家称之为“隋唐”。

【历史由来】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隋朝在大业年间,由于隋炀帝杨广滥用国力与三征高句丽的失败,导致隋末发生民变。李渊见天下大乱,隋朝灭亡的形式不可扭转,于是生出取而代之的念头。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唐国公李渊于晋阳以尊隋之名起兵,一路势如破竹,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义宁二年(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死,五月,杨侑禅位于李渊,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国号“唐”,改元武德,定都长安,隋朝灭亡。杨侑降为酅国公,置居长安,次年五月去世。此后,李渊册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

唐朝皇族出自陇西李氏,一说十六国的西凉开国君主李暠是其远祖,在当时李氏家族也是北魏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陇西李氏从秦代开始就是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涌现过西汉飞将军李广和秦国名将李信等著名将军。而《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则称唐朝皇族李氏是李耳(老子)的后代。北周时期,奉行关陇集团的本位政策,李氏被赐胡姓“大野氏”。北周末年,隋文帝恢复其为李氏。

李渊入主关中前,先派人吹捧瓦岗军李密,使其成为中原的屏障。入主关中后派李世民平定西北金城的薛举、薛仁杲,派唐使安兴贵、安修仁生擒武威的李轨。公元620年,派李世民击败入侵河东的刘武周、宋金刚,而后洛阳郑帝王世充与河北夏王窦建德联合抗唐。公元622年,李世民击溃联军,俘窦建德,王世充投降。窦建德的余部刘黑闼也被李建成击溃,河北至此平定。公元621年,割据江陵的萧铣被李靖、李孝恭率军平定。翌年,岭南地区冯盎降服,又虔州林士弘死,至此唐朝初期基本统一汉地。公元623年,辅公祏率杜伏威余部在丹阳反唐,隔年被唐军俘杀。

唐朝沿用隋朝官职制订三省六部制,主要机构有三省、六部、一台、五监、九寺。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细说下唐朝皇帝

唐高祖李渊 → 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宗李治 → 唐中宗李显 → 唐睿宗李旦→ 武则天(武周)→ 唐中宗李显(重祚)→唐少帝李重茂→唐睿宗李旦(重祚)→唐玄宗李隆基 → 唐肃宗李亨→ 唐代宗李豫 → 唐德宗李适→ 唐顺宗李诵→ 唐宪宗李纯→ 唐穆宗李恒 → 唐敬宗李湛 → 唐文宗李昂→ 唐武宗李炎→ 唐宣宗李忱→ 唐懿宗李漼→ 唐僖宗李儇 → 唐昭宗李晔→ 唐哀帝李柷

1.【唐高祖李渊】(公元566年-公元635年6月25日)

公元618年-公元626年在位,共8年。唐朝的开国皇帝,年号武德。历北周→隋朝→唐朝。字叔德,生于长安 。公元566年出生陇西成纪,出身于北周的贵族家庭,他是唐国公李昞第四子,七岁以嫡子身份袭封唐国公爵位。因隋文帝独孤皇后是其姨母,得隋文帝垂爱,历千牛备身,谯、陇、岐三州刺史。大业九年(公元613年),迁卫尉少卿。

隋炀帝征高句丽,督运粮草于辽东。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率兵击破毋端儿起义军于龙门。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率兵御突厥,屡捷。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升任太原留守。时隋朝土崩瓦解,李渊与李世民等于五月杀副留守王威、高君雅,起兵晋阳。建大将军府,与李建成、李世民等率兵3万南下。攻克霍邑,斩宋老生;又招降关中孙华起义军。十一月,攻取长安。立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改元义宁,自为大丞相,封唐王。次年五月,隋炀帝被杀后,逼杨侑让位,自立,国号唐,建元武德。

即位不久,命秦王李世民率兵击败割据陇西的薛举之子薛仁杲。武德二年(公元619年)至三年,遣世民率兵东渡黄河,击退了刘武周、宋金刚。又命世民东击据洛阳称帝的王世充,四年,击灭援救王世充的窦建德,迫降王世充。此后各地农民起义军及地方割据势力相继被剪除,从而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玄武门之变后,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八月,传位于李世民,自称太上皇。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6月25日,李渊病逝,享年69岁,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上元元年(公元674年)改尊号为神尧皇帝。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上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朝代故事:玄武门之变。

李渊创下的两个历史之最:他是历史上称帝最快、统一最快的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超过了其他所有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在玄武门之变后,被迫将皇位传给李世民,退位称太上皇,他的管理为贞观之治打下了基础。

在官僚制度上李渊基本上使用了隋朝的制度。在农业方面他颁布均田制,将田地平等地分配给农民。对绢税他也做了调节,减轻了受田农民的负担。在法律上他废弃了隋炀帝的许多苛政,修订了唐律。李渊的管理和政策为李世民「贞观之治」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2.【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说公元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

公元626年-公元649年在位,共23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年号贞观。他的名字意思是“济世安民”,生于武功之别馆(今陕西武功),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晚年著《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其中总结了他一生的政治经验,也对自己的功过进行了评述。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52岁,谥号:文皇帝,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朝代故事:贞观之治。

3.【唐高宗李治】(公元628年-公元683年)

公元649年-公元683年在位,共34年。唐朝第三位皇帝,字为善,祖籍陇西成纪,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与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为同母兄弟。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六月,李治出生于东宫丽正殿。贞观五年(公元631年)被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太子李承乾与四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由于他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 ,史称“永徽之治”。高宗还在废立皇后问题上坚持自己的主张,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扰。显庆五年(公元660年)以后,高宗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武皇后乘机开始参与国家大事。高宗的健康状况不佳,政权由高宗向武则天手中转移的趋势逐步形成。唐高宗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公元657年)、灭百济(公元660年)、灭高句丽(公元668年)。高宗时期唐朝版图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唐高宗去世,享年55岁,谥号:天皇大帝。庙号高宗,葬于乾陵。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增谥为天皇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再增谥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作为一个唐朝的皇帝,李治是幸运的,因为,他继承了父亲太宗的辉煌基业。由于他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 ,史称“永徽之治”。但是对于他个人的帝王生涯来说,“子承父业”同时又是不幸的。当人们观察他的时候,首先看到的往往是太宗以及贞观之治的耀眼光环;既而在他身后又是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武则天,在他们两人并驾齐驱的时候,又总是被武则天抢占了头筹。

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李治的帝王生涯几乎只能用"无所作为"来评价,一生的政绩实在乏善可陈。最被低估的皇帝唐高宗李治成就仅次于唐宗宋祖。

4.【唐中宗李显】(为武后所废)(公元656年-公元710年)

公元683年12月-公元684年2月和公元705年正月-公元710年5月在位,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半。唐朝的第四和第六位皇帝(假如武则天不被算为唐朝皇帝的话),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一开始他被封为周王,后来改为英王。他的两位哥哥李弘和李贤的太子地位被废黜后李显成为太子,并以太子在高宗死后于继位。

李显继位后打算建立一支自己的力量与武则天抗衡。他的主要支持人是他的皇后韦皇后的亲戚。他打算将韦皇后的父亲韦元贞提拔为侍中,遭到武则天亲信裴炎的反对。李显怒下说,假如他愿意,可以将天下给韦元贞。武则天以此为借口将他废黜。公元684年,光宅元年,李显被贬为庐陵王,软禁在均州和房州。

公元699年,武则天将李显重新立为太子。

公元705年,神龙元年,迫于大臣和将军的威胁,武则天将皇帝位传给李显。李显恢复唐为国号。李显对与他患难与共的韦后非常信任,与她同参朝政,将她的父亲封王,她的女儿安乐公主也得参政,获大权。安乐公主希望李显能将她立为皇太女,以继他的帝位,韦后这时也对他越来越不看在眼中了,希望学武则天般当皇帝。

公元710年,景龙四年,有人指责韦后乱淫,韦后怕李显这次追究,于是与安乐公主一起决定将他毒死。 时年54岁,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庙号中宗,葬于定陵。李显死后,韦后不久就被李隆基所杀。

唐中宗李显是一代女皇武则天的亲生儿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即皇帝位,武后临朝称制。因为母亲的权力欲极强,在他当了皇帝不久,便被废了。武则天病死后,李显二度登基。李显虽然继位,但他生性懦弱,根本不是块做皇帝的料。正是中宗的软弱,这也给韦氏有了效仿武则天压皇位的想法,并在公元710年,和女儿共同毒杀李显,立李重茂为少帝。因为他本人是皇帝,他老爸是皇帝,他弟弟是皇帝,他儿子是皇帝,他侄子是皇帝,更要命的是他妈也是皇帝,于是历史给了他一个很光耀的名字:六味帝皇丸。

5.【唐睿宗李旦】(为武后所废)(公元662年6月22日-公元716年7月13日)

公元684年-公元690年和公元710年-公元712年在位。前后两次登基,共在位八年余,但真正掌权仅有两年。唐朝第五位皇帝,初名李旭轮、李轮。龙朔二年(公元662年),生于长安。谦恭好学,精通书法,历封殷王、冀王、相王、豫王,领洛州牧。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则天第四子,唐中宗李显是其同母兄长。

嗣圣元年(公元684年),登基即位后,皇太后武则天垂帘听政。武周建立后,降为皇嗣,复封为相王,囚禁于宫中。参与神龙政变,实现大唐光复。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平王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后,再次成为皇帝。宠信太平公主用人干政,与皇太子李隆基争权。先天元年(公元712年),禅位于第三子李隆基,成为太上皇,把持朝廷大政。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病逝,享年54岁。谥号: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庙号睿宗,葬于桥陵。

唐睿宗李旦生活在唐朝中央政权斗争最为残酷复杂的时代。他的父母都当过皇帝,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只有他和其兄长唐中宗有此经历。他本人当过皇子,亲王,皇嗣(候补性质的皇太子),皇太子,皇帝,太上皇,还被建议过担任皇太弟,其中皇帝是当了两次,中间间隔20年。这份经历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李旦前后两次登基,一共在位八年,真正掌权仅有两年。

武周时期皇帝

6.【武周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12月16日 )

公元690年-公元705年在位,共16年。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自名武曌(zhào) ,取意:日月当空。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她的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她是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的母亲。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与汉朝的吕后并称为“吕武”。武则天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岁时,进入后宫,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封昭仪,后为皇后,尊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武则天在位前后,大肆杀害唐朝宗室,兴起“酷吏政治”。但她“明察善断”,多权略,能用人。又奖励农桑,改革吏治,重视选拔人材,所以使得贤才辈出。晚年逐渐豪奢专断,渐生弊政。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其退位。中宗恢复唐朝后,为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其后累谥为“则天顺圣皇后”。

作为中国唯一的女皇,在其统治数十年间,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武则天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革除时弊,发展生产,完善科举,破除门阀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顺应历史潮流,大刀阔斧改革的历史功绩相比,难以同日而语。历史功绩,昭昭于世。在经济上,武则天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提出薄赋敛、息干戈、省力役等主张以保障农时;在其执政的半个世纪中,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户口大量增加。在军事上,武则天时期基本维持了唐朝的疆域和地位。

唐朝中期皇帝

7.【唐中宗李显(重祚)】(公元656年-公元710年),公元705年-公元710年在位,共5年。705年,武氏去世,唐中宗复位,公元710年,中宗被毒杀。

8.【唐少帝(唐殇帝)李重茂】(公元695年-公元714年)

公元710年,在位1个月,唐中宗李显第四子,生母不详。圣历三年(公元700年),封北海王,后进封温王。 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唐中宗李显被毒死后,韦后立时年仅16岁的李重茂即位想重演武氏的故事,形同傀儡,实权均属韦后。李隆基(唐玄宗)杀韦后,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联合废掉了李重茂,并将李重茂赶出长安, 景云二年(公元711)李重茂改封襄王,开元二年(公元714)转为房州刺史。同年七月去世,谥号殇皇帝。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广武王李承宏在吐蕃帮助下于长安称帝,上李重茂庙号曰恭宗。

公元710年6月,李隆基杀韦太后,与太平公主、内苑总监钟绍京等人策划拥立李旦复位,李重茂毫无知觉。甲辰日,李重茂照例出视早朝,登上宝位就座。等到大臣们到齐,太平公主大声说道:“嗣君(指李重茂)准备让位给叔父(指李旦),各位大臣以为如何”。大臣们事先早已与太平公主通气,齐声赞成,说理应立长君。太平公主走到李重茂面前高声说道:“人心已经都归向相王,这已经不是你这小孩子的座位了,快快下来吧”李重茂木然呆着,不知所措。太平公主上前,一把将他拖下皇座。李旦走上皇座坐下,李重茂只得含泪走到下首站着,被降封为温王,又改封楚王。史称唐殇帝,又称唐少帝。

9.【唐睿宗李旦(重祚)】(公元662年-公元716年)公元710年-公元712年,共2年。

10.【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9月8日-公元762年5月3日),

先天元年(公元712年)至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在位,共44年。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 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朝代故事:开元之治、安史之乱。

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通晓音律,仪表雄伟俊丽。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历任卫尉少卿、潞州(今山西长治)别驾。 唐隆元年(公元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且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埋下了唐朝中衰的伏笔。从此唐朝由鼎盛时期转入衰弱时期。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葬于金粟山,名为泰陵。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清朝为避讳康熙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11.【唐肃宗李亨】(公元711年2月21日-公元762年5月16日)

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在位,共6年。初名李嗣升,又名李浚、李玙、李绍,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是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

李亨初封为陕王,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徙封忠王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被立为太子。安史之乱起,被玄宗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使,负责平叛。唐玄宗西逃,他在马嵬坡为百姓所留,与玄宗分道,北上至灵武。至德元年(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尊父亲玄宗为太上皇,他命郭子仪与李光弼等讨安史,先后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六月和十月收复长安、洛阳两京。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李亨病危,张皇后想废除皇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李辅国、程元振出兵保护太子李豫,逮捕张皇后、李系等人。 当夜唐肃宗病死,时年52岁。庙号肃宗,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葬于建陵。

唐肃宗李亨可以说是大唐帝国由繁荣昌盛转向衰落的见证者。他是唐朝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他登基之日,正是安史叛军攻陷两京之后。而当他的生命走上终点病逝长安之时,安史之乱仍未荡平。他送走了避乱出逃的父亲唐玄宗,又和唐玄宗在13天内先后永诀人寰,为大唐帝国的盛衰荣辱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和耐人寻味的一幕。

12.【唐代宗李豫】(727年1月9日-779年6月10日)

公元762年-公元779年在位,共17年。初名李俶,唐肃宗李亨长子,唐朝第八位皇帝(不计武则天和唐少帝)。

原封广平王,后改封楚王。安史之乱中,以天下兵马元帅名义先后收复长安、洛阳。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被立为皇太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即位。次年,安史之乱平定。李豫在位时期,改革漕运、盐价、粮价等,实行了安定社会,发展生产,“以养民为先”的财政方针。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李豫崩逝,享年54岁。谥号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葬于元陵。

唐代宗是唐朝历史上第一个以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安史之乱中,以天下兵马元帅名义先后收复长安、洛阳。唐代宗即位之初,正当安史叛军最后垂死挣扎的关键时刻,为了早日平定叛乱,结束动荡的局面,唐代宗对安史降将实施了姑息政策,以致形成了河北藩镇割据的局面,给继承者遗留下了难以彻底消除的祸患。唐代宗面临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历史赋予他的任务,十分艰巨。其主持朝政多年,从政绩上看,有功也有过,但总的看功大于过,基本上应该肯定,他的功和过,受到他生活的社会历史条件,他的一生多彩多姿,,既有弛骋疆场,威武状观的经历,也有政治舞台上角逐的风风雨雨,他又以多情的天子著称于唐代诸帝。

13.【唐德宗李适Kuò】(公元742年5月27日-公元805年2月25日)

公元779年6月12日-公元805年2月25日在位,共27年。唐代宗李豫长子,唐朝第九位皇帝(不计武则天和唐少帝)。

李适初封奉节郡王。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担任天下兵马元帅,改封鲁王、雍王,在名义上统军平定安史之乱。次年拜尚书令。广德二年(公元764年),被立为皇太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李适即位。

李适在位前期,以强明自任,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用杨炎为相,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颇有一番中兴气象。后任用幸臣卢杞等,并在全国范围内增收间架、茶叶等杂税,致使民怨日深、政局转坏。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发动削藩战争,开启四镇之乱,两年后“泾原兵变”爆发,李适相继出逃奉天、梁州,依靠宰相李泌及大将李晟等平乱。执政后期,他委任宦官为禁军统帅,对藩镇多事姑息,导致淮西势力增强,但总体局势较为安定。李适在位时期,对内先导古文运动;对外联合回纥、南诏,打击吐蕃,成功扭转对吐蕃的战略劣势,为“元和中兴”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虽有人称之为“中兴之治”,但并没有特别显著的成就。唐德宗李适也是一个饱尝战火的洗礼和考验的唐朝皇帝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唐德宗李适于会宁殿驾崩,享年64岁。谥号神武孝文皇帝,庙号德宗,葬于崇陵。

李适善属文,尤工于诗。《全唐诗》录有其诗。

14.【唐顺宗李诵】(公元761年1月8日-公元806年2月11日),

公元805年在位,在位8个月。唐德宗李适长子,唐朝第十位皇帝(不计武则天和唐少帝)。朝代故事:永贞革新、永贞内禅、八司马事件。

李诵初封宣城郡王,后进封宣王,公元779年立为太子。公元805年,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继位,是为唐顺宗。同年八月,禅位给太子李纯,自称太上皇。次年李诵驾崩,享年46岁。谥号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庙号顺宗,葬于丰陵。

在唐朝皇帝中,唐顺宗李诵是特征颇为鲜明的一位。第一,位居储君时间最长。唐顺宗是以长子被立为皇太子,由于父亲唐德宗在位时间长,他做太子的时间长达26年。第二,在位时间最短。唐顺宗在位期间,没有以皇帝身份过一个新年。即位当年的新年,他就已经是太上皇了。算起来,唐顺宗在位时间还不足200天,在整个唐朝皇统体系中,他是在位时间最短的一位了。第三,唐顺宗在如此短暂的帝王生涯中,还做了太上皇。这不仅是唐朝皇帝中,恐怕也是历史上所有皇帝中进入太上皇角色最快的皇帝了。第四,儿子数量多。唐顺宗有27个儿子等。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立为皇太子。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即位,改元永贞。任用王伾、王叔文为翰林学士,在韩泰、韩晔、柳宗元、刘禹锡、陈谏、凌准、程异、韦执宜等人支持下,从事改革德宗以来的弊政,贬斥贪官,废除宫市,停止盐铁进钱和地方进奉,并试图收回宦官兵权,史称“永贞革新”。不久患中风。同年八月,宦官俱文珍等勾结部分官僚和藩镇,逼其退位,传位于太子李纯,贬王伾等人,史称“永贞内禅”。又贬斥韩泰等八人,史称“八司马事件”。次年病死,一说被宦官杀害。

15.【唐宪宗李纯】(公元778年3月17日-公元820年2月14日),

公元805年-公元820年在位,共15年。唐德宗李适孙子、唐顺宗李诵长子。本名李淳,陇西成纪人。唐朝第十一位皇帝(不计武则天和唐少帝)。朝代故事:元和中兴。

贞元四年(公元788年),册封广陵郡王。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立为太子,改名李纯,监国理政。 同年八月,继承皇位。

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勤勉政事,力图中兴,从而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重振中央政府威望,史称“元和中兴”。他抓住时机采取了干预的政策。但在一开始情况似乎并不显得对他有利。在顺宗时期出现的不和以后,朝廷尚需恢复和谐关系,而地方政府广泛的行动回旋余地已成为全帝国被人接受的准则。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驾崩于大明宫中和殿,享年43岁。 谥号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庙号宪宗,葬于景陵。

唐朝晚期皇帝

16.【唐穆宗李恒】(公元795年7月26日-公元824年2月25日)

公元820年-公元824年在位,共4年。唐宪宗李纯第三子,唐宣宗李忱异母兄,母为懿安皇后郭氏。原名李宥,唐朝第十二位皇帝(不计武则天和唐少帝)。

贞元十一年,生于大明宫别馆,封建安王。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加封遂王。元和五年(公元810年),领彰义军节度大使。惠昭太子李宁逝世后,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册立李宥为皇太子,改名李恒。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崩,宦官梁守谦拥立李恒登基,是为唐穆宗。

在位期间,宴乐过多,畋游无度,不留意天下之务。荒于朝政,奢侈放纵,措施不当,导致河北三镇再度背叛,直到唐朝灭亡。所任宰相萧俛、段文昌缺乏远见,认为藩镇已平,应当消兵。不久,河朔三镇复叛,躲藏军士纷纷归附三镇。朝廷内宦官权势日盛,官僚朋党斗争剧烈。使唐宪宗的“中兴”局面完全丧失。后服长生药而死。

长庆四年(公元824年),驾崩于寝殿,在位五年,年仅30岁,葬于光陵,谥号为睿圣文惠孝皇帝。

17.【唐敬宗李湛】(公元809年7月22日-公元827年1月9日)

公元824年-公元826年在位,共2年。唐穆宗李恒长子,唐文宗李昂和唐武宗李炎异母兄,母为恭僖太后王氏。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朝第十三位皇帝(不计武则天和唐少帝)。

元和四年,生于大明宫别殿。元和十五年,父亲李恒即位,是为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三月,加封景王。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册立为皇太子。四年(公元824年),唐穆宗逝世后,即位于柩前,时年十六。

即位后,只知在后宫嬉戏,奢侈荒淫,沉迷击鞠,喜欢半夜在宫中捉狐狸(打夜狐),史称“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根本不把国家大政放在心上,他的游乐无度较之其父穆宗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宦官王守澄把持朝政,勾结权臣李逢吉,排斥异己,败坏纲纪。导致官府工匠突起暴动攻入宫廷的事件。宝历二年,为宦官刘克明等所弑,年仅18岁。谥号睿武昭愍孝皇帝,庙号敬宗,葬于庄陵。

18.【唐文宗李昂】(公元809年-公元840年)

公元826年-公元840年在位,共14年。唐穆宗第二子,唐敬宗之弟。唐朝第十四位皇帝(不计武则天和唐少帝)。朝代故事:甘露之变。

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被宦官王守澄等拥立为帝。郁郁病死,时年32岁,谥号:元圣昭献孝皇帝,葬于章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之天乳山)。朝代故事:甘露之变。

在位期间,朝臣朋党相互倾轧,官员调动频繁,政权甚至皇帝的废立生杀均掌握在宦官手中。后起用李训、郑注等人,意欲铲除宦官。大和九年(公元835年),李训引诱宦官参观所谓“甘露”,企图将其一举消灭,但事情败露,反而导致宦官大肆屠杀朝官,史称“甘露之变”。事后,文宗更被宦官钳制,慨叹自己受制于家奴,境遇不如汉献帝。执政期间政治黑暗,官员和宦竖争斗不断,是唐朝社会走向没落的转型时期,唐文宗本人也形同傀儡,最后抑郁而死。

19.【唐武宗李炎】(公元814年7月1日-公元846年4月22日)

公元840年-公元846年在位,共6年。唐穆宗李恒第五子,唐敬宗李湛和唐文宗李昂异母弟,母为宣懿皇后韦氏。本名瀍,临死前十二天改名炎。唐朝第十五位皇帝(不计武则天和唐少帝)。朝代故事:会昌法难。

性情沉毅,雄谋勇断。初封颍王,拜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吏部尚书。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唐文宗病重,宦官将领仇士良和鱼弘志矫诏废黜皇太子李成美,拥立李瀍为皇太弟。唐文宗去世后,李瀍即位为帝,年号会昌。知人善任,倚重宰相李德裕,澄清吏治,发展经济,改革积弊,削弱宦官、藩镇和僧侣地主的势力。会昌三年(公元843年),昭义节度使刘从谏死后,从子刘稹企图袭位割据。唐武宗采纳李德裕的建议,命诸道出兵征讨,最终刘稹遇害,叛乱平息。会昌五年(公元845年),鉴于寺院经济泛滥,损害国库收入,在道士赵归真的鼓动和李德裕的支持下,下令拆毁佛寺,派出御史分道督察,没收大量寺众土地,成为毁佛运动的“三武一宗”之一,从而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税源兵员 。由于毁佛成功,从而扩大了唐朝政府的税源,巩固了中央集权。武宗灭佛,历史上称为“会昌法难”,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灭佛合称“三武之厄”。

在位期间,对内打击藩镇和毁佛运动,对外击败回鹘,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度呈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 唐武宗信仰道教,服食长生丹药。

会昌六年(公元846年),驾崩于含风殿,享年32岁,谥号:至道昭肃孝皇帝,庙号武宗,葬于端陵。

20.【唐宣宗李忱(chén)】(公元810年-公元859年)

公元846年-公元859年在位,共13年。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异母弟,唐武宗李炎的叔叔。初名李怡,唐朝第十六位皇帝(不计武则天和唐少帝)。

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封光王。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唐武宗死后,李忱为宦官马元贽等拥立,登基为帝 。李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喜读《贞观政要》。李忱努力仿效唐太宗,以“至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为座右铭。他将《贞观政要》书于屏风之上,每每正色拱手拜读。

在位期间,整顿吏治,并限制皇亲和宦官,将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 。对外关系上,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尤其是收复河湟,这是安史之乱后,唐对吐蕃的重大军事胜利之一。李忱在位时,国家相对安定繁荣,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李忱性格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所以直至唐亡,百姓仍思咏他,称其为“小太宗”。唐宣宗时代,帝国虽然称不上是太平盛世,但起码也算是承平之局。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八月,李忱因服长生药中毒,于大明宫驾崩,享年50岁,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葬于贞陵。后加谥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李忱工诗,《全唐诗》录有其诗六首 。

21.【唐懿宗李漼】(公元833年12月28日-公元873年8月15日)

公元859年-公元873年在位,共14年。唐宣宗李忱长子,母为元昭皇太后晁氏。初名李温,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第十七位皇帝(不计武则天和唐少帝)。

唐懿宗是唐朝最后一个以长子即位而且是最后一个在长安平安度过帝王生涯的皇帝。然而,大和七年,生于籓邸。器度沉厚,姿貌雄杰,初封郓王。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唐宣宗驾崩后,在宦官王宗实拥立下监国。即位之后,年号咸通,励精图治,延纳谠言。洞晓音律,犹如天纵。统治后期,游宴无度、骄奢淫逸、任人不能、奉迎佛骨,导致浙东、安南、徐州、四川相继发生动乱,内部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丧失了“大中之治”的成果。唐朝政局更加风雨飘摇。把宣宗在位期间重新点燃起来的一点希望之光彻底熄灭了。

咸通十四年,因病去世,终年四十一,谥号昭圣恭惠孝皇帝,庙号懿宗,葬于简陵。

22.【唐僖宗李儇xuān】(公元862年6月8日-公元888年4月20日),

公元873年-公元888年在位,在位15年。初名李俨,唐懿宗李漼第五子,母惠安皇后王氏。唐朝第十八位皇帝(不计武则天和唐少帝)。朝代故事:黄巢起义。

唐懿宗病重弥留之际,李儇在宦官的支持下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李儇,并于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七月二十日,在唐懿宗驾崩柩前即位,当时唐僖宗12虚岁,是整个唐朝即位年龄最小的皇帝。政事全交给宦官田令孜掌握,自己却玩物丧志。文德元年(公元888年)死于长安,终年27岁,死后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葬于靖陵,庙号僖宗。

唐僖宗生活的年代是唐王朝各种矛盾空前激化的年代,大唐帝国已经不可避免走向灭亡。因此不管僖宗是否贤明,他也不能扭转不利的局面。很遗憾,相比于好似骄奢天子的父亲懿宗,僖宗的腐败程度不仅没有减少,乾符年间以来的统治反倒黑暗了几分。由此,王仙芝和黄巢起义的原因也就变得非常好解释。僖宗生于深宫,宦官拥立为帝,虽其天资禀赋高超,然并无治国之道,光启之后虽打算励精图治,摆脱宦官,重振唐威,但为时已晚,唐王朝已经支离破碎。

23.【唐昭宗李晔】(公元867年3月31日-公元904年9月22日)

公元888年-公元904年在位,共16年。唐懿宗李漼第七子,唐僖宗李儇之弟。初名李杰,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第十九位皇帝(不计武则天和唐少帝)。

攻书好文,尤重儒术,神气雄俊。初封寿王,领幽州大都督。文德元年(公元888年),在杨复恭拥立下即位。当时,大唐帝国在农民起义打击下分崩离析。于是,唐昭宗尊礼大臣,励精图治,希望恢张旧业,号令天下。即位之始,制订出一套适应形势的统治方略,发动平定四川陈敬瑄与河东李克用的战争,最终消灭了田令孜,重挫了李克用。但是,中央禁军折损大半,国力兵员不足,坐视宣武节度使朱温实力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中原霸主,为唐朝灭亡埋下了祸根。

此后,唐昭宗一直受制于宦官、李茂贞与朱温。天祐元年(公元904年),为朱温所弑,时年三十八,谥号圣穆景文孝皇帝,庙号昭宗,葬于和陵。

和许多朝代的末代皇帝一样,昭宗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亡国之君。他颇想有番作为,整顿内政,想对藩镇采取强硬态度。他杀了宦官杨复恭,虽然没有彻底改变宦官的拥兵地位。但也打击了宦官。昭宗虽然有心,但唐朝此时已经积弱难返,回天无力。纵观昭宗的一生,他颇想有番作为,整顿内政,但是事与愿违,大唐事实上早已经支离破碎,任何一个手中有些兵力的藩镇几乎都能随心所欲地置大唐于死地,昭宗所做的,只是勉强使大唐多存在了几年而已。

24.【唐哀帝李柷】(公元892年-公元908年)

公元904年-公元907年在位,共3年。原名李祚,唐昭宗李晔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

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封辉王。天复三年(公元903年),授任开府仪同三司、充诸道兵马元帅。天祐元年(公元904年),唐昭宗遇害后,蒋玄晖假传遗诏拥立李柷即位。在位期间,并无实权,一切政事由朱全忠决策。

李柷在位3年后被废,次年被鸩杀,葬于温陵,终年17岁。后唐明宗李嗣源追谥其为“昭宣光烈孝皇帝”,但庙号“景宗”未被采用,故后世称其“唐哀帝”或“唐昭宣帝”。

唐哀帝当国,一切政事都由朱全忠决策。他即位以后甚至都没有改元,一直在使用“天佑”年号。然而,不幸的是,天不佑唐,大唐帝国近300年的基业注定要在他手里倒塌了。天复四年(公元904年),朱温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毁掉长安城,不久杀死立昭宗,立李柷为帝,是为唐哀帝,他不过是藩镇手中的一个傀儡皇帝。天祐二年(公元905年),掌握实际权力的梁王朱温(朱全忠)见废帝灭唐时机已到,便先将唐朝朝臣全部杀光(见白马驿之祸),接着在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又逼李柷禅位,降为济阴王,代唐称帝,改名朱晃,是为梁太祖,建国号“大梁”,史称“后梁”,改元“开平”。

至此,立国总计289年、传21帝的大唐王朝灭亡,中国进入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又一次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后记】

关中十八唐帝陵:大唐帝国共经历21位帝王,除唐昭宗的和陵位于河南偃师、唐哀帝李柷的温陵位于山东菏泽外,其余十九位帝王陵墓(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乾陵)都位于陕西的关中。自高祖李渊开始,唐代二十座帝王陵中的十八座帝陵成扇形状分布于关中北部的台原与崇山之间,横跨陕西省富平县、蒲城县、三原县、泾阳县、礼泉县、乾县六县,包括献、昭、乾、定、桥、泰、建、元、崇、丰、景、光、庄、章、端、贞、简、靖等十八座唐代帝王陵墓,被称为“关中唐十八陵”。

【自立皇帝(不被后世承认)】

李承宏(广武王),生卒年代不详,为章怀太子李贤之孙,邠王李守礼之子,金城公主的兄弟,本为广武王,一名承宠。宝应2年(公元763年)十月,吐蕃军队趁唐朝内乱而短暂占长安,唐代宗出逃,吐蕃立其为帝。后唐将郭子仪收复长安,代宗回到长安,将他废黜,流放华州。李承宏不久死去。

李悟 (绛王)(?-公元826年),本名李寮,唐宪宗之子,母不详。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封为文安郡王,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进封绛王。七年,改名李悟。宝历二年十二月八日,刘克明与苏佐明等共同谋害死十八岁的唐敬宗李湛。后苏佐明等矫制,让唐敬宗的叔叔绛王李悟代理监国。枢密使王守澄、中尉梁守谦率禁军讨伐刘克明和苏佐明,诛杀绛王李悟,拥立唐文宗李昂登基为帝。

李熅(襄王)(?-公元886年12月)唐肃宗之曾孙。受封襄王。公元886年,邠宁节度使朱玫攻入长安,唐僖宗逃往凤翔;李熅因病滞留,被朱玫所得。朱玫于紫宸殿拥立襄王称帝,改元建贞,是为唐建贞帝。两个月后各路节度使攻入长安,李熅被废为庶人。后为王重荣所杀。

李裕 (德王)(?-公元904年),唐昭宗之长子,大顺二年(公元891年)六月二十八日,受封德王。光华三年(公元900年)十一月,发生了神策军中尉刘季述等人的政变,唐昭宗被软禁,同一天宦官假传圣旨,说昭宗已自称太上皇,并令皇太子即位,称帝,更名李缜。天复元年(公元901年),宰相崔胤联合禁军将领孙德昭打败了刘季述,迎昭宗复位,李裕复降德王。904年,朱温令蒋玄晖诱杀唐氏诸王,李裕等被诛。

【唐朝皇帝一句话概括】(不计唐少帝)

1.唐高祖李渊:最倒霉的开国皇帝 被儿子篡改历史变平庸化

2.唐太宗李世民:千古一帝 被评为中国历史上明君的典范

3.唐高宗李治:父亲老婆太能干 显得像个无能窝囊废

4.唐中宗李显:被3个女人左右一生 被毒杀的皇帝(六味帝皇丸)

5.唐睿宗李旦:历史上两次即位继承大统的皇帝

6.武则天(武周):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7.唐玄宗李隆基:明君和昏君结合体 靠吃老本创盛世

8.唐肃宗李亨:宫廷政变中惊忧而死的乱世天子

9.唐代宗李豫:唐朝第一个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

10.唐德宗李适:饱尝战火的洗礼和考验的皇帝

11.唐顺宗李诵:被逼退位最快做太上皇的皇帝

12.唐宪宗李纯:开创唐朝最后一个盛世的皇帝

13.唐穆宗李恒:五个儿子中竟有三个做了皇帝

14.唐敬宗李湛:唐朝帝王中寿命最短的死于宦官皇帝

15.唐文宗李昂:有帝王之道而无帝王之才的皇帝

16.唐武宗李炎 :开创唐朝短暂中兴的灭佛皇帝

17.唐宣宗李忱:评价很高晚唐人称其“小太宗”

18.唐懿宗李漼:实为唐朝间接的亡国之君

19.唐僖宗李儇:玩物丧志宦官手中的傀儡皇帝

20.唐昭宗李晔:在位16年皇权衰微的悲剧性皇帝

21.唐哀帝李柷:朱全忠不忠 藩镇手中的一个傀儡皇帝

关注趣味多,期期更用心。

走进历史,活在当下。喜欢人文历史的朋友,点击关注趣味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