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储君: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明代中后期皇帝“昏庸”的原因所在

明代给予很多人的感觉就是昏君特别多,集中出现在明代的中后期,这些昏君的主要特色就是不愿意处理朝政,或者是回避处理朝政。明代中后期皇帝不处理朝政的情况有多严重呢?我们可以按照历史记载简单的梳理一下明朝中后期皇帝的大致情况:

明宪宗在位23年,只有在成化七年(1471年)召见内阁大臣;明孝宗时期内阁阁臣10年才有机会去见皇帝;明熹宗在位7年,更是一次也没有召见大臣;而明世宗和明神宗更是创下明代皇帝不上朝的纪录,明世宗在位45年,从嘉靖十九年(1540)到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之间有6次视朝,自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之后的24年里,明世宗只有3次接见群臣的记录;明神宗在位48年,从张居正去世后日益厌倦政事。他不视朝,不御经筵,不亲郊庙,不批答章疏,朝廷官员的空缺也是任由官位空缺。从万历十八年(1590)以后,明神宗只因“梃击案”召见过群臣一次。

由于这些皇帝不上朝视事和召见百官,使得皇帝与朝臣处于长期隔绝的状态。以至于清代史学家赵翼感慨道:“自成化至天启一百六十七年间,除弘治间数年以外,其余皆帘远堂高,君门万里,上下否隔,朝政日非。

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的核心职责是治理天下,统驭万民,其中必然需要和国家的行政机构的各个官员进行接触,了解天下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自我决策朝政大事,如此荒政的皇帝群体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更别谈这些明朝皇帝还有各种各样的爱好:

明穆宗“纵长夜之饮,极声色之娱”;明光宗极好声色,结果沉溺在声色犬马中一个月导致去世;明熹宗“好手造漆器、砚床、梳匣之属”,以至于有“鲁班天子”的称号。

明代皇帝集体有昏君倾向,那就不可能是个人因素导致的,必然有其他因素存在。本文试图从明代储君所处的危险环境给明代储君造成的心理伤害角度,解释明代中后期皇帝昏庸的原因所在。

明代中后期储君生活的险恶环境。

在明代皇帝恶意打击自己继承人似乎是一种传统,在明朝的国初洪武年间,朱元璋和自己的儿子朱标,孙子朱允炆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但是在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明朝储君的生存环境就变得十分恶劣。

朱棣在登基之后,由于经常出征蒙古,只好让太子朱高炽留守都城监国。但是朱棣出征在外,心里对于后方掌握大权的朱高炽十分不放心,于是大力打压朱高炽以压制朱高炽的权利。朱棣暗中支持自己的其余儿子朱高煦、朱高燧挤压朱高炽,并且纵容朱高煦和朱高燧的夺储行动。与此同时,朱棣还大肆迫害朱高炽的东宫臣子,永乐十年(1412),朱棣借口“太子遣使迎驾缓”,把东宫侍读黄淮、侍讲杨士奇等人逮捕入狱。永乐十六年(1418),朱棣又借口太子救济灾情不力,处置朱高炽的亲信梁潜、周冕等人。朱棣对于太子的刻意打压,使得整日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朱高炽战战兢兢,小心翼翼。明宪宗朱见深同样也是如此,朱见深两度被立为太子。第一次是在明英宗北狩时被立为太子,但是景泰帝登基之后,朱见深被废除太子之位,封为沂王。他随着北狩归来的父亲明英宗一起被囚禁在南宫。在明英宗登基之后,朱见深才第二次被立为太子。但是朱见深的地位并没有稳固。明英宗本人有过换太子的冲动,但是被李贤劝阻,朱见深才得以顺利继承皇位。可以说朱见深是在风雨飘摇中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明孝宗朱佑樘的命运更是曲折离奇,明宪宗时期万贵妃控制了后宫,万贵妃在前期大肆迫害其他怀孕的宫嫔,朱佑樘的生母纪氏被宠幸后怀孕,纪氏生子时因为恐惧万贵妃,以至于要溺死刚出生的朱佑樘,多亏太监张敏救下了朱佑樘,之后朱佑樘一直被太监抚养长大,最后被明宪宗得知才立为太子。朱佑樘被立为太子后纪氏病死,张敏自杀。明孝宗生活在这样的宫廷里面,心中常常怀有恐惧,连万贵妃赐予的食物都不敢吃。明穆宗朱载垕则是被明世宗刻意压制,明世宗因为相信道士陶仲文的“二龙不得相见”之言,对于朱载垕既不见面,也不立他为太子。朱载垕甚至在藩邸生活连自己的年例和赏赐都拿不到,沦落到要贿赂严世蕃才拿到自己的赏金。此后儿子朱翊钧出生,明世宗甚至不让百官庆贺皇长孙朱翊钧的诞生,还拒绝为皇长孙取名字,可以说朱载垕在明世宗世代心中充满了苦闷和难受。明光宗朱常洛更是被明神宗各种打击,明神宗拖了整整19年才肯立朱常洛为太子。在当太子之后,朱常洛出阁读书,由于没有穿棉袄,冷得打哆嗦,太监却不肯给太子生活取暖,是讲官出面训斥,太监才为太子生火取暖,此后更是发生了明朝末期著名的“梃击案”。而且朱常洛的生母王氏由于身份低微被明神宗厌恶,明神宗把她幽禁在深宫。王氏临终之前,朱常洛苦苦哀求明神宗许久,母子二人才得以见上最后一面。明神宗患病时甚至拒绝朱常洛的探视,父子隔阂之深使得朱常洛的心理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明光宗朱常洛自己都生活在危惧恐慌之中,他对于儿子明熹宗朱由校更是没有时间管教。而朱由校由于朱常洛的影响,也未能出阁读书,以至于登基时大字不识,而且朱常洛还把朱由校交给西李选侍养育。西李选侍仗着朱常洛的宠信曾经殴打、气死朱由校的母亲王氏。而朱由校被西李抚养期间,经常受到西李选侍的虐待,以至于明光宗驾崩之后,西李选侍还试图控制朱由校,最后酿成“移宫案”,朱由校的悲惨遭遇可想而知。

通过这些中后期皇帝的储君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大多生活在不安当中,而且和皇帝之间关系十分紧张,这使得储君丝毫感受不到父爱,面对是皇帝对于太子的逼迫而已。


皇后和母妃无力护持储君的地位和权利

明朝有特殊的后宫制度,据《胜朝彤史拾遗》记载:

太子既出阁,非上命不朝后。

明代太子出阁读书的年龄是八岁,也就是说明代的太子在出去读书之后,会很少有机会见到自己的母亲,这使得太子十分缺乏母亲的关怀。

而在明代由皇后所生并且顺利继承地位的皇帝只有明武宗,明仁宗和明宣宗都是母亲在藩王府所生,而当时她们的身份并非皇后。皇后在明代属于高危的位置,从明宣宗开始,明代皇帝频繁废后,这使得皇后的地位急速下降,后宫之中连皇后的地位都不稳固,那么其他妃嫔的命运可想而知,这些嫔妃的一切完全是掌握在皇帝手中。

根据明朝的后宫制度,后宫妃子是从平民女子中选取,她们的父兄虽然会被封赏爵位,但是不能干预朝政,这使得明代后妃的势力十分弱小,他们和其他朝代的嫔妃不一样,根本没有强大的家族支持,以至于在外朝没有任何势力,同时也没有相应的经济实力,完全成为皇帝的附庸,任凭皇帝的好恶摆布。以至于我们看到明代的后宫女子时常逆来顺受,忍气吞声,这其实不过是为了保全自己而已。

皇后与太子生母的生存环境都是朝不保夕,岌岌可危。那么她们也没有力量前去根本无力照顾、保护或居间调停,维护、捍卫太子,所以太子的地位也就急剧下降。


在险恶环境中,明代储君的心理在极度压抑中发生了畸变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层次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实现和成就的需求。而且这些需求是层层递进的。明代的储君在第一层需求生理需求虽然得到了满足,但是第二层安全需求始终没有办法满足。

因为宫廷斗争和父子相疑导致明朝的太子生活在恐惧,害怕,焦虑之中,而且他们大多是如履薄冰得生活在宫廷之中,为了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苦苦挣扎。同时这些太子从幼年到青年时期都有着不幸的遭遇,受到父亲的冷遇甚至是排斥,根本没有感受过父爱。明代储君普遍生母地位不高,这使得他们的生母很容易受到皇帝或者皇帝宠妃的打击。这导致储君的生母在后宫也是委曲求全,她们根本不能给予储君相应的母爱。明代储君很少能够体会家人带来的温馨感,可以说他们很缺少爱,甚至说不懂爱。同时由于储君的地位和礼节,这些太子们也很难和自己身边的臣属建立起朋友关系。所以储君们十分孤独。

亚伯拉罕·马斯洛说过:

一个爱的需要在其生命早期得到满足的成年人,在安全、归属以及爱的满足方面,比一般人更加独立。

明代的储君根本无法到达第三层次需求,也就是归属和爱的需要。他们在儿童时代无法通过家庭或者朋友来实现、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这就使得明代储君登基称帝之后表现出来的种种奇特性,他们不想理事,甚至是躲避百官,一个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明宪宗深爱能给自己带来爱的万贵妃,明穆宗纵情声色,明熹宗玩弄自己的木匠工艺。可以说都是这样。


结语

明代中后期太子或储君青少年阶段长期处于高压的紧张环境中,又缺乏父母的关爱。这使得他们的心理发生了畸变,可以说心态十分不好。这种心态其实是可以通过后天严格的自律生活,自我调节精神世界进行改正的。但是这一切取决于皇帝内心的自省和主体的自觉。

很可惜在明代的君主专制的政治生活里,储君登基之后,就获得了几乎不受制约的权利,他们可以肆意妄为。再加上明代中后期皇宫里盛行的房中术和玩乐,这使得很多政治势力比如宦官为了迎合皇帝,不断得向皇帝进献这些东西,这使得皇帝根本不可能自觉自醒。于是明代的皇帝和储君就在同样的畸变里轮回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