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为什么要把“聚义堂"改成"忠义堂”,他实际是卧底吗?

新鲜老电影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突破,梁山的悲剧就是由宋江的内部突破而造成的。然而,宋江并不是朝廷派来的卧底,其作用却比卧底还大。他堂而皇之地把“聚义厅”改成“忠义堂”,标志着他修改了梁山的路线方针,变劫富济贫为替天行道,变起义军为官府的爪牙,把农民起义引向失败的结局——这些都是一般卧底所做不到的。下面小牛就做一些具体分析。

一、语义分析:“厅”与“堂”有差异,“聚义”和“忠义”更是有本质的不同。

“厅”一般指办公听事的地方,也可兼做会客、宴会的场所;“堂”是高大明亮宽敞的场所,用来宴会等典礼性质的活动,因此显得更加庄严神圣。

“聚义”一词之中,重点在“聚”字。它的意味是,从不同地方汇集到梁山的好汉,力量聚合在一起,靠大家的力量去维护道义,劫富济贫。聚义厅上的人,需要忠实于梁山,忠实于大家共同的事业,与朝中奸臣和地方的劣绅做坚决的斗争。

“忠义”一词之中,语义重心在“忠”字。这个词语的内容也是要求人们做事要符合道义,但目的不是维护每个成员的权利,而是要效忠于君王,效忠于设在开封的朝廷。

综上所述,宋江以前的“聚义厅”的寓意是,江湖好汉齐聚水泊,仗义行事,共荣共存。宋江的“忠义堂”则是暂借山寨一地,替天行道,曲线报国,最终成为朝廷的忠臣。两种命名,大相径庭,宋江用心昭然若揭。

二、过程分析:宋江改弦更张,引诱梁山走上接受招安的道路。

晁盖牺牲后,宋江坐到了梁山泊的头把交椅上。他在替晁盖报仇的同时,也在悄悄地修改晁盖的路线。他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并在“替天行道”的杏黄旗下为梁山泊好汉排定了座次,加速了改弦更张的步伐。

重阳菊花会上,宋江以一首《满江红》试水,不料却招致李逵武松鲁智深等人的抵制。宋江并不气馁,接连制造两起事端来引起朝廷的注意:一是上元节潜入开封,大闹灯会,二是在泰安州东庙会上大开杀戒。果然奏效,朝堂上一番争论后,宋徽宗接受了御史大夫崔靖的建议,对梁山好言抚谕,实施招安。

不过,好事多磨,第一次招安被李逵阮小七等人给搅黄了。宋江并未怪罪部下,反倒觉得自己与朝廷讨价还价的资本还没有攒够。于是,他像模像样地组织了几场大仗,让官府看到了自己的实力。梁山义军先是两嬴童贯,接着三败高太尉,令朝廷不得不重新审视宋江这个谈判对手。宋江终于如愿以偿,带领梁山好汉接受了招安。与此同时,一支初具规模有实力挑战反动王朝的农民起义军解体了。

三、结果分析:替天行道的忠义之路是一条死路。

我们说,宋江不是卧底,却比卧底的作用大得多,就在于宋江不仅让一支起义军事实上投降了朝廷,而且让它成为朝廷的爪牙,替朝廷剪除对立力量。变了质的梁山队伍也在一场场战事之后,一步步走向了衰落消亡。如朝廷所愿,宋江做了官军和卧底都做不到的事情,成了朝廷的帮凶。

实施招安后,统治集团并没有改变对农民起义军的态度,仍对他们心存忌惮,想尽办法要绞杀这支队伍,以绝后患。宋江投其所好,率领队伍南下浙江,去剿灭方腊起义军。宋江的旗号就是“替天行道”,公然地与农民起义军为敌。在这场战事中,梁山好汉浴血奋战,仅帮源洞一战,就斩杀方腊两万人众。梁山阵亡的正偏将共有59人,一百单八将损失过半。农民起义军自相残杀,正中统治集团下怀。

宋江替朝廷消除了心头大患,朝廷想的却是鸟尽弓藏。在成功地消耗并解体了梁山队伍后,朝廷趁热打铁,不给梁山人以喘息之机,接连用赐御酒的方式毒死宋江卢俊义。群龙无首,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就这样走进了死胡同。


杜里茂森


宋江把“聚义厅”改成“忠义堂”是表示对朝廷的忠心,为的是希望梁山泊义军受朝廷招安。他不是卧底。

一,把“聚义厅”改成“忠义堂”,使水泊梁山起义宗旨发生了变化。

小说《水浒传》里,晁盖为首的梁山起义,是围绕一个“义”字为核心思想的。

晁盖等人劫取了梁中书的不义之财十万貫珍珠宝贝,反上梁山泊,共聚大义,是为了与大宋皇帝做个对头。核心思想,是反贪官也反皇帝的。

而宋江把“聚义厅”改成“忠义堂”,就使起义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共聚大义,报效朝廷,为弟兄们谋得个封妻荫子,以光宗耀祖。

二,宋江把“聚义厅”改成“忠义堂”,是他长期谋划的受朝廷招安决策的重要一步。

宋江上了梁山,就竖起了“替天行道”的杏黄旗,宋江所谓替天行道的“天”,就是宋朝皇帝。是替朝廷效力,铲除奸侫。

也就是说,宋江把“聚义厅”改成“忠义堂”,与他的“替天行道”都是与他后来说的“盼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一脉相承的。

宋江的做法就是为了被朝廷招安。为了招安他与晁盖进行一直面和心不和,也受到武松、李逵、阮氏三雄等好汉的极力反对。为了招安他费尽心机,硬逼卢俊义等上山以为臂助,他还不惜找宋徽宗的相好李师师表明心迹。

宋江的招安决策正确与否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不赘述。

三,宋江把“聚义厅”改成“忠义堂”,与所谓“卧底”毫不相干。

宋江,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宋江起义也是历史上实有其事的。

北宋历史上的宋江起义,是以宋江为首,虽然晁盖也是实有其人。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并没有小说《水浒传》那么复杂曲折,小说《水浒传》是根据民间传说和《大宋宣和遗事》等众多本子为蓝本,撰写的文学作品。

历史上的宋江起义,是被宋朝廷军队围追堵截所扑灭。

题主的所谓宋江是不是卧底的提法很是幼稚,宋江作为北宋农民起义的带头人,自己怎么有可能是卧底,他要当卧底,又要搞什么起义?


初晓兒


宋江不是朝庭卧底,是通辑的罪犯,走投无路才上了梁山为寇,本为官府小使的宋江是极不甘心的。

晁盖死后,宋江如愿的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成了梁山老大。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树起了替天行道的杏黄旗。

聚与忠虽然一字之差,但却暗含玄机,宋江从此正式走上招安的轨道。宋江强调的“忠”一是忠于皇帝,除暴安良,杀富济贫是替天行道,是帮皇帝办事,另外必须忠于寨主也就是我宋江。用宋江的话说“今日即是天罡地曜相会,必须对天盟誓,各无异心,生死相托,患难相抉,一同保国安民。”把众好汉牢牢的拴在了他的战车上了。

紧接着便开始向大家灌输他的招安纲领,在一次菊花会上他让乐和演唱他写的“满江红”其中唱道:“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时引起了武松,李逵等人的强烈反对。为了安抚人心,宋江便苦口婆心的说“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有日云开见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扰良民,赦罪招安,同心报国,青史留名,有何不美,因此只愿早早招安,别无他意。”众人皆服,宋江便成功的迈开了招安的第一步。

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不仅仅是改变了名称,是宋江实行招安策略的开始,而最终招安的结果是葬送了梁山结义众兄弟,帮助朝庭剿灭了义军,起到了不是朝庭卧底能做到的作用。


用户李森


开门见山,我的观点是:宋江不可能是卧底。至于宋江为什么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这与他是不是卧底没有半毛钱关系。

一、为什么宋江不可能是卧底?

宋江在当了梁山泊的老大之后,把聚义厅改成了忠义堂,嘴里时常念叨着招安,最后也确实被招了安,做了一回朝廷的鹰犬,灭了明教的起义领袖方腊,最后梁山泊好汉走的走、死的死,他自己也被赐了毒酒,一命呜呼。

这个故事如果向卧底故事去遐想的话,那确实有那么一丢丢类似。卧底小弟在当了黑社会老大以后,为了更大的功名利禄,不再听从原来大哥的吩咐,带领黑社会发展壮大,为自己积攒政治资本,然后接受招安,得到高官显爵,只是姜还是老的辣,小弟终究是小弟,小弟终究还是被原来的大哥利用,当了一回打手,军事实力因此被削弱,人心团结度因此被冲散,最后付出了生命代价。


这可当不得真,因为这是遐想,经不住《水浒传》里的事实考验。

1、朝廷不可能派卧底

梁山泊的势力强大,那是宋江继位后的事,在王伦时期,根本就没有大动静,只是干抢劫杀人的买卖,在晁盖时期,也是小打小闹,结果一不小心,还碰上了曾头市这颗硬钉子,被人家一箭干掉了老大。所以,梁山泊这样的小团伙毛贼,只是因为占据了有利地形,再加上当地官员好逸恶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才能占山为王,并不是因为他们实力多雄厚。

那时候,朝廷根本不知道梁山泊上的这股毛贼,假如真知道了,那也不用费脑筋派什么卧底,直接撤换不作为的当地官员,重新任命能干的官员去浇灭他们。所以,当时管辖梁山泊的当地官员为了自己的前程,也就慌报瞒报,盼不得没啥大动静,大家彼此相安无事,各自过活,各自安好。

2、宋江不可能当卧底

宋江在上梁山之前,曾在浔阳楼喝酒,酒到酣处,诗兴大发,在酒楼的白粉壁上挥毫泼墨,龙飞凤舞般写了一首反词和一首反诗,里面有“血染浔阳江口”和“敢笑黄巢不丈夫”这样的句子,敢说自己比反贼黄巢还要大丈夫,敢说自己要血洗浔阳江口,这话只能是真的反贼或者有反心的人乘着酒劲说出口,俗话说,酒后吐真言,就是这个道理。


这个时候,宋江还没有上梁山,他在江州是有公干在身,只因管理江州的刘太尉真小人,他实在是活得不自在,心情落寞,又无英雄好汉相陪,这才借酒浇愁,一不小心,吐出了自己有心做反贼的想法。他因此锒铛入狱,要不是晁盖带人马来救,他也就身首异处了。

所以,宋江是真的反贼,没有上梁山前就有反心,他不可能是卧底。


二、宋江为什么改聚义厅为忠义堂?

梁山泊在王伦时期,组织结构松散,人心不团结。林冲来投奔梁山,王伦忌惮他厉害,所以不愿意收留,而老二老三竟然反复为一个无家可归的外人林冲说情,这说明老大的威信不够,组织结构和思想意识不团结。

梁山泊在晁盖时期,还是同样的问题。晁盖要亲自征讨曾头市,结果被手下之人三番五次阻拦,说什么他是一寨之主,用不着冒那危险。而晁盖自己知道,要是再不亲自掌握军权,自己的老大地位也就不保了。这时,梁山泊上分为两派,一派是他自己的人马,一派是宋江的人马,而宋江的势力已经威胁到他了。于是他在中箭身亡之前立下遗嘱,谁捉住射他的史文恭谁就是梁山寨主。按理晁盖死后应该是宋江接替位置,可晁盖偏不,可见他对宋江的不满之情,可见他已经忍耐了宋江好久。

而这一切,宋江都心知肚明,在他当了老大之后,他可不想类似的事情再发生在自己身上,于是整顿思想,调整组织结构,刻不容缓。

宋江是从体制内走出来的,他自己也读过经史子集,也懂得官场权谋,所以他就按朝廷的框架结构来调整梁山的框架结构,用朝廷制人的思想来约束众好汉的思想。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是建在“忠”字上面的。


所以,松散的“聚义厅”
模式改为等级森严的“忠义堂”模式也就顺利成章。除了这个,忠义堂门前竖起的杏黄色“替天行道”大旗,也是他的权谋,看似是为梁山泊找到的精神指引,实际上与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如出一辙,“愚民”罢了,是为了属下更加一心地、更加努力地为自己卖命。

当然,这一切也不排除新官上任三把火,为自己树立威信,不过这已经是小的层面了。


龙易国学


宋江刚刚当上梁山寨主,就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这个小小的举动,反映了一个团体的新任领导人全新的发展思路。这个举动和现代社会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官上任三把火一个意思。

宋江的出身决定了他对社会以及梁山的命运有清醒的认识。在他之前,晁盖起名的聚义厅,等同于野蛮发展,充斥的是江湖味道,而没有长远规划和打算。但是宋江将牌匾从聚义厅改为忠义堂之后,就意味着梁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代表宋江对梁山发展的全新定位,那就是要向朝廷靠拢,不再与朝廷对抗,不走江湖路线,而是必须要走招安之路,向体制内靠拢。

宋江十分清楚,如果梁山继续按照晁盖的思路去发展,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被朝廷围剿

自古以来,叛乱没有好下场,除非真的是天下大乱,取而代之,但是当时的北宋,国泰民安,赵家宋朝的气运还是很旺的,不可能被取代,农民起义早晚要被剿灭。

所以说,这个举动是眼界的标准,根本不可能是什么卧底和间谍的问题。提出这个问题,多是被当代的谍战剧误导了。


跟我学周易


因为宋江在县衙当过小吏经常写抄一些案卷,在当时算是有点文化,因杀阎婆惜被发配江州,后因在浔阳楼酒醉后写下反诗,被黄文炳告发,定成死罪,处斩时被梁山好汉晁盖等人救走,上了梁山。宋江觉得自已当过小吏在官场混过,潜意识内有些看不起梁山这些武夫,为在众人面前显露自己为自己创造影响力,就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还特制了一面杏黄大旗绣了四个字:替天行道,同时也为他以后为了招安设下伏笔。








无量天尊道法自然


"聚义堂"与"忠义堂"一字之差,却是毫厘之间见差义,有着天壤之别,"聚"只是聚集之义,聚天下之英雄,却没思想,而"忠"字却概括了这里面容纳人的思想,显而"忠君"加"替天行道"大旗迢然相应。可见宋江心思非同一般。

梁山好汉杀富济贫,反的是朝廷,革的奸臣的命,众好汉难道不怀疑宋江是朝廷的卧底吗?这个问题是明显的,因为上梁山的原委大家都是清楚的,不是奸臣迫害,就是抱打平、或被诓骗上山来的,不管匾上写个啥,他们的身份是共同的,那就是朝廷辑拿的罪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有个落脚之处,能生存下去就行了。

而宋江是有抱负的,他在衙门做押司是吏而不是官,由吏转官比登天还难,致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上山之后,他的理想还没有破灭,他想通过转变山寇的形式,去为朝廷效命,以达到理想的彼岸,众弟兄对他的心思心知肚明,之所以不认为宋江不是奸细的原因,是他的遭遇和其他人差不多,其次,大家也清楚的认识到,粱山干的勾当是不可能长久的,有个主义主张和归宿也是好的,所以他们不顾一切的归顺宋江,还是抱有被朝廷所用,即是转为正规军的体现,也实现了"当兵吃粮,天经地仪"的自我价值,也有个好的归宿。

" 忠"是宋江的思想体现,'也是他改变人生的行动指南,如果实际是卧底的话,改动字义就会适得其反,众好汉也会不听他的指挥,当然也不可能落个"贼性不改"赐酒毒死的下场了。


木火燊辉


聚是聚啸山林,大秤分金,忠是忠君爱国。这和宋江的诏安路线和思想相合,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因此宋江要改。另一方面,以此也要试探兄弟们的意思,有针对性的做工作。

宋江确实是卧底书中有交代:

水浒传第一会写洪太尉放走一百零八个恶魔,

而在第四十二会诗曰:

为人当以孝为先,定省应须效圣贤。

一念不差方合义,寸心无愧可通天。

路通还道非侥幸,神授天书岂偶然。

遇宿逢高先降谶,宋江元是大罗仙。

注意这最后一句话:“宋江元是大罗仙”。

因此宋江不是魔头是大罗仙,那大罗仙怎么混进一百零八个魔头中呢,另一个魔头哪去了,可能大家想到了晁盖也,晁盖本来是这一百零八个魔头之首,结果被害死,宋江窃位,宋江是有任务的,就是灭了这些魔头,或者让他们改邪归正。这就是为什么宋江死也不忘带走李逵。书的结构已经确定了结局。难怪宋江装疯的时候会说是玉皇大帝派他来造反的,来杀人的,玉皇大帝给了他一颗金印,八百斤重......


凡人评论热点


他把聚义堂改成忠义堂,其实是为他日后的招安做了铺垫。108将好汉中,所有的人都是梁山聚义,但聚到一起了,不能以一聚就结束了,它的任务和使命中聚的任务已经完成。下一步就是忠义两全才能叫做宋江梁山的根本。个人认为忠义两层意思。第一层,那就是忠于宋江北斗星,天上的星星参北斗的北斗星,同时在忠孝的前提下再讲义字,才体现出忠义主题的更加完整和完美性。第二,实际上,从骨子里是不想完全的反朝廷的,所以他还是有招安的这种内心想法,为日后的招安做了很好的铺垫和承接。








吴刚作文


这涉及到一个问题,宋江为什么上梁山了又积极招安?因为宋江一开始就想招安。所以他上梁山是权宜之计,不得已的,只要能招安,他肯定愿意去尽忠。

梁山上是“替天行道”的地方,有很多人日迫不得已逼上梁山,比如林冲武松之类的,还有些人是图个逍遥自在,这样的人最多,还有些是在朝廷混不下去了,被上级逼,被妻子家人逼,还有被梁山坑。所以选择了去梁上“替天行道”,快活快活!

而宋江从一开始他就是政府公务员,虽然有“及时雨”的名号,但来源于他有个政府公务员身份的掩护,所以他很喜欢当公务员。后来,他当不下去了,才去了梁山,但是对于他而言,上梁山第一件事就是整合梁山已有的资源。当时的梁山,分成了好多派别:晁盖吴用三阮等梁山元老派,鲁智深武松等二龙山派,还有朝廷官员流放派……他们都想找一个人帮助自己把其他的压下去,最后谁都不服睡,结果就便宜了宋江。后来晁盖发现宋江太坑了,把他弄成了光杆司令,因此就想自己干点啥,让大家也看看,结果挂了。临终前说了谁为他报仇谁为梁山之主。这就是摆明了恶心宋江一把,反正你呢不行……才有了卢俊义上梁山的事。

后来的后来,宋江终于成功了,他看到了可以回去当公务员的希望,那就是解决朝廷心腹之患,当时的几大匪患。而梁山排第一个,宋江想的肯定是带着这个把梁山收服的功劳去朝廷,那还不是成了大大的功臣?再说,带着这一帮人别人也不敢把他怎么样,并且想灭谁就能灭谁啊!

但是,这些个想法得让朝廷知道啊!那个时候可没有网络,说宋江发个朋友圈或者头条让大家点赞就看到了他的想法。所以,他竖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这里的天说的就是皇帝,意思是皇帝让奸臣带坏了他们要帮忙,然后还要让别人都知道他们不是一般的草寇,他们是未来的忠臣,所以“聚义厅”这样具有绿林好汉气质和土匪草寇感觉的名字就改成了有着忠诚良将的代号的“忠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