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認知突圍》思維導圖筆記

這是用思維導圖做的第二本讀書筆記,相對第一本讀書筆記,第二次做的時候有了更多的思考,希望能繼續幫到大家。

以下是我實踐過程中發現的優點和缺點。

優點之一,可以很快找到大綱以及支撐這些大綱的支架,也就是每一章節,基於作者的支架,容易明白作者的思路:觀點是什麼,有哪些論據,如何證明作者觀點的

優點之二是可以加快閱讀速度,在把大綱作為第一級子節點後,明顯有種書變薄的感覺。考慮到大綱之間比較獨立,可以獨立閱讀,不會有太大的影響,明顯就感覺沒有閱讀壓力。

原來讀書的方式,一開始就翻到序言,然後就開始閱讀。很多時候,會被書的厚度嚇到而不願意繼續,或者沒有明確的細分,而感覺讀完一本書耗時很久。很多人這時候會選擇放棄或壓根就不開始。

而這種拆書,背後的思想就是分而治之,把大問題細分為小問題,然後逐一解決,每解決其中一個,還會帶來信心和愉悅感,更有助於繼續解決更多的問題。

缺點,可能來不及針對某一個觀點去寫自己的感想,很多人在讀書的時候,應該會有這樣的感覺,讀到某一句的時候,很有觸動,感覺自己也有很多感想需要寫出來。這時候可能需要自己暫停拆書,先把那些感想記錄下來,慢慢優化。畢竟書還可以再讀,靈感卻是一閃即逝的。

缺點二是快帶來的,在快速閱讀和做筆記的時候,因為主要是記錄在電腦,由於輸入法的聯想,很容易出現別字。對我而言,我是先記錄在Bear,然後複製到思維導圖,在這個打字過程中,出現很多次別字而不自知,需要多次重新檢查才能發現。

成長確實是由一系列的不舒適構成的,所以不懼怕不舒適,或許是成長必不可少的一個條件一切的認知都從認識自己開始,只有對自己的各類行為有了清晰的認知,對自己的侷限性有了明確的界限感,我們才能夠敞開胸懷,去接納更好的東西我們的大腦不靠譜,我們慣用切片思維,為了獲得更好的情緒體驗,我們會創造自我,自欺欺人我們的記憶是被自我意識改造過後的記憶我們對自己的評價總是構建在他人反饋的基礎之上,所以我們不是不會客觀地評價自己,而是不想客觀地評價自己懶惰、放縱、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於認知能力受限,看不到某事能帶來的巨大收益,因此就不足以產生足夠的動力機會並沒有那麼依賴運氣,機會之所以沒有青眯你,是以為你不具備開啟它的條件先做起來,讓自己變得更好,“意外好運”才有更大的概率降臨勢利是刻進人類基因裡的,它並不是一個貶義詞,勢利貫穿了人類各種行為的始終獲得好人緣的正確方式是擁有更多的正面資源當你的頭腦中已經形成了某個預設立場或當你傾向於得到某個結果時,你就更容易在搜尋證據的途中不知不覺地偏離“公平”均值迴歸,指的是無論是低於或者高於真實價值的狀態,都有向真實價值迴歸的趨勢不裝,有利於你在認清自己的道路上,邁出一大步。所以別裝,千萬別裝不去踐行的原因要麼是你並沒有真懂,要麼是你並不認為它一定能指向某個你想要的結果,要麼是它帶來的結果並不足夠吸引你對某件具體的事情是否表現為行為上的懶惰,取決於你對該事的認知機會不是從天上砸下來的,是靠你用資源自行開發出來的幾乎沒有一個領域是沒有機會的,哪怕你現在看不到機會,不代表以後也看不到機會對於任何一個看似沒有機會的領域,與其將時間浪費在原地躊躇和等待,不如先做起來試試知識必須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客觀的,能被驗證的,相對正確的知識分為四個層次:信息知識,加工知識,體系知識,智慧將有限的時間優先用於有效知識的學習系統閱讀和碎片化閱讀是可以相互兼容並存的,重要的是能否找到可以在兩者中取得各自優勢的方法完善自己的元知識是打造知識體系的關鍵深度思考的目的在於修正和完善元知識,而非單單往上造東西知識變現需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點,雖然每個人的工作都是知識變現的過程,但並非每個人都能找到最優解在邊際接近零的領域,數量比單價重要得多先要通過深度思考不斷完善自己的元知識,然後在此基礎上分清哪些是我們需要的有效知識,哪些是次有效知識,並將需要的有效知識挑揀出來,接著提升有效知識的層次,將信息知識轉化為加工知識,進一步打造成體系知識甚至是智慧分享是最好的學習方法:利己利人,能倒逼你完善知識體系持續學習的動力來源就在於對目標的認知,面對違背自己本性的事情,每個人都需要有一些動力,越確定自己要變成的那個樣子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越確定自己正在做的行為能有效導向那個目標裡的樣子,那麼我們的學習動力就會越足分解目標請從分解成確定收益的短期目標開始,直到將自己的學習過程設計成遊戲一樣有吸引力為止知識不是無用,是你不會用努力尋找自己現有知識的最佳變現模式,是比知識本身更為重要的事情我們就是要先找到自己的影響力範圍,然後找到最適合自己輸出獨特價值的點,以擴散而非掙錢為目標去向更多的人持續輸出,努力成為這樣的價值中心渴望程度決定努力程度,正確向上的努力程度決定成績在開源和節流產生衝突的時候,通常情況下,堅定地站在開源這一邊不可替代性和稀缺性才是最大的價值,而金錢是這種價值的外在表現形式讓別人掙到錢就是讓自己掙到錢人們往往會高估自己的道德水準,是因為沒有赤裸裸的金錢放在面前窮人最缺少的是成為富人的“野心”,野心就是企圖心,是描述你對一種事物的渴望程度一個人的渴望程度決定了他的態度和行為,沒有強烈企圖心的人自然會在行動力上體現出懶惰努力的效果累計,不在於努力的時間段,不在於磨了多久,而在於有效時間有多少省錢的初始動機在於貧窮,而不是美德開源永遠大於節流,節流有上限,它受制於你的總體收入水平,而開源沒有勞動力的價值,並不僅僅是凝結在上面的無差別勞動,還取決於需求和可替代性從縱向上看,我們要儘量避開這些幾乎無法靠積累達到飛躍的技能和工作在橫向上看,我們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集中精力學習攻陷那些被組合頻率最高的技能你擁有哪些資源,你是不是這些資源的核心交匯點?如果你是核心交匯點,你可以通過哪些方式把這些資源進行整合?不管是直接合作,還是間接合作時間就是生命,這並不是什麼修辭,而是事實。佔用他人的時間等於部分消耗他人的生命,請付出代價豐富自己的時間經歷等於變相延長生命所謂的搞不定,是你按照感情親疏關係排列耗盡了自己的資源,仍然未能解決的狀況資源優先級最高的,肯定是你的“自身資源”,比如你的體力、腦力、錢。大部分的事情,都能在這一層面被解決所謂的時間管理,其實是根據客觀的時間刻度來管理自己,因為時間就在那裡,不會受到任何人影響每個人都只有這麼點時間和注意力,操心別人的事情越多,自己可操心的事情就越少越是有能力的人,就越是專注在自己身上有時候財富的馬太效應也不只是財富本身造成的,每個人在認知上、能力上也符合馬太效應究竟是該花錢,還是花時間,這得視誰是稀缺資源來定選擇,是關於如何使用接下來的時間的決定對於緊急但沒那麼重要的事情,看得見的損失不管大不大,就在眼前;但對於重要卻沒那麼緊急的事情,很多人就會由於長期手機或長期損失太遙遠而懈怠列出條目任務,完成一件就劃掉一件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做碎片化的事降低切換頻率行善或者關心他人,本質上都是為了自己劃清自己的界限,尊重他人的界限父母並不總是為子女好我們對某件事物的情感並非是對事物本身,而是對我們自身附著在事物之上的各種念想和辛勤勞動等正確的社交方式是極少量的長期社交加大量的短期社交知恩圖報並不正確,既然知了恩就不要圖,要馬上報,因為恩情會隨著時間被打上折扣不恰當的,不顧他人意願的行善,就是作惡親戚,並不意味著更親密我們在對等社交中不僅要主動付出,而且要狠狠付出,讓更多的人多多收益,先於你受益,那麼很多時候就會有意想不到的好運降臨價值要即時回饋沒意識到恩情折扣,沒及時還上,就會造成認知不一致的狀況,一方認為對方寡恩薄義,另一方認為對方小題大做延遲迴報,對於先付出恩情的放很有可能是不公平的,如果你真的想更好地跟他人建立起長久的對等合作關係,無論對誰,養成“知恩即時報”的好習慣都會讓你受益人生沒有起跑線,也沒有假想的跑道。如果用遊戲來表示,應該是一個自由度最高的遊戲說不想努力的人,不是不想努力後的結果,而是懼怕努力要付出的成本努力有著許多“坑”,並非僅是看上去努力就能達成目標很多“坑”是達到一定高度前不可避免的,那麼踩“坑”,其實是越早越好,越早損失越好格局是每個人的認知層次,下層沒法看清上層的世界學習和職場一樣,長期看來,都是專注自身最划算提升格局首先要勇於打破自己的積累,看得到往上有更高層次幸福源於比較,但不論是跟他人還是跟自己比較,這都是大腦能調整的事情努力,不足以讓你過上好日子努力,是一件目的性、內生性、講效率的事少走彎路,可能讓你死得更慘年輕人積極避坑不一定是好策略,只要你會思考、會總結,坑是沒有白踩的格局的不同,造成了我們在本質上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人生這場修行,就是不斷提升自我格局的過程提升格局首先要做的是:雖然看不到上層格局的世界,至少能看到不同格局的層次幸福只源於跟他人和自己的比較,如果你想獲得幸福感,不需要自欺欺人,只要擺正自己對幸福的認知即可

前一篇:行善,有時是作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