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文人慷慨赴死,这场浩劫奠定了三国谋士集团的底层分布

党锢之祸是东汉末年的一场文人革命。东汉桓帝、灵帝时,当权者分为宦官、外戚两派,交替专权。宦官党有侯览、曹节、王甫等,他们任用私人,败坏朝政,为祸乡里,相对而言,外戚一党的窦武等人却比较清正, 因此贵族李膺、太学生郭泰、贾彪等人与外戚一党联合,对宦官集团进行激烈的抨击。这些人通常被称作士人,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士大夫。他们品德高尚,时称君子,有"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 等外号。

公元166年(延熹九年),宦官一党故意在大赦之前教唆子弟犯罪,期望以此逃脱惩罚,而官员一党不畏权贵,在大赦以后仍然按律处置了这些人。宦官等人向桓帝进言,桓帝听信一面之词,重处了这些官员。当时被捕的大多是天下名士,民间所认同的"贤人"。度辽将军皇甫规以没有名列"党人"而被捕为耻,上书"臣宜坐之",要求桓帝连自己一块儿治罪。桓帝没有理他。后来逢大赦,众名士才逃过一劫。不过宦官与士族的仇恨却越演越烈。


汉灵帝即位后又一场更大的冲突再次开始。宦官一党劫持皇帝与太后,处死了太尉陈蕃,外戚大将军窦武被迫自杀。宦官一党仍不肯罢休,于是向灵帝进谗言,诬陷党人"欲图社稷",意图谋反。年仅十四岁的汉灵帝被他们欺骗,因而大兴大狱,追查士人一党。李膺、杜密、翟超、刘儒、荀翌、范滂、虞放等百余人,被下狱处死。在各地陆续被逮捕、杀死、流徙、囚禁的士人达到六、七百名。灵帝又下诏书,凡是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中任官的,一律罢免,禁锢终身,并牵连五族。党锢的范围扩大,波及更多的无辜者。



在这场革命中,牺牲最大的是文人士族阶层,他们被打压的根本没有翻身的可能。因此在中央阶层就没有了文人的影子,所有的文人都涌向了各地割据的诸侯。而东汉王朝因为没有了文人这个辅助决策阶层,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相反地方诸侯因为文人的集聚势力慢慢做大,通过多年的吞并和整合,天下三分成鼎足。三国故事为什么好看,其实就是文人智斗的精彩。而党锢之祸成为压倒东汉的又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