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官渡之战,10万对2万却一蹶不振,四世三公的袁绍究竟错在哪里?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袁绍率大军10余万进驻黎阳,欲寻求与曹操主力决战,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就此拉开序幕。


一、官渡之战, 10万大军被曹操攻伐殆尽,袁绍仅率800骑兵仓惶逃回河北


公元199年,袁绍终于战胜公孙瓒,将冀、青、幽、并四州尽收囊中,占据整个河北之地,成为当时最强的军阀;几乎同时,黄河以南的曹操东征西讨,也基本上扫除了吕布、袁术、刘备(刘备兵败投奔袁绍)等势力,而且,对曹操最有牵制的两股势力:江东的孙策与南阳的张绣因故都放弃袭扰曹军的机会。八月,曹操派臧霸领精兵入青州,攻下齐、北海等郡国,以防止袁绍可能从青州附近配合主力发动的攻势。

至此,袁、曹两军都做好了一决生死的准备,黑云压城城欲摧。


白马之战

200年二月,袁绍厉兵秣马,挑选精兵10万进军黎阳,想要渡河寻找曹军主力决战。同时派郭图、淳于琼、颜良在白马攻打东郡太守刘延,想要占领黄河南岸军事要地。

四月,曹操率军援救白马,谋士荀攸建议:我军兵力少,应当分散敌军兵力才能取胜。我建议,曹公到白马上游的延津,佯装要渡河攻打他们后方,袁绍定会西面应战,然后,我们率领轻装部队袭击白马,乘其不备,就可以捉到颜良。曹操接受了荀攸的建议。袁绍听闻曹军杀来,果然分兵往西面应敌。曹操按计划,轻装日夜奔袭,离白马县十多里,颜良大惊,前来应战。曹操派张辽、关羽打前阵,打败敌军,斩了颜良。白马之围遂解,迁徙当地民众,沿黄河西行。


延津之战

袁绍率军追击到延津南面。曹操率军驻扎在南面的山坡下,并派兵士登高瞭望,回报说:敌军骑兵逐渐增多,步兵多的数不胜数。曹操命令兵士将辎重堆于道边,引诱敌兵。袁绍的大将文丑与刘备共领五六千骑兵赶来。又过了一会,骑兵越来越多,有的骑兵,奔向辎重。

曹操见时机成熟,命五百多名骑兵出击,大败敌兵,杀了文丑。曹操回师官渡。

数日间,颜良、文丑两员名将悉数被斩,袁军大为震动。


官渡对峙

到了八月,袁绍大军营垒连接起来,步步推进。曹操也分营与对方相抵抗。有一些交战,以都以曹军不利结束。这时,曹军受伤的士兵有二三成,袁军又借机逼迫官渡,筑土山,挖地道,想要突破曹营。曹操也命人筑土山,对挖地道,加强防御。袁军日夜向曹营射箭,曹军被压制的痛苦不堪,而且,军粮也告急。曹操焦躁不安,给镇守许都的荀彧写信,想要撤回许都。荀彧鼓励曹操:……袁绍只是普通的英雄,虽能聚集人才,却不能为己所用,他不是主公的对手。于是,曹操打消回撤的想法。

孙策听说曹操与袁绍对峙于官渡,便密谋袭击许都,结果,还未出发,便被刺客所杀。

在汝南的刘辟等人响应袁绍,侵略许都附近的土地,袁绍派刘备去援助刘辟。曹操派曹仁打败了刘备,攻下刘辟的军营。

袁绍的数千辆运粮车浩荡而至,曹操采纳荀攸之计,派兵袭击,将袁军的粮车尽数焚毁。

虽然,曹军每次交战都斩杀敌将,毕竟兵少粮尽,士兵疲弊。


乌巢夜袭

十月,袁绍命令淳于琼带兵万余人护送运粮车,夜宿在袁绍军营北面40里的乌巢。当时,袁绍的谋士许攸家人犯法,被审配逮捕,许攸忿恨不平,遂来投奔曹操。

《后汉书》:会攸家犯法,审配收系之,攸不得志,遂奔曹操。

许攸向曹操献计,夜袭乌巢。曹操留下曹洪守营,自己带领步兵、骑兵共五千人趁夜前往。曹操迅速出击,淳于琼退守营垒。袁绍派骑兵救援,曹军拼死杀敌,在援军到来前将淳于琼等人皆斩杀,并将囤积的全部粮草和车辆焚毁。


张郃倒戈

袁绍听到曹操攻击乌巢的消息,立刻说,我可以乘机攻占他的军营,他们必无归路。将军张郃建议:曹营不易攻破,当务之急,应该全力救援乌巢,否则,一旦粮草有失,我们都将坐以待俘。袁绍不听,派张郃、高览去攻打曹营。张郃听到淳于琼兵败被杀的消息,畏惧袁绍责罚,便焚毁了袁军的军械,率众投奔曹操。

由于没有粮草,袁绍军队大溃,袁绍和儿子袁谭仅率800余骑仓惶逃跑,剩下7万多人假装投降,被曹操尽数坑杀。

官渡之战,就此落下帷幕。


二、袁绍优势局面却犯下3个严重误判


对于官渡之战,历来众说纷纭。汉唐君通过对整个战争过程进行梳理,以袁绍的角度分析,发现袁绍战败有3个严重误判:


1、不见机,最终导致战局恶化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率军亲自东征刘备。此时,袁绍已经大定北方,谋士田丰劝袁绍乘虚袭击曹操后方,袁绍以小儿子有病拒绝出兵,白白坐失良机。气得田丰以手杖敲打地面。曹操打败刘备,收服关羽,其后方再无隐患掣肘。

你可能会有疑问,袁绍明明有很多更大的失误,为什么偏偏将这个“小小的失误”排在第一位?这可不是小小的失误。从地理位置上看,袁绍先天要比曹操优越很多。河北(指黄河以北广大地区)之地,属于四方的北方边境,从防御角度来看,远优于四战之地的兖州、豫州地区。此时袁绍已经解除了自己的宿敌公孙瓒,而曹操这边还留着刘备这一股势力,如芒在背。

这是典型的“以虞待不虞”,即一方准备就绪,另一方没有防备。虽然说,曹操东征刘备之前也在黄河两岸做了一些准备,但此时如果袁绍大举来攻,曹操必定陷入进退两难之境:一方面,是袁绍大军对黄河沿线及许都的巨大压力,另一边是刘备配合袁绍在后方不断袭扰。

简单一句话,这种机会,之前不会有,袁、曹两方都忙于扫除后方的小军阀;之后也不会再有,在双方都解决基本隐患情况下,曹操不会轻易再给袁绍这样的机会。

军国大事竟然因一小儿而延误,袁绍所作所为正应了孙子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袁绍错过这次机会,最终等待他的便是国破身死。


2、袁军将领整体战斗力较弱

①小规模接触战,袁绍部队败多胜少

在官渡之战开战的前一年,曹操派往青州的臧霸,一路攻破齐、北海、东安。

袁绍的数千辆运粮车到达,曹操派徐晃、史涣前去截击,大败袁军,把粮车全部烧毁;淳于琼一万多人的护粮队遭遇曹操骑兵的攻击,被杀,乌巢万余辆粮车及粮食被付之一炬……

在多次接触战中,袁绍部队败多胜少,明显不如曹军。


②白马之战,颜良、文丑等河北名将先后被斩,袁绍军事实力大减。

如上文所述,白马之战,袁绍大将颜良被阵斩,延津之战又折损大将文丑。颜良、文丑可以说是袁绍最可倚仗的军事将领。接连被杀,说明什么问题?

汉唐君以为,至少有两种可能:一种情况是这二人名过其实;第二种情况是,对手太强,如果说一次失手,还有情可原,接连两员大将都命丧敌手,大概率是后者。

曹操声西击东,袁绍中计,然后,颜良被曹军内外夹击,不敌被斩。当然,这不能说明颜良不能打,但却能够说明袁绍或者颜良的军事指挥能力不及曹军。同样,文丑被斩也与此相似,先是他带领的骑兵被曹操故意丢弃的辎重所吸引,然后被早已准备好的曹军骑兵打个措手不及。

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这些细节都指向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袁绍的将领在官渡之战的局部战争中一胜难求。其实,细心的人都会发现,此时袁、曹两军的优劣形势已经发生微妙变化:袁军在人数、军粮物资方面依然有压倒性优势,然而,经过实战比较,曹操的部队作战能力要远胜袁绍的,而统帅层面,袁绍多谋少决,与曹操更是没法比。所以说,此时双方的胜率应该是大致的五五开:如果硬碰硬,曹操凶多吉少;如果论机动作战,或者阵前厮杀,袁绍劣势。


3、原本综合实力远大于曹军,结果粮草供给却出现严重短板

据《太平御览·军策令》记载:双方的武装配备,袁绍有一万领铠甲,曹操只有大铠20领;袁绍有马铠300具(即装备重骑兵所用),而曹操的不足10具,基本可以说没有重装骑兵。袁、曹的武器配备对比相差悬殊。

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袁绍的压粮部队似乎个个不给力,先是押运的数千辆粮车被徐晃、史涣袭击焚毁,后袁绍派大将淳于琼带领万余人的部队护送万辆粮车,结果,又被曹军截击于乌巢,10万大军赖以生存的救命稻草被曹操焚毁殆尽。 这样的节奏,有再多的粮食也无济于事。

由于以下3个原因,使得战场上出现的粮草问题显得越发严重:

①战争相峙时间太长,消耗军粮太多

从袁绍于二月发兵黎阳算起,到袁、曹两军在官渡对垒,前后达半年之久。长期的消耗战,对两边都是极大的考验。


②名将被斩,运粮补给线很不安全

袁绍这边,大将折损,派出的押粮兵将接连失利,使袁军补给出现严重问题。


③时值十月,难以筹粮,缺粮是袁、曹两边都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

袁绍最后一次大地规模运粮已是十月的天气,进入冬天之后筹集粮草会更加艰难。而乌巢粮草被烧,是真正的釜底抽薪。如此一来,袁绍的十万大军根本无以为继,必然引起军心散乱。



三、袁绍应该吸取的4点教训,扮演好第一名的角色


1、对曹操保持多方牵制,着意打压其发展势头,打好领导者的防御战

综合来看,袁绍精兵10万,拥有相对丰饶的河北四州,有强大的兵源补充能力,比如袁绍的大本营冀州,而曹操兵力仅有2万;袁绍军队作战器械丰富多样,在官渡对峙阶段,基本处于全面压制状态;粮食补给方面,在袁操最后相持阶段,曹操军粮只够吃一个月,而袁绍第一次从河北运来几千车,后来又运送万余车,足见袁绍的经济实力;最后,地形方面,曹操处于四战之地的中原地区,袁绍所在河北地区有山河之固,防御需要的精力对比悬殊。

尽管袁绍的将领整体上比曹操有所差距,然而,这并不影响袁绍的绝对霸主地位。那么,处于领导者地位的袁绍最好的策略是什么?

答:打好防御战。

对此,定位之父艾·里斯与杰克·特劳特合著的《商战》有精彩论断,虽然他们是讲企业发展策略,但在这里,同样适用袁、曹相争。

他们在《防御战》这一章重点论述了竞争群体中的领导者(即具有绝对优势的第一名),应该坚守下面3个原则:


①、只有领导者才可以采用防御战

为什么只有领导者才可以打防御战?因为,他要通过防御战保持既有的绝对优势。如上所述,袁绍在经济、军事、地理地形上均有很大优势,他最核心的关键不是冒险与曹操对赌,而是采用用保守战略,继续保持和扩大已有战果。


②、最佳的防御是有勇气自我攻击

最好的防御方式就是自物否定,自我改进。在官渡之战前后,已有几个细节暴露出袁军的弱点,比如:在此战前一年,曹军的臧霸攻下青州的齐、北海等郡国,当时管制青州的正是袁绍长子袁谭;白马之战、延津之战,手下最优秀的两员大将颜良、文丑先后被杀……这些都说明,袁军将领的军事能力并不强,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谓防御战的自我攻击,就是找到短板,自我修复。


③、必须封锁对手的强大进攻

第三个原则是封锁、打击潜在竞争者的强大进攻。也就是说,领导者要防止竞争者做大做强。具体到袁绍与曹操,袁绍就应该在曹操发展壮大过程中,不断对其实行严厉封锁。正如袁绍的谋士田丰所言:曹操很会用兵,虽然兵少,不能轻视,不如长久与他对峙,我们可以凭借山河之险,四州的人力,对外结交英雄,对内重视农耕,加强战备,然后挑选精锐骑兵沿黄河一线对曹操进行不断袭扰,使其疲弊难堪。

还可以继续联合曹操周边的势力(比如刘表、孙权、马超)为我所用,对曹操实行牵制,防止曹操增长太快,对我方造成威胁。


2、运用跟随策略,与曹军“共同进步”

1983年美洲杯帆船赛决赛前4轮结束后,丹尼斯·康纳的“自由号”在比赛中暂时以3胜1负的成绩排在第一。万众瞩目,甚至庆祝的香槟已经提前送到。

新一轮的比赛开始,由于“澳大利亚2号”抢在发令枪响之前起步,不得不退回起点重起步,这使“自由号”一开始就获得37秒的优势。排在第二的澳大利亚队的船长约翰·伯特兰打算转到赛道左边,以期风向发生变化,可以帮他们赶超排在第一的“自由号”。而丹尼斯·康纳则决定将“自由号”继续留在右边。这一回,上天眷顾了伯特兰的“澳大利亚2号”,因为风向果然改变了,最终“没有得到2号”以1分47秒的巨大优势赢得这轮比赛。

人们纷纷批评康纳,说他策略失败,没能跟随澳大利亚队调整航向。又经过两轮波澜不惊的比赛,最终,澳大利亚2号记得了决赛桂冠。

这次比赛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成绩领先的帆船,通常都要照搬尾随船只的策略。尾随者改变航向,那么领先者也必须照做不误。有时即便尾随者采用一种低劣的策略时,领先者也会照做。因为,比赛或者战争,只有最后胜出才有意义。

作为优势一方,袁绍有一个最切实可行的方案:跟随策略。尤其是在竞争者曹操极具后发优势时,更是如此。发现曹操有哪些比较好的休养政策,可以直接拿来应用,只要保证能与曹操的发展速度一致,那么袁绍第一的位置就很难被替代。要想维持领先地位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看见别人怎么做,你就跟着怎么做。


3、磨合将帅,加强军队管理

从此次官渡之战,可以看到袁绍的将领普遍缺乏磨练。但并不是说袁绍手下将领天生就弱于曹操,他们之间的差距主要还是缺乏历练。曹操的对手都是像吕布、张绣、刘备、袁术这样强大的对手,而袁绍遇到的阻力却很少,能够称得上劲敌的只有公孙瓒。有差距在情理之中。

应该如何消除这个弱点呢?汉唐君以为,主要有两点:一是加强训练,多给将士们与曹军接触的机会,通过实战磨练迅速成长;另一方面,在进行大规模战争时,尽量避免分散兵力的布署,集中力量,与曹军硬碰硬,可以扬长避短最大化减小己方将领水平较弱的事实


4、择机而动,适时攻打曹操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这两句话大意是说,战争,我们应该先做到自己不可被战胜,然后等待敌人可以被战胜的机会。想要战胜敌人,只有在敌人犯错误时,才可以被战胜,否则,就难以战胜对手。总结为四个字就是先胜后战,即赢了再打。

我们在前面讲袁绍犯的3个误判的第一条中,其实就出现了胜机,曹操亲征刘备,必然使许都后防空虚,因为,曹操的地盘本身就是四战之地,需要四面驻军防御,而且他的军队数量远不如袁绍,不得已还要亲征刘备。曹操是明知危险也必须冒险去消灭刘备,袁绍如能抓住战机,就很容易攻破曹操。

相反,后来,曹操得胜班师,全力防守的情况下,袁绍再打就没有那么容易,最起码,没有可以预见的胜机,还非要此时兴兵,僵持半年,最后被活活拖死,袁绍是咎由自取。

事后来看,袁绍的准备也相当的不充分,粮草被劫两次就断粮,军队崩溃。7万多的袁军扔到官渡战场不要了,自己带着儿子狼狈逃跑。光看对手的弱点,却不见自己的问题,到失败的时候,还不清楚,自己的军队如此脆弱。袁绍做到了,不知敌可胜之机,更不知自己如何做才能达到我之不可胜,确实是可怜,可气!


总结: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唯数不多,影响巨大的三大战役之一。袁绍的在官渡之战前后的种种举措,直接导致无可挽回的结局。从此,袁氏走向分裂没落,曹操成了广大北方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也为曹魏政权与司马家建立西晋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