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3 从巫蛊之祸看皇帝对太子的猜忌:天下岂有三十年太子乎

历朝历代,皇帝跟太子的关系都是矛盾的

汉武帝剧照

一方面,皇帝信任太子,竭力培养太子。太子是皇位继承人,未来的皇帝,必须要学习治理国家。另一方面,皇帝顾忌太子,尽力压制太子。储君就是国家的第二权力中心,稍有不慎,这个第二可能就变成第一了,皇帝为了自己的权势,势必要关照一下太子。

这种矛盾存在于所有皇帝与太子之间,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有些皇帝只侧重于信任,有些皇帝只侧重于压制。对于那些待机时间超长的皇帝来说,这个问题更加棘手,随着太子年长,羽翼渐丰,对皇帝的威胁变大,皇帝是继续信任还是加大压制?

历史上,在位时间超过四十年的皇帝都曾为继承人问题头疼不已,其中不乏熬死儿子乃至杀死儿子的,我们以第一位超长待机皇帝——汉武帝与太子的关系作一个例证。

和谐父子情:求子成功的皇帝

元朔元年(前128年),入宫十余年的卫夫人在诞下三女后,生下了一位男孩,时年29岁的汉武帝欣喜若狂,第一时间命宠臣作禖祝。

汉武帝这么兴奋是有原因的,那个年代的人普遍早婚早育,一般二十岁前都会有儿子,可他眼看奔三了就是没有儿子,后继无人呐。朝廷暗流涌动,皇帝的舅舅太尉田蚡甚至主动向淮南王献媚,说一旦皇帝驾崩,皇位非淮南王莫属。

汉武帝剧照

这可急坏了汉武帝,他都跑去作禖了。“禖”是一种求子的祭祀,也就是说,汉武帝已经去求神仙赐他一个儿子了。终于,这个儿子来了,汉武帝高兴啊,让东方朔作禖祝,给婚育之神修祠送祝,相当于还愿。

有了儿子,汉武帝总算不用成天忧虑自己的身后事了,可以腾出手来继续他的霸业。

此时陈皇后已经被废,卫夫人顺理成章地成为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她的长子也成为汉武帝的嫡长子,太子第一候选人,汉武帝为之取名刘据。

一转眼,刘据七岁了,汉武帝下诏立其为太子,并大赦天下。接着汉武帝又操心起了儿子的教育问题,请专人教导刘据《公羊春秋》和《谷梁传》等经典。

刘据加冠成年后,汉武帝又在长安城南修建了一座苑囿,取广博观望之意,定名为博望苑,将之赐给太子,“使通宾客, 从其所好”。

汉武帝作为一个控制欲极强的皇帝,是很反感臣子结交宾客的,可对刘据却又是另一番态度,专门修宅子给他交往宾客,由此可见汉武帝对太子之宠爱,全都是培养,不见压制影踪。

危机渐起:外戚势力的消长

刘据剧照

危机往往隐藏在辉煌背后,羽翼未丰的太子受到皇帝的重点栽培,但威胁已经出现,而且在慢慢长大。

《汉书·武帝纪》:“夏四月乙巳,庙立皇子闳为齐王,旦为燕王,胥为广陵王。”

这一年,是元狩六年 (前117年) , 刘据已经有了三个弟弟,这对他来说是最直接的威胁,因为汉武帝立嗣的选择不再只有他一个了,更为重要的是,年老色衰的卫皇后日渐失宠,能够坐在皇后位上完全是凭本事而不是宠爱了。

西汉又是外戚政治盛行的朝代,外戚势力是太子的后盾,有什么事舅舅帮你撑着!

刘据的外戚势力曾经非常庞大,舅舅卫青跟表哥霍去病不用说了,功勋盖世。大舅卫长君是侍中,但死的早,他死后卫青才率军作战。大姨夫公孙贺是太仆,九卿之一。但随着霍去病(前117年)、卫青(前106年)的相继离世和卫皇后的失宠,刘据所能依靠的外戚的势力已经大不如前。

太初二年 (前103) ,公孙贺“荣升”丞相,其子公孙敬声接任太仆。对此,公孙贺的反应是“

不受印绶,顿首涕泣”,感动得痛哭流涕,死活不肯接受印玺。为什么?因为武帝朝丞相惨死的概率太高了,前后十三任丞相,被逼自杀、死于狱中、灭族的有六位,而且汉武帝建立了中外朝制度,丞相的权力被大幅度削弱,属于位高权轻的官职。

公孙贺剧照

此时公孙贺父子是太子外戚中权势最重的,连他们都被汉武帝明升暗降,说明汉武帝已经在压制太子的势力了。更为重要的是,汉武帝开始将兵权交给另一位皇子昌邑王刘髆的舅舅李广利,昌邑王对太子之位的威胁大增。

巫蛊事起:迷信的皇帝

“巫蛊”是一种流传甚广的巫术,大致是用桐木削制成仇人的形象,有的插刺铁针,有的埋入地下 , 用恶语诅咒 , 以此让对方灾祸临头。汉朝时期,“巫蛊”盛行于宫廷贵妇和宗室诸王之间,不论是争宠还是妄图夺位,都有人采取此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六韬 ·上贤》载 : “伪方异伎,巫蛊左道,不祥之言,幻惑良民,王者必止之。 ”

在《六韬》中,“巫蛊”被列为七害之一,需要加以禁止,于汉武帝而言,他本人就非常迷信,尤其是到了晚年,为了追求长生,汉武帝把他的国库都拿来给方士交智商税了。

开始汉武帝只是礼神君、祀灶,接着派人入海求神仙,与东海临近的齐地出现“齐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乃万数”的奇景,都押准皇帝好这口。更荒唐的是,汉武帝还把女儿卫长公主嫁给了方士栾大,封其为侯,后来发现栾大不敢出海,又怒而将之腰斩。

卫长公主剧照

在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中,西汉都城长安成了迷信思想的大本营,各方巫女方士齐聚长安,方士以长生之术得宠于皇帝,巫女以献媚之法混迹宫廷,小日子过得美滋滋的。

但搞巫术研究是有风险的,皇帝既然笃信方士能通神,也没理由对巫蛊能害人置之不理,纵观武帝朝,因“巫蛊”而获罪的人可不在少数,而且惩罚非常严厉。陈皇后用“巫蛊”争宠,被废;因杅将军公孙敖因妻子搞“巫蛊”,腰斩灭族。

即便如此,仍然刹不住“巫蛊”之风,到了汉武帝晚年,汉武帝经常生病,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免疫力下降的说法,汉武帝第一想法就是有人诅咒自己,这一想法,在征和元年(前92年)达到高潮。

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十一月,66岁的汉武帝在建章宫内休息,忽然看到一个男子进入中龙华门,手里还拿着一把剑。汉武帝大惊,连忙命人捕捉,男子撒腿就跑,侍卫们都没追上。

汉武帝大怒,将掌管宫门的门候斩首。随即调发三辅的骑兵,在上林苑中搜捕,还是没有结果。汉武帝采取了更为暴烈的措施,下令封闭长安城门,全城挨家挨户进行搜捕。

汉军骑兵

搜捕一共持续了11天,刺客还是没抓到,但从后宫嫔妃的居所以及百姓家中搜出来不少巫蛊用具。结合神秘男子下落不明,汉武帝很乐意相信他们是在诅咒自己,严刑拷打下获得的口供也是如此。汉武帝下令处死这些嫔妃宫女和巫婆,寻常百姓也被投进监狱。

按理说,到这里,“巫蛊”案就结束了,可事情没有这么简单,真要到这里就结束,“巫蛊”案也不至于称为祸了。

祸事前奏:惨死的丞相

在这当口,公孙贺父子闪亮登场,成为巫蛊之祸的导火索。

征和元年,太仆公孙敬声贪污北军钱一千九百万,事发后被下狱论罪,他的父亲丞相公孙贺惶惶不可终日。虽然他是皇后的姐夫,但皇帝真要怒起来,灭他三族都不带眨眼的,要是不赶紧吧儿子捞出来,公孙家恐怕要遭受灭门之灾。

公孙贺想来想去,请求汉武帝让他立功来赎儿子的罪,汉武帝同意了,让公孙贺去朱安世。

朱安世是当时的大侠,这里的“侠”可不是褒义词,而是“以武犯禁、违法犯罪”的代名词,实实在在的贬义。朱安世就是因犯法被通缉,可朝廷始终难以将其捉拿归案,由此可见,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公孙贺完全是从一个火坑跳到了另一个火坑,还是主动跳的。

在征和二年正月,春节刚过,朱安世就被公孙贺请进了大牢。这位大侠不可思议地看着当朝丞相,满脸嘲讽地笑道:“丞相要灭满门了。

公孙贺剧照

公孙贺没当回事,事已至此,就算他要反悔也没用了,他只希望皇帝能够信守诺言,放公孙敬声回家。可他忘了,一个能够逃朝廷追捕的人,怎么会那么轻易地等死呢?

等公孙贺离开,朱安世祭出了他的杀器,在狱中上书汉武帝,揭发公孙敬声的不法行为。总结起来就三条:

第一,与汉武帝的女儿阳石公主(卫皇后女,即公孙敬声表妹)私通;

第二,让巫师在祭祠时诅咒汉武帝;

第三,在上甘泉宫的驰道上埋下木偶人。

第一点最有可能是真的,也是最不值一提的,真正致命的是后面两点,因为他们最犯汉武帝的忌讳,而且这两点又是很难自证清白的,只要从驰道挖出木偶人,怎么证明是谁埋的?恰好又碰上”巫蛊“案,汉武帝宁可错杀三千,也不放过一个。

经过有关部门追查,公孙贺被灭族。同年五月,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卫青长子卫伉全部受到牵连而被处死。

这些人,全都是皇亲国戚,更具体点,是太子的亲戚,汉武帝能够如此利落地处决,表明他跟太子的关系已经非常差了。

巫蛊之祸:流血的长安

江充剧照

不久,汉武帝去甘泉宫(长安城外的别宫)养病,皇后太子都不带,反倒是江充、苏文等近臣尽皆随行。

汉武帝在甘泉宫养着养着,病反而更重了,有一天他打着瞌睡,梦到有几千木偶人拿着棍子打他,一下子就把他吓醒了。迷信的汉武帝疑心更重,觉得”巫蛊“案还没有结束,需要继续追查,近臣江充被委派负责此事。

江充出身不高,能够混到如今位置,全靠一张好脸和察言观色的本事。在此之前,他秉承只为皇帝办事才能获得信任的准则,把长安城的贵戚得罪了个遍,不管是谁骄奢越僭,他都打报告放到汉武帝面前,汉武帝越发信任他。

在江充得罪的人中,最大的就是太子,太子的手下驾着马车走在专供皇帝行走的驰道上,被江充给扣押了,太子请求江充不要报告给汉武帝,但江充没理他,由此得到了汉武帝的夸赞:“当一个人臣,应该如此!”

可这也代表江充跟太子结下了梁子,要知道汉武帝此时已经67岁了,随时都有可能驾崩,一旦太子即位,准没江充的好果子吃。而从公孙贺被杀一事,江充看出了汉武帝对太子的压制和对亲情的漠视,这可是个好机会。

汉武帝剧照

江充火速招集人马,他很清楚武帝的心结所在,所以没派武士,而是找来了西域的胡人巫师,宣称他们能看穿地下的鬼怪和木偶。

很快,江充带人返回长安城,四处抓人,抓到就是刑讯逼供,一群百姓互相告发,被处死这多达数万。这还不算完,几天后江充又带人在皇宫大挖特挖,先从皇帝疏远的妃嫔居所一路挖到皇后的寝宫,七月九日挖到了太子的东宫。

”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挖出了木偶人,至于这个木偶人是太子埋的还是江充埋的,不重要了。大汉王朝的储君,将要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

太子想派人去想父亲解释,又怕晚一步任人宰割,就跑去询问太子少傅石德,石德只举了一个例子:公子扶苏,死得惨不惨?

太子决定越权行事,他派人假传圣旨,要收捕江充等人,江充的助手韩说怀疑圣旨的真实性,直接被咔嚓,江充被捕,随即被杀。太子召集百官,宣布江充谋反,皇帝生死不知,长安进入紧急状态。

江充的另一个助手苏文却跑了,玩命地跑到甘泉宫,向汉武帝控诉太子造反。汉武帝不信,派使者召太子到甘泉宫。这个使者估计是怕跟江充一样被杀,不敢到太子那里,半路返回,报告说太子的确已经谋反,还想杀他,多亏他跑得快。

刘屈氂剧照

没多久,丞相府的长史也到了甘泉宫,带来了最新动态:太子组织宫中近卫军和长安的囚徒,准备控制长安城,丞相府已被攻破。

汉武帝问:”丞相何为?“(丞相如何处置京师的局面?)

答:”丞相考虑到太子的身份,封锁了消息,没敢发兵。“

此时的丞相是刘屈氂,中山靖王众多儿子中的一个,跟太子是堂兄弟关系,不过他支持的是太子的弟弟昌邑王,后来因打算拥立昌邑王为太子而被腰斩。

两个消息砸过来,汉武帝怒了,老子还没死呢,你小子就想兵变夺位?弄不死你!

汉武帝下令刘屈髦率兵平乱,且亲自布置战术:“以牛车为橹, 毋接短兵, 多杀伤士众。坚闭城门, 毋令反者得出。”只要把太子困在长安城,汉武帝就可以不断调动军队把叛乱控制在最小的程度。

长安城外,汉武帝从三百里外的甘泉宫往回赶,并诏发三辅地区的武装力量。长安城内,刘屈髦得到了皇帝的命令,调兵与太子作战,太子一面调发长水与宣曲胡骑,一面前往未央宫北侧,想调动长安戍卫部队北军。

护北军使者任安不发兵, 太子无奈只能从市民中征兵,临时装备后与丞相军队交战。双方激战五日,死伤数万人。太子军最终被不断补充的丞相军击破,但前线的任安等人不清楚事态的发展,不敢对太子下死手,在犹豫中放走了太子。

二十多天后,人们在湖县发现太子,地方官派人围捕,按地方官的本意,当然是生擒最好,万一皇帝转变心意,杀太子可是要灭族的。然而太子没给他这个机会,已经陷入绝望的他上吊自尽。

汉武帝在位54年,刘据在太子位29年,漫长的等待不仅让太子少了耐心,也让皇帝多了担心,生怕儿子等不及夺自己的位。越到后面,猜忌越深,父子之间的联系变得微弱,一旦出事,连消息互通都做不到,以至于误会重重,落得个子亡父悲的结局。

这场皇帝与太子的对弈没有赢家,太子身死,皇孙被杀,只有一个皇曾孙活了下来,就是日后的汉宣帝。卫皇后被收回印绶,几近被废,同样选择自杀。汉武帝没了培养数十年的太子,年长儿子又不成器,不得不传位给幼子,导致君权旁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