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首鼠两端的王辅臣:导致三藩之乱错失良机,全盘皆输

历史上有很多人物,经过岁月的流逝,逐渐被人们淡忘,比如清朝名臣王辅臣就是如此,在当时,他可是让人闻风丧胆、望而生畏的“活吕布”、“马鹞子”,可是今天知道他的人却寥寥无几。

辅臣为人,恭以事上,信以处友,宽以待人,而严以御下,然有功必赏,虽严,士亦乐为之用。——刘献廷

一、王辅臣生平

王辅臣出身低微,其为明朝一官宦人家仆人所生,原名李辅臣。明末,天下大乱,辅臣亦长大成人,遂追随姐夫刘某参加李自成农民军,顺便混口饭吃。

据传辅臣在农民军中喜好跟人赌钱,有次意外赌大,一夜输六百两。姐夫刘某知其所为甚是生气,断定此乃一败家子,打算趁其不备,在房间内以弓箭射之,然未中,反被辅臣发现,夺弓箭将姐夫杀死。

姐夫死后,辅臣深知其在农民军中已无立身之地,时下恰逢大顺军气势雄伟,屡战屡胜。明朝大同总兵姜瓖顺应时势向大顺军投降,辅臣亦被划到其麾下。当时刚好姜瓖手下有一个将领王进朝没有子嗣,就认李辅臣为义子,此后辅臣改“李”姓王。

辅臣长七尺余,面白皙,无多须,髯眉如卧蚕,如世所图吕温侯像。勇冠三军,所向不可当。—《广阳杂记》

王辅臣长相极似吕布,且同样勇猛,遂得名“活吕布”。随着辅臣不断成长,这个称号俞加响亮。

少年王辅臣

1644年,李自成、张天琳等率领大顺军直捣北京,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大顺军溃败,李自成于乱战中被杀,张天琳也被杀。眼看形势不对,姜瓖带领大家又投靠清军,王辅臣紧随其后。

投靠清军不久,姜瓖表现出自己野心与不满,他觉得满人“兵不刃血而占据大同要冲之地”,应该对自己加以赏赐而不是如此苛刻小气。

种种不满,促使姜瓖联合降清将领以“反清复明”旗号继续发动武装力量造反,王辅臣一路追随姜瓖,十分忠诚。这些造反时日,让王辅臣名声大噪。

他常在危急关头出现,作战勇猛,十荡十决,让阿济格麾下的八旗劲旅遇到他就纷纷逃避:“莫有撄其锋者”,清军直呼:“马鹞子至矣”。

马鹞子

清兵之围大同也,辅臣乘黄骠马,时出剽掠,来则禽人以去,莫有撄其锋者。清兵远望黄骠马骋而来,辄惊曰“马鹞子至”,即披靡走。——《广阳杂记》

此后,王辅臣又多一称号“马鹞子”,这是一种十分勇猛凶残的动物,清军用来形容王辅臣,足以见得王辅臣多么让人胆战心惊。

可是他们造反军队的势力还是不能与清军抗衡,不久后姜瓖战死沙场。英亲王爱惜英雄好汉,不但不杀辅臣,反曲意招降,携进北京,抬他入旗籍,顺治授以其一等侍卫之职。

1653年,顺治命洪承畴出征西南,并叫王辅臣与张大元一起跟随洪承畴作贴身侍卫,此行中,张大元自命不凡,看不起洪承畴,处处与之作对。

未几,洪承畴经略河南,上命侍卫二人随侍,一为张大元,一则王辅臣也。大元敖慢无礼,经略待之少不如意,辄悻悻见于词色,尝曰:“我奉朝廷命来随女,岂女家奴?劳苦如是,不当题我为一镇总兵耶?”经略亦微闻之。——《广阳杂记》

反观王辅臣,无靠山不自傲,听话懂事,深得洪承畴喜欢,战事结束回京,洪承畴即向顺治保举其做总兵官。

王辅臣所作所为,平西王吴三桂看在眼里,知其为有用之才,遂极力笼络王辅臣,并请示顺治将王辅臣授予援剿右镇总兵官,使之成为自己部下,此后两人逐渐熟络。

1661年,王辅臣跟随吴三桂一起去缅甸,其作战勇猛,擒获南明帝朱由榔,让吴三桂更加刮目相看,对待他像对待自己儿子一样重视。

吴三桂

王辅臣与吴三桂的侄子吴应麒玩得很好,年龄相差不多。一次王辅臣与吴应麒出征云南镇雄,众将领在一马姓总兵军营中聚餐,酒至酣处,辅臣隐约发现自己饭碗里有一只苍蝇。

他深知此马姓总兵为人残暴,要是知道做饭菜之人没有留意苍蝇,使其残留饭中,定会治罪。所以辅臣想趁大家不注意放下饭碗,不料一个王姓总兵突然看到苍蝇,惊讶指向辅臣饭碗。

辅臣恐其以死蝇故而杀庖人,曰:“我等身亲矢石人也,得食足矣,安暇择哉!倥匆之际,死蝇我亦尝食之矣。”——《广阳杂记》

辅臣微微一笑,说有饭吃就行,何必在乎是否有苍蝇?这个王姓总兵听后,不解人意,打赌辅臣不敢将苍蝇吃下。无奈之中,辅臣端起饭碗食之。

吴应麒在一旁看后哈哈大笑,取笑王辅臣别人叫他吃苍蝇他就吃,那叫他吃屎是否也吃呢?辅臣听此话,火冒三丈,起身拍桌,众人惧怕,辅臣继续言之:“我不惧你,信不信吃你脑髓”!

吴应麒自知事情不妙,路荒而逃,此事作罢。次日两人和好如初,唯有好事者将其发酵传至吴三桂耳中,变成王辅臣声称要吃他脑子。

吴三桂找到辅臣,对他进行教育,却引起辅臣不满,他觉得吴三桂偏袒侄子。两人由此交恶,辅臣不久托人找关系调离云南前往甘肃固原做提督。

吴三桂知道王辅臣要去甘肃,很是遗憾,但对王辅臣的感情还是有,在王辅臣临走之前,吴三桂送给王辅臣两万两白银作为路费。

王辅臣去到固原不久,又转任平凉提督。平凉是重要之地,康熙将王辅臣调至平凉做提督,足以见得康熙十分信任王辅臣。临走之际,康熙为了笼络人心,还打一出感情牌,送给王辅臣一把先帝赠予自己的豹尾枪,把王辅臣感动得发誓要尽忠贞之节,效犬马之劳。

康熙

此枪先帝所遗以付朕者。它物不足珍,见此一枪如见朕,朕见此枪如见汝矣。

1673年,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发起三藩之乱,叛军迅速攻占云、贵、川、湘、闽、粤等省,局势对清朝极为不利。处于战争优势的吴三桂想起自己曾经的部下王辅臣,就想拉拢王辅臣跟随自己一起建功立业。

吴三桂派当初王辅臣在云南时的好友汪士荣带着两封招降书去找他和张勇,希望二人能跟随自己,王辅臣看完信后没有念及旧情而是叫儿子王吉贞把汪士荣与两封招降书一起带去交给康熙。

康熙见王辅臣如此忠心,十分开心,把汪士荣处以极刑后又赏赐王吉贞为太仆卿,王辅臣这次操作完全忽略张勇,让张勇因此受到康熙谴责,两人渐生矛盾。

彼时四川已被吴三桂攻克,四川提督郑蛟麟也招降于吴三桂,康熙眼看吴三桂势力大增,有些坐不住,遂命令莫洛出京担任西北军事经略使,且叫王辅臣一同前往辅助。

莫洛原本就与王辅臣有些过节,如今王辅臣又得罪莫洛好友张勇,更是让莫洛对王辅臣处处为难。王辅臣对四川地势以及各种情况比较了解,他去跟莫洛提出自己对攻打四川的建议,莫洛假装没听到,对王辅臣不屑一顾。

原本精忠报国之心被莫洛打击,王辅臣心生不悦,要知道王辅臣本来就是一个心胸比较狭隘之人。为此事,王辅臣与莫洛梁子算是结下。

中年王辅臣剧照

莫洛不听从王辅臣建议贸然进攻四川,吃了败仗落荒而逃,在宁羌州与王辅臣相遇。王辅臣看到失魂落魄的莫洛,甚是高兴,此仇不报非君子,几个回合就把莫洛搞定,并且兼并莫洛军队。

平凉之兵既杀经略,陕西督抚以反状上闻,上亟召王吉贞入内,曰:“女父反矣。”吉贞曰:“不知也。”——《广阳杂记》

搞定莫洛后,王辅臣也知道康熙不会轻易饶恕自己,况且自己的儿子王吉贞还在京城,相当于做了康熙的人质。左思右想,王辅臣决定跟康熙坦白莫洛被自己所杀,康熙为了稳住大局,也口头答应不对王辅臣治罪,劝其归降。

王辅臣对是否回归清政府,首鼠两端,犹豫不决。与此同时,吴三桂再次向王辅臣抛来橄榄枝,给王辅臣二十万两白银,还送他“平远大将军陕西东路总管”的印信。

为了断掉王辅臣后路,吴三桂在川陕地区到处散播对王辅臣任职的委任状,一时间王辅臣投靠吴三桂的消息人尽皆知,但此时王辅臣距离真正叛变还有一步之遥。

二、三藩之乱中的王辅臣

在吴三桂的引诱以及康熙的宽宏大度中,王辅臣没有立即做出选择,而是自己选择回去老窝平凉,但是在抵达平凉的路途中,屡屡受阻,清军前后夹击,王辅臣危在旦夕。

好在紧追其后的洞鄂没有继续追击,1674年农历十二月初七,王辅臣抵达秦州,秦州副将陈善看到王辅臣到来,弃城而逃,知州巴三刚等人主动降服于王辅臣,秦州失守。

十二月十六,康熙仍抱有一丝希望,派王辅臣义子王吉贞前往秦州劝降王辅臣。1675年正月十三,王吉贞与苏拜到达秦州,王辅臣依旧未表态,后又看到吴三桂战事顺利,自己义子已到身边,才正式叛变。

王辅臣叛变后,派义子王吉贞到平凉做总兵,王辅臣与巴三刚死守秦州,顺便派巴三刚攻克巩昌(今甘肃陇西),攻克之后让伪总兵陈可、郑元经守护巩昌,王辅臣等人继续相继攻克庆阳、兰州、花马池(今宁夏盐池)等地。

仅仅从1674年十二月到1675年二月,王辅臣就把陇右大多数地区占据。康熙得知此事,有些坐不住,怒火中烧,平静之后重新调整战略方针。

1675年二月,康熙命令扬威将军阿密达率每佐领五人,从西安出发去进剿平凉,三月,阿密达军战败,退守平凉泾州(今陕西泾川,位于平凉之东部),次月王辅臣从秦州奔赴平凉老窝坐镇。

王辅臣离开秦州后,秦州很快于五月被清军收复。同年七月、八月,兴安、汉中相继失守,吴军将领王屏藩坐据汉中,西北战场战事告急。

康熙眼看形势严峻,他明白此时要是汉中王屏藩与平凉王辅臣两军联合,整个战况将陷入彻底被动。康熙遂将所有可以调动的军力全部调往平凉去主要针对王辅臣进行打击,只要将王辅臣消灭,再攻打王屏藩就显得简单很多。

1675年八月,康熙命大将军洞鄂、 扬威将军阿密达、平逆将军毕里克图抵达陇州(平凉南部),九月,总兵官孙思克攻克静宁州(平凉西部),自此,平凉东边泾州、西边静宁州、南边陇州都被清军围堵,只有北边固原尚且是王辅臣手下陈彭占据。

面对三面夹击的战况,王辅臣依旧没有惧怕,因为自身战斗力足够迅猛,王辅臣不仅把三面军队打得落花流水,还能再抽出军队去攻打庆阳和支持固原,气得康熙直道:

贝勒洞鄂驻平凉日久,兵力不少, 但图自便,惮于攻战,以致逆贼王辅臣分兵救固原,今又袭庆阳。洞鄂及参赞大 臣从未赴敌,任贼四出,若罔闻知。平凉贼势既分,又不乘虚攻取;伊等在平凉 所司何事?及今不取,更待何日耶?

之所以清军一直没有取得胜利,主要还是清军惧怕王辅臣,几次见到王辅臣就被吓跑,洞鄂部下根本不敢与王辅臣直面战争。两军一直从1675年八月僵持到1676年三月,大半年时间,王辅臣居然没有太大损失。

大兵进逼平凉, 十万之众环于城外,畏其勇,不迫。—《庭闻录》

除了平凉战事不利之外,秦州地区也面临王屏藩和吴之茂的近十万大军侵犯,大家一致想夺得秦州有利地势以实现进一步作战计划。

康熙最后毫无办法只能临时换大将图海去支援西北战事,图海于1676年三月抵达平凉,洞鄂给图海打下手。同年五月,图海等人在虎山墩与王吉贞率领的一万叛军相遇,经过激烈厮杀,最终清军胜利,占据虎山墩。

虎山墩一战后,平凉王辅臣叛军失去粮草供应,因为虎山墩与六盘山相接,六盘山是通过固原的必经之地,一旦虎山墩失陷,就相当于固原被堵,固原被堵,则平凉失去粮食供应。

清军对平凉形成东西南北四面包围,在缺少粮食的情况下,王辅臣派副将谢天恩出城“乞降”,但是内心依旧在等待秦州作战的王屏藩、吴之茂前来支援自己。

六月初,吴之茂得知王辅臣在平凉的艰难处境,遂派出李黄莺攻通渭,希望借此支援平凉,可惜通渭一战,最终以失败告终,王辅臣等待支援的希望落空。面对内无粮食,外无支援的窘境,再加上图海派周培公七进七出平凉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招抚,王辅臣最终投诚。

图海剧照

辅臣出战虽屡胜,而孤城坐困不支,经略图海招之降,与之钻刀设誓,保其无它,辅臣出降,随经略转战有功,事多不具录。——《广阳杂记》

王辅臣投降后,吴之茂、王屏藩等人被康熙派遣重军攻破,最终相继投降。更严重的是,王辅臣还跟随图海一起攻打叛军,可谓心力憔悴,平定三藩之乱回京后,王辅臣沉思良久。

1681年,王辅臣自知这次造反死罪难逃,一天夜晚,他莫名对自己刚娶的小妾就是一顿痛骂,随后给小妾一些东西让其回家。

为了保全家人性命以及防止连累图海,他把家财散尽分与出生入死的兄弟,叫他们离开,最后只剩下一个亲兵在身旁未走。他倒出一碗酒一饮而尽,将银碗赠予亲兵,吩咐亲兵在他喝醉睡熟后,用纸蒙住他的脸鼻,让自己“冷水噗之立死,与病死无异”,亲兵无奈之下照做。

然刀死、绳死、药死,皆有痕迹,则将遗累经略,遗累督抚,遗累女等。我筹之熟矣,待极醉,絷我手足,以纸蒙我面,冷水噗之立死,与病死无异,女等以痰厥暴死为词。——《广阳杂记》

当天晚上,王辅臣就窒息身亡,康熙知道他自尽后,只是把他儿子王吉贞革职,却没有杀害,这也算康熙与王辅臣最后的默契。

三、为何王辅臣会失败

王辅臣在这场战役中的失败原因有三:一是康熙对整个局势的准确判断,从而制定出最佳方案应对王辅臣;二是他自身原因;三是王辅臣的队友吴军实在不靠谱。

下边我分别深入分析一下王辅臣在这次战争中失败的三个原因。

1、康熙的应对措施

在王辅臣拿下兰州、王屏藩坐据汉中之后,康熙就已经看清整个大局形势,当时只要王辅臣与汉中王屏藩两人联合,一起进攻西安,再顺势拿下关中,控制西北地区,最后与吴三桂等人一起合力北上,整个大清朝的江山将易主。

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依旧保持镇定,他知道王辅臣在这场叛乱中的地位很重要,要平定三藩之乱,只需先拿下王辅臣,而要拿下王辅臣,必须阻断固原的粮食供给,还要守住秦州,防止两军汇合。

于是康熙制定了以下计划:

一是立即将陕甘宁地区所有可以调动的军队都调动去集中对付王辅臣,对王辅臣进行东、西、南三面夹击,让王辅臣有心杀敌,无力回天;

二是他把握住关键问题,想要拿下平凉,必须先将固原阻断,才能阻断王辅臣的粮食供给,只要粮食被阻断,王辅臣失去粮草,很难维持战争。

其实在洞鄂攻克王辅臣的时候,康熙就多次提到这个问题,但是洞鄂一直没有引起重视,所以才在平凉僵持半年,还没有拿下王辅臣。

三是用人得当,康熙知道洞鄂不适合继续指挥战争,要不然战事只会节节败退。他派遣图海去总管军政事务,是因为图海的作战经验丰富,还曾有恩于王辅臣,王辅臣是一个重情义之人,图海可以对王辅臣进行心理攻陷。

要是换一个皇帝,稍微对地理和军事不懂一些,以当时王辅臣和吴军的迅猛之势,后果不堪设想。

2、王辅臣的失败原因

我们继续反观王辅臣,他在整场战争中又是犯了哪些错误呢?

一是王辅臣首鼠两端,犹豫不决。在攻占秦州之后,他没有及时趁着有利地势与吴军汇合,偏偏要等康熙引起足够重视派兵前来镇压,自己没办法只能选择回到平凉死守阵地,因此失去与吴军汇合的最佳时机 ,后来后悔已经来不及。

二是王辅臣过于自信,迈的步伐过大。在占据秦州之后,自己根基不稳,就迅速攻占巩昌、兰州等地,战线过于复杂,又没有足够多的人手去守城,光攻不守,浪费精力与时间,还引来康熙重军对付自己。

三是王辅臣没有充分意识到秦州的重要性。秦州北至平凉,南至汉中,自秦州往东走经过清水— 关山—陇州,可以接应平凉;或西走伏羌(今甘肃甘谷)—通渭—静宁州(今静宁),也可接应平凉。

要是当初离开秦州之时,叫吴之茂或者王屏藩镇守秦州,以备后来自己到达平凉双方可以相互接应,事情就会简单很多。

可是王辅臣从秦州撤退时,并没有考虑这么多,以至于他四月离开秦州,五月秦州就被清军收复,从而彻底阻断吴军与自己接应的主要路线。

后来哪怕吴之茂与王屏藩率领十万大军去攻打秦州,也是无济于事,因为康熙已经明白秦州重要性,派重兵镇守,怎么会轻易让吴军占领。

也是因为秦州失守,导致最终王辅臣在断粮之后,不能及时得到吴军支援,最终被迫投诚。换言之,失去秦州相当于平凉之战已经失去翅膀,王辅臣再难飞出清军手掌心。

平凉地貌

3、吴三桂的应急预案

从整个战事以及三藩之乱来看,吴三桂整体是一种保守态度在应对,一方面害怕失去已有的地盘,一方面又想拥有更多地盘,导致最终已有的地盘守不住,攻克的地盘没人支援。

王辅臣一战更是最明显不过,当王辅臣已经陷入绝境,最近的王屏藩与吴之茂虽然想解救,但是无奈实力不允许,而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人的其他主要火力,居然没有想过前往平凉支援王辅臣。要知道从王辅臣在平凉被困到最终投诚,前后一年左右时间,吴军前去支援完全来得及。

可是吴三桂等人担心一旦自己前往支援平凉,已有地盘会被清军收复,就是这种保守思想,以至于分不清事情轻重缓急,最终全盘皆输。做人,不拼一把哪有机会,造反,玩命的事情,以玩游戏的态度对待,可能有好结果么?

结语

王辅臣的一生恰好将那个时代的浮浮沉沉与命途多舛诠释得淋漓尽致,生在那样的乱世,根本说不准今天与明天自己会是什么模样。毫无征兆的变故,与反复无常的投降反叛,也是对那个时代人群特征的反映,处于乱世之中,一切成败转念俱空,谁又能够知道下一步何去何从?

最后王辅臣喝下一碗酒,将家财散尽愤然离世,也是对人生的一种幡然醒悟,虽然为时已晚,但是却又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