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古代“记者”如何坚持职业操守?

黑娃爱疯


这个问题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说。

第一,窄义来说,古代的太史公们非常有职业节操。不多说,举个例子。齐太史公曰:“崔杼弑其君。崔抒大怒,将太史公杀之,接着太史公的二弟继续书写:崔杼弑其君。崔抒当即也将他们杀了,最后太史公的三弟过来,接着两个哥哥,继续书写:崔抒弑君。崔杼告诉太史第三个弟弟说“你两个哥哥都死了啊,你难道不怕死吗?你还是按我的要求:把庄公之死写成得暴病而死来写吧”,太史公三弟正色回答“据事直书,是史官的职责,失职求生,不如去死。你做的这件事,迟早会被大家知道的,我即使不写,也掩盖不了你的罪责,反而成为千古笑柄”。崔杼无话可说,只得放了他。小太史走出来,正遇到南史氏执简而来,南史氏以为他也被杀了,是来继续实写这事的。

第二,从广义来说,节操也就那样。因为需要讲究“为上隐、为圣人隐、为贤者隐。”不能说这三类人的坏话,所以光看表面文字会有很多完人。

第三,从时间上说,越往后史官越没节操。还是举个例子。秦桧谋害岳飞之后,编造污蔑岳飞的文字材料,销毁关于岳飞的真实材料。这里面必然有史官们的参与。


星空之下


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记者,类似的大致比如史官、采风官等。

史官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作为历史的记录者,真实性非常重要。但要做到如实记录历史,也并非人人都能做到,一般就靠职业操守或者家族传承来约束,最著名的比如司马迁父子。其实在儒学这个大的环境下,一些仗义执言也是一种美德、一种荣耀,这种背景下很大程度减少了史官真实记录的压力。

采风官,简单来说是采集民间诗歌、歌谣的人,一般大家都读过《诗经》等著作,应该对古代民间的诗歌有过了解,因为他们很大程度的显示了民间生活、节日民俗的一些情况,更加方便的让统治阶层了解民间疾苦。因此统治者十分注重这种通过采录歌谣来了解民众情绪的做法和形式。例如汉朝曾设立乐府机构,采集各地民歌、音乐,以整顿礼乐制度,教化民众。明朝后期也出现采风高潮,以冯梦龙、李开先为代表的一些文人十分看重民间歌谣、故事,先后编辑刊印了《挂枝儿》、《山歌》、《笑府》等民歌集、笑话集。到了清代比如李调元的《粤风》是记述广东广西民间风谣的采风之作。总结来说采风的形式前后稍有变化:一是政府专职官员在春三月向路人采录。二是政府雇请年老无子嗣者,在冬季到民间采录。


残留余香ljx


由于古代纸张很贵,而且印刷术一直到宋代才真正普及开,所以现代意义上的记者,在古代是不存在的,最多也就是写一些花边新闻的娱乐记者,类似于现在的狗仔队。

而我们所真正看重的,揭露时弊,调查民间疾苦的记者,在古代由另外一群人承担,秦朝以前是史官,类似于董狐直笔这样的人物。而以后则是由监察御史这样职位的承担,但是中间也混杂了大量的政治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