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农业+”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看江苏沛县张寨镇如何种好“菜园子”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信息》记者 李希平 报道

“这一片地块里的芦笋,从种植、日常管护到成品收割都归我一个人负责,一年不用出远门,就能有不少收入到手。”说这话的人叫孟庆素,是江苏沛县张寨镇魏老家村的村民。

孟庆素脚下的千亩芦笋种植基地位于沛县张寨镇,是由江苏轩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3800万元建设的,集芦笋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规模化、集约化大型示范园。孟庆素告诉记者,一家6口人,过去经营6亩地,年毛收入不足7000元。流转后,每年有6000元地租纯收入,再加上打工收入,年收入达10万余元。

整合资源,小芦笋带动产业大发展

从徐济高速沛县出口向西五分钟的车程,记者就来到了江苏轩瑞千亩芦笋种植基地。基地负责人顾玉军指着连片的芦笋霸气地对记者说,我们这1500亩生态芦笋的种植质量如果说全国第二,没有人敢说第一!这个园区采用电信5G物联网技术进行自助浇灌,根据土壤墒情自主决定浇灌的水量和时间;芦笋园里使用的肥料和农药是由中化化肥与美国世图乐公司提供;田间管理是“土专家”和“洋专家”结合,当地的“土专家”负责现场管理,大学的“洋专家”则主要负责解决各类疑难杂症。

善于整合各类资源的顾玉军说,除了租赁承包土地的钱和人工工资,芦笋其它方面的硬性支出并不多,包括5G物联网和化肥、农药等,多为相关部门免费提供。为什么这么牛?顾玉军说,这些厂商到哪儿能够找到这么好的芦笋园,来为他们的高质量产品打“活广告”?

轩瑞芦笋园

控制成本+精细化管理,不仅保证了芦笋的品质,第一年的亩产量就创纪录的达到了500公斤/亩,明年即可达到750公斤/亩。有了好的发展基础,顾玉军准备把芦笋种植面积扩大到5000亩,并与中国药科大学合作研制生产芦笋含片、芦笋胶囊、芦笋面膜等产品,与洋河集团联合生产芦笋酒的合作也已基本敲定,芦笋产业链条将越来越长!

农业+旅游,陈油坊葡萄产业声名鹊起

近年来,沛县张寨镇大力引进名、特、优农产品,推广高效种养模式、高新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特色内涵。日前记者在张寨镇禾顺葡萄采摘示范园看到,一串串绿的、紫的葡萄挂满了葡萄架,绿葡萄长得晶莹剔透,紫葡萄生得色泽诱人,一股股沁人心脾的香味扑面而来。葡萄成熟的季节,也是整个陈油坊村最忙碌最幸福的时刻,很多游客慕名来到农户葡萄园赏美景、摘葡萄、买葡萄,他们的葡萄几乎足不出户就能全部销售出去。

陈油坊葡萄园

陈油坊葡萄园

陈油坊万亩葡萄采摘园现已发展成为一个以陈油坊村为核心,带动周边8个行政村,集葡萄种植采摘、休闲观光及农家乐旅游为一体的万亩生态产业园。陈油坊村也由几年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小村庄,一跃成为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美丽乡村”、“江苏省最具魅力休闲乡村”、“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上海标准”,种出全国最绿色蔬菜

“每天我们的蔬菜定时发往上海和北京各大超市和批发市场,节假日更是供不应求。”沛县张寨镇博源农业示范园负责人李康说。据了解,该园区建有200亩智能化日光温室、1000平方米分拣车间,育有几十种优质蔬菜。李康说,由于采用箱式栽培、槽式栽培等立体无土栽培工艺,可将土地的种植利用率提高三倍左右,并且省水、省肥、省工。

2017年12月26日,徐州—上海外延蔬菜生产基地揭牌仪式在沛县张寨镇博源农业示范园举行。此次挂牌为沛县优质农产品进入上海打开了突破口。该县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加强质量安全管控,强化产销合作保障,提升上海外延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水平,推动更多绿色、安全、优质的农产品走进上海。

工作人员对刚采集来的芦笋进行分类包装

该基地目前已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及家庭农场种植面积约6000亩,年亩产效益约12000元,向上海卜蜂莲花超市日供应达60吨,月平均销售额近600万元。供应链的形成,加快了张寨镇蔬菜产业的提档升级,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