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满洲八旗军的战甲究竟有何实战作用?

战甲,不但能够体现一个时代的审美风格,也可以体现出一个时代的作战风格,甚至能够体现一支部队的作战习惯。一个朝代的战甲,还能够从侧面映射出一个国家的繁荣程度。同时,一副拥有良好设计的战甲也能够有效增强士兵的防护能力,大大降低战斗减员。故对战甲进行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欧洲中世纪时期的骑士就十分喜爱全副武装的铠甲,日本武士的战甲主要是受经济水平限制所以不得不采用防御力低下的竹条、麻绳和皮革。而中国历朝历代的战甲主要是在要害部位做重点强化,关节等部位为了活动方便所以放弃了一定程度的防御性能。满洲八旗军的战甲主要是在明甲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使之更适合满族人的作战习惯。

八旗战甲

前言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拥有具有自己特色的战甲,随着时间的推移,战甲的制造工艺和使用的材料也越来越好。但中国战甲的发展并非一直在向着提升机动性发展,比如五代十国之时,就习惯采用较为轻便的皮甲,到了宋朝时期就开始采用重甲保护步兵,使步兵的负重大量增加。元代时期就舍弃了宋代的重甲,再次采用较为轻便的牛皮和铁网制甲,大大提升了士兵的作战负重。

各个朝代的战甲之所以采用不同材质,大多与其作战风格和主要对手有关。比如宋代因骑兵数量较少,所以多采取重步兵组成方阵的形式抵御金军骑兵。骑兵对步兵本就有着天生的优势,所以为了有效抵御骑兵的伤害,宋朝便采用重甲来增强步兵的防护能力。

宋朝重步兵的铁甲

明朝时期的战甲,主要采用铜和铁作为主要材料,并制成铁网来抵御弓箭的伤害。明朝铠甲舍弃宋朝的重甲,也是因为明朝并不像宋朝那般缺少骑兵,所以不必给军队配制较为沉重的战甲,而是更偏向考虑强化士兵的机动性。

清朝八旗军的战甲主要是在明朝战甲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为了使战甲更加适合身为游牧民族的满族人使用而做了一定程度的优化。

以棉制甲,抵御严寒

明朝的战甲多以棉制甲,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大大减少战甲的重量。北宋时期的重步兵就采用了大量的铁制甲叶,互相串联而成,虽然能够有效防护身体的各个部位,对冷兵器的防御也有不错的效果,但代价就是过于沉重,重量接近三十公斤,使步兵在进行作战时极为不便。

元末时期,因火器的应用使传统的铁甲失去了对士兵的有效保护,士兵反而会在遭到炮击时因铁甲导致重伤。所以明朝大多采用棉甲来抵御火器的伤害。努尔哈赤在与明朝的作战中遭到了明军火器的沉重打击,部队伤亡十分严重,所以后金军经常在战事结束后掠夺明军的棉甲来替代自己原先的战甲,这样在与明军的作战中就能有效的减轻火炮对自己的伤害。但光靠缴获是远远不足以装配全部后金将士的,于是

后金开始自己研制棉甲,并在明朝所制的棉甲上加以改进。

明军棉甲

制作棉甲的方法主要是将棉花过水浸泡,将其拍打成薄片。然后再将这些棉片累积在一起缝成一块厚实的棉布。不过如果只依靠棉花,那棉甲的防护能力仍然形同虚设。所以又在两片厚实的棉布中间嵌入铁片,使用铜钉将其固定,随后再将棉布缝合,这样就形成了一件完整的棉甲。《紫禁城内保管盔甲考》中提到:

“清代八旗甲以绸为面,蓝布为里,内絮一层薄薄丝棉,其面饰有等距铜镀金圆钉。甲由八部分组成,即上衣、下裳、左右护肩,左右护腋,前遮缝、左遮缝,穿时,由铜镀金纽扣连缀成一体。”

八旗军所穿的棉甲

八旗军所使用的棉甲内嵌铁片,这样就能够有效防御明军火器所带来的伤害,对流矢也有不错的防护效果,大量减少了作战伤亡。其次,东北地区气候寒冷,棉甲可以有很好的保温效果,比单纯的铁甲更适合八旗军。

添加鲜明的色彩,便于区分敌我

八旗战甲最具有特点的便是简洁且又鲜明。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正红旗四旗的战甲除头盔外全部采用黄、白、蓝、红四种颜色。而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镶红旗四旗的战甲则是在前四旗的基础上分别添加了其他颜色作为点缀。《清代八旗甲胄》中指出:

“八旗以旗色而分,兵丁甲胃也是根据旗色而分的。镶黄、正黄、正白为上 三旗,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为下五旗。”

镶黄旗在战甲边缘添加了红色、镶白旗在边缘添加了红色、镶蓝旗在边缘添加了红色、镶红旗在边缘添加了白色。八旗战甲采取这样的颜色搭配使清军指挥官在战场上能够轻易分辨各旗的位置和作战状况,也能够很直观的看出八旗军在作战过程中的减员情况,有利于做出下一步的作战部署。而且八旗军战甲颜色分明,很容易和敌军进行区分,使八旗军在与敌军交战之时不会出现因识错战甲而误伤友军的情况。

古代战争不像现代化战争一样极容易区分敌我,在交战过程中,将士只能通过服饰的不同来区分敌我。上文已经提到,努尔哈赤与明朝作战时经常改穿明军棉甲来防御火器的伤害,这就很容易出现在战场上遭到友军误杀的情况。八旗军在换装新式战甲后就有效避免了这个问题,即便是将士杀红了眼,也会因鲜明的战甲停下对友军挥去的战刀。

八旗各旗战甲

提升美观度

一件精美的战甲,等同于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作为一名士兵,当然更希望自己的甲胄更加美观,没有人会想穿着极其丑陋的战甲奔赴前线作战,这也会对士兵的心理造成不利的影响。受经济条件的约束,并不是所有的八旗兵都拥有精美的战甲,只有骑兵和将领才能够拥有。为了增加美观度,清军还在头盔上做了些许文章。《紫禁城内保管盔甲考》中提到:

清代八旗盔为牛皮制成,外染黑漆,上安装铜镀金横、竖各二,缨管铜镀金,状如葫芦形,周垂红色 ( 黑色 ) 缨穗。清代八旗校尉白缎、青缎、青绸盔甲,均由清代苏州织造局制作。”

清朝对八旗军的头盔都进行了美化处理,可见其用心良苦。提升战甲的美观度,不仅能够使战甲更具观赏性,也使军容更加雄伟和整齐。八旗军的头盔也比明军头盔更加精美一些。皇帝的头盔则更加精美,在头盔的顶部镶嵌一颗硕大的珍珠,下面雕刻金累丝镂空雕龙,用小珍珠做其边缘装饰,两侧使用黑色貂皮做缨穗。皇帝所穿战甲的精美度是八旗军将士所不能比的,但通过皇帝的头盔可以看出,清代对于提升战甲的美观度是十分在意的。

乾隆帝铠甲图

不易保存,极易损坏

八旗军的战甲虽然有着种种优点,但也有缺点,比如棉甲十分不易维护。棉甲的制作材料是棉花,如果保存不当极容易被虫蛀。虽然棉甲内部嵌有铁甲,但外部棉花破损就会影响到防御火器的能力。其次,棉甲也极易弄脏,且无法进行清洗。而铁甲只需要进行擦拭,避免生锈即可。《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广储司·贮库绵甲》中曾有过相关记载:

“金川凯旋所有三省兵丁与八旗前锋兵丁及演云梯兵丁等带往棉甲五千二百六十九件令其交回贮库······陆续收过棉甲共五千二百六十二件,内有堪用棉甲二千七百三十六件,毋庸粘补即行收贮外 , 其余甚油污 堪用,应换里面棉甲五百五十五件,里面油渍变色微破棉甲七百九十四件,大油污棉甲一千一百七十七件需换面······ ”

八旗军所穿的棉甲

由此可见,棉甲的缺点也十分明显。但好在棉甲的制作成本相对于铁甲要更低一些,所以更换新的棉甲不会过度消耗国家的财力。八旗军作为清帝最得力的部队,自然享受最好的补给。况且一个帝国的正规军,若穿着破损和沾满油污的战甲外出作战,也大损军容和皇帝的脸面。

结语

八旗战甲是在明甲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最终形成的,不仅使新式甲胄更加适合满族人的生活环境,也增强了防护性。清朝还曾经对八旗战甲的实用性进行过提升,比如腰间不设右挡,只保留前挡和左挡,右挡空余出来的位置放置箭袋,这样方便骑射时取箭。在此清朝之前的各封建王朝军队通常将箭袋放置在背后,射箭时从背后取箭。两种取箭方法皆有各自优点,只是在右挡放置箭袋更加贴合满族人骑射的习惯而已。

通过清朝对战甲的优化也能够看出清朝时期更偏向增强战甲的实用性。如设置鲜明的颜色,方便列阵和区分敌我。再如舍弃铁甲并大批量装配棉甲,也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暖效果。清朝八旗军的战甲或许不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军队中最漂亮的战甲,但它一定是最适合八旗军的战甲。

参考文献:

1.《紫禁城内保管盔甲考》

2.《清代八旗甲胄》

3.《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广储司·贮库绵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