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9 二战时日本曾有一大胆计划,还没等实现就已投降,如今却快被遗忘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军队在东北发动侵华战争。经过14年的艰苦抗战,日本军国主义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在同盟国的安排下,日本战俘及青壮年侨民被陆续遣返,但依然有大批日本人滞留中国。

▲民国时期东北地图

早在开战之前,日本就已经对东北地区蠢蠢欲动,并多次派人在此挑选建立移民试点。比如日本大将福岛安早就密谋在大魏家屯建立名为“爱川村”的移民村落,但由于财政拮据和当地居民的强烈反抗,爱川村移民计划最终宣告失败。

自“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便开始有计划地组织其国民移居东北。在1936年,时任首相广田弘毅明确提出殖民计划,争取在20年时间里向东本三省移民500万。事实上,到日头投降时,9年之中已经有多达150万的日本移民。毫不夸张的说,若不是日本战败,这一地区早已被被染上“樱花色”。

▲日本开拓团旧照

随着日本逐渐控制东三省,移民工作迅速推进,日本不仅制定了相关移民规范,而且将招募的移民按照军队编制进行分组,按人数配发武器。随着广田内阁提出具体计划后,向东北移民成为此时日本政府的七大国策之一,移民团也被更名为“开拓团”,侵占意味不言而喻。在这一阶段,大多数移民都是贫民阶层,在国内快活不下去了,所以就带着一家老小来碰碰运气,这也导致大量妇女儿童随之抵达东北。到达东北后,“开拓团”通过没收、低价收购等方式抢夺土地,并强迫中国农民为其劳作。


▲裕仁与麦克阿瑟旧照

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滞留东北的日本军队和移民惶惶不安,唯恐遭受民众报复。有资料记载,日本移民难民多达130万。日本无力援助如此庞大的移民难民,只能选择性的抛弃,首当其冲的便是妇女和儿童。一开始,日军将撤退消息严密封锁,非军方人士并不知道撤退的时间和地点。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难民队伍得到风声便开始向遣返点行进,许多人因断粮、严寒、疲惫、瘟疫倒在路上。无奈之下,“开拓团”渐渐丧失了回国的想法,生存的欲望迫使他们寻求中国人的帮助。


▲《小姨多鹤》剧中的竹内多鹤

首先是日本女人,为了自身安全她们开始寻找年龄合适的中国男人结婚,而许多娶不到媳妇儿的东北汉子也纷纷在撤退路上“捡日本媳妇”。据不完全统计,开拓团中有多达11万的日本女人没有回国,其中绝大部分的都嫁给了中国男人,主要居中在吉林、辽宁一带,这也是东北地区中日混血儿占全国总人数95%以上的原因。

其次便是日本儿童。抗战时期,许多日本儿童或与父母离散,或因父母去世沦为孤儿。在战后,这些未满13周岁的孩童被统一称作“日本遗孤”,其中不乏日本军人子女和工商界人士的后裔。他们大都被淳朴的中国人收养,主要集中在东三省和内蒙。据近年来的调查可知,至少有4000以上的“遗孤”被中国人抚养长大。

▲如今的日本遗孤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滞留呢?这与日本严格苛刻的回国政策有关。为将有限资金尽量用于接回青壮年以从事战后建设,并避免儿童受中国文化影响太深,日本规定所有与中国人结婚的女性全部注销户籍、宣告死亡,而滞留男性中只有未满13周岁的才有资格获得回国机会。说到底,这一政策是将上述群众当做“包袱”给甩掉,毫无人性可言。


反观中国,虽然条件非常艰难,但无数民众依旧对遗孤们伸出援手,不仅将他们拉扯养大,甚至还节衣缩食送他们上学。中国百姓“以德报怨”的仁义之举,在世界战争史上都堪称独一无二。

▲日本遗孤祭扫养父母坟墓

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日本方面对遗华日侨回国依然实施严苛的“身份担保人制度”,再加上遗孤们几乎只会讲汉语、依然保留着中国传统习俗,他们即使有幸回到日本也压根无法融入主流社会,甚至被亲属们所排斥,因此许多人又重新返回中国居住。如今,日本遗孤群体的平均年龄在76岁左右,随着时间推移,这段历史或许将被彻底遗忘。


参考文献:

《 中国抗日战争史》 《日本遗孤》

微信公众号:趣观历史,每日为您甄选好玩有趣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