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 校长的听课“进化论”

几年前的一天,我刚进入办公室,就看到在地板上躺着一封叠得整整齐齐的信。写信的是一位初三学生刘双凤,起因是我的一次听课。而这封信也令我的听课方式产生了“进化”。

当时,小刘同学的数学老师田老师是第一年教毕业班。那一次我听他的课时,正好坐在了小刘同学的学习小组里。课堂练习时,我发现她撇开几个中档题不做,而是专心研究一个难题。当到了学生答题展示环节时,我碰巧和她四目相对。她眼里满是惊愕。因为她平时学习很不错,我也没在意这件事情。下课后,我和田老师边走边讨论,也说到了小刘同学没做那些中档题的事。我并没有责怪之意,反而认为她的这种学习方法值得表扬。小刘同学却误以为我批评了田老师,于是她鼓起勇气写信向我解释,在信中也对我的听课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后来,我又重读了几遍那封信,还把信给田老师看了。他说想把这封信发在学校群里,又感觉信中关于校长听课的评价不太正面,怕一石击起千层浪。我想,这不正是我想要的效果吗?他又觉得学生对他的褒奖太多,不好意思发。我说当然是由我来发最合适,于是我随即把信发在了群里。

群里讨论声不断:“刘双凤太棒了,为了不让校长对老师有成见,敢给校长写信!”“没想到咱农村的学生也能根据自己实际去选题做,看来我真是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应该注意分层布置作业了。”我也受到这件事情的启发,想要改变原先的推门听课方式,在听课前先与教师预约。

田老师又给我转发了小刘同学给他的信。信中说我对那封信的处理方式令她如释重负,但是她又对我改变听课方式的想法表示担心。“如果预约的话,我就永远不可能出现上次‘错误’了,那样校长的听课不就流于形式了吗?”

看着信上的话,我陷入了沉思。校长听课的目的是了解学校教学实况,但是真正操作起来难度确实很大:不打招呼,每位教师每天进课堂的时候都提心吊胆;打了招呼,课堂容易被教师包装,听不到常态的教学。经过几番思考后,我在学校群里写道:“为了减小推门听课给老师们带来的压力与不便,我决定听课实行‘预约+跟踪式’。具体方法是先进行预约,然后组织学校专家组对课堂教学中存在虚假活跃或者课堂效率低下的教师进行跟踪听课,跟踪时间持续至课堂教学达标为止。”

日本学者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写道:“课堂建设就是所有教师都进行公开教学、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学习经验的创造性的、合作的活动过程。”我的预约听课不正好给每位教师创造了一个公开教学的机会吗?几年的实践中,我预约了不少课,效果非常好,真正被跟踪听课教师很少。教师接到预约后会主动召集本学科组的其他教师帮助备课,甚至主动去请教外校名师。进化后的听课方式,让教师从被动变主动,收获了一个个课堂惊喜。

(作者孙峰,文章原载于2016年5月4日中国教育报“校长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