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赵匡胤为何主动放弃大渡河以西的领土?因为打不过大理国吗?

在之前文章,国史君(国史通论)曾经讲到,为什么两宋打不过北方强大的辽、金、蒙古甚至西夏,却也无法向南发展。其实,北宋时期,南方最主要的两个国家就是大理国和交趾国。

这两个国家独立的时间都不是很久,交趾建国时,北宋已经建立了,赵匡胤曾经封丁部领(即丁先皇,大瞿越的建立者)为交趾郡王。宋太宗趁着交趾内乱,打算收复这块汉唐故地,结果大败而回,不得不承认交趾的独立地位。

大理国独立的时间稍微长一点,南诏是在唐朝的支持下逐渐做大的,先是灭了其余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后来,唐朝又继续扶植南诏,想用它来牵制吐蕃,但做大的南诏不再愿意接受唐朝控制。天宝年间,双方爆发了两次大规模战争,但是唐朝败得很惨,从此失去了对云南的控制。

狼已经养大了。

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后,曾经指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完成了中原地区的基本统一。王全斌在灭掉后蜀之后,曾经建议赵匡胤“乘势取云南”,而太祖皇帝“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诏,以玉斧划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赵匡胤心里是非常清楚的——我们也许有能力消灭大理,但如果真的和大理撕破脸,大宋也就离亡国不远了

首先,天宝战争发生在“安史之乱”之前,当时的唐朝是非常强盛的,却两次大规模出兵,两次大败,这也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唐朝从此一蹶不振。北宋立国不久,且中原战争已经持续了百十年,现在的国力自然无法与盛世唐朝相比。与大理用兵,胜算不大

其次,宋朝的国防,重在北方。当时,北汉及其靠山契丹才是宋朝最大的敌人。后世又有西夏独立出来,与宋朝对峙,契丹和西夏成为伴随宋朝一百多年的劲敌。由于没有燕云十六州以及河套地区的屏障,宋朝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在北方边防线,靠军队筑成长城。此时如果再和南方闹掰了,宋朝就受两面夹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