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九一八,遇见一位老“八路”,看他是否堪称共和国的脊梁?

“九一八”的前夕,一位叫张韶华的老者迎来他九十的生日。他是河南向东机械厂(国营第五一四三厂,简称向东厂)的离休干部, 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额头上纵横的皱纹和满头的白发里尽写着祥和。当你仔细审视这种祥和时,你会发现这是那种经历了惊涛骇浪后的祥和。这位鲐背之年的老人,他就是共和国的脊梁。

当八路时的张韶华,着装是不是有点像红军?

1929年9月,正值风雨如晦、民不聊生的民国时期。张韶华于9月10日这一天出生在山东省平邑县故县村一个世代农耕的贫苦家庭。自幼生存维艰、饥寒交迫、历经苦难。捱到1944年,全民抗日战争由“战略相持”向“战略反攻”转折,中华民族也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在《义勇军进行曲》的感召下,这位15岁的少年毅然追随八路军,成为山东鲁南军区后勤部第一兵工厂的小战士。翌年,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从此抱定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的坚定信念,矢志躬行,不忘初心!

他在没有金子的地方,淘出了人格的真金;在电光石火的暗夜中,寻找着燎原新中国的光明。从事军工,武装军队,解放全中国。他在火炸药车间工作,如同阎王殿里练武,呕心沥血生产炸药炮弹,屡遭灭顶之灾始终不移报国之心。从学徒,技工,生产、技术组长到工段长、生产调度、正处级车间主任、党支部书记,40余载与死神同处,历数过往,悲欢几何。在山东某兵工厂生产时,拉雷爆炸,厂房坍塌,虽避在墙角木床下躲过一劫,但双耳失聪许久; 1959年2月2日,正值春节前夕,在太原国营763厂炸药生产车间发生大爆炸,死伤30多人,又阴差阳错幸免于难……等等,可谓九死一生。

在苏联留学期间的张韶华

和老人聊天,徜徉在他宏阔的精神世界里,追随着他的人生足迹,历数其峥嵘岁月,你看到的是阳光乐观,体会到的是其人格的崇高!

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真刀真枪的较量,冒着敌人的炮火生产制造,在敌人的合围缝隙里紧急转移、奔走相告抗日战争的胜利、转战南北开创新中国军工事业;远赴苏联乌克兰学习先进工艺和技术……在徐州、在淄博、在太原、在南阳,无论在哪个兵工厂工作,无不是早出晚归,以身作则,一心扑在生产上。言传身教培养出一批批优秀学徒、创新技改为国家节约资金、清廉自律捍卫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带头解囊设立车间扶困济危互助基金、崇德尚俭树立良好家风、教化子嗣为祖国效心效力、重情明义夫妻相濡以沫、皓首矍铄为人处世豁达乐观。

南阳向东机械厂(资料照)

对于老人,我们能做的似乎并不只是虔诚的祝福,更应该把他的事迹宣扬出去,把这种典型推荐出去,让他们成为新时代的偶像,尤其成为少年们的偶像!少年强则国强,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一切探索和实践救国救民,力挽国家命运,投身国家建设的先辈都是中国的脊梁。他们,必将激励我们成为新世纪复兴中华民族的脊梁。

今天是九一八。时光荏苒,几十年过去了,几十年的战火岁月,在浩瀚历史的历史长河中也许显得微不足道。时间,也许会淡忘我们的记忆,但永远洗刷不掉我们灵魂中的伤痕;此时此刻,我们必须回味历史、思考历史,以史为鉴;我们必须成为埋头苦干的人成为拼命硬干的人,成为复兴中华的脊梁。中华民族的车轮滚滚前行中,必须要有我们贡献出的力量,哪怕是极其微弱的力量。

向这位老八路学习吧,汲取血沃中华的力量,为祖国贡献!勿忘九一八,振兴我中华!

安享晚年

相濡以沫

琴瑟和谐

健康矍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