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9 他深受乾隆器重,75岁死在上朝途中,令乾隆痛哭,名气却不如儿子

清朝的官员,有很多都是现代人非常熟悉的,最著名的就是乾隆时期的官员们。或许是因为讲述乾隆皇帝的话题很多,以致这一朝的大臣们也连带着提升了“知名度”。今天要说的官员,他深受乾隆器重,一生殚精竭虑,到了75岁还没安享晚年,最后猝死在“上班路上”,他就是刘统勋。

这个官员的名字,或许有些人还觉得陌生,但是他的儿子刘墉,却几乎人尽皆知。其实刘统勋成名更早,他自己的爷爷、父亲各是顺治、康熙朝的进士,而他又是雍正朝的进士,一门三进士,加上后来儿子刘墉中了乾隆朝的进士,这一家是正经的书香门第,官宦人家。

很多人都说,乾隆是最好命的皇帝,因为他的才能和勤勉都不出众,幸运的是他却有一帮得力的臣子,刘统勋就绝对称得上是让乾隆感到庆幸的臣子。

自从雍正2年中了进士后,刘统勋就开始了仕途之路。在雍正朝的十余年间,他正年富力强,从翰林院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积攒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虽然没有得到重大提拔,但是工作经验丰富,这为他在乾隆时期受到重用,奠定了基础。

乾隆11年开始,刘统勋借助之前在浙江一带学习的治水办法,开始受到皇帝重用,被任命为漕运总督,在这个职位上他干得有声有色,又被荣升为太子太傅,深得皇帝宠幸。在现代来看,术业有专攻,治水应该有专门的水利人员。但是刘统勋仅仅是跟随别人去实地学习过两年,就能学以致用,还被委以重任,在山东、江南等地发水患时,都发挥了作用,怎么能让乾隆不满意呢?

皇帝们除了喜欢能干的臣子,也需要诤臣,没有敢于直言的臣子,皇帝就等于被蒙上双眼、堵上耳朵。而刘统勋也完全做到了这点,他曾经在担任左都御史时,接连参奏了两位朝中重臣,张廷玉和纳亲。

这二人都是曾得到雍正器重的大臣。其中张廷玉当时已是大学士,虽是汉臣,但是却被雍正许以可配享太庙的恩典,是汉臣中最受器重的大臣,还是三朝元老。纳亲虽然没有张廷玉的名头亮,但他是开国元老额亦都的曾孙,曾被加封为一等公,他自己又是兵部尚书。这二人的地位和背景,在朝中能轻松碾压众人,但是他们却都被刘统勋弹劾。刘统勋向皇帝参奏,说他们不够谦卑,举荐和自己亲近的人,仗着权重,独断专行。

这些罪名递上去后,他还给皇帝两个建议,希望至少在三年内不要给张廷玉再升官,对纳亲应该不留情面的批评,令其改正。乾隆对刘统勋的建议非常重视,后来他将这两位重臣革职,又把刘统勋的谏言公开,向所有臣子表扬他敢于直言的率真个性。

由他工作期间的多次突出表现,也得到了乾隆的认可,对他一再提拔,后来升至军机大臣,成了大清国的宰相。值得一提的是,古时做官,可没有现代的退休年限,皇帝一日不准许告老还乡,就得坚持一日。而刘统勋就是工作了一辈子,后来死在了去早朝的路上。在他75岁这年的冬天,如往常一样,轿夫们早早地抬着他去早朝,结果刚要进宫,轿夫们感觉到有一股力量倾倒,马上停下来查看,发现他已经闭上眼了。

消息传进宫后,乾隆马上派人送药和太医到宫外诊治,结果发现这位大清宰相已经撒手人寰,再也没法进宫面圣了。皇帝为此非常心痛,还亲自去刘家吊唁,并追封他为太傅,赐谥号“文正”。这个谥号,是大清文官死后最大高级别的谥号,也代表皇帝对他品德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