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出征前忘了犒赏车夫被敌军活捉,痛改前非后成为一代贤臣

战争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频繁的一种武装战斗方式,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发生过的战争数不胜数。这其中,有牵扯到百万军民,甚至整个天下的大战役,也有规模较小,在史书上只有寥寥数语记载的小战争。

在太平盛世,战争会随着社会的安定而渐渐变少。而到了乱世,战争便成了家常便饭,而春秋战国时期,便是我国历史上典型的乱世。

因为周天子声望的渐衰、诸侯势力的膨胀,以互相征伐为突出特征的春秋战国时期到来了。在当时,争夺土地人口和遵守古典周礼冲突而并存,国家们一面恪守礼仪,一面又为了利益大打出手。这就导致了在人们心中胜利很重要,但符合礼仪也是要做到的。

在春秋时期的宋国,就曾经有过这样一位将领,他出征前犒赏三军,因忘了赏赐自己的车夫,不符合礼仪而被敌军活捉,他便是华元。

华元其人在历史上并不有名,他的祖上是因施政有方而深受人们喜爱的宋国国君宋戴公。

宋戴公生下好父说,好父说生下华督,其后人便以华为氏。作为华督的曾孙,华元勉强也算是宗室子弟。于是他很轻松就当上了大夫。宋文公四年(前606),郑国攻打宋国,华元受命前去抵抗,不过,郑军占据了优势,史载:"郑败宋,囚华元。"

华元兵败被俘的原因相当特别。

开战前华元想要犒赏三军,提高士兵们征伐积极性的华元,选择了杀羊分给众将士,在那个物资匮乏、肉类紧缺的年代,能够吃上羊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根据《国语》的记载:"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天子吃"太牢",即古人祭祀时采用的牛、羊、猪三种动物的合称。接下来按照等级,被分封到地方的诸侯吃牛,高级官员"卿"可以吃羊。到大夫这一级,只可以吃猪肉,如果仅仅是低级的"士",吃的则是在当时并不被广泛接受的生鱼片,如果是普通人,那就只能吃菜了。

如今,华元让全军将士都能吃到羊肉,这对他们而言是十分难得的机会。所以即使没多少肉,几乎只是肉汤,也令他们十分振奋,战斗力大增。

《左传》记载道:"其御羊斟不与",这是说,为华元驾车的羊斟没有分到羹汤,这或许是因为华元疏忽之下忘记了,也可能是他认为羊斟反正出不了什么力,所以故意没有给他。

总之,这时我国传承多年的"不患贫而患不均"的精神就开始作怪了。如果大家都没有,那我没有就算了,可如果别人都有,就我没有,那我自然是气不过。因为这样的心理,羊斟心中埋下了怨恨的种子。

华元将其有意或无意的忽视,也是十分不符合礼仪的行为。于是,羊斟便以怨报怨,将华元狠狠坑了一番。

来到两军交战的战场,华元本想要指挥部队,但羊斟却带着车子向敌军冲去。羊斟对华元说道:"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意思是说,分配羊肉汤时,是你说了算,但现在到了战场上,就是我说了算。

冲入敌军阵中的华元被生擒,而主帅被擒的宋军立刻溃不成军,被郑军大败。

因为对宋国十分重要,宋文公便用"兵车百乘、文马百驷"来请求换回华元,但这些物品还没被送到郑国,华元便自己逃了出来。

经过这次的失败经历,华元为人变得稳重成熟了许多,也越来越受重用。宋文公十六年(前596),楚国进攻宋国,并将其围困数月,眼看着宋国都城内已然断粮,而楚军却在城外建房种田,宋文公坐不住了。于是,他派出华元前去与楚国交涉。

华元见到楚庄王后,庄王问他如今城中的情况。

此时,华元完全可以说此时城中粮草充足,以此令楚人知难而退。但华元却据实回答道:"析骨而炊,易子而食",即劈开人头骨当柴,交换孩子来当粮食,这情景可谓十分悲惨。

庄王听完后道:"诚哉言!我军亦有二日粮。"

最终,因为华元诚实的回答,庄王同意了撤军。后来,华元又侍奉宋共公,并在其去世后担任了右师,也就是当时的百官之首。在《左传》中,还记载了华元的话语道:"我为右师,君臣之训,师所司也。"一个因忘记犒劳车夫而兵败的将军,最终成为国家所倚重的元老,华元实在是一位难得的贤臣。

(古今事特邀作者煮酒君)